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詰病說法,虞卿窮著書!
趙王欲割地向秦國求和,虞卿反對,趙王把虞卿的話告訴趙郝,趙郝支持割地,反對虞卿的建議。趙王又把趙郝的話告訴虞卿,虞卿說,趙郝認為不割地求和,明年秦國就會再來進攻趙國,但現在割地求和,趙郝又說也不能保證秦國明年就不再進攻趙國。那麼現在就算割給秦國六邑,又有什麼好處呢。輕易割讓給秦國其兵力所不能奪取的土地,這不是自取滅亡嗎,所以不如不割地求和。
何況即使秦兵善於進攻,也不能輕易地攻佔趙國六城,趙國即使不善防守,也不見得就會一下子失去六城。現在秦國疲弊退兵,與其用六城向秦國求和,寧可以六城結交天下諸侯,去進攻疲弊的秦國,這樣我們在諸侯那裡失去六城,但可以從秦國那裡得到補償。否則白白地割讓土地,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國強大,何必如此呢?
現在趙郝說,秦國與韓、魏親善而進攻趙國的原因,是因為大王奉事秦國不如韓、魏恭謹,難道大王能每年拿出六座城來奉事秦國以讓秦國不來進攻趙國嗎,今年白白地割城給秦國,若明年秦國又要求割地,大王如何決定呢?不給的話,原來割讓土地所換取的成果就沒有了,從而再挑起秦國進攻的兵禍;給的話,早晚會無地可給。
俗話說,「強者善攻,弱者不能守」,現在如聽任秦國擺布,秦國毫不費力地得到更多土地,這是使秦國更加強大而使趙國更加削弱啊。讓越來越強大的秦國來割取越來越弱小的趙國,秦國每年謀取趙國土地的打算就永遠不會停止。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趙王不能決定,此時樓緩從秦國回到趙國,趙王問於樓緩,樓緩支持割地給秦國。虞卿聽說後,又入宮拜見趙王勸他不要割地。樓緩於是拜見趙王說,割地這件事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趙兩國發生戰爭是天下諸侯都很高興的事,因為諸侯可以「因強而乘弱矣」。
如今趙國困於秦國,天下諸侯派去祝賀的使者必定都已到了秦國。所以不如趕快割地求和,這樣才能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經交好。不然的話,天下諸侯將趁秦國攻打趙國的機會來瓜分趙國。趙國將要滅亡,還圖謀什麼秦國呢?所以說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希望大王慎重考慮,早點決定,不要猶豫了。
虞卿於是再勸諫趙王說,如此則趙國危哉,樓緩根本就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如果割地給秦國,只能越發讓天下諸侯懷疑畏懼秦國,同時向天下諸侯表明趙國軟弱可欺。我不是主張一定不能割地,但秦國向趙國索取六城,大王堅決不能給。若把這六城獻給齊國,齊國是秦國的死敵,得到大王的六個城邑,必然願意與我們結盟,這樣就會與我們合力攻打秦國,這就是趙國在齊國一方失六城卻能在秦國一方得到補償。
這樣做,齊、趙與秦的仇恨都能雪洗,而且可以向天下諸侯顯示趙國是力圖振作的。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的情況宣揚出去,軍隊不必出境,就能看到秦國重賂至趙而向趙國求和。秦國主動來講和,那麼韓、魏兩國聽到消息,必定敬重大王,與趙國結盟。這樣大王一舉可以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而扭轉了與秦國主動和被動的位置。
趙王終於採納了虞卿的建議,派虞卿東至齊國去拜見齊王,商議兩國聯合結盟攻打秦國。果然如虞卿所料,虞卿還沒返回齊國,秦國的使臣已經到趙國願意講和了。樓緩得知這個消息,就逃亡而去。趙王以虞卿有功,封虞卿以一城。
過了不久,魏國請求與趙國結盟,趙王召虞卿來商議這件事。趙王說,魏國請求結盟。虞卿說,魏國這樣做是錯了。趙王說,我還沒有答應這件事。虞卿說,那麼您也做錯了。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您說魏國錯了;我沒有答應,您又說我錯了。到底是誰錯了呢?
虞卿回答說,我聽說小國跟大國合作結盟,有好處都會由大國得到,有壞處卻由小國自己承擔。現在的情況是魏國以小國的地位與大國結盟,這是自己願意承擔禍患而讓利給趙國,所以我說魏國錯了。而您不同意魏國結盟,當然是您錯了。我認為當然是與魏國結盟有利,趙王於是與魏國締結盟約。
當初,秦相應侯範雎與魏相魏齊有仇怨,魏齊投趙以後,秦王對趙國施加壓力,為應侯向趙國索要魏齊。趙王決定獻出魏齊,魏齊於是投奔虞卿。虞卿知道趙王不能庇護魏齊,就放棄了趙相的高爵厚祿,帶著魏齊一起逃亡到魏國。魏齊後來自殺而死,虞卿則困厄於魏國,乃發憤著書立說,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虞卿為趙國畫策,料事如神;為朋友之義,棄萬戶之厚祿與趙相之高位如敝履,真戰國第一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