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管是城裡頭人還是海頭人,都在說「吃楊梅開哉」。
「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蘇東坡如是說。
明朝時在京為官的橫河孫家境人孫陞曾嘆「舊裡楊梅絢紫霞,燭湖佳品更堪誇,自從名系金閨籍,每歲嘗時不在家。」
「哥(姐)吃的是鄉愁,不是楊梅。」這是出門在外慈谿遊子的共同心聲。
「端午楊梅掛籃頭,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端午上市夏至旺,到了小暑就要出蟲(果蠅幼蟲,無毒無害,正宗慈谿人絕對不會用鹽水浸泡。小編表示眼不見為淨),口感也會大打折扣。由此可見,一年當中能吃到上好新鮮楊梅的期限不過是短短一兩周而已。
「墨觸大烏」格楊梅頂好吃,紫得發黑的楊梅,對準那堅實緊緻的果肉一口咬下去,味蕾迅速感受到甜美豐潤的汁液,吃了真真是要「賴根」滴。
生津解渴,和胃消食……療效多多。值得一提的是,慈谿特有的燒酒楊梅,以楊梅浸入高度燒酒中,不但風味獨特,更是中暑氣悶或腹瀉時的神藥,藥到病除。
除了生吃,還有燒酒楊梅、糖水楊梅、楊梅醬、楊梅幹等等,每戶慈谿人家對楊梅都有自己喜好的保存和食用方法。
楊梅也催生了許多特定的方言詞,如「癩頭紅」表示楊梅開始成熟時其表面上散落小紅點的那種狀態,又如「梅斑」、「梅雨」、「梅魚」、「楊梅瘡」、「楊梅箁」、「楊梅籃」、「楊梅核」等。
一般來說,舊時吃楊梅去的客人大多也不是空著手去的,多會帶上些鹽肉、大豆等東西以表心意,因為這時候山裡人很忙。一到楊梅快「撩棚」時,山裡人就會送親友楊梅,送多送少因親疏而定。回盤則多為一籃楊梅換成半籃豆。
那麼,大家耳熟能詳的「楊梅紅,耳朵聾」又是從何而來呢?實則不是山裡人虛偽或小氣,這句話只是針對不識相的客人而言。有那種不識相的客人,客帶客一群人上山吃楊梅而且什麼東西都不帶,導致山裡人家招待客飯都不堪重負了,別無他法就只好楊梅成熟前客套一下,等到可以吃了只能裝聾作啞沉默以對啦。——不過,那都是過去時了,現在的慈谿人是很好客的哦。
本文由《慈谿方言》作者孫俊特約撰稿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訂購此書
↓↓↓點擊「閱讀原文」可訂購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