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市區及惠安等縣、市、區多有畲族同胞分布,主要姓氏有藍、雷、鍾三姓(原有五姓,另外有盤姓、鼓姓)。早些年大多生活在山區或農村,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客,畲民大都聚族而居,自成村落。
一、婚俗和服飾
在畲族傳統裡,姑娘出嫁應著「鳳凰裝」,色調純黑,上衣右衽,衣領胸襟、袖口都繡上五彩花鳥等圖案,大襟有雙鳳牡丹,腰束寬絲織帶(綠色);下穿黑色長褲,管口鑲幾圈紅綠色調相間的花邊;腳穿方頭鉤鼻繡花黑鞋;頭飾,先用紅毛線將頭髮挽在頭上,再紮成高髻,冠以左右雙角的尖形布帽,髮髻插簪環等銀飾和顏色各異的料珠,使之下垂額前,遮向臉部,三把銀風頭飾的嘴、翅、爪、掛著銀鏈,各綴料珠及小銀片垂至眼前。這種鳳凰裝一生只穿兩次,即結婚和亡故各穿一次。另外,還製作用以平時穿用的鳳凰裝(製作略同,但較結婚的簡樸)。畲族姑娘佩戴的銀飾品製作工藝精巧,在過去各地常有著畲族服飾的商販沿街叫賣。
畲族男青年若看中同族的某姑娘,就託媒人帶一斤麵條,往女家說親。女家父母招待媒人飯菜後,如說「你回去後,不要再來了」,就表示女方不同意;若說「你回去,再來吧」,就表示女方同意了。但麵條女方是不收的,要待到媒人反覆三次登門才肯收麵條。
迎娶新娘的前一天,男方應由「親家伯」(由善歌機靈的新郎兄長輩充當)挑禮物,同媒人一齊到女家行大聘。親家伯一進門,就要善於隨機應變,擺脫女家姑嫂們各種「挑剔」和「刁難」,如以歪腳板凳請坐等等;晚飯後還要應付「對歌」,歌唱得好,以禮相待;唱不好,以灶灰抹臉,甚至毫不客氣地驅趕出門,實在是「難為親家伯」。出嫁當天,新娘拜辭祖先,在廳堂中給兄弟「留飯」。新娘出嫁有哭嫁的習俗,出嫁前三五天至上轎都要哭,半夜醒來哭,梳髻穿衣哭。主角是「姐夫頭」(儐相)的,有《入房歌》,對新郎唱的,還有《翻床歌》等,由姐夫頭爬上床翻滾,邊翻邊唱。畲族唱的歌,大多是承襲前人的格調或模式,隨口編唱,歌詞很不固定,經常出現後人超過前人的優美歌詞。
二、盤歌(對唱)
畲族人酷愛唱歌,形式有「家裡盤」:哪家有來客,本村男女歌手就找上門來與之對唱。盤歌內容就來客而定,分為遠方生客,還是姑娘、少婦;是平時還是節日,有所區別。盤起歌來,經常徹夜唱到天亮,甚至連唱幾夜。如果對象是生客,一定請他先唱《高皇歌》(盤瓠歌)起歌,以辨明來客是否畲族人;結束唱《送神》。此外,有《茶歌》《送郎》《狀元遊街》《八仙令》《點心歌》等盤唱歌目。另有「野外盤」,較自由活潑,可以邀歌、逗歌、激歌,還有集體對盤、攔路盤、追趕盤等等。
三、節日
畲族人節日活動主要是祭祖,代表神物是「祖圖」(有的稱「寶印畫像」),白布繪製,長約5丈,闊約1.5尺,內容繪畲族人祖先盤瓠的傳說,平時收藏於竹箱。另一種神物是一根刻有龍頭的拐杖,稱「祖杖」(圖騰標誌)。祖杖奉於公祠,祖圖由德高望重的族長保管。祭祖時把這兩種神物裝於竹箱,挑至舉祭者之家,把祖圖和祖杖張掛陳列於廳堂。上香後,由本族祭師高聲唱歌,唱完進食,食完又唱,一天達數十次之多。主祭者穿紅衣,其子穿青衣,參加過祭祖三次,才有資格穿紅衣。其間,親屬互相祝賀。還有傳統的鼓樂,跳一種傳遞祖杖的「龍槓舞」,甚為熱鬧。
人們都以能舉祭為榮。祭祖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為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為主)、五月初五、七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規模最大)。以上都是畲族盛大的節日。畲族人治喪有「做功德」,須由祭過祖的8人在死者靈前誦禱,或在其祖先牌位前歌舞,這樣就是做功德了。不做功德,不得下葬,否則不吉利。
在過去,畲族人以番薯為主糧,視稻穀為珍貴食物。
(輯自《泉州習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新聞爆料、廣告業務請添加微信號:18065258668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