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豆花泡饃:豆花泡饃是流傳於陝西省西府地區(即今天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地方傳統風味的名小吃,其饃採用獨特工藝加調味料烙成,厚過寸,鍋形,敲之有聲,俗稱"鍋盔",對火候、口感要求嚴格,色金黃,外脆內韌,嚼之勁道麥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葉;豆花用品質上乘的黃豆土法做成,鮮嫩爽滑,煮而不散。豆花泡饃在寶雞一帶非常流行 。近年來豆花泡饃發展迅速,已經遍及陝西乃至陝西以外的許多大街小巷。做泡饃的豆花,第一道工序是精選豆子,要買上好的籈豆,瘦的、碎的、黴的、統統要揀掉。然後,用清水淘幾遍,再用水浸上,一般要浸好幾個小時,浸好了以後,就用石磨子虴。其質量要求是豆花要嫩、豆漿要"煎"、辣子油要"汪"。食後味道鹹辣清香,營養高易於消化。在寶雞市、鳳翔等地已成為一種經濟早餐。製作時將烤好的饃切成片,在豆漿鍋裡輕煮一下,盛入碗中,並加入豆花等,加佐料即成為可口的早餐。除此而外,還可以撒上蔥花、香菜悅目開胃,或者淋上紅油香辣滿口,或者加入白糖香甜綿長,北方的厚道簡約、酣暢淋漓與南方的精緻香軟、溫情婉約都融會與此,平凡實惠而有韻味,簡便快捷而不隨便,食之實為享受。
2、炒米餅:炒米餅是廣東特產。廣東很多地方都有製作傳統,如:惠州、東莞、廣州、陽江,等。主要成分是大米、糖,配料根據各地習俗習慣而不同。製作步驟:將大米翻炒至金黃,而後碾成米粉,和上糖膠及加入各地特色的配料(可以是芝麻、花生、雞蛋、花生碎、椰絲等),用木製米餅模具碾壓後敲出,放入烤爐中烤制而成。米餅鬆脆、甘甜、可口,是廣東(尤其是嶺南一帶)的傳統美食。根據傳統習慣,一般都在秋、冬季裡製作,過年時品嘗。密封后放於陰涼處儲藏,可長久儲存。相傳宋朝後期,當時陽江城附近農村有一個老太婆。有一天,討到了很多人家棄之不要的鍋巴,她拿回來泡上殘湯,當飯吃了兩天,後將這些鍋巴放到屋頂上曬乾,以備日後討不到飯時當乾糧。她把那日前儲備的鍋巴拿出來充飢,又把討來的糖和著鍋巴吃,吃剩的,老太婆就捏做成一團,烤乾,留作下頓作"飯"吃。吳老太的"粉酥"(炒米餅)從那以後就在社會上流傳開了,這就成了現時炒米餅的雛形。炒米餅,顧名思義就是用炒過的米粉製成的餅.把糯米粉,豬油和白砂糖按一定比例拌均,上鍋炒熟,再放入特製模具壓製成型,就是一個完整的炒米餅了。
3、洋芋粑粑:洋芋粑粑是貴陽街頭的一種常見的傳統小吃。洋芋的學名叫馬鈴薯,俗稱土豆。中醫認為土豆性平,有和胃、調中、健脾、益氣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疼、習慣性便秘、皮膚溼疹等症。吃起來外焦裡嫩,香脆可口!其餡多為肉末,在品嘗新鮮肉質的同時,還不失洋芋的清香甜味。馬鈴薯含有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特別是賴氨酸和色氨酸以及維生素 C 均高於其他穀類作物;馬鈴薯含有的鉀和鎂可滿足人們日常需求量的17%和7%;馬鈴薯飽腹指數最高;馬鈴薯含少量脂肪,可稱為低能量食物:馬鈴薯含有的膳 食纖維,能夠起到寬腸通便,促進腸胃蠕動,預防脂肪沉積、降低血漿肌固醇、控制體重增加的作用。多年的傳統膳食實踐證明,馬鈴薯與莜麥等食物相搭配,食品 營養價值能夠達到最優。將洋芋煮熟後,捻成泥狀,然後加鹽、味精、蔥花,少量的水和麵粉,將其捏成餅狀(可以用小鍋蓋或是杯蓋壓製成型),然後再放置到平底鍋裡煎到兩面都呈金黃色,吃的時候用小盤盛出,在洋芋粑上澆少許稀釋的甜醬和辣椒粉(麻辣味的),有的地方還有一些涼拌的小菜(如遵義的折耳根,酸蘿蔔,酸蓮花白),吃起來外焦裡嫩,香脆可口!有洋芋的清香甜味。
4、丹稜凍粑:凍粑是丹稜人十分喜愛的一種特色小吃,其製作食用也有上千年的歷史,是逢年過節贈送親友的美食佳晶。因民間主要在冬季製作,蒸熟後,待其凍卻保存待用而得名。丹稜凍粑由優質秈米、糯米、大豆等原料,利用發酵原理,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有花生、芝麻、紅糖、白糖、玉米、核桃、玫瑰、豆沙等十多種不同口味,味道鮮美、甜而不膩、香而不粘,入口化渣,易於消化。即可作佐餐佳品,又可用於消閒食品,老少皆宜。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丹稜凍粑以丹稜縣當地優質秈米為主要原料,經浸泡、磨漿、入缸發酵、用玉米苞葉包裹、上蒸籠蒸製等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其特點是:色澤純正、味糯滋潤、清香爽滑、入口化渣、易於消化,是老少皆宜的益壽膳食佳品。丹稜自古就有"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蒸凍粑"的習俗。也就是說過去只是到了農曆的年底家家戶戶才蒸凍粑,後來,勤勞聰慧的丹稜人已經研發到一年四季均可以蒸凍粑,聰明睿智的丹稜人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獨具慧眼,通過特殊的配料,將黃豆、花生、芝麻、紅糖、白糖、玉米、核桃、玫瑰等原料加入丹稜凍粑坯料中,從而把以單一大米為原料的丹稜凍粑發展為口味有花生、芝麻、紅糖、白糖、玉米、核桃、玫瑰、豆沙等十多種品種,成為老少皆宜的益壽膳食佳品。
5、米涼粉:米涼粉被稱為成都涼粉。是四川成都地區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常用於熱吃,風味地道,鄉情濃鬱,頗受歡迎。米涼粉是農民喜食的一種風味食品。近年來,米涼粉從農村進入城市,遍布大街小巷。大熱天上街,花幾角錢吃一碗米涼粉,既解口渴之急,又能充飢,是非常實惠的。由於米涼粉筋道、解渴瀉火、富有營養,年輕人連進三碗還意猶未盡,牙口差的老年人,吃來也格外爽口。很久以前,準格爾旗雙山梁下住著一戶善良的農民。農民的兒子是一位秀才。秀才為了趕考,天天登山專心攻讀。每天,七十歲的母親都要費力地爬坡上山,給他送飯。由於路遠,母親走得很慢,所以每次送去的飯都變成了涼飯。兒子不想吃飯,母親只好吃剩飯。母親只吃了幾次涼飯,就覺得口感很好。沒幾天,母親就在"涼飯"的基礎上,反覆改進位作方法,製成米涼粉讓兒子品嘗。母子皆大歡喜,每天中午母親都要給兒子送一碗米涼粉。鄰居發現後,家家戶戶也都吃米涼粉。這樣,米涼粉就成為當地人盛夏驅熱消暑的飲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