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和我們每個人有什麼關係? 單霽翔用《一堂好課》為「文物...

2020-12-14 國際在線娛樂

  這些年,「文博熱」作為一股年輕的文化現象,正成為「文化自信」的美妙縮影。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將參觀博物館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你可曾想過,文物和我們每個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

  11月24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一堂好課》走進美麗開放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好課班主任」康輝,「值日班長」黃曉明,「課代表」霍尊、於朦朧陪伴各位同學一起,聆聽了由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帶來的文博課。

  過去,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化節目告訴我們,文物的價值在於讓我們「知來處,明去處」,它們佐證著我們歷史文化的進程,滋養著我們血液裡的文化基因,賦予了我們以底氣和力量。這次,單霽翔院長更進一步開講文物和社會生活、和現代個體的密切關聯,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文物的保護者、見證者甚至是創造者。

  侗族年輕人在洪水中「撈」迴風雨橋

  文化遺產保護和千家萬戶、和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

  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5項。我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每一個中華兒女,都驕傲於我們擁有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這些燦爛的文化遺產,擁有泰山、廬山、青城山、峨眉山、五臺山、武夷山、黃山這些壯麗的名山大川。今年,「良渚古城遺址」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故事傳遍了世界各地,也更加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文物工作的重大突破背後,離不開一大批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奔走。在本次課堂上,單霽翔院長分享的一則關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風雨橋的故事,讓大家集體陷入了另一重深思。

  2004年夏,暴雨誘發山洪,衝垮了有著120多年悠久歷史的風雨橋。就在橋倒塌的時刻,在場的124名侗族小夥子紛紛地躍入了洪水,拼死打撈。歷時三天三夜,他們從貴州一直打撈到廣西,並且告訴沿途村莊的村民,上面漂下的木材是我們家鄉的風雨橋,我們要把它們運回去。後來,在政府的組織下,他們將撈回的構件運回了地坪鄉,一清理,二十八根大木構居然一根都沒有少,73%的風雨橋構件回到了原地,使這座橋得以重建。

  當媒體採訪村裡的老人,為什麼在橋垮塌的時候也沒人組織,孩子們就能紛紛躍入洪水去搶救?老人說,「這就是他們的家呀!他們從小就在橋上聽老人講故事、做作業,唱侗族的大歌,風雨橋早已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了,遇到什麼危險,他們都會挺身而出的!「

  「這就是當我們民眾跟他們家鄉的文物建立了血肉聯繫以後,才能出現的奇蹟」,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爭論文物到底是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單霽翔院長希望用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的理念是,「保護也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手,經過我們的時代,經過我們的城市,能夠把它真實完整地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伴隨著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和日漸深入,我們不僅要保護那些顯而易見的紀念型文物,還要保護傳統民居、工業遺產、民族村寨、歷史街區、手工技藝、節慶習俗……甚至也要保護我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老字號。保護好它們,其實就是守住我們文化的根和歷史的魂。

  課堂上,單霽翔院長特別強調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文化遺產不是文物保護部門的專利,它是全民的事業,應該把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交給億萬民眾,我們的文化遺產才會更安全。」

相關焦點

  • 「看門人」單霽翔讓故宮變成「網紅」,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歷史
    同學們好,我是《一堂好課》的班主任康輝。」2019年,伴隨著主持人康輝渾厚低沉的聲音,央視製作的文化類節目《一堂好課》拉開了序幕,節目中匯集了12位不同領域的「學科領路人」,分別從國學、藝術、軍事、體育等領域,為觀眾傳道、授業、解惑,受到了觀眾的無數好評。
  • 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保護的核心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演講。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我們今天才可以說,我們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21日表示。他說,數位化是為了讓文物走近更多人,讓文物活起來是今天文物保護的核心。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演講現場。供圖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共有7任院長,單霽翔是第六任院長。他說,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崗位,一個古建築著火了或是一個文物被盜了,都是大事。過去我們視文物保護為自己的責任,99%的文物都鎖在庫房。
  • 《一堂好課》:文有王蒙、武有金一南,眾大咖為我們點亮思想之光
    《一堂好課》是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節目,節目組邀請了十二位國學、藝術、軍事、體育等領域的風雲人物,如作家王蒙、解放軍少將金一南、導演陳凱歌、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音樂人羅大佑、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運動員申雪、趙宏博、王濛、曾任職中國外交部的張維為等為大家傳道、授業、解惑。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的文博課,講述故宮成為「網紅」背後的故事
    同學們好,我是《一堂好課》的班主任康輝。」 2019年,伴隨著主持人康輝渾厚低沉的聲音,央視製作的文化類節目《一堂好課》拉開了序幕,節目中匯集了12位不同領域的「學科領路人」,分別從國學、藝術、軍事、體育等領域,為觀眾傳道、授業、解惑,受到了觀眾的無數好評。
  • 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文物要重新回到...
    「大家以前一進故宮就是直走」,現在也會分流到東西兩側去看看展覽、看看景觀,單霽翔說。不僅是展廳,故宮對於文化資源的挖掘也延伸到了文創產品和網際網路產品領域,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為了滿足人們把脊獸文化帶回家,我們開發了脊獸造型的晾衣夾。人們對藻井印象很深,我們就做了藻井傘。」
  • 《一堂好課》薦書稿
    而今,對於好書好課我有了新的認知,下邊,我把自己目前對於一本好書、一堂好課的觀點分享給您。由喜馬拉雅FM副總裁、總編輯周曉晗主編的《一堂好課》,就是這樣一本時刻逼您進行頭腦風暴,讓您的思想如潮水般跌宕起伏,一遍遍更新和迭代自我認知高度,一下子警示改變自身言行的一本好書。原來讀的書都是一個或兩個主題思想貫穿始終,而《一堂好課》是目前為止,我讀過的唯一一本分門別類清晰,各成一體而又很好兼容的一本書。
  • 用十二節《一堂好課》為我們解讀:教育是民族振興的搖籃
    近年來,有很多機構在教育宣傳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比如:央視先後推出《開學第一課》《一堂好課》等等節目。前者,是每年中小學生開學的時候,老師們都會提醒家長陪孩子一起看的節目。雖然出場的人物會有些許爭議,但積極向上的整體氛圍是可以感染觀眾的,充滿激勵孩子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 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重慶對於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是有恩的
    剛結束論壇演講的單霽翔做客上遊新聞面對面會客廳,談及了這幾十年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經歷與感動,和對重慶這座充滿正能量城市的期許。重慶對故宮文物的保護堪稱二戰奇蹟「作為我們國家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故宮已經走出了紫禁城,在廣闊天地中與不同的城市產生連接,這也是故宮曾與很多城市在歷史上存在悠久淵源的最好說明。」
  •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為漳州中國女排騰飛館劃重點
    11月24日,央視綜藝節目《一堂好課》正式開播,主講人——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文博課」裡為「文物觀」劃重點,其中有位於福建省漳州市的中國女排騰飛館。「過去,文物保護是保護那些古代的、歷史悠久的,但現在,還要保護那些二十世紀的,那些當代的文化遺產。」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何讓故宮的文物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第一次我到庫房嚇我一跳,誰躺在臺階底下?他們說那是非常珍貴的秦始皇兵馬俑。」在Up2019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談到故宮藏品時表示,當文物得不到保護的時候它們是沒有尊嚴的,它們是蓬頭垢面的。只要得到展示,它們才光彩照人。
  • 宮廷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老院長單霽翔創作故宮「三部曲...
    圖說:單霽翔在講座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壯美的紫禁城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我用三本書的篇幅,給大家講述關於故宮博物院的三大類故事。一本關於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築,第二本關於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文物,第三本是關於故宮博物院有關的人。」
  • 淺談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而面對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困擾者眾多專家,本文我就二者之間的矛盾做一簡單的分析,並且針對二者之間矛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通過此文,希望在以後的開發利用中,能夠以保護文物為前提,堅持文物保護的十六字方針,在此基礎上再去發展經濟,合理的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 《開學第一課》VS《一堂好課》,教育必須細水長流,方見實效
    我每年都會陪孩子看《開學第一課》,節目辦得真好,經常有讓人驚喜的演員,又很有教育意義,孩子正常看得眼淚汪汪。要我說,你想讓孩子看哪個節目,直接讓孩子看就可以了,別看什麼都讓寫讀後感。為什麼不要寫讀後感呢?這就好比你現在要去看一場電影,然後,腦子裡不時會閃現:哪個點好寫讀後感呢?
  • 詹青雲講故宮人護送文物,單霽翔:我們的博物院一定要劃出差別?
    《奇葩說》上救貓還是救畫那一期的辯題,激起了大眾非常廣泛的討論,讓我們看到了導師和優秀選手思維的碰撞。但最讓我感動的那一個瞬間,發生在聽到詹青雲描述的故宮人護送文物,在十四年最大程度地保全那一萬三千多箱文物的那個場景。
  • 央視又一頂流綜藝來襲!《一堂好課》有何魅力?
    唯有名師好課,熠熠生輝。」正如「好課班主任」康輝在《一堂好課》開講前所說,對於所有人而言,「課堂」是點亮思想火炬、啟迪人生智慧的無二之地。但是,傳統的「課堂」囿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縱然有名師好課能夠使人受益無窮,卻無法做到無遠弗屆、廣為播撒。
  • 《一堂好課》:教會孩子點燃思想之光,嘉獎向學之心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去年,中央電視臺出了一檔節目《一堂好課》,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大型文藝節目,分為12堂大課,班主任是著名的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康輝,每一堂大課都是一個領域,包含文學、思政、電影、文博、音樂、美育、體育、外交、
  • 文物保護與環境的關係
    文物保存環境要求列點如下      1、溫度:為營造一個既適合文物保存,又使人感到舒適的溫度範圍,一般會把文物的保存溫度設定在18 ~ 22ºC之間,然而,其講究的是一種恆定,即使溫度有改變,亦只能緩慢地進行,否則,急速的溫度變化只會加劇文物的劣化。
  • 單霽翔:不突出特定文物
    在第五次藏品清理中,工作人員發現了兩個上面寫著「乾隆詩稿」的箱子,內有28000首乾隆詩稿,既有御筆稿,也有大臣謄寫稿。單霽翔介紹,在此次文物普查中,乾隆詩稿將是一個重要的整理研究方向。「民間傳說乾隆做了45000首詩,過去我們庫房收藏的是17000首,加上新發現的28000首,證明傳說是真實的。乾隆的詩基本都是紀事詩,記錄當天的大事,目前交給鄭欣淼院長研究。」單霽翔介紹。
  • 國家頂級珍貴文物超九成,「網紅院長」單霽翔濟南講述故宮故事
    12月6日,由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那一刻幸福年味」暨故宮文化講座在濟南舉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用600多張高清照片,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古建維護、文物修復、便民惠民和藝術傳播等方面的創新與成果。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詼諧的語言,讓現場掌聲不斷。
  • 我國文物保護走向文化自然遺產複合保護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王立彬)文物保護離不開社會生活與自然空間,我國文物保護正走向文化自然遺產複合保護,成為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第五屆中國景區創新發展論壇暨中國旅遊景區協會二屆五次理事會上說,文物保護過去是保護一個點、一個面、一座橋、一個塔、一個古建築群等,文化自然遺產保護還要保護人們的生活空間,從宮殿、寺廟、紀念性建築延伸至人們居住的房子、工作的工廠。人們生活的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民族村寨也在變成保護對象。比如火星探測活動工作空間當天就要開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