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七世紀初,英國還是一個農業島國,人口只有四、五百萬,農村居民佔絕大多數,封建經濟仍居主導地位。但是同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它具有更優越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英國農奴制在農民戰爭的打擊下,早在十四世紀末期已經不存在了,絕大多數農民已取得人身自由。從十五世紀末開始,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移到了大西洋,從此英國就處於更有利的競爭位置。同時,在英國農村發生的「圈地運動」,強迫大量農民急驟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他們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所有這些條件,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
1
革命前一百年,資本主義在工業中迅速成長。英國有豐富的煤銅、鐵礦藏。一五四一六四年,煤的生產從二十萬噸增至一百五十萬噸,比歐洲所有的煤產量加起來還多三倍;鐵的生產也增加了五倍,雖然在絕對數字上仍很微小。一般的手工工廠有幾十至幾百工人,個別的如凱瑟克的熔煉工場,僱傭工人達四千人。過去靠進口的或生產很少的工業品如肥皂、玻璃、紙張、食糖火藥等,開始大量出產,生產技術也有所改進。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海外貿易有了顯著的增長。十六世紀末,在國王特許下成立了許多專利公司,如東陸公司(一五七九年)專門經營同波羅的海各國的貿易;土耳其公司經營同土耳其控制下的近東的貿易:非洲公司(一五八八年)專作罪惡的黑奴買賣;特別是壟斷印度和中國貿易的東印度公司(一六年),資金最雄厚,活動時期最長久。
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繫」。十七世紀初,一個國會議員在下議院吹噓:英國正在成為「所有基督教國家中最富有、最強大的帝國」。首都倫敦擁有三十萬人口,是全國商業和金融中心,八分之七的進出口貿易都集中在這個港口。從一六O到一六四年,倫敦的出口商品增加了五倍。倫敦的大商人、大財主掌握大量資金,他們是企業主、高利貸者、國王和貴族的債主。他們的政治傾嚮往往影響政局的變化。
十六、十七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特點,是資本主義深入農村。它破壞了封建經濟結構,同時使農民同地主、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全體人民同專制王權之間的矛盾激化起來。資本主義深入農村的主要表現是圈地運動和手工工場的擴大,兩者緊密相聯,對廣大農民的經濟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由於國內外市場對羊毛和毛紡織品的需要而引起的圈地,加速了廣大農民失去土地的痛苦過程,使土地問題成為十六、十七世紀英國社會中一個最尖銳的問題。
2
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自耕農內部的分化日益嚴重。一部分富裕農民自己持有土地,只需向地主繳納少量的免役捐,他們中的上層在經濟地位上接近於小地主。但是大部分農民耕種的土地不歸自己所有,而是根據不同的方式從地主那裡租來的。
最普的租佃制是公簿持有制,這種土地關係很不穩定,地主可以用種種藉口,利用封建特權,剝奪農民租種權,或者在租期滿時強行增加地租,或者趁繼承轉手時進行敲詐,甚至把農民逐出土地。自耕農中的多數屬於公簿持有農這個階層。農村中還有一部分根本
沒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貧農,他們不得不長年為地主當僱農他們是農村中的無產者、半無產者。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什一稅,禁止圈地,實行耕者有其田,使自己成為土地的真正主人。
圈地不僅為資本家提供了大量羊毛,而且迫使被剝奪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不少呢絨商在大城市受到封建行會的排擠,就到農村發展毛紡織業手工工場,其中有的是集中的,大部分是分散的。一六一五年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列舉了四種羊毛加工方式,其中第一類是「資本雄厚的呢絨商,他在出產羊毛的各郡收購羊毛,預先購進供一年用的羊毛儲存在倉庫裡,到了冬季,便使用自己的女紡工來紡,織工來織,制氈工制氈,而這些工人所得的工資是最最微薄的…」。
毛紡織業和其他工業的發展,要求農村提供更多的羊毛,更多的廉價勞動力,更廣闊的銷售市場,更多的商品糧食。只有徹底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滿足這些要求。
3
資本主義深入農村的另一個結果,是地主階級的分化。在英國東南部資本主義較發達的地區,從封建貴族中分化出一部分資產階級化的地主—新貴族,他們開始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他們趕走佃農,把耕地變為牧場或大農場,出售羊毛或商品糧食;有的經營工商業,開設釀酒和造紙作坊,從事土地投機,他們在本質上同資產階級沒有任何區別。這些新貴族「一方面供給工業資產階級以手工工場所必需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又能使農業的發展與工商業狀況相適應。這就使土地所有者和資產階級有共同利益,這就使土地所有者和資產階級結成聯盟」但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資本主義經營受到了封建王權的幹預和破壞。國王為了保證封建國家的稅收和兵源,禁止圈地,特別是禁止圈佔王室的森林,對違者課以罰金。一六三六一六三八年,有六百人因圈地而被罰。長期以來,國王把許多商品(肥皂、紙張、玻璃、毛織業品等等)的生產和銷售的專利權賣給他的親信和巨商。
據估計,一六二一年有七百種商品(包括捕鼠器)都被列入專利範圍。十七世紀三十年代末,國王靠出賣專利權每年收入達十萬鎊,相當於一萬個非熟練工人全年的工資收入。這種專利制度同「自由競爭」這條資產階級的經濟原則完全背道而馳。國王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攤派各種捐稅,也引起了他們的不滿。
一六三年,國王按照封建領地制度,對每年土地收入超過四十英鎊的地主徵收「騎士捐」,不繳就要挨罰,而新貴族則力圖擺脫騎士領地制,使土地成為百分之百的私產。資產階級同新貴族結成聯盟,利用廣大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力量來反對以國王為頭子的封建勢力,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特點。
然而,廣大工農群眾,雖然在反封建這一主要目標上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是一致的,但他們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農民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時也反對剝奪他們土地的新貴族,要求廢除一切封建特權。手工業者反對封建行會對他們的束縛,因為行會規定:學徒必須先當七年徒工,再當幾年工匠,經技藝考試及格才能升為師傅;但他們同時也反對新興工商業主對他們的排擠和剝削。
4
廣大農民和城市平民在政治、經濟方面的要求,遠遠超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所能接受的範圍。這些矛盾和鬥爭在革命過程中不斷激化,對於革命的進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國王、封建貴族和國教教會是全國最大的剝削者,一向靠徵收地租、免役捐、什一稅以及對農民的各種勒索來維持自己的封建統治。英國西北、西南部是這股反動勢力的大本營在這些地區,資本主義的因素不發達,貴族地主頑固地保存著封建剝削方式,嚴重地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這批寄生蟲控制著封建國家機器和地方政權,作威作福:他們越是沒落,生活越腐化,壓榨農民越厲害,越要依賴專制王程來維護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作為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國教教會和上層教,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霸佔著大片土地。他們通過教布道,向人民灌輸「神權高於一切」「王權神授」的宗教連信,製造「造反就是逆」「拒絕對國王納稅者有罪」等反革命論,並利用宗教法,迫害非國教的教徒。王、封建貴族和主教是三位一體的反革命勢力,是這次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
總結
再農民的利益無法得到充足的保障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戰爭,最底層人民需要的不過是土地和糧食,農民無法吃飽,分發土地也意味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得不到保證,也就是兩方為了各自的利益爆發出嚴重的衝突,再英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的知名的抗議鬥爭,他們都在為了各自的利益,各個階層的利益去積極策劃,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