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本書認識敦煌,從735座洞窟到伯希和筆記

2021-01-09 第一財經

「敦煌學」的概念,被陳寅恪提出已有近90年,早期受限於挖寶式的材料收集,研究步履艱難,得益於數位化採集、處理、復原漸成風潮,以及學術交流的暢達,千年石窟「活」過來了。在敦煌人羅華慶和楊秀清的薦書中,敦煌學是輝煌且充滿活力的,從宗教、語言、軍事、民俗等研究方向,它的生命力在當代持續延展。

羅華慶(敦煌研究院副院長)

東方證券心得益彰基金會攜手上海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與敦煌研究院合作「西遇知美|敦煌」公益項目以來,三方一直致力於將敦煌石窟守護者的精神通過藝術、人文的形式表達給公眾,並且用數位化的方式記錄和呈現。敦煌石窟的價值不僅僅是壁畫、雕塑和洞窟本身,你從以下這些學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另一種方式來感受她的真正魅力: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敦煌。

楊秀清(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

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及敦煌藏經洞的出土文物,記錄了我們的先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藝術的理解,留下了四至十四世紀絲綢之路沿線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鑑和融合的足跡,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百年來,敦煌學研究碩果纍纍,您讀了它,就會像一粒種子,在您的心田上發芽,並開放出文明之花。

《敦煌學大辭典》

季羨林 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

國內外第一次以工具書形式反映敦煌學研究成就的大型專科辭典,中國20餘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100餘人參與編寫,共收詞900餘條,總字數約200萬字,插圖700餘幅,對敦煌學所涉及的眾多學科,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

[法]伯希和 著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帶走的敦煌遺書數量沒有斯坦因多,但他進洞數周,「翻閱了每一張紙片」,所得7000餘件皆為精華,文本、考古價值最高。去年,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終於「回家」,5300餘件以數字資源登陸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距離1908年它們被帶出敦煌,正好110年。

《敦煌變文選注》

項楚 著

中華書局 2006年4月版

敦煌漢文卷子中,許多人們前所未聞的變文、曲子詞、白話詩等,使研究者大開眼界,改變了對中國文學史的認識。其中尤以變文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廣泛注意。鄭振鐸說過:在敦煌所發現的許多重要的中國文書裡,最重要的要算「變文」了。在它沒被發現前,我們簡直不知道「平話」怎麼會突然在宋代產生?「諸宮調」的來歷是怎樣的重要問題,這些都一度成為疑案而難有確定的答案。

《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法]謝和耐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1月版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成名作,以社會學的觀點,根據漢籍、印度經文、敦煌和其他西域文書,分析了從南北朝到五代期間的中國寺院經濟。比如,唐代實行度牒制度,持有祠部所頒發的度牒的道士方為正名,享有免除差徭、賦稅、兵役的特權,而且籍隸宗正寺,享受皇室宗親的待遇。所以,出家當道士在唐代很時髦,這也導致了國家為維持官方教團而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歸義軍史研究》

榮新江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近20年後再版,足以證明這部敦煌學入門書的暢銷。作者重點探討了歸義軍的政治史和對外關係史,對九世紀後中期至十一世紀前期將近200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區歷史作了深入的研究。這位北大歷史系教授2001年出版的《敦煌學十八講》,也是敦煌學的入門讀物。

《我心歸處是敦煌》

樊錦詩 口述 顧春芳 撰寫

譯林出版社 2019年10月

沒有樊錦詩,就沒有今天人們看到的莫高窟。她是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後的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為了守護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這位出身優渥的北大高材生,奉獻了大半輩子。人們往往被精美絕倫的雕塑和壁畫所震撼,而忘了敦煌的苦惡環境,黃沙漫天,渺無人煙。當我們沉浸於藝術宮殿時,那些堅守者的故事同樣平凡而偉大。

《敦煌鑑賞——精選50窟》

樊錦詩、劉永增 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莫高窟有735座洞窟,繁花亂眼,這本小冊子選取莫高窟早期石窟12個、中期石窟30個、晚期石窟5個,對每個階段石窟的藝術特色做了通俗易懂的概況總結,另介紹了周邊姐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中的精華部分。如果不能親歷親往,那它可以提供一個敦煌石窟的基礎概貌。

《旨酒羔羊——敦煌的飲食文化》

高啟安 著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敦煌藏經洞文獻及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大量唐宋時期的飲食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可以初步勾勒出那時敦煌人的飲食結構,食物的品種、名稱、製作方法,飲食習慣,飲食方式,飲酒習俗等。對這些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使我們有機會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看看當時的敦煌人究竟吃什麼,怎樣吃。

相關焦點

  • 伯希和:敦煌石窟圖錄(全集)
    這張照片,記錄了伯希和在藏經洞揀選經書的畫面:他俯身蹲在狹小的洞窟裡,正借著微弱的燭光,
  • 莫高窟:洞窟735個,彩塑2415尊,大沙漠逼近,不保護就看不到了
    其實這些佛像,這些洞窟,壁畫,都是上到皇室,下到達官貴人,開鑿供養的,普通人養家餬口尚且困難,更遑論開窟造像了。東漢佛教由攝摩騰竺法蘭傳入中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經過歷朝歷代皇室的推崇,達官貴人的信奉,早已深入人心。
  • 「敦煌大盜」伯希和與中國的微妙關係
    將一個學者推上某一領域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不可能,但若是列舉一人來代表一個領域的成就,伯希和之於漢學、敦煌學,無異於愛因斯坦之於物理學。伯希和與中國的淵源肇始於一次由其本人倡導(在敦煌探險前他也曾到過中國),由法國公共教育部、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科學院、自然史博物館等機構贊助和支持的中亞探險。
  • 112年前,伯希和進入敦煌藏經洞
    1908年2月25日,法國西域科考探險團在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年)率領下到達敦煌莫高窟。3月3日,伯希和進入了藏經洞。他在《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中寫道:「整整10個小時,我都蹲在藏經洞中。該龕10x10尺,在三側均有兩三部書的深度。
  • 敦煌石窟歷史影像館
    斯坦因、伯希和、奧登堡、吉川小一郎等探險家在大肆獲取藏經洞中珍貴文物的同時,也拍攝了許多敦煌石窟及周邊環境的照片。20世紀40年代,中國學者石璋如、攝影記者羅寄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也對莫高窟進行了攝影記錄。他們在不同的時間,記錄了敦煌石窟的面貌。  敦煌研究院網絡中心特別收集和整理出一批敦煌石窟歷史照片,陸續呈現給大家。
  •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是怎麼樣的?裡面藏經洞又遭遇了哪些浩劫?
    莫高窟不存在發現一說,它自修建第一個洞窟起,就一直存在於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與「發現」掛上鉤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經洞。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說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貫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遊景點。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 真好,敦煌莫高窟230多個洞窟有了數字檔案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6月11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敦煌研究院了解到,經過30多年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目前已累計為230多個洞窟有了數字檔案,「數字敦煌」成果正在得到廣泛應用,讓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永久保護,永續利用
  • 敦煌舊事丨3000張老照片的背後故事
    1908年的莫高窟 (法國伯希和探險隊攝)敦煌學的發展已經歷了100多年,回顧這100多年的歷程,我們發現有很多事情都留下了時代的遺憾。這些令人遺憾的事情,又有著十分相似的歷程。比如伯希和在1908年到莫高窟考察,除了從藏經洞取得大量的文書之外,他還對莫高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留下了一份筆記。
  •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久遠的歷史,個個洞窟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現存有編號的洞窟735個,顯示出敦煌曾有的興盛但這個石窟群並不是在同一時期開鑿的。據多年來敦煌學者的調查研究,現存洞窟是由北涼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以及與其平行的張氏、曹氏歸義軍政權,直至西夏、元,在大約近一千年的漫長歲月間,陸續營造而成的。
  • 趙聲良:1943年羅寄梅拍攝敦煌石窟照片的意義
    上世初敦煌莫高窟被發現,吸引了一批批外國探險家,其中伯希和(1908年)、奧登堡(1914年)曾拍攝了不少數敦煌舊照。不過,最系統和最完整的敦煌照片還是時任中央日報社攝影部主任的羅寄梅所拍。1943年,羅寄梅受聘為敦煌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攜夫人到敦煌,承擔起對敦煌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洞窟進行拍攝存檔的任務。
  • 飛天傳奇,大漠孤煙|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毫無懸念,敦煌是世界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735個洞窟一生一定會去很多次敦煌,因為其每年開放的洞窟不同,想儘可能多的與這735個洞窟見面,可能需要近百次機會,但仍有一些洞窟幾乎不會開放。2020年莫高窟的開放數量是正常開放洞窟40個、調節窟20個、特窟11個,但敦煌門票的A類票,一次最多可以在導覽的帶領下,參觀8個洞窟。
  • 被破壞前的敦煌莫高窟
    就敦煌石窟而言,最早進行全面詳細的考察,當屬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他帶領的考察團的工作。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對莫高窟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
  • 關於敦煌莫高窟,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2019年敦煌莫高窟旅遊攻略
    A/D類門票參觀包括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觀看2部電影)+往返區間擺渡車+實體洞窟參觀(旺季8個,淡季12個)+專業講解員帶隊參參觀,全程參觀大約需要3-4小時;B/E類門票參觀包括往返區間擺渡車+實體洞窟參觀。旺季B類門票,共參觀4個大型洞窟,講解員為洞窟定點講解。
  • 2020走進大西北第14天敦煌莫高窟與《又見敦煌》
    當然,不管買了哪類票,都不能看完全部,因為莫高窟一共有735個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
  • 敦煌莫高窟,「東方羅浮宮」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清乾隆年間,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
  • 敦煌,一個正在「死去」的地方……
    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415尊泥質彩塑...這是什麼概念?就是把莫高窟壁畫平鋪開來足夠覆蓋6.3個標準足球場...所以叫這裡「景點」我們有點不好意思,畢竟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 敦煌莫高窟解說: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看到一本書,叫「敦煌石窟圖錄」,從此他的命運被改寫了!伯希和是誰呢?伯希和是當時法國最著名的漢學家,漢語說得極其好,還精通中國古文和歷史,他1908年來到敦煌莫高窟,用流利的漢語和王道士套近乎,說服王道士打開藏經洞,用500元大洋,挑走了藏經洞的所有的精品,這些精品後來都在法國的博物館裡珍藏。
  • 習近平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
    一個面積3.12萬平方公裡的邊塞城市,西向沙漠,三面環山,位於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卻有著一個寓意「盛大、輝煌」的名字——敦煌。世界四大文明從一千多年前起,在這裡交融互鑑,孕育出盛大輝煌、流經千年的文化奇蹟。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的莫高窟。
  • 敦煌開啟「冬遊」模式,莫高窟增開4洞窟半價迎客
    敦煌開啟「冬遊」模式,莫高窟增開4洞窟半價迎客。國際旅遊名城甘肅敦煌11月正式開啟冬季旅遊市場,當地推出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六大景區+4星酒店住宿團購打折優惠措施。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亦從當日起實施門票半價優惠,並在旺季開放8個洞窟的基礎上向遊客增開4個精美洞窟。傳統上,每年11月初至次年3月底,氣溫寒冷的戈壁城市敦煌開始進入旅遊淡季,遊客較旅遊旺季明顯減少。不過自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季,敦煌接待遊客較上一年同期增長37.3%,當地旅遊一反常態地呈現出「淡季不淡」的趨勢,這一「轉暖」趨勢在今年秋涼後仍在持續。
  • 一路西遊-莫高窟,敦煌旅遊攻略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該寺始建於前秦十六國時期,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代,規模宏大,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泥塑2415尊,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