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指導員專職分揀廢棄口罩:家人很擔心,但總得有人幹

2020-12-21 北京日報客戶端

早上8點多,垃圾分類指導員李殿臣騎著電動自行車來到白紙坊街道萬和世家小區。測量體溫、出示通行證件後,他從西門進入,直奔3號樓前的垃圾桶站。在這裡,除了平時裝廚餘垃圾的綠桶、裝其他垃圾的灰桶、裝可回收物的藍桶外,還多了個專門裝廢棄口罩的紅桶。

「從1月底就開始單設的,白紙坊街道29個社區共設置134個紅桶。」白紙坊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趙一方表示,在垃圾分類指導員介紹的基礎上,還通過「社區通」平臺告知居民,提醒大家將口罩分出來,扔到專用桶裡,「經過前期的大量宣傳,居民已經養成了很好的分類習慣,所以很快就適應了這個新變化。」

李殿臣用84消毒液噴了一遍桶身,開蓋後,用長夾子將裡面的口罩夾到手中的黑色空袋裡,再次噴灑消毒液後才合上,「這是今天來的第二趟了,現在算少的了,之前多的時候一天就能有上千個。」

李殿臣今年62歲,退休前在老家黑龍江的醫院藥劑科工作,隨子女入京生活後,希望能繼續發揮餘熱,便在綠景盛世(北京)環境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找了份工作。這家公司作為第三方服務單位,與包括白紙坊街道在內的多個街道合作,李殿臣就這樣走上了垃圾分類的道路。

工作三年來,他見證著居民從垃圾一股腦倒進桶裡,到拎著分好類的不同袋子出門。而他自己,也從垃圾分類「門外漢」變成了「指導員」。由於疫情期間公司人手緊張,李殿臣作為專職機動人員已經連續工作兩個多月。每天早上6點到9點,他都要在負責的29個小區轉上兩遍,將廢棄口罩分批運送至垃圾轉運站。

「聽說我幹這個,女兒其實很擔心,但要是都不幹,這些垃圾誰來管呢?」令李殿臣感到欣慰的是,公司提供的防護服、口罩、手套、護目鏡等防護物資相當齊備,即使是前期短缺的情況下,也有街道辦事處及時幫忙協調。每天回家後,他都要先在門外噴幾次消毒液,把外套和鞋裝進袋子裡,然後再噴一遍才進屋,「雖然麻煩點,但也要對家人負責。」

相關焦點

  • 北京多社區設立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
    記者探訪疫情防控期間生活垃圾處理,大部分街道社區加強垃圾桶站消毒工作,細化垃圾二次分揀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師宿舍院給居民發放的廚餘垃圾袋上印有二維碼,可查詢垃圾投放者。2月13日,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師宿舍院垃圾分類指導員對居民投放的口罩進行初步消毒。
  • 快評丨全面推行垃圾分類,首先要科學處置廢棄口罩
    當下,多數小區都設置了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多數專用垃圾桶都在分類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也有一些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的使用效率差。究其原因,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大多設置在小區門口,距離居民樓相對較遠,疫情期間,大家都減少了出門的頻率和距離,因此,有些人就將廢棄口罩與其他垃圾一起就近丟進了垃圾桶。
  • 滬上醫院各處妙招做好垃圾分類
    口罩、小便杯是幹垃圾還是醫療廢棄物?病房內的不同垃圾如何分類?……9月28日,在市府新聞辦每月一訪採訪中,記者發現滬上醫院在垃圾分類上各有妙招,一些醫院通過加裝簡易醫療廢棄物回收桶,就讓患者更快更好地進行廢棄棉球分類。
  • 廢棄口罩屬於什麼垃圾?官方處置「指南」來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介紹,疫情發生以來相關部門督促地方對廢棄口罩問題做了預案,採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分類分區域管理,重點區域可以設置專門的收集容器,確保安全及時對廢棄口罩進行收集轉運處理,緩解群眾擔憂。
  • 廢棄口罩怎麼辦?金華2000多隻紅色垃圾桶專「吃」它們
    「有口罩嗎,來,投這邊。」1月30日傍晚,金華市金東區多湖街道心怡家園小區垃圾分揀員黃巖興,正引導居民把廢棄口罩投入專用的紅色垃圾桶內。當天,金華市區2000餘個垃圾投放點全部設置了專用垃圾桶,並形成廢棄口罩投放、運輸、處置的工作閉環。
  • 廚餘垃圾超過三次沒扔對 分類指導員將「家訪」
    小區家委會主任、垃圾分類指導員崔湘文回憶,1996年,住在院裡的退休教師們在宿舍院門口的小黑板上寫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小區垃圾分類歷史從此開始。  最初的垃圾分類很粗獷,小區買了3個大垃圾桶,貼上不同標誌,分別投放可回收垃圾、塑料泡沫和廢舊金屬。2003年開始,院裡的垃圾分類更加規範,分成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種。
  • 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垃圾分類指導員培訓暨基礎知識考試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0日訊12月8日上午,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垃圾分類工作專班組織包括社區分管負責人、物業公司管理人員、垃圾分類指導員共計231人,在街道便民服務大廳二樓會議室召開街道轄區垃圾分類指導員培訓會議。
  • 普通市民廢棄口罩屬於什麼垃圾
    普通市民廢棄口罩屬於什麼垃圾屬於其他垃圾普通市民使用過的廢棄口罩作為其他垃圾類別投放;居家隔離者使用過的口罩經消毒後進行投放,均由環衛部門收集運輸至焚燒廠進行高溫焚燒處理
  • 紅山區關於加強廢棄口罩、手套等特殊垃圾管理的通知
    一、科學設置專業容器相關單位、企業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在主要街道路口、公共場所、居民小區門口設置專用垃圾容器,用於收集廢棄口罩、手套等垃圾。容器應在明細處設置文字標識(標明特殊垃圾專用),內設塑膠袋內襯,避免廢棄口罩與容器直接接觸。二、積極引導規範投放要積極利用各類媒體宣傳廢棄口罩、手套的分類投放要求,大力引導居民規範投放。最大限度降低廢棄口罩造成二次汙染。
  • 懷柔對角溝門村:垃圾分類指導員走街串巷,村裡大變樣
    食物殘渣應當先倒入廚餘垃圾桶,再將塑料碗放入其他垃圾桶……從去年開始,在懷柔區喇叭溝門鄉對角溝門村,家家門口放置了分類垃圾桶,村裡還有垃圾分類指導員教村民如何將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這一年,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院門口裝著分類垃圾桶的鐵箱。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成效追蹤 當個「會分垃圾的文明人」
    到去年12月底,南京全市每天收運廚餘垃圾超過880噸。而去年11月1日以前,南京收運的廚餘垃圾每天不足百噸。這大有「味道」的增長,是南京市民垃圾分類實實在在的成果。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的工人評價:「送來的廚餘垃圾分揀質量越來越好,目前已經完全取消了人工分揀,僅靠機器分揀便可滿足要求。南京市民素質太高了!了不起!」
  • 廢棄口罩丟入「幹垃圾」回收箱安全嗎?專家表示:醫廢處置關鍵在於...
    不遠處的馬路上,戴著口罩和手套、一個春節都沒有回家過年的安徽籍環衛工人嶽師傅也正用鐵鉗幫忙,將路邊標有「幹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兩個垃圾箱裡的廢棄物裝袋紮緊,裝進自己的小垃圾車,準備等會兒推到茂興路微山路口,等待一天中最後一班公共垃圾清運車在傍晚4點半左右到來。
  • 探訪北京社區垃圾分類 大棒骨玉米芯等成「易錯題」
    北京新版垃圾分類施行首日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部分社區配垃圾分類指導員,有居民主動分類投放  大棒骨玉米芯成垃圾分類易錯題  昨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新京報記者到朝陽區、西城區多個社區探訪居民垃圾分類情況。已經開展垃圾分類的社區,均配備了垃圾分類指導員,社區中多數居民能夠主動分類投放垃圾。
  • 大興有位垃圾分類指導員,最希望早點「下崗」
    每天清晨6點半,大興區亦莊鎮富源裡社區的垃圾桶邊都會出現一位老人,挨個打開垃圾桶取出裡面的垃圾仔細檢查,有些垃圾需要他挑揀出來放到專門的垃圾桶……不知道的以為他是拾荒老人,其實他有一個非常新潮的身份——垃圾分類指導員。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她的任務是將廚餘垃圾桶裡所有的塑膠袋重新打開進行「二次分揀」,確保裡面沒有塑膠袋、玻璃瓶等物品。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其實我是站在這兒告訴你怎麼分的,不是來替你們分的。」她一邊快速將垃圾袋破開,熟練地把垃圾倒入回收桶,一邊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旁邊,一位居民見狀主動挑出袋裡的廚餘垃圾遞給她,她還道了一聲謝謝。
  • 北京垃圾怎麼分類 北京垃圾分類攻略
    分類名稱有別,但投放、運輸、處理都一樣  上海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幹垃圾」四種類型進行垃圾分類。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城管委了解到,北京與上海的區別在於分類名稱的不同,而投放、運輸、處理操作都是一樣的。
  • 青島市市北區寧夏路街道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人民網青島12月17日電 為進一步提高轄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青島市市北區寧夏路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近日,垃圾分類便出現在了社區居民都喜聞樂見的便民服務大集上。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為了宣傳垃圾分類,街道形成了以黨員骨幹帶頭,街道下沉幹部、樓組長、群眾志願者、物業公司等多方參與的垃圾分類紅色宣傳隊伍。這次我們聯合交運北潔公司在便民服務大集上設置垃圾分類諮詢點,就是為了用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加深入地認識垃圾分類。」市北區寧夏路街道的工作人員表示。
  • 創新市北丨垃圾分類工作水平持續提升,攜手共創美麗家園
    共創美麗家園為進一步推動全區垃圾分類工作,日前,青島市北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舉辦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現場觀摩會,促進各街道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學習。在鼎城物業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分類容器和設施都很齊全。這個小區是市北區第一個實現集中投放的小區,680戶居民每天分出的廚餘垃圾約為3桶,可回收物約為150公斤,垃圾減量效果明顯。
  • 把4個垃圾分類桶背在身上,重慶128位垃圾分類指導員這樣走街串巷
    )日,作為渝中區垃圾分類示範社區,渝中區大溪溝街道人民村社區來了場垃圾分類遊戲大作戰。記者了解到,這次人民村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居民樓共有6棟,共涉及305戶居民。重慶恆奧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6棟居民樓正式進行垃圾分類後,居民樓下不僅給大家放置了垃圾分類的垃圾箱,他們每天晚上6點至8點,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到樓棟附近固定的點位收集廚餘垃圾,每半個月還要來收集一次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 北京大學生暑假期間積極參與社區垃圾分類 用「志願藍」守護環保綠
    他們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時,也參與了社區垃圾分類的桶前值守工作。身穿藍色馬甲的大學生深入北京社區,化身為垃圾分類宣講員、指導員,讓「志願藍」在綠色北京建設中展現青春風採。人大青年志願者協會與人大社區合作,根據社區站點分布、分類工作難點設定了暑期服務崗位,並對志願者進行了專業的崗前培訓。為了保證志願者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開展服務工作,學校還為志願者配發了消毒洗手液、口罩、遮陽傘、馬扎等防疫防暑物資。志願者們化身「分類指導員」,通過開展輪班值守、定向宣傳、生活幫扶等十幾天的志願服務,彌補了基層社區工作力量短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