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21:1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同處西江水源系統
珠海澳門60年來和衷共濟
避鹹潮、修管道、建水庫、引原水
突破諸多不利條件制約
歷經多次歷史性跨越
探索形成獨具特色的
「江庫聯動、南北聯通」的
一體化供水大格局
今天小編帶你了解
鬥門如何實力助攻
珠澳供水六十載
潮起潮落 水鹹水甘1959年,澳門知名人士以中華總商會的名義向廣東省請求支援,解決飲用水水源問題。不久後,珠海竹仙洞水庫建成並對澳供水,開啟了珠海和澳門長達60年的供水合作。
為滿足澳門、珠海城市用水需求的增長,珠海建設水庫群,由管隧串聯各水庫實現庫庫相通,後改由西江磨刀門水道引水,直至建成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幾度變遷,一個共同難題貫穿始終——如何避開鹹潮入侵,獲取淡水。
時值初冬,鹹潮高峰期已至。磨刀門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綠影婆娑,竹洲頭泵站值班員梁能欽在江水中取到樣本,例行檢測後記錄下主要指標:鹹度15毫克/升,無臭無味,渾濁度低。他注意到,位於下遊的廣昌泵站,此時原水鹹度已超過2000毫克/升,遠超我國生活飲用水水源鹹度不高於250毫克/升的標準。「鹹水覆蓋到泵站取水點,就要頻繁地開關放水閘門,根據潮水進退和鹹度變化的規律來搶淡水。如果搶水失敗,就要往上遊重新找水源。」梁能欽說。
鬥門區委書記周海金介紹說,磨刀門水道是西江八大出海口中徑流量最大的一個,被稱為珠澳人民的「母親河」。上世紀80年代珠海建成西江磨刀門水道引水工程後,磨刀門水道成為珠海對澳供水最佳取水地,大部分水源泵站集中於此。但磨刀門水道是感潮河段,容易受到海潮影響。旱季或潮汐來臨時,海水順著河道上溯,部分沿岸泵站可長達半年取不到合格淡水。
在過去幾十年的探索中,珠海應對鹹潮,因地制宜形成了「引提蓄」三結合原水保障模式。珠海水務環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萬裡說,「引」,就是引西江水;「提」是因為西江水面比較低,通過泵站把水提到一定高程的水庫,再通過管隧工程把水送到澳門;「蓄」就是通過水庫儲備淡水,作為鹹期調解水源。
把山頂「明珠」 串成鏈2005年後珠海曾經歷兩次嚴重鹹潮,取水點一再上溯,新建大庫容水庫如箭在弦。2009年選址於磨刀門水道鬥門段上遊的竹銀水源系統工程動工。中央和廣東省對建水庫鼎力支持,水庫前期勘探、進場設計和施工,很快由水利、林業、國土和環保等部門報批通過,馬墩村水庫移民安置和移民新村——新馬墩村建設同步啟動,澳門以預付水費方式出資4.5億元作為建設資金。多方合作力排萬難,以珠海水庫建設史上最快速度建成了竹銀水庫等核心工程。
位於鬥門區的
竹銀水源系統工程建成後
珠海水庫總庫容
擴大至7000多萬立方米
珠澳市民至此
徹底告別「鹹水」之憂
聯通水庫猶如串「珠」成鏈,管道過大江、穿山脈,突破複雜地質環境和建設條件限制,鋪設貫通工程創下水務建設史上的多個記錄。2017年被列入《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珠海「西水東調」二期項目開建,工程管線全長約21公裡,過磨刀門水道頂管工程的頂管管徑2.4米,一次性頂管長度達2329米,是截至目前亞洲一次性頂進距離最長的頂管工程。
明年「西水東調」二期建成後
可緩解原有工程單管運行的壓力
將原水輸送能力從
單日100萬立方米提升至200萬立方米
水質管理從「源頭」到「龍頭」磨刀門水道位於西江最末端,上遊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城市密集區排放物直接影響下遊河水水質,流域面臨潛在的水汙染潛在風險。為了確保高標準對澳供應原水,珠海在探索中形成了三級水質檢測和管理體系。
第一級是水廠生產班組和水源泵站的機組人員每小時對進來的原水、出廠水和每個工藝流程的水進行取樣,對鹹度、濁度、PH值等指標進行檢測;
第二級是水廠每天對進廠原水、出廠水和流程水,進行水質監督;
第三級是水務環境控股集團水質監測站每天對出廠水、管網水和二次供水進行抽檢。
地處磨刀門水道上遊的鬥門區,長期以來堅持「生態立區」,劃定水源地保護「紅線」,發展綠色產業,整治鄉村人居環境,為珠澳守護一江碧水。區委副書記、區長馬洪勝說,作為珠澳的「大水缸」,鬥門當仁不讓,寧可適度犧牲發展速度,也要保生態、護「顏值」、優環境,為「生態灣區」保「水」護航。
在三級水質檢測和管理體系基礎上,以國家863計劃科研項目落地為契機,珠海對突發汙染事件的水處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進行技術攻關,一批高科技檢測手段屢顯身手。
鬥門平崗泵站曾選用一種對生物毒性監測儀,一旦它感應到某些毒性指標,會發出信號證明水已經受到汙染,這時就要採取措施,使用備用水源;他們還研發出移動式快速檢測設備,突發汙染事件發生後,工作人員可在第一時間攜行動裝置到現場採樣,就地檢測分析水中汙染物,與送去實驗室檢測相比,應對速度大大加快。
珠海對澳供水六十載
重在統籌調度,貴在同心共濟
更多的守望相助和未雨綢繆
讓一江碧水潤澤濠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