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93師,建國後唯一敢反攻大陸的部隊,最後全體加入泰國國籍
國民黨軍93師,這支部隊原來隸屬於李彌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抗戰時期,這支部隊被編入遠徵軍,曾參加過仁安羌戰役,同古保衛戰,東枝收復戰等重要戰役,給予日軍重大打擊,為收復緬北立下赫赫戰功。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軍大勢已去,第八軍軍長李彌扔了部隊獨自逃到了臺灣,93師成為了一支孤軍,一直退到了緬甸境內。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還有很多家屬共7000多人在緬北地區紮下了根,這支部隊雖然在內戰中屢戰屢敗,但是面對緬甸政府軍卻打的很輕鬆,所以很快控制了金三角地區。
-
新中國建立後,唯一真正敢反攻的國民黨軍,連奪四城後被二野擊退
衡寶戰役之後,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重要軍事力量被解放軍消滅,此後,國民黨軍在大陸再無抵抗之力,各部隊開始紛紛向南潰敗,有的部隊在兩廣,雲南地區被我軍消滅,有的逃往臺灣,還有的逃到了緬甸,越南等鄰國。在這些部隊中,有一支部隊的經歷很特殊,那就是國民黨軍93師。
-
建國後唯一敢反攻的國軍,一周攻克四縣,最後全體加入泰國國籍
解放戰爭末期,由於大勢已見,很多國民黨軍紛紛向南退散,有些部隊被運輸到臺灣,還有些部隊來不來從海上逃,逃到了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在這些部隊中,有一支軍隊比較特殊,這個國家是國民革命軍93師。國民革命軍93師隸屬於李彌的第八軍,抗戰時期,93師曾參加中國遠徵軍,這支部隊曾和第五軍等精銳部隊在緬甸轉戰1500餘公裡,浴血奮戰,給日軍造成了沉重打擊。解放戰爭期間,第八軍在湖南被四野擊敗,李彌放棄部隊獨自逃往臺灣,第八軍各部一直往南退,從廣西,雲南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地帶。
-
國民黨93師,全體加入泰國國籍的國軍部隊,也是唯一敢反攻的部隊
國民黨93師是國共合作時期的傳奇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入中國遠徵軍。在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東枝收復戰等戰役中,這支部隊立下了很大戰功,為敵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渡江戰役後,93師在湖南失利。第八軍軍長李彌丟了部隊,一個人逃到了臺灣島。
-
1942年駐印軍老照片,相當於美國輕裝甲師,中國當時最精銳的部隊
【中國駐印軍成立】這支部隊的前身原是中國遠徵軍,但在緬甸作戰中被日本擊敗,其殘部一部走野人山從雲南進入國內,另一部去了印度,最終在印度於1942年8月成立了中國駐印軍。【新38師進入印度】被日軍擊潰的新22師和新38師先後達到印度,成為了駐印軍的基礎。
-
建國後國民黨軍最大規模的一次反攻,卻打不過我軍地方部隊與民兵
作者:慎獨 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一直企圖「反攻大陸」,但是敵我實力早已逆轉,蝸居在小島上的國民黨軍只能對東南沿海的島嶼下手。抗美援朝爆發後,解放軍在東南沿海的兵力不是很雄厚,給了國民黨軍可乘之機,讓守島的解放軍吃了一些虧。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復興部隊」從1400餘人擴充到3000餘人,有當年抗戰中國遠徵軍人加入,戰鬥力絕不容小覷,成為金三角一支不可一世的武裝力量。遠徵軍1942年以後入緬抗戰,所部陸軍第26軍93師,曾在中緬邊境的車佛南地區駐紮5年之久,遠徵軍潰敗後,許多部隊被一起合編為93師。
-
國民黨軍在東北連換3位統帥,都是昔日遠徵軍司令,可惜越換越糟
,從1945年10月起,短短半年內就抽調了8個軍,其中新1軍、新6軍都是位列「五大主力」的王牌,第13軍、第52軍、第71軍及青年軍207師(相當於軍)都是中央軍精銳;第60軍、第93軍都是法式裝備的滇軍,又在越南接收了大批日式裝備。
-
印軍後勤窘況:「精銳」部隊夥食「拮据」!
印軍後勤窘況:「精銳」部隊夥食「拮据」!近期,隨著天氣逐漸變冷,對駐紮在高原地區的軍隊的考驗也越來越嚴峻,尤其是對後勤方面的困難。眾所周知,印度雖然表面對邊境軍隊後勤儲備「誇誇其談」,但是實際上印軍卻是非常困難的。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但是表明上的文章還得做,45-46年國民黨便假借「整編師」的形式一邊與我方和談,一邊象徵性的縮減軍隊,這個過程中其實並沒有真正減少中央軍兵力,而且得到整編的部隊多是精銳,優先得到美式武器。整編師的改編方案,名義上是在戰後縮減部隊員額,以形成政府軍主動裁撤部隊,擺出高姿態,換取國內和平的假象。
-
硬生生打出來的部隊,這個軍硬扛日軍師團,一個師僅剩500人
1937年9月1日,國名革命軍事委員會下令,51師與58師合併為74軍,軍長俞濟時,這是後來五大主力之一的74軍發家的前身,58師是屬於調整師,源於其師長俞濟時是黃埔一期畢業,又深得蔣介石信任,而58師師長為王耀武,該部原先是有補充部隊發展而來,在王耀武手中調教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在淞滬會戰爆發以後,兩個師都調往抗日戰場上。
-
英軍自行北撤印度,卻把中國遠徵軍當作掩護部隊,留在緬北前線
由於司令官衛立煌未到任,只能由副司令官、第5軍軍長杜聿明代理。第5軍下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第96師(師長餘韶)及遊擊支隊(下轄兩團新兵,司令黃翔);第6軍(軍長甘麗初)下轄第49師(師長彭璧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編第55師(師長陳勉吾)。
-
緬北反攻戰役(上)
超過50%國軍官兵營養不良;不少國軍官兵連槍都拿不起。而號稱飲食最好的中國遠徵軍,每個月也只有一斤肉(有時牛肉,有時豬肉)。還經常被挪用「支援」駐華美軍。上圖是1945年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徵軍會師照片,從照片上看除裝備差距,中國遠徵軍比中國駐印軍士兵明顯消瘦。而其它國軍部隊官兵差距就更大!
-
向印軍反擊石頭戰的是哪支部隊?老對手再戰,中國王牌149師VS印度33軍
這個師的兵,人人是全能,不只會使用各種兵器,每個人都能開摩託、汽車、坦克和直升飛機。那個時候,直升飛機裝備陸軍還不多,感覺有些傳奇。四川地震時,又看到了這隻部隊的身影。深圳有企業家捐助支援災區,就有給救災戰士的物品,有企業家參觀了這支部隊,回來讚不絕口。都說,想不到四川還藏著這麼一支神勇的部隊。
-
華野全殲74師,半年後74師重建,中野六個縱隊卻沒殲滅其一個旅
在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中有一支名氣很大的部隊,這支部隊就是國民革命軍74軍。這支部隊組建於淞滬會戰時期,但是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尤其是第二任軍長王耀武上任後,更是將這支部隊帶上了巔峰。
-
華野全殲74師,半年後74師重建,中野六個縱隊沒殲滅其一個旅
在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中有一支名氣很大的部隊,這支部隊就是國民革命軍74軍。這支部隊組建於淞滬會戰時期,但是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尤其是第二任軍長王耀武上任後,更是將這支部隊帶上了巔峰。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個被殲滅時的表現強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後面重建的74軍,也還是堪稱國軍精銳。(48年淮海戰役前空投了74軍7個連防守商埠,力拒華野6個縱隊的進攻)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見的。 第二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3萬餘人。
-
1944年國民黨軍隊豫湘桂戰役大潰敗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第一,豫湘桂戰役之時,因為日本的南方牽制攻勢和盟軍的全球戰略的影響,國民黨軍隊在此時還進行著緬北反擊戰。不僅當時國外作戰的中國遠徵軍無法回調國內抗戰,還從國內抽調大量部隊前去作戰。兩線作戰使得中國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受到嚴重削弱,這是此戰國民黨軍隊失敗的原因之一。
-
韓戰美國為何不讓國民黨精銳52軍助戰?麥克阿瑟與杜魯門鬧掰
韓戰美國為何不讓國民黨精銳52軍助戰?麥克阿瑟與杜魯門鬧掰朝鮮北方軍的勝利,李承晚集團在短時間內直接崩盤,使美國華盛頓當局極為緊張,美國決定對朝鮮進行武裝幹涉。早在朝鮮南方總統李承晚逃離首爾幾個小時以後,美國杜魯門總統就在白宮召見朝鮮南方駐美大使約翰·張,為他鼓勁打氣。
-
國共兩軍的兵力對比,國民黨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如何區分?
非主力部隊約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部隊、軍事機關和院校約101萬人,總兵力約為430萬人。 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整編,把一軍壓縮成一個加強師,例如整編74師前身就是第74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