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馬拉松跑者的最優比賽配速策略

2020-12-12 呼嚕爸爸聊生活

對於很多普通人,隨著跑步熱潮的高漲和越來越多的城市組織比賽,挑戰一個馬拉松的願望,也似乎從遙遠的仰望變得觸手可及。

但是不管是新人想完成首馬的挑戰,還是經驗跑者對個人最好成績的衝擊,下一個馬拉松都會是一個新的徵途,充滿未知,令人敬畏又讓人熱血沸騰。新手擔心能不能安全完賽,老手糾結會不會超過自身極限,而這一切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比賽當天用什麼樣的速度才能保證安全完賽,又能跑出個人最佳。

乍聽之下,這似乎不是問題,平時怎麼訓練就怎麼跑唄,有些人如是想。

然而馬拉松的42公裡不是簡單的裡程堆疊,平時訓練距離所能跑出的配速,在實際比賽中後半程往往根本達不到。參加過馬拉松賽的人都會知道,日常感覺非常輕巧的一兩公裡,在馬拉松終點線前卻猶如漫漫徵途看不到頭。

所以說到底,平時訓練的感覺不能完全代替比賽,針對馬拉松,必須考慮採取什麼樣的配速策略,才能夠最優地利用體能,衝擊最快完賽的時間目標。

後半程加速與前半程加速之爭

實際上,對於馬拉松賽中採用什麼樣的配速策略有很多專業研究。目前最為盛行的是後半程加速跑法(negative split)。

後半程加速(negative split)

意思是指在整場馬拉松賽中,後半程21公裡的完成時間比前半程快1~2分鐘或以上。這種跑法前半程的目標配速比全程目標配速每公裡慢上5~10秒;後半程開始加速,每公裡目標配速比全程平均配速快5~10秒。

支持這種策略的原因粗暴簡單——全球世界頂級的馬拉松跑者,在各種比賽中,基本上都是後半程加速。甚至一些專業配速策略專家也認為這個邏輯無懈可擊,他們認為:

最優的跑步策略一定存在著『自然選擇』。換句話說,如果那些最優秀的運動員用後半程加速的方式跑,那麼這就可能是對於所有人最優的方法。成千上百個世界級優秀選手在比賽,最終成績將證明一切。如果前半程加速更好,那麼毋庸置疑,所有的運動員都會選擇它。

不能否認這種說法很有說服力。但是專家們的眼中實際上只會看到那些專業的運動員。所有人的真正範圍還包括了絕大多數普通的大眾跑者。他們的體能水平、身體素質和訓練強度,與專業運動員相去甚遠,如果把精英運動員採用的策略強行普適到所有大眾跑者身上,不一定會得到希望的結果。

依據運動醫學的研究,長距離跑步比賽中大腦神經反應系統會實際控制運動的速度。這個機制會持續計算沒有異常情況(例如過熱)下,身體可以完成剩餘距離的最高配速,我們姑且把它稱為運動速度預期機制。

運動速度預期機制把剩餘距離的估計、心理預期完成時間,身體內核的體溫,肌肉和其他組織向大腦的反饋、身體疲勞度這些因素加以綜合計算,再把計算結果作用到肌肉組織,調整肌肉活力水平,最後形成運動速度。這個速度還受限於運動強度極限,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跑步經驗在校準這個機制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跑步的訓練距離,跑步過程中肌肉的反饋,結束後身體的疲勞度和其他化學反應,不斷調整著大腦對於運動速度預期的計算。最終跑者能夠培養出在比賽中控制配速的能力。

事實上,很多人在10公裡,半程馬拉松的跑步中可以非常自如地控制配速。但是當比賽距離增加到超過經驗範圍的程度,這個機制的計算結果就會發生錯誤。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幾乎所有百公裡超馬跑者都會在後半程掉速,厲害的跑者掉速會少一些,但也和前半段速度差別很大。原因就在於身體對於這種距離的熟悉程度,無法進行最優的配速控制。

轉回來再看精英跑者和大眾跑者的對比。42公裡的比賽距離,對於可以在2小時30分以內輕鬆完成的精英跑者而言,是他們幾乎每周都要跑多次的訓練距離,因此身體很容易對速度的控制形成最優化。而普通大眾跑者的訓練量,訓練距離要達到和精英跑者一樣是很困難的,自然他們的身體也難以形成對馬拉松距離的配速控制。這就是為什麼馬拉松比賽配速控制難的根本原因。

有的跑友會認為,其實無需考慮前半程加速或者後半程加速的問題,只要保持平均配速就可以了。但是隨著比賽距離的增加,體能的消耗,後半程與前半程控制同樣的配速所需要的能量和體力是完全不同的。為什麼說真正的馬拉松賽是從32公裡才開始,就是因為最後10公裡的考驗遠超過平時10公裡訓練時的感受。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全程保持平均配速,實際上和要跑出後半程加速一樣難。如果達到這樣的水平,其實早已跑出大眾跑者的範圍了。

其實只要看看自己的比賽成績,就能發現大部分人的最好比賽成績都是前半程完成時間快於後半程完成時間的。也就是說,在實際的比賽中,大多數人還是跟從身體的選擇,有意無意地跑出來前半程加速。

綜合來看,呼嚕爸爸認為:普通大眾跑者最佳的馬拉松配速策略就是不刻意的前半程加速跑(positive split)。

前半程加速跑(positive split)

和後半程加速相反,前半程加速跑要求前21公裡的完成時間快於後半程完成時間1~2分鐘。

雖然保持非常準確的控制比較困難,但是多數跑者完成馬拉松賽的後半段都略微慢於前半段。一般來說,大部分人都會有意識地保持平均配速,但是到了後半程,基本配速都會下落,因此不刻意的情況下,儘量按照平均配速去跑就行。

如果對於自己非常自信又有能力,就可能真的跑出完美的平均配速或者後半程加速。這種程度肯定不能算是普通大眾跑者。

如果能夠跑進2小時30分,精英無疑。應該對馬拉松全程距離有足夠的控制能力。這種選手就應該選擇後半程加速策略來控制配速。如果能跑進兩個半小時和三個半小時之間,對於馬拉松距離控制力較強,適合依據體能、路線採取儘量平均配速的跑法。尤其在前半程要保持住配速,後半程不要掉速過多,基本可以達成目標。更多普通的大眾跑者,安全完賽是第一位的,跑步成績不要變成太大壓力。選擇前半程加速的策略會更合適。

如何在比賽中實施前半程加速的比賽策略

馬拉松比賽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裡配速情況都會不太相同。假設已經設置好了適當的完賽目標和平均配速目標,下面就是每個階段如何進行控制的細節。

第一階段:起點到5公裡

從發令槍響開始,比賽的熱情氛圍很容易把人點燃。腎上腺素會立刻引爆身體,跑出遠超平時訓練的速度。所以,對於剛開始起跑,不要急於擺脫人群加速甚至蛇行。即使配速略低於目標配速也沒有太大關係,畢竟後面的路還長。

為了超過擁擠的人群在人流中穿梭是最消耗體力的,寧肯慢一點,沿著路邊前進也比用力向前衝好。

基本上1、2公裡後人群散開,此時可以略略加速,把速度逐漸提高到平均配速。

第二階段:5公裡到32公裡

這個階段是配速控制的主要階段。尤其是在21公裡前,需要盡力達到平均配速,甚至比平均配速快出5~10秒鐘。但是仍然需要注意不要用力過猛。

如果能夠在預期前半程完成時間內,衝過半程標示,基本上配速控制策略就已經成功一半。在半程之後,需要儘量跑在平均配速上。在不同的比賽中,這段距離是非常挑戰的。因為不同的海拔、坡度,使得保持同一配速所需要的體力能量也是完全不同的。注意身體的消耗,選擇時機充能補水是這個階段需要掌握的要點。

第三階段:32公裡到終點

大家都說真正的馬拉松是從32公裡才開始的。

此時身體能量已經基本消耗殆盡,體力和肌肉的疲憊程度也越來越重。對於普通大眾跑者而言,超過32公裡的距離是平時很少接觸,也不容易體驗的,但是比賽中卻必須扛過去。

如果前面兩個階段完成良好,那麼接下來的距離就可以交給身體,讓運動速度預期機制判斷最好的配速,帶動身體前進。無須刻意保留體力,或者拼命衝刺,只要前期的訓練得當,最終安全完賽是不太會有問題的。

很多人會在32公裡後掉配速,對於這個策略而言,只要上一階段完成,掉配速是可以接受的。安全完賽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

有些跑者希望在比賽中衝擊自己的最好成績,所以在這個階段咬牙硬挺,這樣無疑加大了運動傷害的風險。呼嚕爸爸的建議是一定要聽從身體信號的反饋,在這個階段尤其如此。有時超過體能極限的奔跑,給身體造成的傷害事後難以彌補。

只有經歷過馬拉松的距離,才能讓身體有機會重新評估可以達到的最快速度。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成績,很難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最優的跑步策略就是你的身體,運動速度預期機制需要跑步經驗的培養。相信它,培養它,就能跑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呼嚕爸爸

編輯 | 一仟流

相關焦點

  • 大眾跑者在馬拉松比賽中,如何安全地跑出個人最好成績
    呼嚕爸爸在前兩天的大眾馬拉松跑者的最優比賽配速策略裡已經介紹過,一般的大眾跑者也許在10公裡,21公裡的比賽裡可以很好地控制速度,跑出平時訓練裡能夠達到的水平,但是要在一場42公裡的比賽裡,做到這一點就困難得多。
  • 馬拉松訓練~配速跑~如何提升馬拉松跑的速度和效率
    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賽事,通常採取勻速跑的策略,要想安全高效地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最佳節奏和配速,穩定的配速是安全完賽的關鍵,馬拉松配速跑訓練可以幫助到你,一個優秀的馬拉松跑者通常具備很好的配速控制能力,保證他們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完賽。
  • 馬拉松成績對照配速表
    馬拉松跑是一項以有氧代謝為主的中等強度周期性運動。特點是運動時間長、能量消耗多。要調高馬拉松的成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據馬拉松比賽的特點,科學的進行訓練。一般在訓練的時候跑者都會進行配速,這個是馬拉松成績需要,也是跑者訓練的目的,跑者可以用各種跑步軟體詳細記錄。
  • 大眾跑者(全馬、半馬、10公裡)等級標準,最全馬拉松完賽配速表!
    大眾跑者(全馬、半馬、10公裡)等級標準,最全馬拉松完賽配速表! 原標題:大眾跑者(全馬、半馬、10公裡)等級標準,最全馬拉松完賽配速表!來源:新浪跑步,咕咚
  • 馬拉松配速及補給策略&跑前一周飲食注意事項
    後天我就要參加越馬(紹興馬拉松),最後的一周,朋友們可以跑步減量了,在這一周,我只完成了一個8公裡配速跑和兩個10公裡輕鬆跑,明天領物後去休跑欣賞一下紹興美景和品嘗當地美食。最後講一下重點,就是跑馬當天賽前賽中賽後的飲食及補給策略,以及賽中配速策略。
  • 保持勻速是最好的馬拉松參賽策略嗎?
    如何進行合理配速是每個馬拉松跑者都要考慮的事情 圖/網絡無論是佩戴普通運動腕錶還是帶GPS功能的手錶,還是僅僅跟著感覺跑的跑者,合理規劃自己的配速都十分重要,這一點在長距離訓練或參加馬拉松比賽時尤為重要。儘管大家都知道配速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比賽中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可以說,如何進行合理配速是每個馬拉松跑者都要考慮的事情。
  • 如何提高馬拉松比賽成績(適用於普通大眾跑者)?跑量只是一方面
    大多數人跑步的初衷就是為了減肥,在逐漸感受到跑步帶來的好處以後,才把跑步發展成了一項自己的愛好,跑步也由於門檻低、可參與度高深受大家喜愛,而跑步愛好者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參加一場馬拉松,在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時候,很多人的想法是只要能夠完賽就是突破自我,但在有了一次成功的經歷以後,大家的心態也在隨之發生變化
  • 第一次跑半程馬拉松該如何配速?
    此文的建議主要針對有一定跑步基礎,但暫時缺少比賽經驗的人。首先在這裡我先解釋幾個關於馬拉松的名詞。1.分區。我們必須通過上傳自己平時的跑步記錄(這個記錄最好大於10公裡,通過率高一點),滿足報名要求以後,才能有參加比賽的資格。在比賽的前兩天官方會在指定地點,讓我們領取裝備。
  • 『急救跑者招募』2020麗水白雲山綠道山地半程馬拉松賽(圖)
    兔子的工作是,在比賽中依照固定的配速前進,幫助參賽者了解自身的配速,防止因為速度不均勻導致的體力消耗。  他們已經成為馬拉松賽場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們犧牲了自己創造PB(個人最佳成績)的機會,為更多跑者提供了精準配速服務。  一項專業性的賽事對兔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補給遞水,配速播報,比賽策略甚至還要具備一定的急救能力,來保障參賽者的安全。  招募要求  擁有完成配速任務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 業餘跑者馬拉松「 破三 」難,難在哪?
    破三與性別業餘跑友,破三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較少,這在跑步比較普及的美國,女性跑者雖然數量多過男性跑者,但是馬拉松參與數量上,還是男性居多。破三與比賽比賽在各個方面體現著對破三的重視,比如稍大一點的比賽都會設置最快為300的配速員,大量跑者得益於配速員的設置,實現破三夢。
  • 業餘跑者馬拉松「破三」難,難在哪?
    北京馬拉松2019年成績門檻,也就是中跑聯盟九星跑者,40-44歲要求是250,然後45-49歲突然降到300。 不一定,據說有五分之一的破三跑友不進行速度練習,這確實是因人而異,如果速度能力強,只要加強一下耐力,就可以破三,天賦一般的普通人,還是要練習速度的。 破三與比賽 比賽在各個方面體現著對破三的重視,比如稍大一點的比賽都會設置最快為300的配速員,大量跑者得益於配速員的設置,實現破三夢。
  • 馬拉松數據分析:女跑者發揮更穩定?
    國外媒體近日發布了一份報告,該報告以2009-2019這十年間的共2348505份馬拉松比賽結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馬拉松過程中男跑者和女跑者之間的配速差別。最後研究組得出結果——女跑者在「保持平均配速」這方面,優於男跑者18.33%。
  • 東京馬拉松向中國跑者致歉:所有大眾跑者都需另付報名費
    因疫情影響,近日,東京馬拉松組委會發布公告稱,希望居住在中國的跑者能夠自願放棄比賽選擇報名2021年馬拉松,同時,2020年的報名費不予退還,選手們還需另外支付2021年的報名費。退賽不退費,東馬的做法引發熱議。 據@人民日報體育 報導,20日,東京馬拉松組委會向居住在中國並且原定參加東京馬拉松2020的跑者發布致歉信。
  • 做一個隨心所欲的馬拉松佛系跑者
    做一個隨心所欲的馬拉松佛系跑者 佛系的意思是,無欲無求,看淡一切,開心就好,不求輸贏,體現「一切隨緣
  • 跑友們該如何避免參加馬拉松比賽時跑崩?
    隨著馬拉松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跑者加入到了跑馬大軍當中。每年有幾百場馬拉松賽事在全國各地舉辦,完美的賽事體驗以及那些各領風騷的完賽獎牌吸引著廣大跑友爭先恐後地報名參賽。有些賽事由於報名人數過多,只能靠抽籤來決定,馬拉松賽事的熱度可見一斑。
  • 跑馬拉松需要知道的15個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在開啟你「人生新篇章」之前,為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損傷以及更好、更有效率地完成全馬,你需要了解更多馬拉松專業知識!以下為大家精選了「關於馬拉松的15個專業知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01.什麼是「馬拉松配速跑」?
  • 如何確保你的下一場馬拉松比賽能PB?
    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在下一場馬拉松比賽中跑得更快、創造新PB呢?有竅門兒嗎?1 從錯誤中學習在開始你的馬拉松訓練計劃之前請牢記一點:最重要的事項不是立刻上場訓練,而是反思總結上一次的馬拉松比賽。2 保持訓練的一致性很多跑者都太容易沉迷於「跑量越多越好」的想法,不過實話實說,大跑量聽上去確實「很酷性感」,但太多的跑者未能深刻體會到維持訓練持續性的好處。3周猛增的大強度訓練之後,你可能不得不終止訓練,面臨9周的傷病期。與此相比,12周的堅實而循序漸進但卻不引人注目的馬拉松訓練恐怕更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 我市再添一位「破3」馬拉松精英跑者
    本報訊  在11月1日舉行的無錫馬拉松賽中,來自建德的餘衛華(圖中左二)以2小時58分43秒的成績,成功刷新自己2018年在浪漫櫻花無錫馬拉松賽上創造的3小時04分的個人最好成績,成為建德屈指可數的全程馬拉松「破3」的精英跑者。
  • 馬拉松比賽中,經常聽到「跑崩了」是什麼意思呢?
    ,會在比賽後半段出現精疲力盡,體力透支的情況。1、天氣原因氣溫過高,跑者們就很容易出現脫水、抽筋的症狀,就比如2018年的廈門馬拉松很多的高手都出現跑崩了,一般跑馬拉松最好的溫度6度到10度,是最便於跑者出成績的。
  • 馬拉松成績的基礎!如何突破5K配速?
    「對經驗豐富的跑者來說,5K的距離可以燃起競爭的熱血,打破單調無趣的長跑訓練,而且能做紮實的速度訓練。」運動生理學家Luke Humphrey說。 訓練方法: 一周一次,每次跑200~800米,重複2~8次的循環用目標配速跑,或是跑的途中無法說話的速度。每次循環中間加入慢跑,時間大概是一次短跑訓練的時間,或一半時間。 每周再安排一次5~10公裡的節奏跑(tempo run),用比賽目標配速慢20~30秒的速度去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