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臭鱖魚,為什麼能成為徽菜代表?

2022-01-09 三個料理人

 

徽菜,中國傳統菜系之一,它並不是安徽菜的簡稱,說的其實是徽州菜。

與其它幾個傳統菜系相比,徽菜的存在感沒有那麼強,直到一條有味道的魚出現。

臭鱖魚,很多人聽到名字就想把它拉黑,殊不知這樣真的會錯過不可多得的美味。

與臭魚爛蝦的味道不同,輕微發酵過的鱖魚,有一種似臭非臭的氣味,在徽菜館子裡,要是沒有這種味道,那就顯得不太正宗了。

鱖魚,俗稱桂魚,是長江流域著名的河鮮。鱖魚生性兇猛,愛吃魚蝦,尤其是它依靠偽裝和速度衝出去捕食,練就了一身結實的腱子肉,相較於常見的淡水魚,鱖魚的肉質特別緊實。鱖魚與河豚、刀魚、鰣魚一起,都是江南魚鮮的代表。尤其清明前後,桃花盛開時,是江南的春汛,也是鱖魚最肥美的季節,這個時期的鱖魚被稱作是「桃花鱖」。「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潑刺綠波間」,中國人自古就食得鱖魚美味,也創造出松鼠鱖魚、白汁鱖魚、五柳鱖魚等等美味。既然是鮮美的小清新,為何到了徽州,卻以重口味的「臭」來傳世呢?網絡上甚至很多賣臭鱖魚的店裡都有這麼一個傳說,說兩百多年前,徽州有個苗知府酷愛吃魚,但徽州地處山區,大魚都要從外面沿江地區販入。苗知府派手下去買魚,路上魚死了,手下靈機一動,加鹽醃製死魚,運至徽州,已有微微臭味,但苗知府吃了仍然很開心,於是徽州臭鱖魚就這麼誕生了。按照我們的經驗,類似的這種傳說,別說是一個區區知府了,就是搭上康熙、乾隆、慈禧,基本都是不可信的。更何況有好事者查閱過資料,距今兩百多年的雍正、乾隆年間,徽州也並沒有姓苗的知府。事實上,臭鱖魚這東西不是什麼靈機一動的偶然發明,而是人民群眾成百上千年生活智慧的總結。宋代成書的《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臭魚」的醃製方法,與臭鱖魚的做法並無太大差異。而在清代康熙年間,也有關於醃製鱖魚的記載。更何況,在徽州菜裡,可不是只有臭鱖魚這麼一個臭臭的菜,臘八豆腐、毛豆腐……都為徽菜打上了「臭」的標籤。一個還有可能是偶然,當它成為一種口味,背後自然有必然的因素。苗知府的傳說雖然不靠譜,但有一點是對的,就是徽州的地理環境多山,少有江河大魚,只能從長江邊的安慶、池州、銅陵等地販運。當時也沒有冷鏈運輸,全靠腳力,稍有耽擱或者天氣一變,魚就有可能腐敗變質,所以要想方設法的延長魚的保存期限。當然,自然地理環境只能解釋魚,豆腐總不至於也要長途販運吧,這其實與徽州另一個標籤「徽商」有關。古語有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古徽州人多地少,光靠種地肯定是養不活那麼多人,很多徽州人十三四歲就要背井離鄉,外出學習做生意、掙錢養家。而外出的路餐一般都要便於攜帶和保存,經過發酵和醃製的食物就特別適合,經過發酵的食材,不僅延長了保存期限,還賦予了食材新的滋味和風味,久而久之也成為人們鍾愛的味道。         如今物流發達,在徽州別說吃到江邊的新鮮魚,就是吃到太平洋對面的新鮮魚都不是啥難事兒,但臭鱖魚的這一抹味道,人們卻始終割捨不下。
在幾年前,臭鱖魚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國》,自此之後也從徽州一隅,漸漸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其實在徽州當地,臭鱖魚又被叫做桶鮮魚、桶魚、醃鮮魚,關鍵詞是兩個——鮮鱖魚和木桶。新鮮的鱖魚宰殺去除內臟,然後全身塗抹好鹽,放到木桶裡(杉木桶最好),一層一層的碼放,最後壓上一塊重石,這樣會把魚肉中的水分擠出,肉質更彈。這是幹醃法,還有一種水醃法,是將鹽換成淡鹽水,碼一層魚,撒一層淡鹽水,最後同樣壓上重石。然後就是最關鍵的一步——發酵。溫度、溼度必須配合到最佳,稍有差池,就可能變成真的「臭魚」。以前要看醃魚師傅的經驗,根據溫度和溼度的變化,隨時調整醃製時間的長短。現在有了恆溫恆溼的發酵間,可以通過精準的計算,得到發酵至恰到好處的臭鱖魚。並且在發酵期間,需要每天上下翻動魚身,確保醃漬均勻。只有將這些因素都控制好,才能把臭鱖魚控制在香臭之間,聞著臭、吃著香。臭鱖魚的臭味,其實是在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留下的印記。魚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腐敗的過程,其實就是微生物把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和胺類,其中的穀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醯胺、穀氨醯胺都能讓我們嘗出「鮮味」。所以,醃製臭鱖魚就必須講究時間上的拿捏到位,在臭味還似有似無時,胺基酸最為充沛,這時候的魚鮮味也是最足的。而且在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下,魚肉也會變得更加爽滑,這也造就了臭鱖魚緊實爽滑的蒜瓣肉。在烹飪的過程中,魚身上大部分的臭味物質都隨著溫度的升高揮發掉了,而這也正是「聞著臭、吃著香」的由來。其實不只是臭鱖魚,很多美食都是在香臭之間掌握平衡,因為香和臭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很多臭味在稀釋很多倍之後,產生的就是香味。烹飪前先泡水去除重味,然後切花刀,入油鍋略煎,隨後加入筍丁等輔料紅燒,一道傳統的紅燒臭鱖魚就燒好了。燒好的臭鱖魚,魚背上的紋路清晰可見,肉質緊實,用筷子夾起,可以看到明顯的蒜瓣肉。並且,與其它的魚肉不同,臭鱖魚的魚肉很容易就大塊的夾起。白玉色的魚肉放入口中,由單純的鮮美轉化為豐富的滋味和無窮的回味。在徽州當地,臭鱖魚多是以「燉」為主,紅燒、醬香、油淋……外皮軟嫩、湯汁濃稠,充分展現出徽菜重油重火攻,色深味濃的特點。現在不只是徽菜館,很多湘菜館子裡也在賣臭鱖魚,雖然都叫臭鱖魚,兩者倒也有不小的差別。徽菜裡的臭鱖魚是自然發酵出來的;而湘派臭鱖魚則是用醃製湖南臭豆腐的臭滷,或者直接用王致和臭豆腐乳快速醃製出來的,味道更臭。而在烹飪上,徽菜臭鱖魚通常是一斤多的臭鱖魚整條紅燒,配上筍丁、五花肉丁、青蒜等輔料,大火猛攻,湯汁濃稠;而湘菜臭鱖魚最常見的是乾鍋,八兩左右的小魚兩面煎黃,對切開來,洋蔥絲墊底,搭配小米辣,放到乾鍋上,熱辣鮮香。翻一翻老菜譜其實就不難得出答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菜譜,湘菜裡確實有不少以鱖魚為原料的菜式,但並沒有臭鱖魚;而且徽菜菜譜裡,醃鮮鱖魚也就是臭鱖魚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當然,提及這個的目的並不是說湘菜做臭鱖魚不對,是在嗆行,相反正是因為這種融合,才有可能創造出新的味道。我們經常說,很多美食都誕生在大城市,是因為在大城市裡有充分的商業競爭,逼著廚師想方設法的用味道來討好顧客,同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味道匯集於此,不同的味道碰撞、融合,才有可能誕生出新的美味。追尋美味的終極,不是只探尋它是否正宗和傳統,還要嘗試出新的令人難忘的味道。

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

相關焦點

  • 楊記興振興徽菜美味 臭鱖魚刺激全國味蕾
    以美食文化饗飲食家朋的「桃花鱖魚節」雖然過去了一段時間,但仍然是徽菜美食愛好者們心中不可多得的「佳餚大狂歡」,因為它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一個以徽菜為主題的美食節日。「桃花鱖魚節」是徽菜名館楊記興發起的,意在發揚徽菜文化,將徽菜美味普及到全國各地。自從2002年創立之始,楊記興臭鱖魚從不知名小菜館,一路躍升為國內知名徽菜名吃,到底是什麼讓它受到全國消費者的熱捧,對招牌菜臭鱖魚的品嘗樂此不疲?這不得不從其對菜品的用心和對菜館用餐環境的打造說起。
  • 單品銷售過億元,一條「臭名昭著」的臭鱖魚如何能香飄餐飲市場?
  • 讓人聞風喪膽的「三臭」之一——臭鱖魚,徽菜的「靈魂菜品」,越臭越好吃!
    臭豆腐、臭鱖魚、螺螄粉,俗稱——人間三臭,在沒嘗試過它們之前,覺得那股銷魂的味道,簡直就像生化武器。但有一天終於捏著鼻子、突破心理障礙,吃了第一口,就徹底愛上了!
  • 招牌臭鱖魚蒜瓣肉聞著臭吃著香,京城徽菜名店楊記興落戶瀋陽
    臭鱖魚是徽菜代表作之一,隨著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這道菜更是名揚四海,其實此菜成名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在京城提起楊記興,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家著名徽菜館以臭鱖魚名聞天下,如今楊記興也來瀋陽了,我們距離《舌尖上的中國》只差一張地鐵票。
  • 若有一道菜是徽菜之王,那必然是臭鱖魚!
    在當時,這道菜與馬敘倫的「馬先生湯」,張競生的「張先生豆腐」比肩,成為京華一時名饌。如果有一個人是徽菜的代言人,那麼這個人必然是徽州人胡適。 胡適一生對徽菜情有獨鍾,而在徽菜譜系中,一道「胡適一品鍋」也已經成為招牌。不過胡適一品鍋並不能算徽菜第一,因為前面還有道臭鱖魚。
  • 臭菜系列 之 臭鱖魚
    這樣七八天之後到達目的地了,魚鰓也還是紅色的,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乾淨後經過熱油稍煎,細火烹調,不但沒有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幾乎所有人對徽菜的印象都是由一條臭鱖魚開始的。臭鱖魚俗稱「醃鮮魚」。
  • 徽菜中的臭鱖魚,臭到暈厥都要扶我起來繼續吃!
    中國菜都講求就地取材,而安徽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這些食材自然就成為了徽菜的主力軍,徽州毛豆腐、紅燒臭鱖魚、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醃鮮鱖魚、黃山燉鴿等等都是徽幫菜的代表作。在烹飪技法方面,徽菜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不同菜餚使用不同的控火技術是徽幫廚師造詣深淺的重要標誌,也是徽菜能形成酥、嫩、香、鮮獨特風格的基本手段。
  • 臭鱖魚:你說誰臭呢?請叫我醃鮮鱖魚
    徽菜最有名的一道就是臭鱖魚。這條魚「臭名遠揚」,讓人一聽就皺眉頭,不待嘗試就打入另冊。其實臭鱖魚的本名該叫做「醃鮮鱖魚」,有一種發酵過的、似臭非臭的氣味,絕非臭魚爛蝦的腐爛味道。 眼下正是鱖魚正肥的時候。得益於冷鏈運輸技術的完善,即使我們足不出戶,不入徽菜館子,也能吃上一口臭鱖魚。但要是說正宗,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傳播徽菜文化 楊記興第三屆桃花鱖魚節北京開啟
    以臭鱖魚為代表的徽菜,發端於唐宋時期,伴隨著徽商群體的崛起,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中國廣受歡迎的地方菜系。2019年3月30日,楊記興第三屆桃花鱖魚節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為廣大吃貨們帶去美味的同時,也通過精彩的文化表演將徽菜文化傳播開來。安徽省駐京辦事處原書記丁昌盛先生、華夏徽商聯盟執行主席馬悅凱先生、安徽飯店協會會長方東進先生、海底撈蜀海供應鏈CEO龔力先生等都應邀參加活動。
  • 舌尖上的非遺|桃花流水鱖魚肥——安徽臭鱖魚
    ,臭鱖魚。賈亭沂 攝徽州人愛吃鱖魚,最有名的當是「醃鮮鱖魚」,也就是「臭鱖魚」。臭鱖魚是徽菜中最典型的代表,「臭」的滋味,讓它成為了獨有的徽州味道。由來:相傳在200多年前,徽州無江河大魚,舊時外出的徽州商人外出做生意回家,總想帶幾條鱖魚回家給妻兒老小嘗鮮。
  • 傳承徽菜:時光真味,經典名菜「臭鱖魚」,三碗米飯都不夠吃!
    傳承徽菜:時光真味,經典名菜「臭鱖魚」,三碗米飯都不夠吃!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淋淋小廚娘,今天我會為對大家詳細解讀昨天介紹過的徽菜經典名菜「臭鱖魚」提起臭鱖魚相信只要是吃過他的人,都會對這道菜讚不絕口,但是沒品嘗過的恐怕都會抱著跟「臭豆腐」一樣的敬畏之心。臭鱖魚是徽州菜系裡最最出名的一道名菜,至於他的背景我們後面再聊。
  • 投食記 | 臭鱖魚!毛豆腐!你說我「嗜臭」?我這是在「嘗鮮」!
    前陣子螺螄粉這東西火得狠,狠到有同事提議想在辦公室搞一場封閉式測評未遂的地步,理由很簡單,太**臭了。在「食臭」這件事兒上,安徽人是很有發言權的,要不然怎麼說這種腐敗的味道是徽菜獨有的特徵呢?蘇州一直有家名不見經傳的徽菜館子,仗著「菜臭不怕巷子深」的勁頭,倒是成為了蘇州圈內人朝拜正宗徽菜的聖地。徽源,人民路蘇綸場那的一家老牌徽菜館子,營業多年,口碑一直很好。
  • 臭鱖魚,北京的湘菜館和徽菜館,總有一個讓你「以身試臭」
    我只在北京吃過臭鱖魚,從第一次就喜歡上了,自從《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後,能吃到的地方似乎越來越多了。能吃到臭鱖魚的飯店基本上屬於兩個菜系,有安徽菜,還有湖南菜,很多人都知道臭鱖魚發源自安徽的傳說,卻不明白為什麼好多湘菜飯店也做,往往一邊吃一邊問:「臭鱖魚到底是徽菜,還是湘菜?」
  • 為什麼臭鱖魚這麼臭,卻是安徽人的最愛,蘇州味知香為您探秘!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道美味就是黃山臭鱖魚,是起源於徽州(黃山)的地方菜系。徽菜對於色香味的追求是實打實的,火工掌控到位,賣相也是上等,鹽足才入味,力求保存食材本味。臭鱖魚,名字一出就讓人不願意嘗試,其實它的本名是「醃鮮鱖魚」,有一種發酵過的、似臭非臭的氣味,但並不是臭魚爛蝦的腐爛味道。臭鱖魚咋來的?
  • 徽菜背後的傳說你造嗎?終於知道為什麼鮭魚是臭的,豆腐是毛的了
    與徽商生活息息相關而誕生的徽菜,躋身於全國八大菜系之列。與徽菜相輔相成的徽州美食,其滋味逼人口涎,其傳說亦迷人心神。徽商臭鱖魚徽商臭鱖魚又稱醃鮮臭鱖魚,選用長江大眼桃花鱖,斬頭去尾,切塊抹鹽,放在木桶裡密封發酵5-7天,再由徽州大廚秘制烹飪而成,從營養學來講,醃製後的臭鱖魚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對人體非常有益。
  • 經典徽菜紅燒臭鱖魚,每一道都有獨特韻味,舌尖上的享受
    徽菜講究食補,以獨到的火攻進行用心烹飪,保持食材的天然,以鮮美取得食客的芳心,歷史悠久,兼收並蓄,精心選擇濃淡相宜的食材和調料,具有深厚的南北文化一體的風格底蘊,講究色香味俱全,就連唐朝詩人李白也曾一度沉迷徽菜的美味,搖槳入徽州,一享徽州的風景與文化。就徽菜特色經典之一的紅燒臭鱖魚而言,幾乎每一個吃過的人都會嘗到意猶未盡的鮮美。
  • 探索八大菜系中的『臭』即是『香』——大胡記徽菜
    中國的「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徽菜獨有的味道,由於明清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遊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明清時期一度居於八大菜系之首。代表菜品:徽州毛豆腐、紅燒臭鱖魚、火腿燉甲魚,醃鮮鱖魚、黃山燉鴿等等。
  • 細說徽菜:蘊含豐富「師法自然」的文化內蘊,何日再能重放光彩?
    徽菜尤其擅長利用食物自然黴變後的 特殊味道,調味烹製出奇香無比的菜餚。以徽菜中最著名的臭鱖魚為例,它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蛋白質和鈣質,味道鮮美,能預防骨質疏鬆、緩解失眠,非常適合老年人食用。徽州有著鄰越、連吳、接楚的地緣優勢,這裡在歷史上是躲避戰亂南遷的北方士族的樂園。
  • 黯然銷魂臭鱖魚
    「黃山吃臭鱖魚那次,那小兩口還記得嗎?」是的,那是一條令人印象深刻的臭鱖魚。2004年黃山的屯溪老街,遠沒有現在熱鬧,店鋪到了晚上10點客人基本就稀稀拉拉了。屬於城市另一種生存形態的露天排檔開始陸續冒了出來,都是躲避城管的營生。我們選的這家排檔剛開始營業,經營排檔的小夫妻,一邊整理,一邊壓低著聲音吵架。
  • 菜單「瘦身」打造爆品 楊記興臭鱖魚為何敢做徽菜第一品牌?
    楊記興臭鱖魚的掌門人楊金祥,在餐飲界摸爬滾打了16年。老楊有著傳統餐飲人的優秀品質——踏實、勤懇、百折不撓。從2000年在安徽滁州老家開出一家夫妻店,到如今在京城擁有10家連鎖店,他的餐飲之路起起伏伏,卻從未放棄。把「臭鱖魚」作為餐廳名字,這可謂是劍走偏鋒。而打造「臭鱖魚」這一爆品卻恰恰讓老楊的傳統徽菜館找到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