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是甘肅省隴南市下轄縣,縣名源於地名「李店」,元設李店文州元帥府,後改「李」為「禮」,直至明朝才正式定名禮縣。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遊,東鄰天水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幅員面積4299.92平方公裡。
禮縣海拔在1080-3312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名優特產有禮縣大黃、當歸、羊肚菜、酒柿子等。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素有「秦皇故裡」之稱,有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秦第一陵園——秦西陲陵園、祁山武侯祠等景點。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屬嘉陵江一級支流西漢水流域,縣西部有岷山山脈,山大溝深,森林茂密,藥用植物資源豐富;東北為秦嶺黃土粱峁溝壑區,肥力較高,適宜多種農作物種植。西北部和西南部為秦嶺石質山地,南部為土石山區,海拔高、氣候陰溼。禮縣大黃產區海拔1800-2600米,屬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質地疏鬆,通氣性好,適宜於中藥材種植,且區內年均氣溫9.9℃,年降雨量適中,氣候相對寒冷陰溼,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適宜大黃生長。
禮縣大黃的發展及榮譽:
禮縣大黃生產始於漢代,從《神農本草經》記載起已有1700多年,是禮縣特有的知名度很高的道地中藥材。《中藥材品種論述》(中冊)中寫到「銓水大黃產於禮縣銓水,「銓水大黃產量最大」。「禮縣大黃」已收錄入國家《中藥詞典》。
民國三年(1914年),在禮縣境內大面積栽培大黃,主要在銓水境內。
1952年,禮縣大黃擴種到上坪鄉等地。
2004年1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禮縣大黃」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
禮縣大黃原產地域範圍為禮縣的上坪、洮坪、沙金、白關、白河、銓水、橋頭、草坪、灘坪、雷壩、王壩、肖良、三峪、中壩、固城、崖城、湫山、羅壩、永坪、馬河、紅河、鹽官、祁山、永興、寬川、民族、喬川、草壩、燕河、城關、石橋、陽坡、江口、龍林、太塘、雷王等36個鄉鎮;宕昌縣的興化、好梯、南陽、竹院、韓院、化馬、官亭、秦峪、獅子、新寨、甘江頭、臨江、車拉等13個鄉鎮;武都縣的馬營、池壩、金廠等3個鄉鎮。共計52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2005年,禮縣大黃獲得國家原產地地域保護認證和原產地標記認證。
2005年,禮縣境內的大黃種植面積0.17萬公頃,年產量為6000多噸,境內適宜種植大黃的面積為2.7萬公頃。
2013年,禮縣大黃種植達到6.1萬畝,年產量逾6000噸,產值達9000多萬元。
2014年,禮縣以大黃為主的中藥材生產從業人員達20多萬。
禮縣大黃的產品特點:
1,禮縣境內山巒疊嶂、氣候溫和,是天然的中草藥寶庫,素有「隴南千年藥鄉」之稱。
2,禮縣生產大黃的歷史久遠,生產歷史始於漢代。
3,禮縣大黃為《中國藥典》規定的正品掌葉大黃,俗稱「銓黃」,是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宗道地中藥材品種,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4,禮縣大黃塊形大,呈圓錐狀,粉質,質地堅實,氣味清香,檳榔茬、硃砂點明顯,藥理性能好,品質優良,有效成分含量居首。
禮縣素有「隴南千年藥鄉」之稱,其中以銓水一帶出產的大黃最為名盛,通稱「銓水大黃」,簡稱「銓黃」,在國際上稱「中國銓黃」,是公認的中國大黃的地道產品,中國大黃的「原產地」。目前,禮縣適宜種植大黃的地區分布在17個鄉,全縣種植大黃面積在2.5萬畝以上,年產量5000多噸,禮縣大黃出口量佔甘肅省大黃出口總量的70%,佔全國的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