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處西江水源系統,鬥門助力珠澳供水六十載!

2021-01-20 澎湃新聞
同處西江水源系統,鬥門助力珠澳供水六十載!

2019-12-10 21:1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同處西江水源系統

珠海澳門60年來和衷共濟

避鹹潮、修管道、建水庫、引原水

突破諸多不利條件制約

歷經多次歷史性跨越

探索形成獨具特色的

「江庫聯動、南北聯通」的

一體化供水大格局

今天小編帶你了解

鬥門如何實力助攻

珠澳供水六十載

潮起潮落 水鹹水甘

1959年,澳門知名人士以中華總商會的名義向廣東省請求支援,解決飲用水水源問題。不久後,珠海竹仙洞水庫建成並對澳供水,開啟了珠海和澳門長達60年的供水合作。

為滿足澳門、珠海城市用水需求的增長,珠海建設水庫群,由管隧串聯各水庫實現庫庫相通,後改由西江磨刀門水道引水,直至建成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幾度變遷,一個共同難題貫穿始終——如何避開鹹潮入侵,獲取淡水。

時值初冬,鹹潮高峰期已至。磨刀門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綠影婆娑,竹洲頭泵站值班員梁能欽在江水中取到樣本,例行檢測後記錄下主要指標:鹹度15毫克/升,無臭無味,渾濁度低。他注意到,位於下遊的廣昌泵站,此時原水鹹度已超過2000毫克/升,遠超我國生活飲用水水源鹹度不高於250毫克/升的標準。「鹹水覆蓋到泵站取水點,就要頻繁地開關放水閘門,根據潮水進退和鹹度變化的規律來搶淡水。如果搶水失敗,就要往上遊重新找水源。」梁能欽說。

鬥門區委書記周海金介紹說,磨刀門水道是西江八大出海口中徑流量最大的一個,被稱為珠澳人民的「母親河」。上世紀80年代珠海建成西江磨刀門水道引水工程後,磨刀門水道成為珠海對澳供水最佳取水地,大部分水源泵站集中於此。但磨刀門水道是感潮河段,容易受到海潮影響。旱季或潮汐來臨時,海水順著河道上溯,部分沿岸泵站可長達半年取不到合格淡水。

在過去幾十年的探索中,珠海應對鹹潮,因地制宜形成了「引提蓄」三結合原水保障模式。珠海水務環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萬裡說,「引」,就是引西江水;「提」是因為西江水面比較低,通過泵站把水提到一定高程的水庫,再通過管隧工程把水送到澳門;「蓄」就是通過水庫儲備淡水,作為鹹期調解水源。

把山頂「明珠」 串成鏈

2005年後珠海曾經歷兩次嚴重鹹潮,取水點一再上溯,新建大庫容水庫如箭在弦。2009年選址於磨刀門水道鬥門段上遊的竹銀水源系統工程動工。中央和廣東省對建水庫鼎力支持,水庫前期勘探、進場設計和施工,很快由水利、林業、國土和環保等部門報批通過,馬墩村水庫移民安置和移民新村——新馬墩村建設同步啟動,澳門以預付水費方式出資4.5億元作為建設資金。多方合作力排萬難,以珠海水庫建設史上最快速度建成了竹銀水庫等核心工程。

位於鬥門區的

竹銀水源系統工程建成後

珠海水庫總庫容

擴大至7000多萬立方米

珠澳市民至此

徹底告別「鹹水」之憂

聯通水庫猶如串「珠」成鏈,管道過大江、穿山脈,突破複雜地質環境和建設條件限制,鋪設貫通工程創下水務建設史上的多個記錄。2017年被列入《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珠海「西水東調」二期項目開建,工程管線全長約21公裡,過磨刀門水道頂管工程的頂管管徑2.4米,一次性頂管長度達2329米,是截至目前亞洲一次性頂進距離最長的頂管工程。

明年「西水東調」二期建成後

可緩解原有工程單管運行的壓力

將原水輸送能力從

單日100萬立方米提升至200萬立方米

水質管理從「源頭」到「龍頭」

磨刀門水道位於西江最末端,上遊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城市密集區排放物直接影響下遊河水水質,流域面臨潛在的水汙染潛在風險。為了確保高標準對澳供應原水,珠海在探索中形成了三級水質檢測和管理體系。

第一級是水廠生產班組和水源泵站的機組人員每小時對進來的原水、出廠水和每個工藝流程的水進行取樣,對鹹度、濁度、PH值等指標進行檢測;

第二級是水廠每天對進廠原水、出廠水和流程水,進行水質監督;

第三級是水務環境控股集團水質監測站每天對出廠水、管網水和二次供水進行抽檢。

地處磨刀門水道上遊的鬥門區,長期以來堅持「生態立區」,劃定水源地保護「紅線」,發展綠色產業,整治鄉村人居環境,為珠澳守護一江碧水。區委副書記、區長馬洪勝說,作為珠澳的「大水缸」,鬥門當仁不讓,寧可適度犧牲發展速度,也要保生態、護「顏值」、優環境,為「生態灣區」保「水」護航。

在三級水質檢測和管理體系基礎上,以國家863計劃科研項目落地為契機,珠海對突發汙染事件的水處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進行技術攻關,一批高科技檢測手段屢顯身手。

鬥門平崗泵站曾選用一種對生物毒性監測儀,一旦它感應到某些毒性指標,會發出信號證明水已經受到汙染,這時就要採取措施,使用備用水源;他們還研發出移動式快速檢測設備,突發汙染事件發生後,工作人員可在第一時間攜行動裝置到現場採樣,就地檢測分析水中汙染物,與送去實驗室檢測相比,應對速度大大加快。

珠海對澳供水六十載

重在統籌調度,貴在同心共濟

更多的守望相助和未雨綢繆

讓一江碧水潤澤濠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市水務局做好今冬明春抗旱工作全力保障枯水期珠澳供水安全
    進入鹹期以來,受西江上遊來水減少,鹹潮上溯勢能較大,11月,西江梧州站來水量與多年同期相比略偏少,北江石角站來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四成,磨刀門鹹潮已上溯至平崗泵站。我市的主要取水口平崗泵站有13天鹹度超標。11月份我市的平均降雨量為6.5mm,比歷史同期48.5mm偏少86%。預計12月來水量仍然偏少,鹹潮上溯將進一步加劇。為保障枯水期的珠澳供水,市水務局未雨綢繆,提前安排落實相關工作。
  • 同飲一江水 共話兩地情——記珠海對澳門供水61年
    中國網記者 李高思/攝對澳供水歷經60餘載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的供給與保障。澳門無河流湖泊,可蓄地表水條件差,不具備建大中型水庫的條件,淡水資源奇缺,長期以來澳門居民主要靠收集雨水和雨季抽取青洲河水作為水源。隨著上世紀50年代以後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激增,居民用水之難已達前所未有的程度。
  • 守護「生命之水」六十載:北京最大地表飲用水源地護水記
    新華社記者 夏子麟 攝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守護「生命之水」六十載:北京最大地表飲用水源地護水記新華社記者田晨旭、魏夢佳、夏子麟在北京東北部的密雲區,一汪湖水靜臥於燕山群峰之中,清風拂過,碧波蕩漾,水鳥翔集。
  • 水利部珠江委全力確保澳門、珠海等地元旦和春節期間供水安全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成靜從水利部了解到,春節將至,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近日向廣東省水利廳發出《關於做好澳門珠海等地蓄水與供水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督促有關地方抓緊當前有利時機搶淡補庫,並做好管網維護和供水調度,加強供水系統巡查,落實應急預案和搶修措施,切實做好供水調度保障工作。
  • 珠海又一條對澳門供水管道通水 背後有這些奧秘
    珠海水控集團供水公司總經理王杭州介紹,工程通水後,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從50萬立方米/天提升至70萬立方米/天,同時改變目前供水均從竹仙洞水庫進入澳門的單一模式,增加從氹仔方向進入澳門的供水管路,從而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澳門供水水源抗風險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供水保證率。
  • 佛山南海區將建環狀供水管網
    3月23日為世界水日,當天,南海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根據中國供水服務聯盟的統一部署,舉行南海首屆供水聯合開放日。記者獲悉,南海區飲用水源穩定在Ⅱ類水標準,整體優良以上。為了預防突發性事件,南海區正在建設西江、北江的環狀供水管網,計劃在2-3年內將西江、北江水源打通並互為備用水源。 據悉,目前南海每日自來水供應量接近100萬噸/日,佔據了南海80%的自來水供應量。
  • 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通水 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每天提升20萬立方米
    突破▶▷  新建管道15公裡實現雙線路供水  舉行通水儀式的洪灣泵站,是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的重要節點之一,其專門為第四管道新擴建了泵站機組。  據悉,新泵站位於一個名叫「洪灣泵站前池」的清澈河灣旁。西江原水經廣昌泵站加壓提升後,經過管道、明渠輸送到洪灣泵站前池。
  • 四條通水管道 連繫珠澳深情
    據悉,第四管的投用,也使對澳供水能力提高至70萬立方米每天。第四管的上遊工程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今年10月正式投用,珠澳供水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第四管之前,在對澳供水的61年中,已先後建成三條供水管道並推進了大量供水基礎設施建設,以不斷滿足澳門不停增長的用水需求。
  • 珠海對澳門供水60多年:共飲一江水 綿延兩地情
    後來水庫修好了,供水澳門了,通水當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   一車泥400斤,每人拉100車,4000多人夜以繼日,一年竣工——這是第一個對澳供水工程。「現在澳門再也不缺水了!大家生活安居樂業,真的很開心。」黃鳳娟笑著說。   澳門三面環海,但淡水資源奇缺:沒有河流,沒有水庫,長期以來澳門居民主要靠收集雨水和雨季抽取青洲河水作為水源。
  • 江蘇:縣級以上水源地建雙源供水或應急水源
    原標題:縣級以上建雙源供水或應急水源 《關於加強全省飲用水水源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意見》要求在全省範圍內加強水源地巡查和保護,並明確,到2020年,全省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和鄉鎮區域供水飲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達標建設任務,並建立雙源供水或應急水源。 根據《意見》,水源地保護區將嚴格劃定,經核准的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和應急水源地保護區劃分,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後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省人民政府予以公布,並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進行嚴格保護。
  • 四大水源供羊城你喝的水來自哪
    翻開水源分布圖,我們可知廣州的四大飲用水源——西江、北江順德水道及沙灣水道、東江北幹流和增江水源、流溪河。實施北江引水工程,將完善四大水源相互補充的四足鼎立供水格局,進一步提升廣州市供水的安全保障。作為廣州人,你可知自己喝的水源自何處?打開水龍頭,你有無擔心過供水安全?
  • 廣東水上平安交通共建成效顯著,西江北江客船和危險品運輸船「零...
    西江、北江事故總數分別下降54%、33%,西江廣東段、北江水上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省水利廳推動修訂《廣東省河道採砂管理條例》,省農業農村廳開展「護航平安漁業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船檢行動,氣象部門開發西江流域氣象服務系統,都有效打擊非法採砂、內河船舶涉海運輸等違法行為。水上交通安全實現由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轉變,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水上安全治理架構不斷完善。
  • 人大代表:支持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 確保水質安全
    去年8月,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事關金門民生福祉和兩岸關係,影響深遠,如何確保向金門供水的安全和質量呢?澎湃新聞從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獲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百宏聚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品管部主任粟瓊向大會提交《關於支持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建設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希望國家支持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確保金門供水的安全。為解決金門地區用水難題,兩岸於2015年10月12日正式開工建設金門供水工程,緩解金門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
  • 西安開建鬥門水庫 可解決城西近200萬人口飲水
    項目建成後,將解決「大西安」未來近200萬人口的飲用水問題,同時還將成為西安城西區域的應急水源。■記者 程慧鬥門水庫有多大 為何要建內湖外湖庫周總長相當於西安明城牆一周鬥門水庫項目是陝西省「引漢濟渭」輸配水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以調蓄「引漢濟渭」工程來水,兼顧城市生活供水,灃河防洪及改善生態環境的綜合性水庫項目。
  • 珠海城市供水的規劃和建設
    結合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和城市水源特點,珠海市城市供水規劃的總體原則是:磨刀門和黃楊河作為主要水源,以江為主,江庫結合,庫庫連通,科學調度;水廠及管網以區域性集中供水為主,將城市集中供水系統向各村、鎮延伸;建設臨港工業區工業用水供給系統。 今後供水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一擴大,二完善、二改造」,從而達到「三提高、二實現」的目的。
  • 青島市政協常委王興武:將嶗山水庫調整為供水備用水源
    青島市政協常委、青島市嶗山區政協副主席、致公黨市委副主委、嶗山區工商聯主席王興武調研後提出,建議將嶗山水庫調整為供水備用水源或者景觀水庫,同時市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從政策層面支持嶗山水庫水源地周邊餐飲、旅遊、農業園區、民宿等產業經營,激發北宅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提高居民幸福感。
  • 其完備的供水系統功不可沒
    馬丘比丘城強大的的供水系統印加人在馬丘比丘城建造的這個供水系統非常的有效,這裡的水質非常乾淨,當時印加人就是用罐子之類的容器,在水井的出水口接水飲用。整個供水系統的連貫程度令人不由驚嘆,而人們接水的蓄水池也只是這龐大的供水系統的其中的一小部分。
  • 飲用水源水質逐年下降生態 補償政策亟待落實
    而珠海飲用水源地承擔著珠澳兩地供水任務,對維護兩地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保障珠海供水安全,市政協提案委將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推進珠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調研課題,組織市環保、水務等部門對珠海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深入調研。結果顯示,隨著上遊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作為珠江下遊的珠海,近年來飲用水源的安全不斷面臨挑戰。
  • 西安:鬥門水庫全面開工,建成後水域面積近兩個西湖
    7月1日上午,鬥門水庫工程項目開工,預計2021年6月將達到蓄水條件。根據規劃,鬥門水庫庫區水域面積10.4平方千米,相當於近兩個杭州西湖或104個興慶湖的大小。鬥門水庫工程總庫容5052萬立方米,庫區水域面積10.4平方千米,總周長14.9千米,由南池、北池兩個系統組成並以圍壩相隔。總周長比西安明城牆一圈還要長,面積相當於目前開放的鬥門水庫試驗段(昆明池)的22倍。
  • 濟南日供水5萬方以上水源地 年內實現實時監控
    為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近日,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打好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攻堅戰作戰方案》,2019年年底前,濟南將完成臥虎山水庫、楊家橫水庫等城鎮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專項行動清理整治任務,全面開展東源水源地、鵬山泉水源地等城鎮及以上地下水型水源地和平原供水水源地、龍泉供水中心等農村水源地排查並組織實施清理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