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史記》183:戰國第一士——虞卿(下)

2020-12-18 如匪浣衣RfHy

摩詰病說法,虞卿窮著書!

趙王欲割地向秦國求和,虞卿反對,趙王把虞卿的話告訴趙郝,趙郝支持割地,反對虞卿的建議。趙王又把趙郝的話告訴虞卿,虞卿說,趙郝認為不割地求和,明年秦國就會再來進攻趙國,但現在割地求和,趙郝又說也不能保證秦國明年就不再進攻趙國。那麼現在就算割給秦國六邑,又有什麼好處呢。輕易割讓給秦國其兵力所不能奪取的土地,這不是自取滅亡嗎,所以不如不割地求和。

何況即使秦兵善於進攻,也不能輕易地攻佔趙國六城,趙國即使不善防守,也不見得就會一下子失去六城。現在秦國疲弊退兵,與其用六城向秦國求和,寧可以六城結交天下諸侯,去進攻疲弊的秦國,這樣我們在諸侯那裡失去六城,但可以從秦國那裡得到補償。否則白白地割讓土地,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國強大,何必如此呢?

現在趙郝說,秦國與韓、魏親善而進攻趙國的原因,是因為大王奉事秦國不如韓、魏恭謹,難道大王能每年拿出六座城來奉事秦國以讓秦國不來進攻趙國嗎,今年白白地割城給秦國,若明年秦國又要求割地,大王如何決定呢?不給的話,原來割讓土地所換取的成果就沒有了,從而再挑起秦國進攻的兵禍;給的話,早晚會無地可給。

俗話說,「強者善攻,弱者不能守」,現在如聽任秦國擺布,秦國毫不費力地得到更多土地,這是使秦國更加強大而使趙國更加削弱啊。讓越來越強大的秦國來割取越來越弱小的趙國,秦國每年謀取趙國土地的打算就永遠不會停止。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趙王不能決定,此時樓緩從秦國回到趙國,趙王問於樓緩,樓緩支持割地給秦國。虞卿聽說後,又入宮拜見趙王勸他不要割地。樓緩於是拜見趙王說,割地這件事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趙兩國發生戰爭是天下諸侯都很高興的事,因為諸侯可以「因強而乘弱矣」。

如今趙國困於秦國,天下諸侯派去祝賀的使者必定都已到了秦國。所以不如趕快割地求和,這樣才能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經交好。不然的話,天下諸侯將趁秦國攻打趙國的機會來瓜分趙國。趙國將要滅亡,還圖謀什麼秦國呢?所以說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希望大王慎重考慮,早點決定,不要猶豫了。

虞卿於是再勸諫趙王說,如此則趙國危哉,樓緩根本就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如果割地給秦國,只能越發讓天下諸侯懷疑畏懼秦國,同時向天下諸侯表明趙國軟弱可欺。我不是主張一定不能割地,但秦國向趙國索取六城,大王堅決不能給。若把這六城獻給齊國,齊國是秦國的死敵,得到大王的六個城邑,必然願意與我們結盟,這樣就會與我們合力攻打秦國,這就是趙國在齊國一方失六城卻能在秦國一方得到補償。

這樣做,齊、趙與秦的仇恨都能雪洗,而且可以向天下諸侯顯示趙國是力圖振作的。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的情況宣揚出去,軍隊不必出境,就能看到秦國重賂至趙而向趙國求和。秦國主動來講和,那麼韓、魏兩國聽到消息,必定敬重大王,與趙國結盟。這樣大王一舉可以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而扭轉了與秦國主動和被動的位置。

趙王終於採納了虞卿的建議,派虞卿東至齊國去拜見齊王,商議兩國聯合結盟攻打秦國。果然如虞卿所料,虞卿還沒返回齊國,秦國的使臣已經到趙國願意講和了。樓緩得知這個消息,就逃亡而去。趙王以虞卿有功,封虞卿以一城。

過了不久,魏國請求與趙國結盟,趙王召虞卿來商議這件事。趙王說,魏國請求結盟。虞卿說,魏國這樣做是錯了。趙王說,我還沒有答應這件事。虞卿說,那麼您也做錯了。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您說魏國錯了;我沒有答應,您又說我錯了。到底是誰錯了呢?

虞卿回答說,我聽說小國跟大國合作結盟,有好處都會由大國得到,有壞處卻由小國自己承擔。現在的情況是魏國以小國的地位與大國結盟,這是自己願意承擔禍患而讓利給趙國,所以我說魏國錯了。而您不同意魏國結盟,當然是您錯了。我認為當然是與魏國結盟有利,趙王於是與魏國締結盟約。

當初,秦相應侯範雎與魏相魏齊有仇怨,魏齊投趙以後,秦王對趙國施加壓力,為應侯向趙國索要魏齊。趙王決定獻出魏齊,魏齊於是投奔虞卿。虞卿知道趙王不能庇護魏齊,就放棄了趙相的高爵厚祿,帶著魏齊一起逃亡到魏國。魏齊後來自殺而死,虞卿則困厄於魏國,乃發憤著書立說,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虞卿為趙國畫策,料事如神;為朋友之義,棄萬戶之厚祿與趙相之高位如敝履,真戰國第一士也!

相關焦點

  •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比史記更古老的史書有哪些?
    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多讀書讀好書,不做書呆子。讓阿呆帶著你去認識書中不一樣的樂趣!《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書中主要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或許有人問為什麼《史記》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呢?據阿呆了解,原因有以下幾點。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大家好,我是小白說國學的小編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國學名著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在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其中,《史記》在史學名著中是首屈一指,《漢書》的史料價值卻是最高的,但《漢書》遭到了後人的譏責,這是為什麼呢?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左傳接下來是大咖出場了,西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遷在遭受腐刑(就是後世常說的宮刑)後用他的如椽巨筆寫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書——《史記》。注意!這是一部通史,就是從儘可能獲得的史料的最早時間寫到自己生活的時代,史記就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這得多麼了不起!再次注意!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宮刑,當時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〇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聖孔子
    孔子追跡夏、商、西周三代之禮,序書傳,上起唐虞,下至秦穆,編次其事。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杞、宋二國是夏、殷之後,孔子的意思是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孔子說觀殷、夏之所損益,根據以往類推後世,「後雖百世可知也」,又說「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 文化:多少人讀了十幾年書,竟然不知道二十四史(上)
    百年之前,梁啓超先生在《新史學》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結合當時的環境,梁先生此話是抨擊舊社會,抨擊舊制度,而非抨擊史書本身。從西周共和元年(西曆前841年)至今,中國的史記並無一年間斷。憑此,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家譜」而已。我們為什麼讀史?
  • 77歲老人泡圖書館8年寫25萬字《趣讀二十四史》
    萬字的《趣讀二十四史》。  偶然機會讓他決心讀史  「我有讀《二十四史》的想法,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趙慶剛說,2001年他從河北省五交化公司退休後,經常去河北藝術中心聽《燕趙講壇》講座。「有一次,一位講座嘉賓問臺下的人誰看過《史記》《二十四史》,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而且後來還放下了。」趙慶剛說,當時,嘉賓建議大家去讀讀這些書,「因為,只有了解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才能知道未來的發展。」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2020-10-2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一: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齊為天下善人之首,司馬遷列其於《史記》「列傳」開篇。然善人結果如何?餓死西山而已。所以不管是史籍所載,還是輿論宣傳,「善有善報」並不足信。我們之所以為善,並不是因為會有福報,只是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做正確,所以我們這樣選擇而已。
  • 難以逾越的白話佳作,每天四篇,一個月讀完史記
    而讀歷史,《史記》是繞不開的。 無論我們看到何種書單,名人推薦,必有《史記》。 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 《史記》智慧:男人後半生若想成功,這五種「觀人之術」需要熟記
    《史記》是中國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古稱《太史公書》。這本書上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下至司馬遷所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史記》在具備史學價值、文學價值的同時,還具有相當的實用性。在魏晉以前,《史記》乃是皇家禁書,一直為皇帝所壟斷,甚至連諸侯王也不得隨意觀閱。
  • 《二十四史》4000萬字,多少人通讀?韓寒當年吹的牛,如今又出現
    閱讀的是中華書局繁體豎排標點版的二十四史,每周讀一本,全套241本。看著看著,筆者就笑了,連吹牛也不會吹,鄉鎮幹部不要工作了?這樣的吹牛皮,似曾相識,遙想當年韓寒也說過這樣的話,「自稱高中時就讀過《二十四史》。」
  • 宮崎市定:我們曾經怎樣讀《史記》
    記述事實的文章誰都能讀懂,只需按照讀到的來理解,按照讀到的來玩味即可,自然沒有從旁說明的必要。但如果是《史記》這樣兩千多年前的著作,而且又是作為外國的中國的讀物,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即便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是不同於現代社會的遙遠過去的記錄,閱讀時也是需要某些參考書的。但問題在於,什麼樣的參考書才是合適的。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是不是在此背景下,林總想走終南捷徑,想到了非法集資和非法發放小額貸款?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們只看到,林總最終落得個被判入獄的下場。文博園林總的哭泣,總讓我想到了《史記·李斯列傳》中李斯的故事。,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書。
  • 魯迅先生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先生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在「二十四史」中排在首位,其史學價值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史記》的成功不僅僅是在史學領域,在文學領域,它同樣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和四字成語以外之外,《史記》中還有不少言簡意賅、富有哲理的名言,對後世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的警示意義,為迷茫中的你我指明記得道路和方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注釋:一千隻羊的皮也不如狐狸腋下那一小塊皮珍貴。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是什麼?二十四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史書的統稱,共計3300卷,約4700萬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末崇禎皇帝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
  • 讀二十四史——《史記》198:樂毅——輸肝剖膽效英才
    戰國七雄,最弱的是韓國,其次是燕國。然而燕國曾經在歷史上留下過高光時刻。在燕昭王時,燕國幾乎攻滅了強齊,只可惜最後功虧一簣。這次戰役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燕將樂毅的謀略,其次是燕昭王的英明。三國時諸葛亮在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樂毅的能力由此可以想見。
  • 特級教師:孩子從小讀《史記》,對提高成績有3個「隱形幫助」
    從小就能讀《史記》的孩子,3大優勢會在日後逐漸顯現。《史記》是什麼?《史記》是一本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之首,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歷時14年編寫而成。《史記》能給孩子帶來的優勢是什麼呢?1.增長知識,提高成績孩子讀《史記》,第一大好處就是可以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考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