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勝景 徽夢績溪
▾ 正文 ▾
徽菜名聞古今,譽滿天下。它的故鄉——績溪嶺南各地,尤其是十三都(今伏嶺鎮)一帶,部分支出另一個小「氏族」,那就是「十碗八」,淺白言之,就是十碗八盤的筵席形式。
「十碗八」,是從「九碗六」(九碗六盤)中發展而來的。「九碗六」中的九碗菜餚,按傳統慣例,依次是炒粉絲、海參子、肉皮、麵包、紅燒大塊肉、炒米粉、筍片(或蘿蔔絲)、蝦米湯、肉圓。六盤是:瓜子、花生、海蜇絲、米粉炒排骨、豬肝(或豬耳朵)、雞蛋瓣。
在此基礎上,「九碗六」的頭碗加雞(塊雞或全雞。待新女婿必需是全雞,必定由老婆舅雙手「齊眉」敬上),謂之「上臺魚」。末碗減去肉圓加魚,減去肉圓加魚,(早歲沒有魚盤,故是塊魚;待新女婿同樣由老婆舅敬上),謂之「下臺魚」。如此則「三鮮」俱備矣。「六盤」,再加兩盤水果(早歲農村沒有香蕉、蘋果、柑橘,故這兩盤水果都以削皮的甘蔗和荸薺代之)。這樣就謂之「十碗八」。
「九碗六」是一般宴客筵席(低檔的還有「六碗頭」),「十碗八」,則為喜慶待女婿、接會親或待嘉賓、貴客而設。這兩種形式的筵席,雖然其中大部分菜餚是家園所出,但有海參、蝦米、蜇皮三樣海味,在當時來說,可謂高檔次了。然自抗戰爭開始,至新中國成立的數十年間,由於種種原因,不僅海味幾乎絕跡,「十碗八」也不多見。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九碗六」已一去不復返了。「十碗八」不僅成了「家常便飯」,而其內容質量,除了雞、魚、圓包、紅燒肉、炒米粉基本不變,瓜子、花生(績溪方言諧音有「加子」、「加孫」的意思)必不可少外,其餘菜餚,好多人家大都羅列時鮮、挑揀美味,甚至互相攀比。儘管十碗中的最後數碗,客人果腹,幾乎不復下筷,而東家則無不盡禮、盡情也。
「十碗八」與「九碗六」兩者數字之來由,無非是取「十全俱足」、「十全十美」;「九如三祝」、「九世同居」;「八仙」、「八駿」、「八鬥才高」、「八抬八託」與「六藝」、「六部」、「六經」等一類吉兆與有關富貴榮華之諺語、名詞之意義,以象徵家庭旺盛,子姓蕃昌;其來有由,不謂無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