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的概念,被陳寅恪提出已有近90年,早期受限於挖寶式的材料收集,研究步履艱難,得益於數位化採集、處理、復原漸成風潮,以及學術交流的暢達,千年石窟「活」過來了。在敦煌人羅華慶和楊秀清的薦書中,敦煌學是輝煌且充滿活力的,從宗教、語言、軍事、民俗等研究方向,它的生命力在當代持續延展。
羅華慶(敦煌研究院副院長)
東方證券心得益彰基金會攜手上海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與敦煌研究院合作「西遇知美|敦煌」公益項目以來,三方一直致力於將敦煌石窟守護者的精神通過藝術、人文的形式表達給公眾,並且用數位化的方式記錄和呈現。敦煌石窟的價值不僅僅是壁畫、雕塑和洞窟本身,你從以下這些學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另一種方式來感受她的真正魅力: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敦煌。
楊秀清(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
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及敦煌藏經洞的出土文物,記錄了我們的先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藝術的理解,留下了四至十四世紀絲綢之路沿線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鑑和融合的足跡,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百年來,敦煌學研究碩果纍纍,您讀了它,就會像一粒種子,在您的心田上發芽,並開放出文明之花。
《敦煌學大辭典》
季羨林 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
國內外第一次以工具書形式反映敦煌學研究成就的大型專科辭典,中國20餘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100餘人參與編寫,共收詞900餘條,總字數約200萬字,插圖700餘幅,對敦煌學所涉及的眾多學科,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
[法]伯希和 著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帶走的敦煌遺書數量沒有斯坦因多,但他進洞數周,「翻閱了每一張紙片」,所得7000餘件皆為精華,文本、考古價值最高。去年,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終於「回家」,5300餘件以數字資源登陸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距離1908年它們被帶出敦煌,正好110年。
《敦煌變文選注》
項楚 著
中華書局 2006年4月版
敦煌漢文卷子中,許多人們前所未聞的變文、曲子詞、白話詩等,使研究者大開眼界,改變了對中國文學史的認識。其中尤以變文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廣泛注意。鄭振鐸說過:在敦煌所發現的許多重要的中國文書裡,最重要的要算「變文」了。在它沒被發現前,我們簡直不知道「平話」怎麼會突然在宋代產生?「諸宮調」的來歷是怎樣的重要問題,這些都一度成為疑案而難有確定的答案。
《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法]謝和耐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1月版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成名作,以社會學的觀點,根據漢籍、印度經文、敦煌和其他西域文書,分析了從南北朝到五代期間的中國寺院經濟。比如,唐代實行度牒制度,持有祠部所頒發的度牒的道士方為正名,享有免除差徭、賦稅、兵役的特權,而且籍隸宗正寺,享受皇室宗親的待遇。所以,出家當道士在唐代很時髦,這也導致了國家為維持官方教團而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歸義軍史研究》
榮新江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近20年後再版,足以證明這部敦煌學入門書的暢銷。作者重點探討了歸義軍的政治史和對外關係史,對九世紀後中期至十一世紀前期將近200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區歷史作了深入的研究。這位北大歷史系教授2001年出版的《敦煌學十八講》,也是敦煌學的入門讀物。
《我心歸處是敦煌》
樊錦詩 口述 顧春芳 撰寫
譯林出版社 2019年10月
沒有樊錦詩,就沒有今天人們看到的莫高窟。她是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後的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為了守護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這位出身優渥的北大高材生,奉獻了大半輩子。人們往往被精美絕倫的雕塑和壁畫所震撼,而忘了敦煌的苦惡環境,黃沙漫天,渺無人煙。當我們沉浸於藝術宮殿時,那些堅守者的故事同樣平凡而偉大。
《敦煌鑑賞——精選50窟》
樊錦詩、劉永增 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莫高窟有735座洞窟,繁花亂眼,這本小冊子選取莫高窟早期石窟12個、中期石窟30個、晚期石窟5個,對每個階段石窟的藝術特色做了通俗易懂的概況總結,另介紹了周邊姐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中的精華部分。如果不能親歷親往,那它可以提供一個敦煌石窟的基礎概貌。
《旨酒羔羊——敦煌的飲食文化》
高啟安 著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敦煌藏經洞文獻及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大量唐宋時期的飲食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可以初步勾勒出那時敦煌人的飲食結構,食物的品種、名稱、製作方法,飲食習慣,飲食方式,飲酒習俗等。對這些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使我們有機會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看看當時的敦煌人究竟吃什麼,怎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