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菸草種子

2022-01-23 加勒比之光

歷史上人們普遍認為,新大陸的土著居民大概在3000年前開始吸食雪茄菸葉,這是16世紀的英國人沃爾特·羅利爵士的發現。但是最近出土的一些證據有力的表明,人類對菸草的使用比目前已知的要古老的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2000年以前。

2015年,在美國猶他州大鹽湖沙漠的一個考古調查中發現了一個史前遺址,這個地區被稱為叉骨遺址。達倫·杜克和他的考古隊在遠西人類學研究集團公司的資助下對這塊遺址進行了挖掘。根據CNN的報導,他們發現了一個1萬年前屬於石器時代晚期的壁爐,伴隨著可以預期的黑曜石長矛槍頭和動物骨骼。但是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燒焦的雪茄菸葉種子。這些種子較小,無法測定年份。但是通過對壁爐裡的多個樣本進行碳年份測算,表明這個壁爐是大約12300年前的歷史遺蹟。

在那個時代世界和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不太一樣,那是一個充滿植被和野生動物的溼地,為石器時代的獵人和他們的家人提供食物。事實上,沙漠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湖泊的底部。包括菸草在內的農業植物的種植又進化了大概2000年的時間。這時候人類主要是狩獵和採集來獲取食物,他們追隨成群的動物遠距離狩獵,邊走邊覓食。這是菸草種子出現在溼地的最大可能原因,畢竟菸草是不生長在溼地中。

根據杜克的判斷,考古團隊排除了菸草種子通過自然方式進入壁爐的可能性,比如通過鴨子或者其他水禽的胃,現場沒有發現水禽的骨骼。菸草種子也不可能是壁爐裡的燃料,缺乏木質纖維,菸草植物並不是理想的燃料來源。

大家一致接受的結論是菸草種子是被石器時代的人類特意烘烤,或者人類咀嚼後吐到壁爐裡。

不管具體的場景是如何,似乎我們的史前同類們坐在壁爐前正在享受著菸草的愉快陪伴。

附原文:

It has been historically accepted that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New World began smoking tobacco approximately 3,000 years ago, a delightful find that Sir Walter Raleigh brought back to Englan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ut recently unearthed evidence now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obacco use is far older than originally believed, and has been part of North American history for some 12,000 years.

In 2015 a prehistoric site was discovered during a routine archeological survey of the Great Salt Lake Desert in Utah. The area, dubbed the Wishbone site, was then excavated by Daron Duke and his team from Far Wester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Group Inc.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CNN, they found a hearth dating back to around 10,000 B.C., the late Stone Age, which had such expected findings as obsidian spear tips and animal bones. But the team botanist also noticed something quite unexpected: charred tobacco seeds. The tiny seeds were too small to date directly, but carbon dating multiple samples from the hearth showed that the fire was lit approximately 12,300 years ago.

The area at that time would not have been as we know it today–then, it would have been a wetland full of vegetation and wildlife for the Stone Age hunters to provide food for their families. In fact, the desert is the bottom of what used to be a giant lake. Agriculture and the domesticated growing of plants including tobacco was about another 2,000 years off. Humans at this time would have consisted of nomadic hunters and gatherers who traveled great distances following herds of animals to hunt, foraging as they went along, which is how the tobacco seeds may have ended up in the wetlands, an area where it does not grow.

According to Duke, the team ruled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seeds could have ended up in the hearth by natural means, such as from the stomach of one of the ducks or other waterfowl whose bones were found at the site. The seeds were also unlikely to come from burning tobacco in the fire since its lack of woody fiber makes it a less-than-desirable fuel source.

The accepted theory is that the seeds made their way into the fire by being smoked, or chewed and spat out by the hunter-gatherers.

However it was used, it seems our prehistoric brethren enjoyed the pleasant company of tobacco as they sat around the fire.

相關焦點

  • 江西安義縣發現5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央廣網南昌5月21日消息(記者範存寶 通訊員劉苑 塗霄峰)日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超榮,在安義縣發現早期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江西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空白,把江西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原認定的五萬年前提前到五十萬年前。  今年3月27日,安義縣文物愛好者胡賢鋼在黃洲鎮的一處海拔高度為49米的山坡上找到了8件大型舊石器。
  • 重慶考古專家走出國門 發現俄羅斯哈卡斯首個舊石器時代遺址
    受訪者供圖大量的石製品散落在遺址之中,它們誕生在距今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我市考古專家的手中,這個埋藏著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秘密的遺址,被慢慢的揭開了神秘面紗。這並不是屬於我市的某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它位於數千裡外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平原上。它的發現,填補了俄羅斯哈卡斯共和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工作的空白。而完成這一切的,是受邀前往俄羅斯的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 十堰男子收藏遠古石器「四件套」:石器時代箭頭薄如紙
    石箭頭即石箭鏃,是石器時代使用最廣泛、數量最多的一種遠射武器。1963年,我國在山西朔縣的峙峪遺址發現一批石箭鏃,年代最為久遠。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該石箭頭距今28900多年。這說明我國至少在28000年前,古人類就已經把石頭磨成箭頭,綁在木桿上當弓箭使用了。張海鷹說,這枚石箭頭很稀少,「應該是石器時代的」。
  • 在這裡,重返石器時代
    製造和使用石葉,以及更多的五花八門的石制工具,是水洞溝人一生中必修的功課。那個遙遠年代叫石器時代。漫長的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打制為特徵,從300萬年前開始(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元謀人的生活時間,距今約170萬年),到距今1萬年前結束。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為特徵,大約1萬年前開始,到距今5千年前結束。
  • 福建三明石器時代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處可觸及遠古的地方
    01福建三明的石器時代遺址——萬壽巖遺址萬壽巖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巖前鎮巖前村西北的石灰巖孤峰上,它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在遠古時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時間大約可以追溯到18.5萬年前,可見萬壽巖的歷史有多久遠。
  • 冒充自己有過「新石器時代」的西方
    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個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約翰·盧伯克提出的,他於1865年在他的著作的《史前時代》中明確提出"新石器時代"等概念。  新石器時代是如何劃定的呢?所謂新石器,就是指石器的打制工藝。石器的打制工藝分為兩種,一種是打制石器,比如:  上面是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很明顯的打制加工工藝。
  • 古代「高速公路」:科學家發現石器時代隧道
    這些發現的數百新石器時代定居點下方隧道證明了原有的居民點網絡十分巨大歐洲大陸各地已發現數百新石器時代定居點地下隧道的證據  【搜狐科學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蘇格蘭到土耳其之間發現了大量石器時代的隧道
  • 歷史文明的進程-淺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中國歷史文明的進程中,時代劃分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歷經了一個非常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中國的古代先民運用智慧創造出了不朽的神話,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述我國的時代劃分,使您對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 長白山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
    日前,吉林省考古工作者在長白山地區撫松縣漫江鎮楓林村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石製品近500件,遺址的地層堆積最深處達到4米,為年代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地層剖面。「在表土層、出露地表的黃褐色亞黏土層中均發現了石製品,採集遺物40餘件,多數發現在梁崗東南坡地勢較緩地帶。發現的遺物均為打制石器,石製品原料絕大多數為黑曜巖,少見凝灰巖。石製品種類包括石片、石葉、邊刮器、端刮器等。」徐廷說,通過調查,確認該地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因該遺址位於漫江鎮楓林村楓林崗,於是便將遺址命名為「楓林遺址」。8月18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對楓林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 江川甘棠箐遺址考古項目成功入選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刮削器砸擊法是生產石器毛坯的主要方法,石器則用錘擊法加工製作。石製品形態特徵顯示存在兩種砸擊技術,兩種砸擊技法在生產過程中相互滲透和融合,形成了甘棠箐遺址獨樹一幟的砸擊技術文化體系。遺址出土的植物果實、種子化石甘棠箐遺址海拔高出撫仙湖水面約115米,遺址所處的更新世地層沉積在上新世湖相地層之上,局部地段還產褐煤,地質時代較早。
  • 寧夏青銅峽發現史前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對史前人類認知
    寧夏是一個經常被人遺忘的省份,說起寧夏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寧夏平原,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寧夏的青銅峽還存在一處舊石器時代時期遺址,這就是鴿子山遺址。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青銅峽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大約1.2萬至0.8萬年。鴿子山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了世人對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認知,被譽為「史前遺址中的璀璨明珠」。上世紀80年代,寧夏考古學者在賀蘭山一帶發現鴿子山舊石器遺址,並在遺址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器。
  • 澳洲的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分成兩種傳統
    澳洲的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分成「澳洲石核工具和刮削器傳統」與「澳洲小工具傳統」。「澳洲石接工具和刮削器傳統」典型器物是馬蹄形石核,這種石核平底,高背,邊緣進行了廣泛的陡萌打片;還有種類繁多的到削器:四刃的,帶缺的,鼻形的,陡刃的。
  • 裴李崗遺址發現距今26000年前鴕鳥蛋殼串珠「項鍊」 年測舊石器晚期
    李永強說,「據研究記載,從20萬年前到舊石器晚期,中原地區才出現鴕鳥蛋,而且處於北溫帶的中原地區只有中晚期才適合鴕鳥生存。其實,現在的非洲部落還在延續佩戴這種裝飾品。」此前,因為在裴李崗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磨棒和石磨盤,專家一直將該遺址定義為新時期遺址,這次發現的鴕鳥蛋殼串珠、細石器和牙齒,說明這裡在舊石器晚期已有人類生存。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人工、自然遺存豐富程度遠超川西北地區已發掘的同時期遺址,這對深入研究馬家窯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近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正式揭曉,包括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內的10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黎族制陶與石器時代相關?仙郎洞出土夾砂陶片
    另外還發現一些動物骨頭和零星的夾砂陶片。精緻的高背狀刮削器就採自支洞,精緻的黑曜巖刮削器和夾砂陶片就出自洞右側的黑土層。根據地層和出土物的文化特徵,初步確定仙郎洞遺址的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地質學的年代屬於全新世早期。  「這是在三亞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也是目前海南已發現惟一一處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它還是我國最南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 中國古人類可能獨立製造石器時代「瑞士軍刀」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9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對中國貴州觀音洞遺址出土石器的最新研究顯示,用「勒瓦婁哇技術」製造的石器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被大大推前,說明中國古人類可能獨立製造了這種石器時代的「瑞士軍刀」。
  •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遺蹟
    連日來,河南南陽方城縣平高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進展順利,據悉,這是首次在豫西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址遺蹟。  據介紹,該遺址是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一九七六年第二次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 磐石城發現了多個朝代的遺址,陶片、石器,價值頗高!;《重慶雲海地圖》出爐,快去雲陽這裡看雲海~
    大家都知道磐石城歷史悠久卻不知道它暗藏了多少的秘密這一次就被挖掘出來了磐石城遺址發現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的遺址,還出土了漢至六朝以及商周乃至新石器時代的陶片、石器。其中在C區清理出上周遺存面積約120平方米,出土有商周時期的遺物,有花邊口沿罐、平底罐、網墜、紡輪等陶器以及新石器時代石斧、石制砍砸器、石網墜等磨製石器和打制石器。由此可將磐石城的歷史追溯到商周時期,極大地豐富了磐石城的文化內涵。
  • 晉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內坑思母山
    根據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歷次文物普查所得資料,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共四處,青陽鎮區附近相距不足二公裡的範圍內即佔了三處,分別是霞行遺址、八仙山遺址和嶺山遺址;另一處是內坑鎮的思母山遺址。
  • 中國古代知識,石器時代金門與大陸的關係
    大家好,我是蔡春芝,今天帶大家探討石器時代金門與大陸的關係。自古以來,金門與大陸就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據地質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研究,在l萬多年前,當末次冰期,臺灣海峽的許多島嶼是與大陸連在一起的。因為冰期高峰時,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冰流面積擴大,海平面也隨著大幅度下降;在中國東部,海平面約比現今下降150米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