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坪林茶鄉,發現臺灣包種茶背後的故事

2021-02-14 要走四年腳很痛

     #手刀報名      


系秘書姐姐在系群裡分享了新北坪林茶農參訪一日活動的資訊,包車管飯,還不用錢,我二話不說果斷報名!順手把連結分享到廣東陸生群,另外兩位陸生同學看到也手刀報名了。

此行約莫十五人,大部分是政大學生,有三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生,分別是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還有一位濃眉大眼的歐洲學生。

     初識坪林--山水間的茶鄉秘境     

到達坪林是清晨九點多,陰雨罩不住好心情,眺望山間飄蕩的雲霧,簡直神清氣爽!

第一站是坪林老街,上山時經過當地國小,操場中間竟停著幾隻鷺鷥,或坐或立,形態優雅,本以為是雕塑,但一想不對,哪有人把雕塑架在操場中央的,小朋友們還得踢球呢!

老街中心是供奉著玄天上帝和保儀大夫的保坪宮,茶農每年都會請保儀大夫出巡茶園,管理病蟲害,祈求茶葉豐收。

特別的是,保坪宮也迎媽祖,「媽祖五年才來一次。很多很多年前,這裡發生了嚴重蟲害,大家走投無路請來媽祖,結果病蟲害就這麼消失了,而這一傳統就保留到了現在。」

今天的導覽是坪林茶青阿德,七年前決定返鄉創業的他,如今已是老街上頗有名氣的餐飲文創店「坪感覺」的老闆,還迎娶了賢惠俊俏的坪林姑娘。

包含坪林在內的大文山堡區域都是包種茶產地,坪林山清水秀,氣候溫潤宜人,梯田式的丘陵利於排水,生物多樣滋養肥沃的土壤,讓這裡的包種茶香氣獨特、質量特優。

「坪」的意思是一條溪的兩岸,私以為坪林茶好,但有坪林水加持,才是真正地好。

阿德開玩笑說:「這邊的北勢溪翡翠水庫是臺北的備用水庫,所以坪林人都講:我們喝不完的水,就留給臺北都市的人喝。」

「林」是山林,坪林依山傍水、好山好水,一年四季都有不同景觀,春天看山櫻杜鵑百花爭鳴鳥語花香,夏天騎腳踏車觀賞螢火蟲,秋天登山露營賞秋葉,冬天萬物蟄伏萬籟俱寂,朝拜雲深不知處的天佛禪寺別有一番意境。

為了保護當地生態,坪林限制蓋娛樂場所、工廠、電影院,所以這裡沒有任何商業和快餐文化的氣息,只有一望無垠的幽靜森林和雲霧繚繞中的茶樹梯田。

「一般人聽說坪林,都會說坪林我知道啊,在大坪林捷運站嘛!」阿德把我們逗得哈哈笑。

從前行經北宜公路的人,一定會在坪林落腳小憩,但現在,「交通改變了坪林的生態,雪隧建立之後,坪林就被大家錯過了。坪林曾經有一萬多的人口登記,現在只剩六千多人,實際居住只有3000人。」

老年化和少子化的雙重挑戰帶來產業沒落凋零,坪林成為一個都市和後花園之間,「不山不市」的地方。

     #茶青回流在地創生,坪林的再生和希望    

老一輩阿公阿嬤總是說:「唉,坪林沒有希望了,都沒有人來!」但當說到坪林茶葉時。他們又立馬振奮起精神,自信傲嬌地拍拍胸脯:坪林茶是最好的茶!

「開發一個地方,不是看這裡缺少什麼,而是看這裡還有什麼,發揮到極致。」阿德神情堅定地說。

是啊,雖然人變少了,但是相對的,坪林的汙染也變少了。對於茶葉的生長來說,倒是天時地利的好條件!

-茶青偉毅給我們介紹自己家的百年老家具-

在坪林自然生態韜光養晦的同時,一群坪林的年輕人陸續地回到這裡,背井離鄉或許帶來物質的充足,但內心卻總是漂泊無依,他們意識到茶才是身為坪林人的使命和羈絆,

放棄現有的一切,毅然決然回家鄉深耕,學制茶,幫助坪林年長的茶農,運用科技和網路行銷推廣坪林好茶,為坪林茶產業帶來新的動能,用實際行動回饋家鄉。

百年老茶店「滴滴香」的店長偉毅也是回鄉茶青之一。他就讀觀光系期間去國外參展,看到日本的抹茶可以做得這麼豐富多樣,才忽然想到,為什麼我們臺灣的茶葉不可以呢?

「臺灣烏龍茶發酵後可以很迷人很細緻,融入食品當中,是很不錯的結合。」說著,他拿出自家創新的茶味爆米花供我們嘗試。

我問偉毅為什麼店名叫滴滴香,他說是當年阿公賣的茶的其中一個品種,就叫滴滴香,爸媽制茶出身,姐姐幫忙設計包裝,偉毅負責行銷宣傳,滴滴香是這戶人家共同守護的事業。

-阿德的茶主題文創餐廳-

就茶來說,臺灣某些特種茶的改良,有諸多經驗值得學習。臺灣的在地創生小而美,有精緻、高質量的產品,但受限於市場和物流通路成本。

兩岸若能優勢互補各取所長、互相學習綜合的話就太好了。畢竟這是能改善社會困境,造福一方百姓的永續事業。

     #參觀茶廠——了解茶葉製作的前世今生    

老街旁的茶廠,讓我們了解了茶的前世今生,茶農阿伯介紹道:「茶是一種經濟作物。茶的所有部位都可以用,不會浪費。茶葉可以泡茶,茶籽可以榨油,茶花可以釀蜜...」

-茶籽粉是坪林人用來洗碗的廚房好幫手-

茶葉的採摘和熟成,有六個主要步驟。第一步,採摘茶菁,阿伯介紹茶分為上午茶、中午茶和下午茶,上午茶有露水,下午茶有水汽回流,中午茶(10點到3點)最好。

今年氣候變遷,北部多雨,南部乾旱,坪林就沒有冬片茶。氣候狀況好的話,坪林茶一年能採摘五次,春茶得人喜愛,因為經過四季孕育和冬藏休眠厚積薄發,春茶生命力量最強大。

-茶籽油壓榨過程-

坪林有兩種採茶方式,人工或機器採摘接近成熟的「一心二葉」或「一心三葉」茶芽。機器一次能採一大片,但對茶樹本身傷害也大。採茶要控制採收區域,否則一下子全部長出來,人力會不足。

阿伯笑著說:「歌裡唱採茶女唱得很好聽吼,但坪林採茶姑娘平均六十五歲,你們如果來採茶,就是最年輕的採茶姑娘!」

第二步、第三步分別是日光葳凋好室內葳凋,日光葳凋是利用太陽光能去除茶菁水分,室內葳凋要靜置十小時以上。

採了茶以後,兩三個小時就要將茶葉帶回來,不然會有葳凋程度的問題,就算在室內葳凋,也要兩三個小時翻動一次,因此產季時分,茶農的眼睛都是帶血絲的。

第四步炒菁,以高溫破壞茶菁中的酵素活性,第五步揉捻,將炒熟的茶菁揉捻成翠綠條索狀,破壞表面細胞層,茶汁滲出,衝泡才清香。

最後一步乾燥,只留下精華。阿伯說:「我們都吹冷氣,但冷氣不是在房間,而是在茶房,為了控制溫度,釀造最好的茶。」坪林人對茶真的是一級寵愛。

這樣繁瑣的過程中,茶會漸漸呈現不可思議的花香,味甘而鮮。以上所說的六大步驟,每個步驟都有講究,是一絲不苟的職人精神,成就了坪林茶、乃至臺灣茶的有口皆碑。

     # 認真學習茶知識,制茶和泡茶          

阿德說我們這一團格外認真,一個個低頭做筆記、拍攝記錄,外籍學生聽得尤其入迷,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常見的新鮮事物,他們帶來錄音設備,對今日所見的每位茶農都進行了訪問。

我非常仔細地聆聽茶農的講述,茶有很多種類,綠茶不發酵、木柵鐵觀音中發酵,普洱茶厚發酵,發酵程度越高、茶湯顏色就會越深。茶葉是一種活性的東西,如普洱茶越放越好喝,而包種茶最佳賞味期是半年。

臺灣的茶品種改良技術走在前沿,例如臺茶二十號就是一種農業科技的創新,但是青心烏龍有蘭花和桂花的香氣,但是非常嬌嫩,很多病蟲害,茶農們便做這樣的嫁接嘗試:

根是金萱茶,樹幹接青心烏龍,這樣一來,金萱可以抗旱抗寒,茶樹得以存活,又能順利取得青心烏龍的香氣。

「蜜香紅茶的嫩芽要被小綠葉蠶咬過,像蚊子一樣叮一下,吸裡面的茶汁,這樣才會有蜜香出來。所以坪林的茶不可以噴農藥,不然就沒有病蟲害,茶葉就沒有價值了。

所以第一泡茶要不要倒掉?這見仁見智,我們坪林茶是不需要,因為沒有汙染,沒有工廠。」

泡茶第一道叫醒茶,意思是用溫度叫醒它。老伯形容得很可愛,「記得對它說醒來了醒來了!我要泡你了!」

-將茶籽油塗抹在手上-

我才知道,不同的茶葉泡茶的溫度是不一樣的,並不是越高溫越好。溫度不對,茶會苦澀。用剛燒好的水滾茶,是專業比賽的方法,因為一百度能把茶的缺點暴露出來,

但平時自己喝茶就沒必要,溫度太高,只四泡就壞了,阿伯告訴我們一個訣竅:「包種茶最好在80-90度間,就記臺灣的咖啡店名,八十五度C。」

阿伯教我們用吸溜的方式品茶,牙齒輕微咬合,讓茶從牙間縫隙溜向舌苔,不直接吞咽,而是讓茶在口腔內部來回滾動,這樣茶香才會發揮到極致,兩頰滲唾液出來,沁甜不斷回甘。

青心烏龍、金萱、翠玉、臺茶二十號、銀香...

哇,聽完這堂課,我都快成為半個茶葉小達人了!

  #做茶包,聽福建茶師和茶郊媽祖的故事    

茶有很多好意頭,阿伯曾去學校制茶給家長和學生們喝,包種茶諧音「包中茶」,包中狀元。婚禮上也會有茶,因為茶有多子多孫多福氣的意思。

既然這麼吉祥,我們當然要學習製作「茶包」啦,所謂茶包,其實是茶香味的媽祖御守,可以隨身帶當香囊。

阿伯問我們:「啊我們坪林在山邊,又不是在海邊!為什麼茶包上有媽祖?」

原來啊,過去臺灣會找福建的品茶師傅來教大家吃茶,而這段路程要經過黑水溝,為保平安,出海的人會在船上供奉一尊媽祖。

以前賣茶的叫茶郊,賣鹽的叫鹽郊,港口有很多茶郊,下船後把媽祖挪放在茶商工會茶郊,久而久之,茶郊媽祖就這樣傳承下來了。

     #老街上的良心饅頭     

老街上的每一家鋪子都有背後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良心饅頭的阿嬤,阿嬤發揮自己的美學精神,製作「五行饅頭」,黃色是南瓜,黑白色是芝麻,紅色是紅曲,綠色是坪林包種茶!

-阿嬤送我們一人一顆自己做的饅頭-

阿嬤的饅頭比一般的饅頭口感鬆軟,質地溼潤紮實,原因是阿嬤不加水,而是使用豆漿入料。三四點起來磨豆漿做饅頭,她的饅頭從三十年前就賣十塊錢一顆,品質如一。

阿德向我們介紹道,阿嬤的豆漿無論什麼容器來裝,都只收十塊錢,有人用桶子來裝,阿嬤也只要十塊,阿嬤一直在這裡,用一顆饅頭、一杯豆漿連結坪林的鄰裡街坊。

      #跟冠軍茶師父學品茶!

吃過清香細滑的茶油麵線後,十幾分鐘蜿蜒山路車程將我們送到了今天的最後一站--茶園。

在這裡,三位冠軍茶的青農師父已經排排坐在茶几前了,其中一位師父的茶葉質量奇優,價值竟達五萬臺幣一公斤。

他們親自為我們泡茶,教我們最專業的品茶知識。先稱量茶葉,三公克五分鐘,100度滾水,150mol的水,就是比賽茶的泡茶步驟,用100度開水是為了讓茶的缺陷無處可逃。

-湯匙轉一圈,讓茶末沉澱在中間-

條索型茶葉只需五分鐘,而球型茶葉泡六分鐘,為了讓它們先張開。包種茶的評比規則是香氣佔60%,滋味和口感佔剩下40%,好的包種茶會孕育出不同的花香和果香,茉莉花、野薑花、鳳梨等,所以說香氣是包種茶的精華所在。

當天下午,我們喝了三道茶、一道是由輕到重不同發酵程度的茶,顏色從淡黃到褐紅,第二道是四款包種茶,第三道是茶青們對遠道而來的我們的特別招待,至少有十種茶,其中還包括一種比賽茶的冠軍茶。

我們一伙人邊喝茶邊談天,請教茶學問,聽茶青師父們的故事,望向窗外是高低起伏的山巒和綠油油的茶樹田,除了需要一直跑廁所,這樣的午後時光真的讓人很享受。

從坪林離開回到動物園捷運站,

抿抿嘴,整個口腔都還是清甜的回甘。

    #坪林鄰裡大家庭    

喝茶的時候,我問茶青們,這一行的門檻高嗎?他們說其實是每一個步驟都有很多細節要注意,就看你願不願意跟大家多交流。

其實坪林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坪林茶招牌和口碑背後,茶鄉人之間的互助和互愛。

坪林的冠軍茶師父層出不窮,各個獨具一格,都說「一山不容二虎」,但坪林的年輕人們卻從不大門緊閉高高掛起,有謙卑的態度,喜歡互相交流,崇尚共學共贏的風氣。

他們是彼此值得尊敬的對手,也是互相進步的良師益友。離開的時候,我聽到其中一位茶青問另外的幾位:「喂!等會有事嗎?啊沒事就泡一輪再下山!」

茶青偉毅說,自己農閒時會和其他茶青相約鬥茶,「我們會想為什麼他的茶葉會有這個味道,為什麼會是這樣子的香氣,彼此做研究。」

在坪林,這幾乎是大家默契的共識,沒有惡性競爭和嫉妒是非,坪林的一代又一代茶農,用互助互愛,守護和回報上天賜予他們共同的福澤和恩惠。

老街上的各家各戶也一樣相親相愛,離開良心饅頭鋪來到下一家牛軋糖鋪的時候,阿嬤還跟我們一起湊熱鬧,來這邊攤位拿糖吃。

雜貨店的老闆娘月娥姐介紹坪林茶的時候,沒有特別說自己家的茶好,而是說:「我們坪林的茶都一樣好,你在哪一家買都不會錯!」

口才一流的阿德更是義務幫老街上的商鋪做介紹,讓這群默默無聞的店家們都能被看見,例如他故意問饅頭店的阿嬤平時幾點起床?」阿嬤回答三點四點,

「啊起那麼早做什麼?」阿嬤就說磨豆漿做饅頭,這是阿德拋磚引玉,鼓勵阿嬤表達,幫她拉攏生意。

就連坪林人拜的宮廟,都有一個象徵著鄰裡情誼的故事。保坪宮本來是滴滴香的家廟,一百多年前他們全家來坪林定居,把神明玄天上帝也一起請了過來。

當時這兒的人們也需要一個精神依託,偉毅家先人們就敞開大門,歡迎大家來親近神明,久而久之,保坪宮從私人家廟,變成了老街最古老、香火最鼎盛的宮廟。 

如果將坪林茶鄉比作一個大家庭,家和方能萬事興,這樣子和諧共榮的土地定能和氣生財,生機盎然。

-可愛的茶青們-

很高興我能和政大的學長姐還有其他的陸生一起參加這麼有意思的活動,短短一天的時間,學到許多關於茶的知識和技能,感慨於坪林團結友愛的鄰裡氛圍。

做人最重要的是知恩圖報,同為年輕人,看到茶青們的勇氣和毅力,我實在很敬佩,也不禁開始思量,我又能為家鄉做點什麼呢?

相關焦點

  • 陸生揭露臺灣包種茶 , 背後的秘密...
    包含坪林在內的大文山堡區域都是包種茶產地,坪林山清水秀,氣候溫潤宜人,梯田式的丘陵利於排水,生物多樣滋養肥沃的土壤,讓這裡的包種茶香氣獨特、質量特優。「坪」的意思是一條溪的兩岸,私以為坪林茶好,但有坪林水加持,才是真正地好。
  • 好喝的臺灣文山包種茶
    臺灣茶界早有「北包種、南凍頂」之說,指的是坪林文山包種茶與南投鹿谷的凍頂烏龍茶,二者皆為臺灣茶的翹楚;其中坪林更因擁有全球最專業的茶業博物館,坪林有臺灣
  • 訪茶之旅 | 臺灣文山包種 & 紅玉紅茶
    臺灣茶,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說,這次臺灣訪茶之旅,也去文山包種產地坪林走了走。
  • 臺灣寫真:又是一年冬茶綠 依然十裡「坪林」香
    中新社臺北10月19日電 題:又是一年冬茶綠 依然十裡「坪林」香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守著坪林老街上的茶棧,黃明道恪守著臺灣人世代種植包種茶的一份承諾。  坪林是臺灣北部高品質茶葉產區,四面環山,氣候溫暖潮溼,適宜茶樹生長,所生產的文山包種茶,在臺灣茶界享有「南烏龍、北包種」之譽。
  • 臺灣「茶鄉」坪林包種茶老闆奪魁(圖)
    原標題:臺灣「茶鄉」坪林包種茶老闆奪魁(圖) 文山包種茶 李志全 攝   中新網臺北3月25日電 (記者 李志全 陳立宇)坪林有臺灣「茶鄉」之譽,其所產文山包種茶是當地特色。3月25日,位於新北市坪林一家茶棧老闆的黃明道,領到文山包裝茶比賽「頭等獎」牌匾喜不自勝。   這家名為德勝茶棧的茶葉店,位於坪林老街上。黃明道稱,他們種茶、制茶的歷史已有五代。他此番獲得的獎項是坪林鄉2013年冬季優良文山包裝茶比賽的「頭等獎」。由於氣溫低產量少,冬季是包種茶一年中最珍貴的產期。   記者在其店內看到,該茶棧已屢獲包裝茶比賽「頭等獎」。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古韻猶存的文山包種茶
    上文中我們提到,若是想品到一些香氣和滋味,那麼就到坪林來轉一轉吧,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可謂是臺灣最傳統的茶產區吧。坪林千島湖文山——古地名,外形古雅,風味古典這都是得益於文山包種茶的遵古精製。文山地區歷來是臺灣四大茶區之一,經歷百年風雨,依然生機旺盛,不失有一些傳奇色彩。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坪林-內行人的樂園
    昨天說的三個「包種」名稱的由來您相信哪一個呢?其實不管哪一個,我們就都當做茶餘飯後的一個故事去聽就好啦~不必過分去較真。坪林的老茶農,在日據時代多在茶業傳習所受過訓。而當時的傳習所,都是由安溪的茶師前來指導,為期兩年。所以坪林地區製得茶是真正的沿襲了「古法」。
  • 臺灣坪林包種茶 真品好茶
    臺灣茶界早有「北包種、南凍頂」之說,指的是坪林文山包種茶與南投鹿谷的凍頂烏龍茶,二者皆為臺灣茶的翹楚;其中坪林更因擁有全球最專業的茶業博物館,
  • 「 烏龍茶 」文山包種
    文山包種亦稱「清茶」,是主產臺灣省新北市坪林、石碇、新店、汐止、深坑等地的臺灣包種,發酵程度約20%。文山地區是臺灣制茶的最早發源地。200多年前,文山地區就種植了近300公頃的茶園。文山地區包括臺北市文山、南港,臺北縣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茶區。
  • 文山包種:發酵最輕的烏龍茶
    今年春茶,委託祥泰老茶行第四代少掌柜懷謹,幫我們挑選發酵透一點,不追求綠茶化清香,偏傳統的。茶一寄到,立刻在庫房煮水試茶。來幫忙的何姐說:這茶好喝,喝完嘴裡是甜的。學茶的時候,老師就教過,發酵最輕的茶,是臺灣茶中的文山包種。在臺灣,烏龍茶有「鐵觀音」、「包種茶」、「烏龍茶」、「白毫烏龍」等多種類別稱呼。其實,包種茶,就是指條索形臺灣烏龍茶。
  • 臺灣包種茶「源起」安溪
    (中評社 倪鴻祥攝)  包種茶起源於福建安溪縣,後來卻變成臺灣著名代表茶種之一,尤其文山包種茶名聞遐邇,但很多人不知道,南港舊莊茶山才是包種茶的發源地。  1885年,福建安溪茶商王水錦、魏靜到臺灣,在臺北南港大坑(即現在的南港舊莊茶山)一帶購地,引進福建安溪茶樹進行種植,並採包種茶製法,開辦講習會,指導當地茶農種植及製作包種茶,從此包種茶在臺灣北部開始盛行,產地也由南港擴大到文山地區,包括石碇、坪林、深坑、新店、木柵、景美等地區。南港舊莊的山區便成為臺灣包種茶的故鄉。
  • 林先生的茶|啥叫文山包種茶
    作者 | 林木包種茶,是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烏龍茶,發酵度10%左右,介於綠茶與凍頂烏龍,風味接近綠茶,盛產於中國臺灣北部,尤以臺北文山地區所產制的茶葉最優質。所以,許多人一說到包種茶,就會想到臺灣文山包種茶。
  • 聽茶 | 「露凝香」—文山包種
    文山包種,屬烏龍茶。產地:臺灣省北部臺北市和桃園等縣。 包種茶,是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烏龍茶,發酵度10%左右,介於綠茶與凍頂烏龍,風味接近綠茶,盛產於中國臺灣北部,尤以臺北文山地區所產制的茶葉最優質。所以,許多人一說到包種茶,就會想到臺灣文山包種茶。文山包種,不是球形的烏龍茶,外形反倒如武夷巖茶一般,是條形。
  • 臺灣寫真:「茶鄉」坪林好山水 名茶飄香鷺鷥飛
    文山包種茶具「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是一種香氣幽雅飄逸的清茶。新北市坪林區以出產文山包種茶而聞名,茶園分布在海拔400至700米的坡地上,全區九成多人口的工作都與茶產業相關。  作為知名的「茶鄉」,原本慕名而來的遊客眾多。不過,北宜高速開通後,坪林的交通之利有所削弱,過往車輛較以往大為減少。
  • 北臺灣最大茶葉評鑑 坪林農友李傳清奪茶王寶座
    坪林區的農友李傳清脫穎而出,勇奪「新北茶王」殊榮。(新北市農業局提供/許哲瑗新北傳真)華夏經緯網5月2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北臺灣規模最大的「新北好茶春季包種茶評鑑」賽事,歷經5天激烈評選,由來自坪林區的農友李傳清脫穎而出,勇奪「新北茶王」殊榮,25日起上架農會官網販賣。李傳清謙虛表示,制茶學問大,從生產管理到發酵萎凋、炒茶、甚至是挑梗,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我也仍在學習中!」
  • 茶語人生——相約臺灣世界茶業博覽會!
    本次臺灣品茶之行,我們可以參賞到國際茶藝表演、黃金特等茶品茗、千人茶會及千人揉茶、茶與音樂盛宴、說茶故事競賽及書展、茶與農特產品展售會、茶業相關歷史及制茶器具展示等。 下午 參觀華山文創園區、臺北文人茶館大本營信步:麗水街、永康街(這裡是臺灣最密集的單體茶空間的聚集地,是臺灣茶館文化的起始所在
  • 臺灣文山包種茶最好出坪林
    這家茶農 《中國新聞網》曾經專門報導過茶棧老闆黃明道(左)領到包裝茶比賽「頭等獎」牌匾坪林有臺灣「茶鄉
  • 「臺灣藍鵲茶」:喝出流域好生態
    能不能既要「一碗好茶」,又留住流域「一灣好水」?「臺灣藍鵲茶」的故事值得品味與借鑑。  知識青年下茶鄉  立題流域「生態收復」  「臺灣藍鵲茶」基地位於中國臺灣新竹坪林,這裡是翡翠水庫集水區、北勢溪流域的上遊,臺北人喝的水就從這裡來。由於地處水源保護區,坪林的產業發展受到諸多限制。
  • 茉莉花茶vs包種茶 橫縣與臺北縣坪林鄉結茶緣
    茉莉花茶vs包種茶 橫縣與臺北縣坪林鄉結茶緣 2009年06月03日08:07  來源:南寧日報   南寧市赴臺經貿考察團在臺參觀考察期間,洽逢臺北縣坪林鄉包種茶節。
  • 二馬茶文化 | 文山包種,有腔調的臺灣茶
    文山包種茶,也叫「清茶」。很多臺灣人寫的茶書裡面,更喜歡用「清茶」這個名字。所以有機會看到的時候,不要去想著這是不是什麼新品種了。關於「包種茶」名稱的由來,有這樣的說法:相傳在距今150餘年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茶農仿武夷茶的製造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葉分別製造,再將制好的茶葉,每四兩裝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產的毛邊紙二張,內外相襯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或"包種茶",後來輾轉傳到臺灣的南港、文山等地。近年來很多綠茶也有用牛皮紙包成四四方方的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