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畲族人的獨特習俗

2021-02-19 碼頭之家

      在泉州,市區及惠安等縣、市、區多有畲族同胞分布,主要姓氏有藍、雷、鍾三姓(原有五姓,另外有盤姓、鼓姓)。早些年大多生活在山區或農村,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客,畲民大都聚族而居,自成村落。

       一、婚俗和服飾

      在畲族傳統裡,姑娘出嫁應著「鳳凰裝」,色調純黑,上衣右衽,衣領胸襟、袖口都繡上五彩花鳥等圖案,大襟有雙鳳牡丹,腰束寬絲織帶(綠色);下穿黑色長褲,管口鑲幾圈紅綠色調相間的花邊;腳穿方頭鉤鼻繡花黑鞋;頭飾,先用紅毛線將頭髮挽在頭上,再紮成高髻,冠以左右雙角的尖形布帽,髮髻插簪環等銀飾和顏色各異的料珠,使之下垂額前,遮向臉部,三把銀風頭飾的嘴、翅、爪、掛著銀鏈,各綴料珠及小銀片垂至眼前。這種鳳凰裝一生只穿兩次,即結婚和亡故各穿一次。另外,還製作用以平時穿用的鳳凰裝(製作略同,但較結婚的簡樸)。畲族姑娘佩戴的銀飾品製作工藝精巧,在過去各地常有著畲族服飾的商販沿街叫賣。

      畲族男青年若看中同族的某姑娘,就託媒人帶一斤麵條,往女家說親。女家父母招待媒人飯菜後,如說「你回去後,不要再來了」,就表示女方不同意;若說「你回去,再來吧」,就表示女方同意了。但麵條女方是不收的,要待到媒人反覆三次登門才肯收麵條。

      迎娶新娘的前一天,男方應由「親家伯」(由善歌機靈的新郎兄長輩充當)挑禮物,同媒人一齊到女家行大聘。親家伯一進門,就要善於隨機應變,擺脫女家姑嫂們各種「挑剔」和「刁難」,如以歪腳板凳請坐等等;晚飯後還要應付「對歌」,歌唱得好,以禮相待;唱不好,以灶灰抹臉,甚至毫不客氣地驅趕出門,實在是「難為親家伯」。出嫁當天,新娘拜辭祖先,在廳堂中給兄弟「留飯」。新娘出嫁有哭嫁的習俗,出嫁前三五天至上轎都要哭,半夜醒來哭,梳髻穿衣哭。主角是「姐夫頭」(儐相)的,有《入房歌》,對新郎唱的,還有《翻床歌》等,由姐夫頭爬上床翻滾,邊翻邊唱。畲族唱的歌,大多是承襲前人的格調或模式,隨口編唱,歌詞很不固定,經常出現後人超過前人的優美歌詞。

       二、盤歌(對唱)

      畲族人酷愛唱歌,形式有「家裡盤」:哪家有來客,本村男女歌手就找上門來與之對唱。盤歌內容就來客而定,分為遠方生客,還是姑娘、少婦;是平時還是節日,有所區別。盤起歌來,經常徹夜唱到天亮,甚至連唱幾夜。如果對象是生客,一定請他先唱《高皇歌》(盤瓠歌)起歌,以辨明來客是否畲族人;結束唱《送神》。此外,有《茶歌》《送郎》《狀元遊街》《八仙令》《點心歌》等盤唱歌目。另有「野外盤」,較自由活潑,可以邀歌、逗歌、激歌,還有集體對盤、攔路盤、追趕盤等等。

       三、節日

      畲族人節日活動主要是祭祖,代表神物是「祖圖」(有的稱「寶印畫像」),白布繪製,長約5丈,闊約1.5尺,內容繪畲族人祖先盤瓠的傳說,平時收藏於竹箱。另一種神物是一根刻有龍頭的拐杖,稱「祖杖」(圖騰標誌)。祖杖奉於公祠,祖圖由德高望重的族長保管。祭祖時把這兩種神物裝於竹箱,挑至舉祭者之家,把祖圖和祖杖張掛陳列於廳堂。上香後,由本族祭師高聲唱歌,唱完進食,食完又唱,一天達數十次之多。主祭者穿紅衣,其子穿青衣,參加過祭祖三次,才有資格穿紅衣。其間,親屬互相祝賀。還有傳統的鼓樂,跳一種傳遞祖杖的「龍槓舞」,甚為熱鬧。

       人們都以能舉祭為榮。祭祖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為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為主)、五月初五、七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規模最大)。以上都是畲族盛大的節日。畲族人治喪有「做功德」,須由祭過祖的8人在死者靈前誦禱,或在其祖先牌位前歌舞,這樣就是做功德了。不做功德,不得下葬,否則不吉利。

       在過去,畲族人以番薯為主糧,視稻穀為珍貴食物。

(輯自《泉州習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新聞爆料、廣告業務請添加微信號:18065258668聯繫

相關焦點

  • 畲族婚禮:對文化的傳承
    畲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婚姻習俗與漢族極不同,奇特而富於情趣。  婚禮場面十分熱鬧,這樣的婚禮很新鮮,看的很開心,感覺很有畲族味道。  畲族文化傳承人表示,畲族婚禮是對畲族文化一次很好的傳承,通過舉辦傳統畲族婚俗,向世人展示一個古老民族獨特的文化印記,讓人們感受到對傳統文化的一份傳承和守護。  通過非遺展演表現畲民的居住、飲食、服飾、民歌、舞蹈、婚嫁等風情習俗
  • 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漢人,還是南方畲族人?
    但在客家人外部,很多學者發現,南方畲族人的語言、習俗和生活方式,跟客家人極為相似,因而引發客家先祖到底是中原漢人還是畲族人的廣泛爭議。下面一起來看看。一、客家和畲族習俗,為何如此相似?客家和畲族人的相同或相近特點,至少包括:喝擂茶、戴頭帕、唱山歌、聽採茶戲、二次葬和女子不纏足等。
  • 【強村富民】資溪畲族的特色美食
    近年來,新月畲族村通過盤活集體資產,深入挖掘畲族特色文化,銷售紅麯酒、桂花釀、畲茶、粽子等美食,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每年春節來臨前,新月畲族的家家戶戶就會飄出醇厚的酒香,這是他們在釀製紅麯酒。紅麯酒釀製過程就是將米粒蒸熟之後用特殊的麴黴攪拌,再發酵而成。
  • 羅源這處藏了百年的畲族秘境人少景美又清靜
    羅源這處藏了百年的畲族秘境,人少景美又清靜,絕對是現實版的世外江南!這裡便是福湖村,隱匿百年的畲族秘境,坐落在羅源霍口,三面臨溪,是處遠近聞名的畲村,一腳踏進,撲面而來的就是濃鬱的畲族風情,靜謐又獨特。
  • 印象畲族——記福安畲族風情
    1956年12月,國務院正式認定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少數民族,並確定族稱為畲族。畲族圖騰之盤瓠神說盤瓠中國古代神話人物,被畲民視為始祖,幾千年延續祭拜,且從不讓外族人窺看,如此秘不示人,故而平添了畲族圖騰的神秘感。
  • 傳統習俗傳承|泉州潤餅菜
    泉州「古早味」潤餅菜 一層薄皮卷盡美味        清明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習俗, 但如今,「潤餅」也與時俱進,製作精細,四季皆宜,成為閩南一帶的傳統美食、風味小吃        清明節,若是泉州人就會知道,在這個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吃潤餅菜。
  • 泉州中元節普渡習俗
    在閩南一帶,中元節被稱為鬼節,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關要「開門」,七月三十要「關門」,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說是請的人越多越好。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在泉州有句俗語是「七月半祭祖」,這其實是人們對逝去先輩們的一種祭奠和表達哀思。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也有的在農曆七月選一天,人們以雞鴨魚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門前路邊燒紙錢放爆竹普渡孤魂。
  • 畲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畲族歷來有『三月三,染烏飯』的習俗,烏飯對畲家人意義非凡。」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立強介紹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是畲民敬天地、祖宗的節日。這一天,畲族村民不出工,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外出春遊,採來野生植物烏稔葉,製作烏米飯,緬懷先祖,預祝豐收。
  • 【冬至習俗】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泉州人吃冬至圓拜床母趣多多
    薑母鴨這道美食最早發源於泉州,而後傳遍整個閩南地區。薑母鴨具有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香氣撲鼻的特點,故成為閩南人冬季進補首選的美味佳餚。進食薑母鴨後,通體溫暖,寒意盡失,更是受到了廣大饕客的青睞。· 潤餅菜 ·
  • 泉州清明節美食潤餅菜 傳統古早習俗
    泉州清明節美食潤餅菜傳統古早習俗 (/3) (共3張) 2016-04-05 09:20 來源:泉州晚報
  • 鼓浪嶼老建築的蛻變:原西班牙領事館化身畲族民俗館,免費開放!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分布在大江南北,說起畲族,福建一帶的小夥伴應該比較不陌生,在廈門也有畲族聚集村。近日漫步鼓浪嶼,意外地發現在島上居然藏了一座畲族民俗館。展館的主題為「走進畲族,非遺之路」,從畲族婚俗、畲族刺繡、畲族醫藥、畲族工藝四個方面展示了畲族的風採。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
  • 南方遊耕民族——畲族
    婚後,盤瓠帶著公主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兒後來嫁給姓鐘的男子,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現在畲族仍以藍、雷、鍾為主要姓氏。這個傳說雖然美麗,但完全是個荒誕的神話故事,不足為據。畲族起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後遷居福建、江西、浙江。傳說畲族始祖是盤瓠。
  • 關於客家與畲族的爭議:客家人和畲族到底有什麼關係?
    可就是已經蓋棺定論的事實,在網絡上,對客家人是漢人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質疑較多和聲浪較大的,莫過於很多人把客家人和畲族視為同一民族。對於這個問題,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如縱使很多人同為劉姓,但彭城堂、漢裡堂、中山堂、藜照堂、沛豐堂、弘農堂、鐵漢堂等記錄了不同的源流世系。二、畲族源流分析畲族,畲,有刀耕火種之意,這也正於畲族早期的遊耕的農業生產方式有所區別。這也和客家人建梯田等定點的鐵力牛耕、精工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有所區別。
  • 廣東三大民系之客家人是畲族?(下)
    而且客家人與中原的生活習俗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卻和畲族非常的相似,所以就有人認為,客家人並非是中原漢人,而是畲族人。而且畲語和客家話詞彙和發音非常的雷同,甚至有一些可以互通語言。河源綠水節那麼客家人是不是真的就是如他們所言是畲族人?我們來詳細來分析一下吧。
  • 2020資溪第六屆畲族民俗文化節來啦
    華麗的畲族服飾、新穎的本土習俗以及一關又一關的挑戰,都是畲族婚禮上的亮點,闖過重重關卡,新郎才得以娶到新娘,對歌、拜堂、喝酒……遊戲與民俗相結合,傳統而又不失趣味。參加一場畲族婚禮,一起沾沾這濃濃的喜氣,感受畲族人獨有的浪漫。
  •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
  • 霞浦半月裡村——了解畲族文化的窗口
    寧德是全國畲族聚居地區,畲族人口20多萬人,約佔全省畲族總人口的二分之一,佔全國畲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在寧德,有許多的畲族特色的村落,而半月裡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半月裡位於霞浦縣溪南鎮境內,是福建省著名的畲族聚居村。
  • 畲族文化--畲族服飾
    福建古田縣畲族戴竹笠,穿草鞋,婦女以藍布裹發戴冠,短衣束腰帶,裙長不蔽膝,跣足。浙江景寧畲族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男穿單袷,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襪裹綁腿的習慣,腰間多懸圍身裙。婦女頭戴鳳冠,裹以花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近幾十年來畲族的服飾變化不大。 民國以來地方志所載,福州侯官一帶畲族「短衫跣足,婦女高髻蒙布,加飾如瓔珞狀」。德化畲族男子不巾不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
  • 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雷人」畲族民俗,背後有何淵源
    現在就讓我們了解一個敢於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畲族。畲族畲音奢,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祖居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附近,現在遷徙到閩、浙、皖、贛等地。1956年國務院正式確認其為我國的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少數民族。畲是刀耕火種的意思,從這可以反映出古代畲族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也可以看出畲族是一個"善田"的民族。
  • 既有獨特的僑鄉風情,閩臺習俗,又有美味的海鮮佳餚,特色小吃
    廈門是個適合休閒散步、發呆、曬太陽的城市,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既有獨特的僑鄉風情,閩臺習俗,又有美味的海鮮佳餚,特色小吃,各式的異國建築更讓廈門具備了別具一格的氣質,人文與自然結合得恰到好處,整個城市也因此賞心悅目,現已成為很多人嚮往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