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曾經在外面喝茶,路過聽到了這樣的討論。
A:好像巖茶的湯色都差不多。
於是,瞄了一眼桌上擺的茶湯。
嗯,是典型的中足火湯色,胭脂色,琥珀色。
B:不對啊,為什麼我的大紅袍,泡出來的黃色的?
與此相似的疑惑,相信不少茶友會在泡茶喝茶時,在心裡嘀咕過。
特別是剛入門的新人,更是容易遇到這方面的困擾。
泡出來的巖茶茶湯,顏色和平常看到的不一樣,正常嗎?
提到這茬,就要正式進入今天的話題,聊聊巖茶的湯色。
同樣是焙火的巖茶,為什麼湯色差距這麼大?
箇中原因,主要得從焙火程度說起。
《2》
巖茶的湯色深淺,與兩方面因素相關。
一是火功,一是發酵。
武夷巖茶的焙火程度以及發酵的深淺,會直接影響到茶葉內部的茶黃素、茶紅素等可溶於水的色素物質。
進而,導致了茶湯顏色的變化。
通常來看,武夷巖茶的湯色,以金黃或者橙黃,略微帶一些微紅。
一泡巖茶經過正常的蓋碗衝泡後,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
輕輕搖晃湯水,能夠看到茶湯表面擁有「光圈感」。
如同傍晚時分,夕陽西下的江面。
波光粼粼,緩緩蕩漾。
茶湯表面的光圈質感,來源於多種因素協調作用的結果。
而回到正題,巖茶湯色的深淺變化,茶黃素和茶紅素起主要的主導作用。
一般而言,發酵程度重,火功高的巖茶。
茶湯顏色較深、較紅。
而發酵程度輕,火功低的巖茶。
茶湯顏色較淺,較黃。
不同發酵程度的茶葉,茶湯顏色擁有明顯的不同。
譬如,全發酵的正山小種紅茶,簡單的快出水衝泡。
泡茶時間只需短短幾秒,赤金黃亮的茶湯,便能夠呈現。
而在衝泡發酵程度比較低的白毫銀針時,哪怕悶上半天。
泡出來的茶湯, 顏色依舊看起來淡淡的。
可見發酵程度的高低,對湯色的深與淺,擁有直接的影響。
而焙火的程度,同樣會改變巖茶的色素物質。
武夷巖茶的焙火,其實質是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
焙火的進程中,巖茶內的色素物質不斷在氧化。
火功越高的巖茶,湯色的深淺程度,自然逐漸在加深!
《3》
不同火功的巖茶,湯色有差別。
輕火、中火一類的巖茶,湯色是最淺的。
一般為淺黃色、淺赤金色。
淺淺的一抹顏色,在茶湯內散開。
如八月的清輝,色彩並不穠麗。
這是因為,焙火程度較輕的巖茶,內部的色素物質氧化較淺。
於是,正常的輕火茶湯色,顏色不會濃和深。
達到中火程度的巖茶,湯色更進一步。
整體的顏色狀態,以橙黃、橙紅等橙色係為主。
恍如五月的枝梢間,黃澄澄的熟杏。
中足火、足火的巖茶,更接近火燒雲的顏色。
以琥珀色、胭脂色多見,看著更為深沉。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大抵上,就是這樣的狀態吧。
而到了高火的狀態後,巖茶的焙火程度已經達到極致。
按正常的火功區分,高火茶,已經達到了病火。
滋味太過濃釅,不建議頻繁飲用。
至於高火巖茶的茶湯顏色,很有代表性——醬油湯。
顧名思義,指湯色如醬油色。
如上海的本幫菜,濃油赤醬。
《4》
大紅袍,水仙、肉桂,泡出來的湯色是黃色。
這樣正常嗎?
正常,並不算奇怪。
一款巖茶,泡出來的茶湯顏色比較淺。
這只能說明,它的火功比較低。
在沒有品質佐證下,不足以證明一款茶的好與壞。
巖茶的好壞,湯色可以作為參考。
但並不可以用其單獨的來判定。
單以顏色論英雄。
這背後的冤假錯案,可要太多了。
一款巖茶,它的湯色並不是越深越好。
與此同時,也並不是越淺越好。
正確的看待巖茶的湯色,客觀理性的要求。
應當是顏色的深淺與火功的高低,能夠匹配。
巖茶的茶湯顏色太重,達到了標準醬油湯色。
這樣達到高火的茶,臨界徹底將茶焙死的狀態。
滋味濃釅,茶葉內部的有益物質保留少,不適合長期喝。
而一款巖茶的湯色,太過於淺於淡。
並且幹茶的焦糖香聞起來極弱。
那麼,又存在走水茶的嫌疑,品質不高。
總體而言,正如同對巖茶的火功要求那樣。
不需要太高,也不能太低。
甚至於,根本沒有焙進火的茶,更是不能要。
巖茶的茶湯顏色,最最理想的狀態是,濃淡適中!
《5》
從武夷巖茶的茶湯,能夠看出哪些品質問題?
看巖茶的茶湯,一味的看湯色深淺,意義不大。
對判斷巖茶的核心品質而言。
仔細觀察巖茶湯水的明亮度、清透度,才是更直觀的方法。
一杯好茶,不論湯色如何。
茶湯清透明亮,不能出現雜質,色澤不能發暗,屬於最基礎的品質要求!
前文提到,茶黃素和茶紅素,是巖茶可溶於水的重要茶色素物質。
它們的組合,一方面構成了湯色的前提。
另外的一方面,影響到巖茶的明亮度。
當一款巖茶,發酵過重,茶葉內部的茶紅素含量偏高時。
衝泡出來的茶湯,顏色過紅,亮度偏暗。
茶湯偏暗,可並非好巖茶的表現。
這樣的巖茶,往往鮮爽度較差,品質得分不高。
一款巖茶, 不論湯色的深淺如何,都要求達到「明」、「亮」的狀態!
不過,當巖茶做青不足,發酵程度不到位,導致了茶紅素含量偏低。
這樣的情況,同樣並非好事。
因為茶紅素過分的低,直接導致的後果是。
巖茶的湯色不好出現,過分的淺色。
茶湯的口感喝起來,滋味青澀感明顯。
像一顆沒熟透的青梅。
根本沒有半分成熟、美好的風韻!
《6》
看湯色,不一定能絕對的看出好壞。
如何通過一杯茶湯,看出巖茶的品質高低?
這背後,是一門學問。
最科學妥當的做法,不是只盯著顏色的深與淺。
而是看湯色與焙火程度,是否相符。
茶湯的狀態,是黯淡,還是明亮?
整杯巖茶,湯水是清澈,抑或渾濁?
從切實可行的層面看,對判斷出具體品質, 更有幫助!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