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酒的世界裡,分為了「舊世界」紅酒和「新世界」紅酒,他們都是紅酒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來,「新世界」紅酒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青睞,其中以澳大利亞紅酒最為出名。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匹「黑馬」是怎麼突圍而出的?
新舊世界的由來
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新世界」一詞的人,是義大利著名的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在1500年前後,他與他的探險隊考察了美洲大陸,並稱之為「新世界」。自那以後,人們普遍使用「新世界」與「舊世界」這兩個短語作為美洲大陸與歐亞大陸的區分。
在葡萄酒產業裡,人們根據地理位置、釀造歷史等,把葡萄酒分為「新世界葡萄酒」和「舊世界葡萄酒」。舊世界紅酒與新世界紅酒的概念是相對的,是在新世界紅酒誕生後才有了新、舊世界的區分。舊世界紅酒並不代表落後,它代表新世界紅酒誕生前的、沿用傳統工藝的葡萄酒國家。
簡單來說,【葡萄酒舊世界】指的就是所有歐洲大陸上的產酒國,包括法、意、西班牙等,擁有動輒上千年的悠久葡萄酒生產歷史;
【葡萄酒新世界】指除歐洲大陸之外的其他全部新興產酒國家,包括美、澳、新、智利等,多數曾為被殖民國家,葡萄酒生產歷史相對較短。中國也屬於新世界之列。
由於葡萄酒的風格與葡萄產地的氣候有著密切關聯——簡單來說,產區氣候越熱,出產的葡萄酒果香越濃鬱、酒精度越高、口感越厚重、風格越奔放——所以,歐洲大陸國家的冷涼氣候對其葡萄酒風格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果香更幽微、酒精度更低、酸度更高,風格更含蓄內斂。
若新世界風格好似夢露,那舊世界風格則偏向赫本
新世界葡萄酒的逆襲
相比於歷史悠久的舊世界葡萄酒,新世界葡萄酒的發展,堪稱一部勵志劇。面臨著傳統派的質疑聲,「新世界」紅酒的發展道路並非一馬平川。
1873年在維也納世博會上,法國評審盲飲時讚揚了一些葡萄酒,但在酒款揭曉時知道來自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評審提出抗議並撤回了評價,他質疑這樣好的品質必定是以法國酒假冒的。
但這並不能阻止新世界葡萄酒的發展,1878年巴黎博覽會,維多利亞州的葡萄酒被認為能和法國名莊瑪歌酒莊的葡萄酒相媲美,被譽為「風味達到了三位一體的完美」。
1882年,一款澳洲葡萄酒在波爾多國際展覽贏得「第一級」金牌。1889年,一款澳洲葡萄酒在巴黎國際展覽贏得了「世界級」金牌。真正讓舊世界重視新世界葡萄酒的,是在1976年的美法頂級酒盲品中,美國的紅白葡萄酒都打敗法國的紅白葡萄酒,第一次讓全世界知道新世界也能出產頂級佳釀。
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契機
澳大利亞是新世界葡萄酒的代表。1788年,好望角的葡萄藤被亞瑟·菲利普船長帶到了澳大利亞,早期酒莊面臨許多困難,例如氣候、土壤……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培育出可用於釀酒的葡萄,澳大利亞的葡萄酒之旅從此開始!
19世紀中葉,歐洲葡萄酒歷史上發生了一次漫天浩劫,僅法國一個國家就有大約2500000公頃的葡萄園完全被毀,歐洲其它國家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而澳大利亞卻沒有被葡萄根瘤蚜破壞的葡萄種植區,這為澳大利亞成為新世界紅酒大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隨著貿易全球化的加強,澳大利亞不斷精益釀酒技術,並將紅酒出口到全球。作為新世界葡萄酒的代表,澳大利亞已經成為了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產國,也成為了中國三大進口葡萄酒來源國之一。
新舊世界的融合
以前新世界葡萄酒和舊世界葡萄酒,在規模、工藝、種植、以及葡萄酒的口味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差別。
但是隨著全球跨國的貿易合作,新世界的釀酒師們學習著舊世界名莊的經驗,舊世界酒莊學習著新世界的先進技術,釀酒師和釀酒方式快速變化,新舊世界的風格差異變得越來越模糊,更多只是一種地理名詞上的劃分。以前我們講「新世界」「舊世界」,可能是指這瓶葡萄酒的風味,但是現在,更多時候僅僅是指這瓶葡萄酒來自哪裡。
如今的愛好者們開始摘掉帽子和標籤,去看待葡萄酒的本來面目,無論是新世界還是舊世界,都能出產偉大的頂級佳作,也都有便宜親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