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古鎮——涇縣茂林

2021-02-17 茂林柒房文化館



大涇帝國,西南屏障。江左名鎮,茂林一方。枕黃山北麓,襟長江南岸。東指旌陽城高山綿亙,西飲太平湖碧波蕩漾。「茂林」,狹義指有宋以來吳氏聚居的「茂林吳家」;廣義指的則是今天的涇縣茂林鎮。茂林鎮,地處皖南山區,位居「兩山一湖」之腹地。隸屬安徽省宣城市,為涇縣西南重鎮。距縣城35公裡,322省道入境,總面積233平方公裡。全鎮轄13個村和1個街道社區,總人口2.5萬人。境內鳳村、南容、 銅山三大鄉村構成「品」字形格局,三星拱月,拱衛並輻射以「茂林吳家」為中心的集鎮。史上曾數度呈現「一區多鄉」或「一鎮多鄉」行政格局,2001 年全縣鄉鎮區劃調整,合為一鎮。  

「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源流越千年。這裡洋溢著人文茂林底蘊美,魅力茂林風情美,紅色茂林壯烈美,生態茂林綠色美。文氣氤氳而民俗淳,耕讀傳家而鄉風良。這裡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獨立語言,更有讓人垂涎的地方特色美食「茂林十二碗」。茂林歷來文風昌盛,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有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民革中央副主席吳茂蓀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畫家吳作人、文學家吳組緗以及經濟學家吳半農等。

茂林人文最興盛者當推吳氏和潘氏兩大望族,連宗祠都名之以「大」。由這兩大望族繁衍開來形成的茂林吳家和茂林潘村兩大古村落,也最能代表茂林人文。一對「姊妹村」均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古村落)名錄。

吳芳培(1753-1822)字霽菲,號雲樵,安徽涇縣茂林人。乾隆49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從一品)。吳芳培墓在茂林鎮西山麓,距縣城30餘公裡。墓地俗稱「鳳冠形」,一名「八角亭」。墓冢高大,磚室,有碑。1966年被盜。現墓、碑均毀,僅有遺址。

潘錫恩(1785----1866)字純夫,又字芸閣,安徽涇縣茂林鎮潘村三甲人。嘉慶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江南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晚年晉封太子少保(從一品、榮祿大夫)。潘錫恩墓在茂林鎮潘村四甲村,距縣城35公裡。墓地俗稱「荷花形」。墓冢高大,磚室,有碑。神道兩側有石人、石馬等。1966年被盜。現墓、碑均毀,僅存遺址。

茂林建築,既沐徽風,又富創新。人家徽州「粉牆黛瓦」牆體青磚須粉刷。而茂林「花牆黛瓦」花牆則無須粉刷。其牆體材料便是天下聞名的「茂林花磚」據說宋元時期就有人開窯燒制這種牢固輕便的磚用於陰宅(陵墓)建築。當時還沒有發現其耐鹼耐酸,更沒有發現花紋。

後來出土發現,這種磚不僅完好如初,還有水磨花紋!於是就轉入地上,進入陽宅。陰陽通用,祖脈相傳。人們也希望藉此沾沾祖上洪福。

所謂出土發現,其實也是撿金或盜墓時無意中發現的。比如撿金(遷葬)還有盜墓,發現這種磚完好如初,說明它耐鹼耐酸,能拒腐防變。

至於花紋的發現,更是偶然。說是一樵夫在斫柴休息時,隨手找來一塊墳墟廢磚就著溪水磨起刀來。磨著磨著,細心的樵夫發現水磨的磚塊竟現出了花紋。越磨越有,越洗越清。奇了怪了。於是樵夫便將那塊水磨花紋磚帶回家中,管他墳磚不墳磚。於是這種又牢又輕又有花紋的磚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後來就有人特別是窯匠師傅專門研究。追根求源,從成品到取土,倒著試驗探究,才逐漸悟出門道,找到竅門。

茂林地處皖南涇縣,由於歷史上官宦人家較多,生活極為講究,在傳統的鄉間宴席中,自然形成了一整套菜餚體系,相傳「十二碗」、「八大碗」等等,由於眾人所知所愛的原因,這些菜餚一直流傳至今。在涇縣縣城裡,以土菜為名招攬客人的多是以茂林土菜和茂林家宴菜自居。

  據說茂林人吳芳培為大清乾隆四十九年進士,曾任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光祿大夫,正一品文官,告老還鄉之時從京城帶回兩名廚藝非常好的家廚。還有潘村榮祿大夫潘錫恩,嘉慶十六年進士,衣錦榮歸之時,皇上御賜宮廷食譜一套,御廚兩名。就這樣,茂林飲食既有山水之天然,又得御膳之真傳。民間特色,皇家風範,朝野風味融合,遂成茂林飲食之獨特文化。

茂林有哪「十二碗」?

  按筵席出菜順序,依次為:子—紅燒蹄髈;醜—涼拌;寅—三鮮湯;卯—腸湯;辰—粉蒸肉;巳—純山藥湯;午—糊粉;未—子糕;申—紅燒魚塊;酉—滷肉;戌—小炒;亥—漂圓。菜譜為何以地支排列?這象徵茂林飲食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家之長。

子—紅燒蹄髈

  「茂林十二碗」,頭牌大菜便是這「紅燒蹄髈」。髈,形聲字。形旁為「骨」,連骨帶肉;聲旁為「旁」,讀第三聲。該字為方言字,髈者,大腿也。特指豬大腿部位的肉,又叫「蹄髈」。

  「蹄髈」,是指材料來源;「紅燒」,是指烹飪方式。二者合一,便是「紅燒蹄髈」。紅燒蹄髈須是取之於當地優良豬種,以一年之內生長的一百五六十斤毛身的最佳。從四隻大腿部位「挖」下來的叫「真髈」。其中,前腿的兩個叫「正髈」;後腿的兩個叫「副髈」。從其餘部位「挖」下的一概叫做「假髈」。蹄髈「挖」來了,一般是3 斤左右一隻。

蹄髈

  先清洗刮淨,整個滾湯,起鍋,油炸至金黃。抹紅曲,放冰糖,急火滾湯,燉兩個時辰。半熟時放入大茴等作料,有的蒙上一張豆腐皮,用木炭文火再燉。根據豬肉老嫩豬皮厚薄視情而定,半個至一個時辰不等。中途還須時不時用勺子舀出鍋中的湯汁在髈面上回澆一下,保持髈面油潤光滑,以防皺褶,這叫「披湯」。

  一般情況下,一桌筵席的品位,一位廚師的功夫,一道紅燒蹄髈上來大致可見分曉。賓客們筷子頭輕輕一夾,各取皮肉大快朵頤的同時,看在眼裡,品在口裡,色香味形,立馬評在嘴上。真是「一髈知廚藝」啊。

醜—涼拌

  「茂林十二碗」的頭牌大菜「紅燒蹄髈」,連皮帶肉,大快朵頤,但多少有點油潤。而「茂林十二碗」第二道菜:「涼拌」。它與「紅燒蹄髈」相比,正好葷素搭配,濃淡相宜。「涼拌」,取「兩相伴」諧音。涼菜相拌,兩人相伴。婚嫁雙壽最貼切,少年夫妻老來伴。

  「涼拌」菜,主料有荸薺、菠菜、老黃豆;配料是豆腐皮;調料:食鹽、白糖、香油。先將個大新鮮的荸薺洗淨、削皮、切片,再將菠菜洗淨、滾焯、切短,加入清燉爛熟的老黃豆和軟化後的豆腐皮碎片,白糖多許,食鹽少許,滴入香油,相拌。一道鹹中帶甜,清淡爽口的「涼拌」就完成了。

寅—三鮮湯

  「 茂林十二碗」第三道菜為「三鮮湯」。主料:豬肝;配料:「三鮮」板慄或蓮子、山藥、香菇(幹);調料:冰糖、食鹽,還有味精。主配調,三料齊。該洗洗,該刮刮,該剝剝,該泡泡,該燜燜,該切切。然後開水打底,先放香菇豬肝,後放板慄山藥,再放調料。舀勻,裝碗。一碗熱氣騰騰、鮮美絲甜的「三鮮湯」呈現在賓客面前。

卯—腸湯

  「茂林十二碗」第四道:「腸湯」。將豬腸剪開,洗淨,切段,用陶製肉罐,木炭文火,清燉至略有勁道,但不費齒力為恰到好處。起鍋時放入食鹽、蔥花少許。這道菜的關鍵是:一是既要去除腸道異味,又不能把腸子洗苦了;二是不能把湯給燉糊了,要保證清澈見底;三是不能把腸子燉緊了或燉爛了,要講究火候拿捏。

辰—粉蒸肉

  「茂林十二碗」第五道:「粉蒸肉」。主料:五花排骨肉;配料:五香熟米粉。調料:食鹽、白糖、醬油、蔥花。先將肉切成小塊,放入食鹽、白糖、醬油,和勻,熗一個時辰後與米粉參和拌勻,上籠屜(用軟豆腐皮襯底,防漏添香)蒸一到兩個時辰,待五花肉油慢慢滲出,滋潤著熟米粉,骨頭香伴著米粉香,肉塊粘著油粉,盛上來,以蔥花點綴。

巳—純山藥

  「紅燒蹄髈」上過了,「粉蒸肉」也用過了,賓客們腹內難免有些油膩,那接下來就上一碗「刮油」但不傷胃的菜。這就是「茂林十二碗」第六碗:「純山藥」。也就是以山藥為主,燉熟稍作調配即可。山藥,本名薯蕷,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塊根圓柱形,富含澱粉和蛋白質,為席中上品。能補脾氣而益胃陰,還能以清淡去油膩。緣何山藥還有本名現名?據《本草綱目》記載,為避唐代宗李豫音諱而改為「薯藥」,去掉一個「蕷」字了;為避宋英宗趙曙音諱又去掉一個「薯」字,到最後就叫「山藥」了。

熱鬧的宴席

午—糊粉

  第七道菜,就是與「紅燒蹄髈」、「粉蒸肉」並稱「茂林三絕」的「糊粉」。主料:上色連骨瘦肉;配料:肉雞、山芋粉(最好是蕨根粉或葛根粉);調料:花生末、薑末、蔥花、蝦米、米醋、食鹽、白糖、味精。先將連骨瘦肉、肉雞燉成絲汁,剔骨。放入一應調料,用山芋粉勾芡,做成糊狀。稠而不裹,滑而不流,芡汁厚薄均勻,調料五色可見。甜鹹合味,營養豐富,滑感爽口,老少最宜。不幹不稀,半葷半素,暖暖舀食,護胃養胃。糊粉,又名「茂林糊」,它與「紅燒蹄髈」、「粉蒸肉」一道,只有茂林的廚師才做得地道,堪稱「茂林三絕」而享譽海內。連同其它九道菜一起,也只有茂林的廚師才做得原汁原味,出了溪口就很難覓得此等口福了。難怪人說「一碗稀裡糊塗的茂林糊,養育了清清白白的茂林人!」

未—子糕

  子糕,又名子孫糕。子,一字雙關,既指雞蛋(茂林人管雞蛋叫「雞子」,意為雞的兒子,簡稱「子」),又指人類子孫的「子」。糕,一字雙關,既指雞蛋煎餅切出來形如茂林街上美味小吃菱形「九角糕」,又與「高」諧音。主料:土雞蛋;配料:瘦肉末。調料:蔥花、薑末、菜油、食鹽。將雞蛋若干個敲開瀝在盆裡,放入瘦肉末、蔥花、薑末、食鹽,嘯打成稠糊;再將平鍋燒熱,澆油,將蛋糊瀝入鍋中烤成厚薄均勻、二面蛋黃色的煎餅,起鍋,切成菱形小塊;再放到大鍋中,加水,文火燜半個時辰,讓子糕凝結,起孔,老皮,入味。連湯帶水。吃塊糕,蛋肉蔥姜,鮮美勁道,有老皮包嫩肉的層次感;喝口湯,微辛,略鹹。

申—紅燒魚塊

  主料:鯉魚;調料:食鹽、菜油、醬油、米醋、白糖、薑末、蔥花、味精、辣椒粉。將鯉魚洗淨切塊,待鍋熱,倒油,燒辣,放入,翻煎,噴米醋、醬油去腥上色,加水,放入白糖、

  薑末,辣椒粉,稍煮片刻,起鍋前放味精少許,起鍋後蔥花裝點。

酉—滷肉

  主料:瘦肉;配料:酸菜。調料:滷汁,辣椒粉。先將瘦肉洗淨,切塊,下鍋,放水,滾湯,起鍋,倒掉滾湯水,放進滷汁,加水文火打點,待八成熟滷汁入味後起鍋、冷卻、切片;待酸菜加辣椒粉熱炒後,裝起半碗襯底,將滷肉片均勻覆蓋其上,即可端出待客。

戌—小炒

  主料:五花肉,幹水筍;配料:醬油乾子;調料:食鹽、豬油、白糖。先將幹水筍泡開,燜熟,洗濾,切段,乾子切絲,待用。再將豬油下鍋熱化打底,放入五花肉爆炒出油,放入水筍、乾子,放入食鹽適量,白糖少許,熱燴,油津津,香噴噴,甜絲絲,盛碗上桌。

亥—漂圓

  先將肉泥加入芡粉、薑末、蔥米,搓成彈珠大小的肉圓子,放入滾水鍋裡汆熟,加入食鹽、白糖,高湯,起鍋。

  至此,「茂林十二碗」俱已上齊。整個一桌菜,半葷半素,料湯均衡。「一半稀來一半乾,一半水來一半山。」筷勺並用,充實滋潤。以上十二碗俱為傳統「正菜」,除此還配有「插碟」。一般為花生米、松花蛋或鹹鴨蛋、水果或罐頭、油炸方片糕之類的,無定規,全憑廚師巧手妙招。

  做好「茂林十二碗」有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一應葷素原料,須是茂林地面土生家養的。山餚野蔌,時鮮果品,蕨筍香椿,天賜地送,都是門前屋後的;燉肉煮肉,雞蛋香菇,辣椒黃豆,青菜豆腐,都是土生家養的。柴米油鹽,美味佳餚,照樣能整的麻溜利索。連普通人家過年,也就是這樣家常烹調辦年飯的。

  在這十二碗中,「除燒髈、粉蒸、糊粉、子糕等四品為必備菜外,其它菜也可調換,如煮肉可換為「獅子頭」,也就是豬肉大丸子,燉肉可以加海參或換成燉整雞,拌菜可以換成涼拌海蜇皮等。在十二碗外也可加菜,加菜數量不受限制,通常有加「八寶飯、冰糖蓮子湯、家常小炒肉、白切肉或館店菜譜中的炒菜、滷菜家常菜中的醒酒、下飯菜。

  這一套菜沒有商業化的動聽菜名,講的是傳統。菜要豐厚,大碗滿裝,賓客愛吃的菜皆有備份添加,定讓吃飽喝足。做菜要掌握火候,使老少皆宜,大家滿意。菜味要有別於家常菜,家常菜以鹹、辣、酸為主,而十二碗中的多數菜味偏甜,使人吃起來有異樣的好感。十二之數又表示月月安好,年年富足,不同屬相的賓客都會歡樂安康。滿足了賓客分享喜慶、祈求幸福的良好願望。

  這種地域的飲宴文化,在哲理、倫理、心理等諸層面都寓有深意。茂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山有水,菜蔬資源相當豐富,飲食文化積累深厚,因此巧婦們有施展烹調才藝的廣闊天地。應該說,最有地域特色,最具有鄉土風味的菜就是這些家宴菜。

茂林地處皖南涇縣,由於歷史上官宦人家較多,生活極為講究,在傳統的鄉間宴席中,自然形成了一整套菜餚體系,相傳「十二碗」、「八大碗」等等,由於眾人所知所愛的原因,這些菜餚一直流傳至今。在涇縣縣城裡,以土菜為名招攬客人的多是以茂林土菜和茂林家宴菜自居。

  

相關焦點

  • 千年花磚砌茂林——涇縣茂林花磚記
    千年花磚砌茂林翟大雷前人無意中創造了一件了不起的精品,後人無意中發現了一項了不起的奧秘。—— 題記皖南涇縣,茂林古鎮。興於宋元,盛於明清。茂林建築,既沐徽風,又富創新。人家徽州「粉牆黛瓦」,牆體青磚須粉刷。而茂林「花牆黛瓦」,花牆則無須粉刷。其牆體材料便是天下聞名的「茂林花磚」。據說宋元時期就有人開窯燒制這種牢固輕便的磚用於陰宅(陵墓)建築。當時還沒有發現其耐鹼耐酸,更沒有發現花紋。
  • 涇縣古稀老人吳文海著書《茂林古今名人》
    涇縣茂林鎮76歲老人吳文海,以為家鄉名人著書立傳的方式,自費出版《茂林古今名人》,表達自己對故鄉與傳統文化的依戀和傳承。《茂林古今名人》,是一部以「皖南四大姓」之一的茂林吳氏為主的古今名人傳略,全書總字數達到11萬字,共計收錄235位古今名人,其中茂林籍名人181位,客籍名人54位。此書對茂林名人進行了收集整理,並獨到地詮釋了茂林文化,激勵後人學習勤勉,不忘薪火相傳家鄉人文之榮耀。
  • 美食探秘:涇縣「茂林十二碗」
    △涇縣茂林古鎮地處皖南,位於太平湖、黃山之間。
  • 速來打卡 || 涇縣這個地方,隱藏著一座千年古鎮
    茂林古鎮遊走在古鎮的街道,仿佛可以穿越時空,帶你回到那真實又驚喜的老時光。涇縣這座古鎮值得你靜下心來走一走。> 茂林位於涇縣西南部,因其建築恢弘和名人輩出,自古便是「江南名鎮」。經過歲月的洗滌、戰火的硝煙,茂林古鎮已沒有了昔日的繁華和人潮湧動,而從留存的布局輪廓、祠坊路堤等方面,仍然可以想見他王城般的恢弘氣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 涇縣茂林 ——一座人傑地靈的皖南古村
    茂林魁山與東溪河茂林,人們只知道她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地,但她又是涇縣一處鍾靈毓秀
  • 涇縣茂林吳氏分支——肥東縣吳家驥世系考(上)
    吳小元 葉彩霞第852期一、千年古鎮茂林茂林位於涇縣西南,屬千年文化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 「小小的涇縣城、大大的茂林村」之說。境內軒園府第大多是在乾隆、嘉慶時所建,舊傳中的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二軒、七十二園和 一百零八座大夫第顯示了茂林建築數量和種類之多。
  • 涇縣茂林三吳紀念館增設一真跡展示館
    涇縣茂林三吳紀念館增設一真跡展示館 2012-10-29 14:39:25   來源:宣城新聞網
  • 涇縣茂林——一座人傑地靈的皖南古村(下)
    大門所在的牆面全用涇縣特有的那種青白相間的水磨花磚飾面。它紋理清晰,百年不粘灰塵,且質樸不反光,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清晰的花紋。由於它的襯託使白色大理石的門框和嵌方顯得十分突出。人們見了都不自覺地常常駐足來欣賞那淡雅中透出的陣陣詩意的空間圖畫。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茂木計一郎教授一行參觀時,攝得茂林尚友堂大門入口照片,回國後在1986年日本《住宅建築》第三期上作封面登出,引起了日本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讚揚。
  • 安徽古鎮茂林:獨具特色的12碗
    茂林地處皖南山區,位居黃山、太平湖的中心點,隸屬安徽省宣城市,為涇縣西南重鎮,距縣城36公裡,總面積233平方公裡,鎮區面積2.6平方公裡。茂林,也是古徽州的一個小鎮  茂林建置於北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流水潺潺。
  • 涇縣茂林景區暨馬頭老街盛大開業,等你打call
    花團錦簇,賓客雲集,2020年8月3日上午10:30分,涇縣茂林景區暨馬頭老街開業儀式,在涇縣茂林景區吳氏大宗祠廣場舉辦。 伴隨著現場鑼鼓喧天,紅黃兩頭舞獅隨著鼓點的輕重緩急,彼此或交織爭鬥,或跳躍翻轉。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涇縣茂林景區暨馬頭老街開業儀式正式拉開序幕。
  • 涇縣茂林景區被撤銷3A等級!宣城多家景區或撤或改
    涇縣茂林景區的3A等級被撤銷了?這是為啥?我們來看下宣城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的公告。
  • 涇縣茂林——一座人傑地靈的皖南古村(上)
    作者:翟光逵製作:童達清茂林,人們只知道她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地,但她又是涇縣一處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非常獨特的皖南優秀古村落。所以茂林民謠稱∶「茂林一枝花,好在西山遮;不是西山遮,茂林水淌沙」。這在《茂林地理位置圖》上,能看得很清楚。
  • 宣城涇縣獲授「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
    日前,宣城市涇縣被中國旅遊報社、美麗中國行2019文旅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殊榮。 全域旅遊提速。近年來,始終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啟動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工作。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加大投入,促進旅遊發展。
  • 涇縣茂林吳氏分支——肥東縣吳家驥世系考(下)
    配氏趙,生子治涵,由宛陵城南涇縣茂林遷合肥東鄉,卜居青陽山南去城六十裡。公妣合葬宅東黃慄村,子山午向兼壬丙。此為肥東吳氏之祖。94世治涵:興一子,字翠靄,號望嵐。配氏朱生子二化、本。公妣生終失傳,合葬宅東黃慄樹,子山午向兼壬丙。95世浩化:字變千,號廣育。配氏馬,生子甲。公妣生終失傳,俱葬宅東塋內,子午兼壬丙。
  • 安徽古鎮茂林:獨具特色的12碗!
    茂林地處皖南山區,位居黃山、太平湖的中心點,隸屬安徽省宣城市,為涇縣西南重鎮,距縣城36公裡,總面積233平方公裡,鎮區面積2.6平方公裡。
  • 涇縣榮獲「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殊榮
    日前,由涇縣文化和旅遊局組織申報,涇縣被中國旅遊報社、美麗中國行2019文旅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組委會授予 「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殊榮。「一線」就是涇縣的皖南川藏線,是華東地區最火爆的一條自駕遊熱線,被譽為「江南天路」。其中,最精華的六道彎就在涇縣的桃嶺村。
  • 涇縣「三吳紀念館」移建工程進展順利
    據宣城新聞網報導 2008年適逢作人先生、組緗先生百年誕辰,涇縣縣政府第19次常務會議確定同意將位於涇縣水西景區的「三吳」紀念館移建茂林。6月以來,「三吳紀念館」移建茂林工程進展順利。  茂林重視文化的風氣,至少在唐朝末年時就已形成,宋時則已沉澱為厚重的社會習俗.到了明、清,茂林則有了「涇川鄒魯」的美譽,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人才輩出,是近代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的祖居地、出生地。三人並稱「涇縣三吳」,「三吳」是涇縣近現代文化的標誌性人物,是茂林人民的驕傲,也是對外擴展茂林形象的具有深刻影響力的文化使者。
  • 宣城涇縣美食,琴魚茶喝過嗎?桃花潭美食嘗過嗎?
    涇縣牛肉麵也可以。沒吃過?那肉絲飯呢? 涇縣美食說起來,雖然沒有當地景色出名。但也是不容小覷。小編整理了5個給大家分享下。 帶大家看看桃花潭的所在地,有哪些好吃的!
  • 安徽涇縣十一旅遊攻略
    李白於涇縣題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千古絕唱。首先可以去涇川鎮地處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是涇縣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鎮總面積114.22平方公裡,轄14個村和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8萬餘人,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二00三年,工農業總產值9.3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165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
  • 皖南涇縣之四大畫卷
    涇縣之山水畫卷——位居皖南山區的涇縣,曾榮獲「全國生態縣」、「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等諸多殊榮,是大家公認的生態淨土、養生福地。涇縣之人文畫卷——人文山水,是「徽」文化的精髓所在。現在,就讓我揭開這幅人文畫卷,讓大家品味漢家舊縣的「徽風皖韻」。涇縣自漢初置縣,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坐落在縣城西郊的「水西雙塔」,高聳入雲、巧奪天工,如戀人一般從宋代相依至今,見證了涇縣近千年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