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早餐的標配有包子就炒肝兒、焦圈兒就豆汁兒、糖油餅就麵茶…反正要有幹的有稀的。不過,炒肝兒,豆汁兒和麵茶都是老北京的最愛,相比之下,豆腐腦兒就博愛許多,可以說是老幼皆宜,而且就著油餅、油條、燒餅等一起吃感覺都很搭。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描寫道:北平的「豆腐腦」,異於川湘的豆花,是哆裡哆嗦的軟嫩豆腐,上面澆一勺滷,再加蒜泥。豆腐腦和豆花我是都喜歡,公司樓下的餐廳裡早上供應的豆腐腦再配上一個油餅,吃完感覺中午飯就都可以免了;而如果去四川出差時,早飯我一般不在酒店吃,一定會去街巷中吃一碗豆花。細嫩、爽滑又柔軟、哆裡哆嗦的豆腐腦澆上滷汁後再配上香菜、鹹菜丁、韭菜花、辣椒油…與口感綿密彈嫩、蘸著辣椒油與香料做成的蘸水一起吃的豆花,箇中味道,任憑唇齒留香,餘味十足。
豆腐腦和豆花都是在做豆腐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成分上區別不大。豆腐腦是最先出來的,細滑嫩軟,用筷子無法夾起,得用湯勺盛用;等豆腐腦再凝固一點,就是豆花,與豆腐腦相比,豆花可以用筷子夾起來吃;而豆花放入模具裡面壓實更加凝固之後才是豆腐。
豆腐腦的製作一般來說分為製作豆漿(泡黃豆,打豆漿,過濾豆渣,煮豆漿)、點豆漿、靜置墩腦、做滷調味等四個主要步驟,如果在家裡自己製作,估計會有不少朋友嫌麻煩、耗時間。而如果尋求捷徑,不如用內脂豆腐來代替,內脂豆腐是採用葡萄糖酸內酯為凝固劑,在85°左右凝固成形,不需要壓制和脫水的豆腐製品。相對於北豆腐(滷水),南豆腐(石膏)來說,含水量更多,因此更加嫩滑細膩,也被稱為嫩豆腐。不論從外形和質地來看:內脂豆腐和豆腐腦非常相似,都是又白又嫩,軟滑細膩。因此,今天我就來用內脂豆腐為主料,來製作簡單粗暴版的豆腐腦,它的特點就是省時間,早上只需10分鐘左右就可以在家為家人做好一碗豆腐腦,對於上班族和上學族來說,這無疑是早上黃金時間高效率的產物,感興趣的你一起來試試吧~
一、簡易版豆腐腦的製作方法:
主料:內脂豆腐(一盒)、花菇(2個)、胡蘿蔔(半根)、木耳(一小撮)、雞蛋(1個)、蔥 、蒜、姜、香菜適量
調料:食用油、生抽、老抽、香油、辣椒油、韭菜花、芽菜(或者榨菜丁)、蝦皮、水澱粉、食鹽適量
製作方法:
1. 準備一個大碗,將內脂豆腐倒進大碗裡,再蓋上保鮮膜,用牙籤扎一些小孔,將內脂豆腐上蒸鍋蒸製6分鐘蒸熟。
2. 在蒸豆腐的時間裡,把木耳泡發後切成丁,胡蘿蔔削皮洗淨切成丁,花菇洗淨切成丁,芽菜用清水衝洗二遍,洗去過多的鹽分和可能有的一些雜質,蔥、蒜、姜、香菜也分別洗淨切成末備用。
3. 火上坐鍋,鍋熱後倒入食用油,油熱後下入蒜末、薑末,用鏟子翻炒均勻,炒出香味。
4. 下入胡蘿蔔丁、花菇丁,翻炒均勻後,加入少許老抽、生抽調味,然後加入一碗清水,蓋蓋燜煮2分鐘。
5. 加入木耳丁,一分鐘後淋入水澱粉勾芡。
6. 再淋入雞蛋液,然後攪拌均勻,再加入少許食鹽,蔥末,這時滷就做好了,關火出鍋。
7. 將蒸好的內脂豆腐中多餘的水倒掉,然後淋上滷汁,再加入適量的香油、辣椒油、韭菜花、芽菜、蝦皮與香菜末,攪拌幾下,這樣,一碗簡單方便的豆腐腦就做好了,用勺子舀著吃,味道與口感一點不輸給外面賣的。
二、簡易版豆腐腦的製作技巧及要點:
1:內脂豆腐因為含水量較多,在蒸完之後,喜歡吃稠一點豆腐腦的朋友最好將水倒出來一些,這樣吃起來口感會更好。
2:滷汁的製作以個人喜愛為主,除了文中的素滷之外,還可以加入五花肉丁、火腿腸丁等做出來的葷素搭配的口味。
3:豆腐腦的滷汁要做得稠一些,可以掛附在豆腐上吃起來口感最好,因此勾芡時澱粉水要適量地多加。
簡易版的豆腐腦,製作簡單快捷,在疫情不方便外出就餐的時候,特別是一家人趕時間上班、上學的忙碌的早上,只需花上10分鐘就可以吃上一碗營養又美味的豆腐腦,如果你也喜歡,不妨給自己和家人試做一下,自己動手做美食,你會發現:快樂很簡單!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我是趴窗看雨的小龜,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喜歡我就~關注!~點讚!~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