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國可麗餅,從雜糧煎餅到黃金薄餅,它驚人的蛻變是如何發生的?
口感柔軟香甜的可麗餅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早餐拍檔,其簡易的製作方法和多種配料的選擇得到了上至專業大廚下至普通百姓的青睞。薄薄的麵餅雖看似平淡無奇,但不論是用料考究的佳餚還是省時易做的簡餐,這些食物的誕生都會有其緣由,不會平白無故地就橫空出世,流傳千古。那麼,美味的黃金可麗餅背後又會有怎樣一段歷史趣事呢?
若時光能倒流至公元前七千年,你便會發現當時的可麗餅還是一種厚厚的煎餅。通常,人們會將製作煎餅的麵糊與一些穀物碎粒相混合,後在熱石板上完成烹製。顯而易見,厚煎餅僅是古代社會人們用來填飽肚子的食物。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可麗餅內含的主要原料在公元前的時代就已初現雛形。
十三世紀時,可麗餅在法國布列塔尼正式作為一種面制食品出現在公眾視線中,其配方也逐漸固定下來。由於這段時期中發生的大規模十字軍東徵,東西列國間的貿易往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歐洲人的衣食住行也因此開始吸收更多異域元素。在飲食方面,廣布於亞洲的蕎麥被大量引入法國,可麗餅的麵粉原料也隨之變為蕎麥麵。
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常年氣候溫和,空氣中的溼度明顯,有大面積的酸性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蕎麥。十六世紀初,布列塔尼的公爵夫人安娜慧眼識珠,在其公爵領地批量種植蕎麥,極大推動了布列塔尼地區在農業領域的探索與創新,同時使布列塔尼在可麗餅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用蕎麥麵製成的蕎麥煎餅和現在法國人經常吃的甜可麗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甜可麗餅一般都使用小麥粉製作,麵糊裡還會加牛奶,雞蛋和黃油,比十三世紀時的蕎麥煎餅用料更加豐富。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處於蕎麥煎餅時期的可麗餅已比公元前七千年的石板厚餅好吃了許多。
二十世紀前,白色的小麥粉慢慢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被普遍使用於可麗餅製作中,在麵糊中添加牛奶的方式也在民眾間傳播開來,進一步改善了可麗餅的口感。有意思的是,歷史學家發現,從1872年起,可麗餅在法國本土的熱度大不如從前,最有可能的原因便是麵包大軍強勢來襲,給同為西式主食餐點的可麗餅帶來了嚴重威脅。
幸運的是,競爭對手的出現並沒有使可麗餅徹底銷聲匿跡。今天,可麗餅仍是法國街邊咖啡廳和餐館中頗受大眾歡迎的佐餐小食。圓圓的薄餅配上果醬和奶油,愛吃甜食的人一定抵擋不住此般美食誘惑。噴香滿溢的可麗餅給食客帶來的精妙平衡的口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完美的用料配比是從公元前就不斷被各代實踐者改良,最終研製而出的。簡約卻不簡單的可麗餅,屏幕前的你是否被它獨特的身世所吸引了呢?
本文由(杜洛歷史)原創,非授權禁止抄襲,每日更多娛樂信息,請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