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會經濟狀況——革命前期

2020-12-23 冷賦遺史

引言

十七世紀初,英國還是一個農業島國,人口只有四、五百萬,農村居民佔絕大多數,封建經濟仍居主導地位。但是同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它具有更優越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英國農奴制在農民戰爭的打擊下,早在十四世紀末期已經不存在了,絕大多數農民已取得人身自由。從十五世紀末開始,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移到了大西洋,從此英國就處於更有利的競爭位置。同時,在英國農村發生的「圈地運動」,強迫大量農民急驟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他們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所有這些條件,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

1

革命前一百年,資本主義在工業中迅速成長。英國有豐富的煤銅、鐵礦藏。一五四一六四年,煤的生產從二十萬噸增至一百五十萬噸,比歐洲所有的煤產量加起來還多三倍;鐵的生產也增加了五倍,雖然在絕對數字上仍很微小。一般的手工工廠有幾十至幾百工人,個別的如凱瑟克的熔煉工場,僱傭工人達四千人。過去靠進口的或生產很少的工業品如肥皂、玻璃、紙張、食糖火藥等,開始大量出產,生產技術也有所改進。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海外貿易有了顯著的增長。十六世紀末,在國王特許下成立了許多專利公司,如東陸公司(一五七九年)專門經營同波羅的海各國的貿易;土耳其公司經營同土耳其控制下的近東的貿易:非洲公司(一五八八年)專作罪惡的黑奴買賣;特別是壟斷印度和中國貿易的東印度公司(一六年),資金最雄厚,活動時期最長久。

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繫」。十七世紀初,一個國會議員在下議院吹噓:英國正在成為「所有基督教國家中最富有、最強大的帝國」。首都倫敦擁有三十萬人口,是全國商業和金融中心,八分之七的進出口貿易都集中在這個港口。從一六O到一六四年,倫敦的出口商品增加了五倍。倫敦的大商人、大財主掌握大量資金,他們是企業主、高利貸者、國王和貴族的債主。他們的政治傾嚮往往影響政局的變化。

十六、十七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特點,是資本主義深入農村。它破壞了封建經濟結構,同時使農民同地主、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全體人民同專制王權之間的矛盾激化起來。資本主義深入農村的主要表現是圈地運動和手工工場的擴大,兩者緊密相聯,對廣大農民的經濟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由於國內外市場對羊毛和毛紡織品的需要而引起的圈地,加速了廣大農民失去土地的痛苦過程,使土地問題成為十六、十七世紀英國社會中一個最尖銳的問題。

▲圈地運動

2

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自耕農內部的分化日益嚴重。一部分富裕農民自己持有土地,只需向地主繳納少量的免役捐,他們中的上層在經濟地位上接近於小地主。但是大部分農民耕種的土地不歸自己所有,而是根據不同的方式從地主那裡租來的。

最普的租佃制是公簿持有制,這種土地關係很不穩定,地主可以用種種藉口,利用封建特權,剝奪農民租種權,或者在租期滿時強行增加地租,或者趁繼承轉手時進行敲詐,甚至把農民逐出土地。自耕農中的多數屬於公簿持有農這個階層。農村中還有一部分根本

沒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貧農,他們不得不長年為地主當僱農他們是農村中的無產者、半無產者。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什一稅,禁止圈地,實行耕者有其田,使自己成為土地的真正主人。

圈地不僅為資本家提供了大量羊毛,而且迫使被剝奪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不少呢絨商在大城市受到封建行會的排擠,就到農村發展毛紡織業手工工場,其中有的是集中的,大部分是分散的。一六一五年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列舉了四種羊毛加工方式,其中第一類是「資本雄厚的呢絨商,他在出產羊毛的各郡收購羊毛,預先購進供一年用的羊毛儲存在倉庫裡,到了冬季,便使用自己的女紡工來紡,織工來織,制氈工制氈,而這些工人所得的工資是最最微薄的…」。

毛紡織業和其他工業的發展,要求農村提供更多的羊毛,更多的廉價勞動力,更廣闊的銷售市場,更多的商品糧食。只有徹底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滿足這些要求。

▲被剝奪土地的農民

3

資本主義深入農村的另一個結果,是地主階級的分化。在英國東南部資本主義較發達的地區,從封建貴族中分化出一部分資產階級化的地主—新貴族,他們開始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他們趕走佃農,把耕地變為牧場或大農場,出售羊毛或商品糧食;有的經營工商業,開設釀酒和造紙作坊,從事土地投機,他們在本質上同資產階級沒有任何區別。這些新貴族「一方面供給工業資產階級以手工工場所必需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又能使農業的發展與工商業狀況相適應。這就使土地所有者和資產階級有共同利益,這就使土地所有者和資產階級結成聯盟」但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資本主義經營受到了封建王權的幹預和破壞。國王為了保證封建國家的稅收和兵源,禁止圈地,特別是禁止圈佔王室的森林,對違者課以罰金。一六三六一六三八年,有六百人因圈地而被罰。長期以來,國王把許多商品(肥皂、紙張、玻璃、毛織業品等等)的生產和銷售的專利權賣給他的親信和巨商。

據估計,一六二一年有七百種商品(包括捕鼠器)都被列入專利範圍。十七世紀三十年代末,國王靠出賣專利權每年收入達十萬鎊,相當於一萬個非熟練工人全年的工資收入。這種專利制度同「自由競爭」這條資產階級的經濟原則完全背道而馳。國王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攤派各種捐稅,也引起了他們的不滿。

一六三年,國王按照封建領地制度,對每年土地收入超過四十英鎊的地主徵收「騎士捐」,不繳就要挨罰,而新貴族則力圖擺脫騎士領地制,使土地成為百分之百的私產。資產階級同新貴族結成聯盟,利用廣大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力量來反對以國王為頭子的封建勢力,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特點。

▲工作中的工人

然而,廣大工農群眾,雖然在反封建這一主要目標上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是一致的,但他們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農民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時也反對剝奪他們土地的新貴族,要求廢除一切封建特權。手工業者反對封建行會對他們的束縛,因為行會規定:學徒必須先當七年徒工,再當幾年工匠,經技藝考試及格才能升為師傅;但他們同時也反對新興工商業主對他們的排擠和剝削。

4

廣大農民和城市平民在政治、經濟方面的要求,遠遠超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所能接受的範圍。這些矛盾和鬥爭在革命過程中不斷激化,對於革命的進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國王、封建貴族和國教教會是全國最大的剝削者,一向靠徵收地租、免役捐、什一稅以及對農民的各種勒索來維持自己的封建統治。英國西北、西南部是這股反動勢力的大本營在這些地區,資本主義的因素不發達,貴族地主頑固地保存著封建剝削方式,嚴重地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這批寄生蟲控制著封建國家機器和地方政權,作威作福:他們越是沒落,生活越腐化,壓榨農民越厲害,越要依賴專制王程來維護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作為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國教教會和上層教,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霸佔著大片土地。他們通過教布道,向人民灌輸「神權高於一切」「王權神授」的宗教連信,製造「造反就是逆」「拒絕對國王納稅者有罪」等反革命論,並利用宗教法,迫害非國教的教徒。王、封建貴族和主教是三位一體的反革命勢力,是這次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

▲生產力的發展

總結

再農民的利益無法得到充足的保障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戰爭,最底層人民需要的不過是土地和糧食,農民無法吃飽,分發土地也意味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得不到保證,也就是兩方為了各自的利益爆發出嚴重的衝突,再英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的知名的抗議鬥爭,他們都在為了各自的利益,各個階層的利益去積極策劃,爭取。

相關焦點

  • 「18世紀交通革命」:英國交通史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沈琦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英國在交通方面的巨大變革始於19世紀,顯著標誌是蒸汽機和汽船。而新世紀以來,英國「18世紀交通革命」的理念逐漸成為歐美學界共識,不僅將英國交通變革的時間大大提前,而且極大豐富了英國交通史、工業革命史乃至經濟社會史的研究。目前國內學界對英國「18世紀交通革命」尚缺乏足夠的了解。
  • 要「變革」還是要「革命」?英國的「光榮革命」或許能給出答案
    對於革命,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群會有不同的見解。現實告訴我們:無論是討論循序漸進的改良或是風馳電掣的革命,都需要我們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具體的判斷。想知道18世紀的英國人是如何在革命和改良面前做出選擇的嗎?快跟著文史君一起來瞧一瞧吧!
  • 光榮革命並不和平 光榮革命有何成就
    到了十七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光榮革命前夕,英國社會已經基本上資本主義化了。這種狀況,被平庫斯稱為「靠近荷蘭」。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眾所周知的以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為代表的歷史敘事: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被推到了光榮革命之後。這樣一來,不僅光榮革命與社會經濟之間的聯繫被切斷,光榮革命本身也就成了沒有社會經濟支撐的純粹政治行動。
  • 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
    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調查 任 佳 蔣昂妤 摘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一條連接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歷史上的南方絲綢之路是同一個走向。
  • 伊朗人是如何看待革命衛隊的,其在伊朗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根據伊朗憲法的規定,革命衛隊旨在保護伊斯蘭共和國的政治體系,防止外國幹涉、軍事政變以及「異常運動」。所以說將革命衛隊稱為「教衛軍」也不為過。(伊朗革命衛隊IRGC)革命衛隊其成長於兩伊戰爭期間,由於其早期成員都來自伊朗社會底層貧苦出身的人,比如剛剛遇刺的「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他是一名建築工人。
  • 高全喜談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王室和貴族
    高全喜:英國前現代社會的貴族,也就是標準意義上的封建社會的貴族,是舊貴族;現代社會中的貴族,是新貴族。在光榮革命之前,英國的兩大王族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爆發玫瑰戰爭,導致舊貴族所剩無幾。因此,伴隨光榮革命新興的上層中產階級,以及舊貴族中的小貴族,兩者合流就構成了新貴族。
  • 為什麼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對世界影響太大
    所謂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資產階級提出的綱領、口號下進行戰鬥的。那麼,英國為什麼是第一個開始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其實,這是英國發展的必然性結果。15世紀晚期開始的都鐸王朝,讓英國逐步發展為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新教國家。
  • 1935年,法國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春天
    危機使普恩加萊「國民聯盟」內閣執政後一度穩定的法國財政再次處於混亂狀況。僅在1931年,破產的銀行就有118家之多。胡佛延債令、德國停止支付賠款、英國放棄金本位後對法郎的衝擊、對外投資收入的銳減、外貿逆差的擴大和旅遊業的衰落使法國財政收支嚴重地失去平衡。1931年,財政預算出現了50億法郎的赤字。
  • 倫敦社會治安狀況不樂觀
    據英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4月2日晚,倫敦在1小時內發生了兩起槍擊事件。一名17歲的女孩在倫敦北部的託特納姆區街頭遭槍擊身亡,另有一名16歲的男孩在倫敦東部遭槍擊受傷後被送往醫院,目前仍未脫離生命危險。今年以來,倫敦社會治安狀況較往年有所惡化。一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增多。2018年元旦,有4人在倫敦遭到持刀攻擊後身亡,襲擊者均為青少年。警方分析稱,英國法律對青少年犯罪的「豁免」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許多青少年犯罪者認為,自己即使觸犯法律也不會受到嚴厲審判,僅僅在監獄關上幾個月就能了事。
  • 世界歷史:自由主義史學,英國浪漫主義的廣泛傳播,社會生活
    在英國,儘管存在著輝格黨和託利黨激烈的議會鬥爭,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在政治上、經濟上已逐漸建立起自己穩固的統治;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以及海外殖民擴張,掠奪,對英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英國史學也不例外。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有關英國自由主義史學的歷史事件吧!
  • 英國光榮革命為何獲得完美成功
    光榮革命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1688年的英國光榮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因為它保留了帝制,而法國大革命則是一場徹底的革命,因為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可歷史的本來面目卻是,英國革命使議會對國王的鬥爭最終以勝利而告結束,它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權的更替,使得「議會至上」原則和他們前輩不懈爭取的其他憲政原則終於得以確立,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人類憲政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 山西博物院徵集紅色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見證物
    日前,山西博物院對外發出公告,面向全社會徵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見證物」。  作為紅色革命老區,山西是中國共產黨最早活動地區之一,是抗日戰爭年代八路軍總部和三大主力師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國的奮鬥歷程中彪炳史冊,光耀千秋;山西是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半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能源支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山西是新時代「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能源革命排頭兵
  • 「1688:一場真正的現代革命?」——英國學者重新評述「光榮革命」
    這場革命沒有流血即獲得成功,因此歷史上稱之為「光榮革命」。革命後,英國議會頒布包括《權利法案》在內的一系列法案鞏固了革命的成果。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此後,新教成為英國國教,王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英國初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走上近代國家憲政之路。
  • 古巴革命前經濟繁榮,首都紙醉金迷,革命成功後,經濟卻面臨崩潰
    事實上,在革命之前,古巴的經濟十分繁榮,然而在革命成功之後,古巴的經濟卻面臨崩潰,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 革命之後,切·格瓦拉成為了古巴的工業部部長與國家銀行的行長,這也就意味著切·格瓦拉已經掌握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 埃及革命回來了?
    西方媒體紛紛用「罕見」一詞形容抗議,除了有暗戳戳嘲諷塞西「嚴控社會」的意思之外,這個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處於風暴眼的國家,自2014年埃及總統塞西正式上臺以來社會正逐漸趨於穩定,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幾乎未有出現。這個剛剛準備從顏色革命中走出的國家,會陷入一場新的顏色革命嗎?
  • 英國經濟有多發達?
    英國在世界上,哪一方面最發達?英國,是世界上經濟發達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著名的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家,一度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所謂工業革命是以機器替代勞動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替代個體手工生產的科技革命。)
  • 從技術量變到技術質變,從智能革命到智能經濟
    從《智能革命》到《智能經濟》,這背後預示著的是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在過去十多年的爆發性發展之際,AI已經開始深入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1990年代到2010年代,因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等生產工具的革命,信息經濟的提法也曾一度十分普遍。但在過去這十年,隨著千行百業被"網際網路+",顯然信息經濟已經難以概括,於是數字經濟的提法恰逢其時。數字經濟的本質在於信息化、自動化和網絡化。放眼未來二十年,隨著智能化的加速,作為一種完整的經濟發展形態,智能經濟將在數字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完成進化升級,走向成熟。
  • 比美國更具「人」味的英國第三波咖啡革命
    直到20世紀初世界大戰,速溶咖啡的發明,以及因應戰時社會所需,速溶咖啡成為打入英國第一波的咖啡文化,到現在跟歐陸他國相比,英國速溶咖啡的銷量比例還是頗高。在戰後的同時期,義式咖啡機發明,義式咖啡經由義大利人的介紹進入英國,咖啡館逐漸死灰復燃,但是卻拚不過英國的酒吧文化。此外,因為義式咖啡太苦,初期很多人無法接受,一直到咖啡加牛奶被推廣,喝義式咖啡才逐漸融入到生活中。
  • 深陷戰爭泥潭,無力武力增援,英國資產階級贏得革命的國際條件
    這樣一來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似乎就顯得尤為突出,因為這是一場沒有引起其他國家參與的革命,以至於英國的資產階級才能順利的贏得革命的勝利。那麼在這段時間歐陸上的其他國家都在做什麼呢?英國的革命為什麼如此順利呢?
  • 解讀英國脫歐: 需要變革思維方式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第四,社會結構呈現「非固化」趨勢。1845年,恩格斯撰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第一版在萊比錫出版。如今,作為工業革命故鄉的英國,恩格斯所描述的產業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基本不復存在。英國社會,絕非傳統的階級分析方法所能解釋。所謂「社會底層」,是一種想當然的說法。在英國這樣長期發達,福利制度健全的國家,就社會主體而言,並不存在某種特定的「社會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