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6點半,大興區亦莊鎮富源裡社區的垃圾桶邊都會出現一位老人,挨個打開垃圾桶取出裡面的垃圾仔細檢查,有些垃圾需要他挑揀出來放到專門的垃圾桶……不知道的以為他是拾荒老人,其實他有一個非常新潮的身份——垃圾分類指導員。
「秋老虎」威力不減,中午氣溫都在30度以上,白金忠頂著烈日檢查每袋垃圾並掃碼上傳數據。
今年66歲的白金忠是亦莊鎮本地人,可以說和美化環境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參加工作就在鎮裡的綠化公司工作。開始實行居民垃圾分類後,剛退休的白金忠琢磨著發揮自己本鎮人和居民好溝通的優勢自告奮勇成為垃圾分類指導員。
遇到正在扔垃圾的居民,白金忠都要親自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剛開始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白金忠遇到不少居民的不理解,但隨著亦莊鎮逐步推出的垃圾分類舉措讓居民有了垃圾分類的熱情。
亦莊鎮社區垃圾分類趣味運動會讓居民在遊戲中了解垃圾該怎麼分類。
亦莊鎮內居民每戶一個二維碼,扔垃圾時要把不乾膠二維碼貼在自家垃圾袋上。白金忠檢查掃碼後,後臺會根據垃圾分類情況打分,積分可在社區兌換相應的生活用品。
垃圾分類完全正確的居民不到三個月就可以用積分換一桶油。
每天上午7點到11點,下午2點半到4點半是白金忠的工作時間。為了配合居民的生活習慣,白金忠每天6點半就到崗,下午基本要5點多以後才下班。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負責的27個垃圾桶裡的垃圾挨個用手機掃碼,同時要檢查裡面的垃圾分類是否合格,然後上傳到垃圾分類打分平臺為每戶居民的垃圾打分。白金忠要把分類不合格的垃圾重新分類,廚餘垃圾專門收集到廚餘垃圾集中區,這一通操作下來垃圾收集車就正好到了。
每袋垃圾分類是否正確,後臺數據都有記錄。
等收集車開走後,白金忠就開始擦洗垃圾桶、清掃垃圾桶周邊衛生,再之後的工作就是「走路」。
27個垃圾桶分布在社區不同位置,白金忠要在這些垃圾桶間不停巡視,居民扔的垃圾隨時要檢查掃碼,遇到扔垃圾的居民還要順便講講垃圾分類的方法,一天下來兩三萬步是常事。
亦莊鎮曉康社區新設置的掃碼投放垃圾桶可以讓居民自己掃碼,進行垃圾分類投放。
從7月28日亦莊鎮全面啟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鎮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普及活動,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逐步培養起來,全鎮參與垃圾分類家庭已達93%,投放正確率連續五周維持在90%左右。而白金忠的工作也逐漸輕鬆起來,如今他最希望居民們的垃圾分類完全合格,自己可以早點「下崗」。
來源:北京晚報·新聞紀錄 記者:安旭東 文並攝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