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餘秋雨——陽關雪

2022-02-07 舒蘭教育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一桿竹管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迴蕩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像,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

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摺也找不到。在別地趕路,總要每一段為自己找一個目標,盯著一棵樹,趕過去,然後再盯著一塊石頭,趕過去。在這裡,睜疼了眼也看不見一個目標,哪怕是一片枯葉,一個黑點。於是,只好抬起頭來看天。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溼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並不動,卻在加深,疑惑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

遠處已有樹影。急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個坡,猛一抬頭,看見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樹愈來愈多,開始有房捨出現。這是對的,重要關隘所在,屯紮兵馬之地,不能沒有這一些。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天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麼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範。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範,在李白、高適、岑參那裡,煥發得越加豪邁。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覆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裡,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託。

於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謫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麼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像,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

 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相關焦點

  • 陽關雪(文:餘秋雨 誦:李易)
  • 餘秋雨:陽關雪
    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從學者到旅行者1991年的7月份,餘秋雨終於辭職成功,「文化苦旅」也拉開帷幕。就這樣,45歲的餘秋雨只帶了一件破棉襖,隻身一人來到西北,只身前往陽關,開始了"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旅。在前往陽關的路上,路遇一位老者,向老者打聽陽關,老者的寥寥幾句話,就透露出這場旅途的苦。「路又遠,也沒啥好看的」,「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老者的好心勸阻,卻沒有阻擋作者的腳步,「轉身鑽進雪裡」。
  • 29年前,46歲的餘秋雨辭職23次,去尋「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第23次,餘秋雨搬出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示自己要回歸文學,回歸生活,才被批准。這時的餘秋雨45歲。餘秋雨的這次辭職,後來也被稱為:"中國大學史上最詩意的辭職。"裸辭後的餘秋雨緊接著又幹了另一件驚世駭俗的事——窮遊。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窮遊路上感慨諸多裸辭後的餘秋雨緊接著幹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跑去窮遊了!自己一個人,帶著唯一的行李破棉襖跑到大西北去了,準備去體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當時的餘秋雨一人來到大西北,人生地不熟的,自己也不知道去哪找啊,於是就向一位當地的農民去打聽,問了一圈都不知道陽關在哪。為什麼當地的人還不知道陽關在哪呢?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1991年,那時候餘秋雨還是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是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也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節,餘秋雨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但就是這個時候,餘秋雨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也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這句頂級的評價,足以證明餘秋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我想餘秋雨先生當時一定看到了這句話,於是,他才能不顧所有人的勸阻,辭去了所有的工作和職務,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 「名家散文」陽關雪/餘秋雨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摺也找不到。
  • 餘秋雨連交23封信裸辭,只為尋找陽關,最後卻在西北走進了墳堆
    他是餘秋雨,余光中曾說他在中國散文文學方面,可以與文學泰鬥朱自清、文學大師錢鍾書並駕齊驅,金庸也說他可與魯迅平起平坐。他為什麼會得到人們如此高的評價呢?因為他曾經為了著作《文化苦旅》,為了尋找陽關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刻選擇了裸辭,他對文學的敬仰讓人佩服。
  • 46歲餘秋雨辭職23次,去西北找「陽關」,賈平凹:這人才難得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曾經有人調侃金庸先生說:「你們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因此,我們說餘秋雨是文化人。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文化人餘秋雨。一、學出來的文化人(一)從幼功來代人寫書信。餘秋雨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大家閨秀,在家鄉辦起了識字掃盲班,鄉親們便常來找她代寫書信。上世紀90年代初,餘秋雨利用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的機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貪婪補課。這時候的餘秋雨,已經是近50歲的資深教授了,是什麼樣的書籍和資料讓他這樣如饑似渴?原來,這些資料的撰寫者,都是在海外的高水平專家學者,「他們在海外將充裕的時間投入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引入了國際學術標準,在科學性、宏觀性上遠超乾嘉學派的考據水平」。在這裡,餘秋雨寫成了《山居筆記》。
  • 《陽關雪》作者:餘秋雨 朗誦:趙忠祥 詩歌飛揚|第702集
    《陽關雪》是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中的一篇。這篇文章以一個文人的視角抒發了對古代文人墨客的景仰和慨嘆之情。王維的《渭城曲》描寫的就是陽關的情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正是這首詩激起了餘秋雨去尋找陽關遺址的熱情。
  • 「驢友手記」正是陽關雪滿山
    【驢友手記】正是陽關雪滿山麻守仕陽關景區進入隆冬時節,廣袤無垠的戈壁灘就像一座天然的冰窟說實話,對於這場陽關雪,天公沒有一絲一毫的預兆,就像好久不見的故友,突然造訪,讓人意外,讓人欣喜,讓人溫暖、讓人親切。我們頓時童心大發,忘記了周身的寒意,快速地爬上墩墩山,對著關口和長城大聲吆喝。抬頭再次望天,只見白茫茫一片。碩大的雪花,仿佛天女散花般,簇擁著交織著從天穹簌簌而下,我們就被結結實實罩在雪花裡。
  • 餘秋雨《陽關雪》和《南方的毀滅》讀後感
    3、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麼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風如浪。誰也不能想像,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 中國著名散文家餘秋雨丨——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餘秋雨的散文素以文採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他的歷史散文更是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善於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引發情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上的文化價值。散文寫成美文不易,寫出點歷史文化意味更難。餘秋雨的歷史散文,也許可以讓人二者兼得。
  • 餘秋雨婚後出軌,為新歡拋棄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你
    今天我們就聽一聽餘秋雨和他的前妻李紅的事情。餘秋雨出名之後出軌,為新歡放棄了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14年婚姻說離就離李紅深深的被餘秋雨的才華吸引了,兩個人一個23,一個28,他們的家人都反對這一樁婚姻,但是還是不顧一切的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但後來,餘秋雨的著作被搶購一空。
  • 李紅:和餘秋雨生活14年被拋棄,終在坎坷中活出精彩人生
    環顧貧寒的家,餘秋雨陡生一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最終答應了妻子的央求。有了李紅每個月如期寄回的工資,全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了保障,全身心投入創作的餘秋雨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14年的婚姻說散就散李紅是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一個23,一個28,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
  • 餘秋雨的「問題散文」令人關注
    及至90年代,餘秋雨的散文,無論是《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還是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全力推出的散文新作《霜冷長河》,不但成為文化界、讀書界關注的熱點,而且成為廣大知識分子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文學創作、出版閱讀都疲軟的態勢下,餘秋雨的散文「獨領風騷」已近10年,究竟緣何如此?我以為是「問題散文」使然。餘秋雨的散文選題集中在大量的古今問題上。
  • 陽關,陽關
    走出關口,我就算是西出陽關了。  步出陽關,我也就是西遊之人了。  其實,當年吟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王維並未蒞臨過陽關,他離開長安去得最遠的地方大抵是西涼,他在那裡慰勞官兵之後,寫下了盪氣迴腸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 【美文欣賞】——《陽關雪》餘秋雨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        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折皺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