喪俗,多與我國古代的祭祀的習俗有著密切的關聯,祭祀的習俗來自於人的靈魂不滅的迷信觀念。人們認為各種神靈、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裡也過著一種和凡人一樣的生活,也需要享受人間的各種美味佳餚。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們要祭奠他們,要以食品供奉他們,就可以使他們感到愉悅,從而賜福給活著的人。
在普遍實行火葬制度之後,我們在文中所介紹的一些喪葬民俗,只是作為我們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先人在過去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個側面,在現實中則往往不復存在。
人死後的一切喪事儀式已經成為一種類似於宗教的傳統和形式在民間流傳。儘管,目前人們的各種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這些長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民俗仍時不時地在農村的一些地方起作用。
阜寧地區的關於喪的民俗也是一種特定的生死觀的影響。過去人們認為:人死了只是由這個世界到了另一個世界去生活,作為活著的人要儘可能地為已死去的人創造一些好的生活條件,像各種陪葬品的選擇和安排,都是受這種觀念的制約。
此外,喪葬方面的民俗還受著中國古代的「以孝為先」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作為後人努力辦好先人的後事,目的都是為體現孝的準則,外人看某位死者的喪事辦得怎麼樣,也是把其作為這家人對上輩孝不孝的標準。
人死後從報喪到入土,除靈等過程中有著一套十分繁雜而又具有鹽阜特色的民俗。過去人死後,要由家人先到土地廟去鋪堂,然後,由家人去送飯,送飯時,要由兒子捧著捧盤,裡面放著一盅半生不熟的米飯,所有送飯的人,都必須手拿幾張已經卷好的燒紙,到了送飯地點,孝子把那一盅飯倒到相應的地方,然後把帶去的燒紙,點燃焚化,去送飯的人都齊聲大哭,訴說死者生前的苦處和好處,然後,磕四個頭,方才離去。離去時,一般還不能按照原來的老路走回,而要從另一條路回去。在破「四舊」以後,土地廟一般都已成為歷史,早已不存在了,為了送飯,現在民間還有一些人家,在某一方向用蘆席轉角以代替。
建國之後,鹽阜地區在治喪方面的民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通過移風易俗,推行火葬制度,過去的一些民俗都已經或多或少的被摒棄。60年代後,開展平墳、深埋、不留墳頭等運動,利用荒灘脊地建立起公墓。喪事方面不少迷信的東西都得到了革除:用黑紗代替了披麻戴孝,用骨灰盒寄存代替了棺木土葬,放哀樂、開追悼會寄託哀思,代替了和尚道士念經、放焰口。但是了解過去的阜寧地區的喪葬民俗,對於我們認識和了解阜寧的過去和歷史還是很有幫助的。
送終
舊時,老人快要咽氣時,家人要為其沐浴、理髮、剪指甲。對男性老人理髮叫剃頭,要請理髮師做,一般只剃前額不剃後腦,名曰:「剃後發」。更衣又叫勸穿送老衣,如屬壽終,則又叫「穿壽衣」。兒孫在外地,要儘快催回,家人要買好「千張紙」,煉好後裝進一個特製的袋子裡,掛在死人的腰間的大腰布上,作為死人的冥錢,被稱作「煉千張紙」。在老人垂危之際,子女等直系親屬應守護其側,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表明了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若未能為老人送終,則會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大憾事。而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終又是故去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報喪
舊時人死後,家人須向親友報信,俗稱「報喪」,又叫「把信」或「送死信。」死者咽氣後,親屬或主事應儘快向親友發出報喪帖,或者遠在異地的直系親屬如父母、子女、配偶等報喪時,不宜直接通報死訊,而應採用另外一種較委婉的說法,如「病危」等等,以免親人接到死訊過度傷心而影響奔喪。
弔唁
弔唁是喪葬禮俗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其方式隨各地風俗不同而不同上。死者子女在接到「報喪」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並儘快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孝女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親朋友鄰前來弔唁時,孝子要迎接並陪同在靈前哭悼。因舊時弔喪常帶「紙錢」,所以鹽阜地區又特稱為「弔紙」。根據鹽阜的民俗,凡親友前來弔喪,孝子須走出門外,到半路上去跪接,磕頭,客人向死者致哀,孝子和其他下輩都得下跪作陪,還一句俗語:「死了娘老子,膝蓋彎子當路走。」孝子還要不斷地焚燒壽紙,否則將要被人指責為「不孝順」,或「不懂規矩」。
守靈
舊時,人死後不能立即安葬,要在堂中停屍至少三天兩夜。孝子孝孫要日夜守護,即便夜深也不能離開。如此守靈,民間叫「守孝」「守孝陪睡」。親屬、長輩死後到大斂及出殯期間,喪家親屬要晝夜輪流守護死者鋪側,以表示孝心,叫做「守鋪」。大殮之後,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草墊上,叫做「守靈」。
戴孝
死者晚輩親屬,接到喪訊後,即穿素色衣服、鞋帽,以表示哀悼。舊時直系親屬要另做孝服穿戴,謂之「戴孝」。如系死者的兒子,須頭戴麻布帽,腰扎稻草繩,身穿白布長衫,腳穿草鞋;兒媳須散發,身穿白色衣,頭頂長麻布,鞋頭須縫上一塊麻布;女兒、孫女身披一塊長白布(已經出嫁者頭頂一塊長白巾),女婿、孫女婿頭戴白竹布帽;唯曾孫身穿紅色衣服,頭戴紅色布帽(或在白布帽上加上一塊紅布或布球)。
居喪
死者自斷氣時,親戚即開始居喪:男子不穿華麗衣服,穿草鞋;婦女脫去彩色衣服,摘除身上的裝飾品,並各依服制穿孝服,戴孝帽,直到除靈為止。在居喪期間,孝子禁理髮、修容,不會晤賓客朋友,不赴宴會以昭孝道和避免災禍不吉。
整容(小殮)
死人入殮前,要為死者洗臉、揩身,謂之整容。如死者未閉上眼睛,要由長子揉眼,使之瞑目。如系女性則須由女兒、兒媳或侄女為之整容。死者入棺前,要為之剃頭、刮臉、挽發及抹身,穿壽衣,以後再白綢掩面。壽衣壽鞋一般由死者女兒贈送。照迷信的說法,小殮時應注意:不能給死者穿皮襖、皮褲,恐來世轉生為獸;壽鞋上需釘上布釘子,以防死者在陰間行走路滑。釘子釘在鞋床板上,前頭七顆,後頭九顆。為死者穿衣物時,不要將眼淚灑在屍體上;死者的頭髮要梳理整潔,以示後代財源滾滾;此外,還要為死者配木梳一把,鏡子一面。
糊、抱哭喪棒
舊時,人死後要請人根據其兒孫的數量製作哭喪棒。一般是以二十四根蘆柴(寓意二十四孝)為棒蕊,外糊白紙。對於代表兒子和孫子的還有些區別:代表兒子的要在棒的最外面一層的白紙上用剪子剪出一個個小小的條子,稱之為「毛棒「;代表孫子的,在最外面一層只是用一張白紙糊上,稱之為「光棒」;代表重孫(曾孫)的在最外層要用紅紙來裹,稱之為「紅棒」;代表灰孫(玄孫)的最外層用紅白相間的紙糊,稱之為「花棒」。鋪堂、送飯、送葬的都要棒著它,在死人入殮之後,要一起埋在死者的墳前,埋時還要按一定的順序,從前往後,從左到右,表示輩分和長幼。
入殮
人死後,一般至少是一夜晚加兩白天,由道士擇定時刻,由孝子請人抬屍放入棺內,親屬圍棺哭泣。入棺時,死者頭朝裡腳朝外,棺材底層填上石灰或石膏。入棺後,主喪人將死者臉上的蒙臉布揭開,點燃紅紙捻,由家人和親友邊看邊繞棺材一周,名曰「看全福」。有條件的人家此時還要請僧道、樂隊、吹鼓手,打擊有關樂器,吹奏有關的表示傷心內容的樂曲。實行火葬制度之後,這些只是作為一種民俗知識來了解了。
擱棺
由於需要選擇吉地、吉日安葬,或因其它原因而停柩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古代一般停放七日,有的由於難以落實墓地而停放十幾天,甚至累月經年的。這樣做是不符合「入土為安」的要求,也使家人親屬受拖累。
封釘
家人親友看完全福之後即開始封棺。舊時一般要請陰陽先生參與此事,首先確定棺位方向,由死者的兒孫剪下少許頭髮,放入棺材的主釘眼眼內。主釘眼是木匠制棺時就留好的,在棺的哪一邊也有具體的說法,男女有別,男左女右。主釘是由鐵匠專門打造的,一般男的是打成八稜槌形狀,女的則打成扁頭形狀。用這樣的釘子把棺材蓋封死,謂之「封釘」,也有地方稱之為「挽釘」。死者如無兒孫,則請侄兒,也有讓女婿封釘。舊時,一般認為封釘為送終的標記,享有遺產的繼承權。故有遺產而無親生兒女者死亡,其親屬中常有因為爭奪遺產而搶著封釘。因此,舊時封釘常由族長和娘舅出面「執釘」,主持公道,使死者得以「安靈」。
入土
過去,死者下葬,一般由陰陽先生選定墓地方位,由抬棺人(鄉間稱為扶冢)挖好墳坑,孝子孝孫們投以錢、糧、黃元或蘆柴、稻草於坑內,於四周焚燒,謂之「暖坑」。最後孝子孝孫們要入一次坑(從一頭下去,再從另一頭上來),其他人等則要繞坑一周,由孝子孝孫們抓一把土撮至棺上,即開始填土,形成圓錐形狀,再在墳前插上哭喪棒,供四碗飯菜。
復山
死人入土後三日,嫡系晚輩再去墳地,焚化紙錢,用飯菜供祭,修整墳墓,稱之為「復山」(也有人寫成為復三)。農事忙,為了節省人力和時間,在入土的當天去修整墳墓的也有,稱之為「跟山復」。民俗中復山時女兒、侄女要用衣袋兜泥沙繞墳地一周,並將土撒於墳上,稱之為「繕陰屋」。
燒馬
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就要進入天堂,相對於神來說,是迎接死者靈魂,而相對於死者的親友來說是送,故這個儀式有些地方叫「接三」或「送三」。如今這種形式主要是要燒掉由孝女祭奉的用紙紮的一些車馬等,以供死者路上使用。這個儀式在夜深人靜時才開始進行。燒馬之前,孝女會說這是孝女對父(母)最後的一次照顧,這樣的連說三遍。然後將馬車等紙紮物品引燃,送父(母)駕車西去。
燒七
老人臨終前,兒孫們就要停止理髮,媳婦不得絞臉,叫做「留七頭」。人死後每七天為一個七,自頭七至七七,逢七都需燒紙祭禱,謂之燒七。若人死時剛好是初七、十七或二十七,則稱之為「犯七」,如犯頭七,則需在墳上插上七面斜角小旗,二七則要插十四面,以此類推。還用黑紙剪成傘形,插於墳頭,以示護衛死者。有地方的人還邊插邊禱告:「風來旗裡躲,雨來傘裡蹲」。
六七
燒七祭奠儀式中,以六七最為隆重。這一天,親友大集中,剃七頭,由死者的女兒、侄女、孫女置辦飯菜進行祭奠,俗稱「換飯」。舊時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放焰口、做佛事,以超度亡靈。
除靈
阜寧地區民俗中死人的喪期為三年,在這期間要為死者設靈位,家人身穿孝服,室內陳設須為素色。過年貼春聯,第一年用白紙寫,第二三年用綠紙或黃紙。內容多為「守孝難還禮,思親免賀年」之類。第三年大寒,俗規稱三冬未過之時,即邀親友、請僧道,念經、祭祀,凡殯柩未入墓安葬,或與先死者共墓的,稱之為「合葬」。最後將死者靈牌燒掉,這就叫做「除靈」,俗稱「捧牌子」。除靈後,家人親友則脫去孝服,於腰間系一紅布帶,婦女頭上戴一朵紅花,名曰「脫孝」。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弔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係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裡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蓆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