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旅行大半年,除了最初的一個月主要住青旅和酒店外,剩下的時間都是airbnb租房。住過東京大阪這樣的現代化大城市,住過岡山縣真庭鄉村的鄉間民居,也住過京都這樣的旅遊都市。
每次訂房,除了基本的入住信息需要和房東溝通外,涉及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垃圾處理。
日本有全世界最嚴格的垃圾分類標準。
一般的旅行者住酒店或者短期民居的話,垃圾一般由酒店或房東處理,不用親自動手。但我這次不同,一住就是一兩個月,而且每天要買菜做飯,有時候還要漂染頭髮,會產生大量垃圾。
如此情況下,我以局外人的身份深度參與了日本的垃圾分類工業。國內部分城市現在也在做垃圾分類的嘗試,可以將雙方做一個對比。
首先,垃圾分類的大方向總體來說差別不大,但不同城市的標準略有一些不同。大城市的分類粗一些,鄉下分類更細更嚴格。
1、城市
城市垃圾一般分三類:可燃、不可燃、可回收。
可燃垃圾最主要的就是日常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包含果皮紙屑、殘根剩飯、吸塵器的排出物等等。
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屬、不清潔的塑料(比如染髮劑的包裝、化妝品包裝等)、瓷器等。
可回收的包括飲料瓶、罐頭罐、食物的泡沫託盤、紙盒、有循環標誌的塑膠袋、舊衣物等。
分類起來比較容易,也不需要格外花多少時間。
我在東京的房東發給我的垃圾分類指南
2、鄉下
鄉下垃圾分類嚴格得多,以我之前所在的真庭市的鄉村為例,垃圾分類多達15類。
比如可回收這一項,軟飲的PET瓶、金屬罐子、酒瓶、塑料和紙製品就需要分開成至少五類。
我住的房東家裡,擺放了7個垃圾桶,把常見的垃圾做了區分。我當時有手機充電線壞掉了,諮詢了房東,屬於單獨一類。房東找了個抽屜收起來,湊夠一定數量以後再進行處理。
不僅分類多,而且要求嚴格
飲料瓶需要去除瓶蓋、塑料包裝紙
3、垃圾丟棄
無論城市或鄉下,丟棄垃圾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按星期幾的不同,允許丟棄的垃圾種類是不一樣的。這一點需要記住,否則錯過了的話,最長可能要等一周才能丟棄同類型的垃圾。
日本城市裡是見不到垃圾桶的,垃圾丟棄到哪裡呢?
答案是:指定的角落,一般是電線桿下面。
電線桿上標明了不同垃圾的收取時間
紅色為可燃垃圾,一周兩次
收取垃圾的時間為早上。在指定時間之前可以丟垃圾。
日本人民絕不會在白天就把垃圾扔出來。據我觀察,垃圾丟棄至少在晚上10點以後。所以半夜或者凌晨,走在日本街頭,會發現沿街的路邊有一堆一堆擺放好的垃圾。
這些有礙「市容市貌」的東西,白日來臨前會被全部收走,還城市整潔的面貌。
夜間,垃圾被堆放到路邊的指定地點
白天不會有任何人丟垃圾
另外,有一類垃圾比較特殊:大件垃圾。丟棄大件垃圾,比如家具、家電等等,需要單獨申請,並繳納垃圾處理費。如果擅自丟棄大件垃圾,將面臨高額的罰款。
4、可操作性
嚴格的垃圾分類乍看之下似乎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但實際上,一旦習慣以後幾乎不會佔用太多的時間。整個垃圾處理從流程上來講有極大的方便性。
比如,最常見的可燃生活垃圾,在東京這樣的城市,一周收取兩次。做到隔天就能扔掉,不會留在家裡發臭。
家庭配備了垃圾分類手冊
遇到不常見的垃圾不知怎麼分類,可以查詢手冊
其次,所有的垃圾,都允許使用塑膠袋包裝,不要求破袋處理。我跟日本的房東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日本人做事非常井井有條。我觀察到,類似廚房垃圾這種比較「髒」的垃圾類型,日本人習慣先用單獨袋子裝起來,再放進可燃垃圾堆中。因此,日本人丟出來的垃圾可以說相當整潔。
其三,垃圾分類不只是在家中完成的。從製造開始,垃圾分類就已經在進行了。
進入日本的產品,無論大小,包裝上都必須標明其垃圾類型,是否能循環等,人們可以輕易地對其分類。
小到泡麵中的油包,都會標註好類型
從設計上來說,也做到了極大的方便。大的紙盒沿著指定的方式,很容易被摺疊起來。我試過處理兩次牛奶盒以後,摺疊這樣一個紙盒大概只需要5秒時間。
牛奶盒的處理,拆開洗淨,摺疊,不佔地方
無需工具,5秒鐘可以完成
喝過7、8個品牌的牛奶,明治的盒子最好拆
第四,如果走在街上有垃圾想要扔,又沒有垃圾桶怎麼辦?
答案是:便利店。
日本的便利店密度極高。大城市,步行5分鐘之內一定有便利店。鄉下的話,找到一個便利店也不過超過15分鐘。便利店可以買食品生活用品文具內衣褲列印複印取錢買票,還能扔垃圾。
5、垃圾分類的意義
垃圾分類除了上遊(製造業)、中遊(普通家庭)外,下遊(垃圾處理機構)也積極參與。日本的再生資源利用率是世界首屈一指。與垃圾分類配套的,是整個工業體系的設計,不只是是家庭和個人單獨參與的環保秀。
從生產層面上看,因為電器、家具的丟棄需要支付高額費用,因此在生產上就必須保證其產品耐用。否則用兩年就壞的產品,會給客戶帶來許多額外的成本。這樣的產品是不會有市場的。
番茄箱子可以輕易摺疊起來,完全不影響其完整性
從設計上就保證了方便回收利用
可以說,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家庭、個人的垃圾分類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考驗的是從生產製造到循環利用的國家級的體系。如果沒有這個體系,垃圾分類就沒有任何意義。
總結:
我在日本進行了半年的嚴格垃圾分類,並未產生任何困擾。整個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沒有哪項要求是在折騰個人的。
無論是識別垃圾的種類,還是需要處理的包裝袋,都從源頭上、從設計上保證了便捷性。不需要花費多少工夫就能搞懂。
並且,我對這個垃圾分類沒有任何一點抗拒。因為我很清楚分類的意義和作用,它對整個社會,對環境,對資源有什麼樣的好處。你能從產品設計,從使用的紙張,從拿到手的每一樣東西中感受到,循環再生、可持續利用是存在於方方面面的。
你不是唯一的參與者。你是整個可持續發展體系的一個流程。它不是突發其想用來折騰你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需要任何人來監督我(事實上也沒人監督我),我就能非常主動的按照要求去完成。
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個常識是,政策的制定必須包含兩個基本的要素:1、它是有意義的。2、它是可以操作的。
如果垃圾分類既沒有涵蓋前期的製造業,又沒有後期的循環再生工業,那麼這個分類就沒有意義。同時,如果垃圾分類無法操作,會給人帶來極大的不便——比如把發臭的廚餘垃圾用手摳出來倒進一個桶裡——同樣不能保證該分類的方式可以長久的進行下去。沒有人會發自真心的去完成反人類的操作方式,不僅談不上便捷,而且令人噁心。
沒有意義,不可操作的政策還有其他例子。
比如我今天看到網上說,運動員要先進行體能測試才能去參賽。
大家想一下:一個80公斤級的柔道運動員,你讓他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跑完三千米才能去柔道,這是不是有病?如果他每天堅持有氧,那還怎麼有80公斤的體重參加比賽?
體育運動,有的是比體能,有的是比技巧,還有的是比爆發。
這樣的政策,外人看著是笑話,但是對於辛苦訓練的運動員來說,那就是命運的十字路口了。有沒有一塊獎牌在手上,決定了以後的薪資、前途,改換了人生的可能性。
這樣的政策是什麼搞出來的呢?制定政策的人沒有常識嗎?
問題當然是沒有答案的。
我想到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人自認為天,那當然會把別人當狗了。
——嗯,運動員得到獎牌的時候,是會唱國歌的吧。
怎麼唱的來著?
大阪「貧民窟」裡的分類垃圾
丟棄的布娃娃,屬於哪一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