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多,垃圾分類指導員李殿臣騎著電動自行車來到白紙坊街道萬和世家小區。測量體溫、出示通行證件後,他從西門進入,直奔3號樓前的垃圾桶站。在這裡,除了平時裝廚餘垃圾的綠桶、裝其他垃圾的灰桶、裝可回收物的藍桶外,還多了個專門裝廢棄口罩的紅桶。
「從1月底就開始單設的,白紙坊街道29個社區共設置134個紅桶。」白紙坊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趙一方表示,在垃圾分類指導員介紹的基礎上,還通過「社區通」平臺告知居民,提醒大家將口罩分出來,扔到專用桶裡,「經過前期的大量宣傳,居民已經養成了很好的分類習慣,所以很快就適應了這個新變化。」
李殿臣用84消毒液噴了一遍桶身,開蓋後,用長夾子將裡面的口罩夾到手中的黑色空袋裡,再次噴灑消毒液後才合上,「這是今天來的第二趟了,現在算少的了,之前多的時候一天就能有上千個。」
李殿臣今年62歲,退休前在老家黑龍江的醫院藥劑科工作,隨子女入京生活後,希望能繼續發揮餘熱,便在綠景盛世(北京)環境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找了份工作。這家公司作為第三方服務單位,與包括白紙坊街道在內的多個街道合作,李殿臣就這樣走上了垃圾分類的道路。
工作三年來,他見證著居民從垃圾一股腦倒進桶裡,到拎著分好類的不同袋子出門。而他自己,也從垃圾分類「門外漢」變成了「指導員」。由於疫情期間公司人手緊張,李殿臣作為專職機動人員已經連續工作兩個多月。每天早上6點到9點,他都要在負責的29個小區轉上兩遍,將廢棄口罩分批運送至垃圾轉運站。
「聽說我幹這個,女兒其實很擔心,但要是都不幹,這些垃圾誰來管呢?」令李殿臣感到欣慰的是,公司提供的防護服、口罩、手套、護目鏡等防護物資相當齊備,即使是前期短缺的情況下,也有街道辦事處及時幫忙協調。每天回家後,他都要先在門外噴幾次消毒液,把外套和鞋裝進袋子裡,然後再噴一遍才進屋,「雖然麻煩點,但也要對家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