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蒙古族會在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蒙古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糯米粑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纍纍。土家族人在過年的時候也有屬於他們特別的美食—團撒。
土家族過年為什麼要做團饊?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傳說古代時的某年臘月二十八,敵兵正氣勢洶洶地來攻打土家族山寨,此時正值山寨裡的土家人打粑粑的時候,一個叫黑狗的小夥子讓其他族人躲進山洞,自己一個人用粑粑槌守護村寨,最終他被敵人殺死在粑粑槽邊,鮮血染紅了粑粑槽裡蒸熟的糯米。待敵兵退走後,人們回到了山寨裡,這時已是正月初一了,端上山的熟糯米已冷卻成圓餅了。大家只好將其炸熟泡著湯吃。後來,土家人為了紀念土家族英雄黑狗,每逢過年必做團饊。
土家族團撒的製作方法
團撒是土家人特有的風味食品,它是選用色白粒狀的大糯米製成。先將糯米淘洗乾淨,浸泡一夜後入甄蒸熟。以圓形竹圈作模,用飯勺取熱騰騰的糯米飯在模內邊團邊揉,製成瓷盤大小的圓餅,放在竹架上用微炭火烘乾或曬乾,再用品紅品綠寫上字或畫上花草。土家以團撒作禮品或供品,若是供祖先用則寫「福祿壽禧」、「五穀豐登」之類;喬遷則以「竹苞松茂」等詞致賀;「望月」則是用「玉燕兆瑞」、「石麟呈祥」來區分性別以賀喜;若是婚娶用,則要做幾個超過籮筐上圈的蓋麵團撒,上寫大紅雙「喜」字。
土家族團撒的食用方法
食用前以茶油浸炸,酥香膨脆,或乾食,或以開水加蜂蜜衝泡,酥脆甜香可口。烘乾而未經油炸的叫生團撒,多作「望月」用。吃時先燒開油湯,再煮團撒,盛入碗中常蓋上兩個荷包蛋,再撒上胡椒,吃起來清淡香糯,別有風味,土家族婦女產後坐月最愛吃的滋補食品。
土家族團撒的「新身份」
現在土家團饊已成了一種特製的食品或被當作「團圓」的吉祥物,除在正月經常食用外,還被派上了許多用場。如果土家山寨來了貴客,土家人就會用這些團饊來招待賓客;親戚朋友建新屋上梁那天,或者是正月初一小倆口上嶽父母家拜年,還有在土家小夥與女方定親那天,也會請上本族的人挑著那些團饊去女方家裡。
結語
這個世界在飛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土家族人走出村寨,到更廣闊的舞臺區奮鬥。當他們想起記憶中的團饊,不單純是來自味蕾的刺激,更是記憶中的那一段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