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中,人們一直所推崇的就是三綱五常。由於古代封建社會是儒家治天下的原因,所以社會風氣對孝等一直進行看重,因為祖先在天之靈是可以保佑他們的。而對於統治者和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宗廟,祠堂等廣泛的在封建時代所建立。
左傳有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紀念祖先的禮儀和制度是不能沒有的,古代皇室中經常會修建一個大大的宗廟,將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供奉在這個宗廟裡邊。到了封建王朝的中後期,很多皇后和對國家有功勞的臣子也可以進入皇家的宗廟當中。
那麼朝代更替的時候這些變成前朝的宗廟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毋庸置疑,新王當立,自然是拋棄舊觀念,前朝的宗廟社稷也會被一一推翻,禮樂崩壞,前朝歷代皇帝的鄰位自然也是會被扔出去。甚至有的都會被做成柴火燒掉。
而宗廟祠堂在古人看來是一個江湖和一個國家香火旺盛的傳承。在子孫面前將這些靈臺燒毀,簡直是比殺了他們還要更恥辱,而到了明清時代則有所改觀。不僅將歷代皇帝的牌位所保留下來,還經常的去加以祭祀供奉。
明朝朱元璋因為出生低賤,所以在開國的時候沒有強大的祖先可祭祀,於是他便把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的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祭祀了一遍。而且更是在南京為他們修建了歷代先王牌。直到後來朱棣遷都北平的時候,這才算是拋棄了這個習俗。
清朝則又是不一樣了,因為他們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滿族所建立的王朝。中原大地的很多百姓都不能接受他們去統治國家,所以,為了能夠贏得民心,他們便將明朝的牌位都保留了下來,並且公司專門為他們也修建了一個歷代先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