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花磚砌茂林
翟大雷
前人無意中創造了一件了不起的精品,後人無意中發現了一項了不起的奧秘。
—— 題記
皖南涇縣,茂林古鎮。興於宋元,盛於明清。
茂林建築,既沐徽風,又富創新。人家徽州「粉牆黛瓦」,牆體青磚須粉刷。而茂林「花牆黛瓦」,花牆則無須粉刷。其牆體材料便是天下聞名的「茂林花磚」。
據說宋元時期就有人開窯燒制這種牢固輕便的磚用於陰宅(陵墓)建築。當時還沒有發現其耐鹼耐酸,更沒有發現花紋。
後來出土發現,這種磚不僅完好如初,還有水磨花紋!於是就轉入地上,進入陽宅。陰陽通用,祖脈相傳。人們也希望藉此沾沾祖上洪福。
所謂出土發現,其實也是撿金或盜墓時無意中發現的。比如撿金(遷葬),還有盜墓,發現這種磚完好如初,說明它耐鹼耐酸,能拒腐防變。
至於花紋的發現,更是偶然。說是一樵夫在斫柴休息時,隨手找來一塊墳墟廢磚就著溪水磨起刀來。磨著磨著,細心的樵夫發現水磨的磚塊竟現出了花紋。越磨越有,越洗越清。奇了怪了。於是樵夫便將那塊水磨花紋磚帶回家中,管他墳磚不墳磚。於是這種又牢又輕又有花紋的磚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後來就有人特別是窯匠師傅專門研究。追根求源,從成品到取土,倒著試驗探究,才逐漸悟出門道,找到竅門。
這叫做前人無意中創造了一件了不起的精品,後人無意中發現了一項了不起的奧秘。
當人們意識到這是行業核心機密時,便趕緊保守起來。原來古人早就懂得智慧財產權保護。
在保守秘密的同時還要大量生產。卻是為何?人們需要啊。
茂林地方,人文薈萃,科舉興盛。明清共出過進士20多個,舉人 130多個。
科舉一興官就多,做官的一多就帶動房地產。大凡官家建築想必考究。於是,這種牢固輕便,耐鹼耐酸,能拒腐防變還有水磨花紋的用磚就大大吃香了。先官後民,競相使用,一時間「洛陽紙貴」。
茂林花磚,宋元明清,一路到今天,享譽海內外。業內刮目,行家稱羨。
這種花磚,能滿足大量需要嗎?能。因為茂林中心區域地處濂溪衝擊平原。遠古時期地層積澱在某些小範圍形成獨特土壤結構,比如已經發現並取土的有東邊窯灣裡和西邊西山腳兩處。得天獨厚。天然獨特的土壤條件為花磚燒制提供了富足的特殊原料。
清代,茂林大戶人家吳義和,開窯廠,當老闆,專燒花磚。吳義和之子吳本成繼承父業,經營花磚事業。吳本成又將「磚業」傳給女婿紀明亮。
抗戰時期,兵荒馬亂。茂林好幾處花磚窯先後倒閉。好在窯倒人不倒。窯老闆和大師傅人還在,口傳的核心技術還在,原料當然不愁。這就為日後枯木逢春留下一線生機。
二十世紀 70 年代初,生產隊尋副業大辦磚瓦窯。茂林磚瓦窯吳本成吳大師傅的女婿紀明亮成了「專業技術人員」。以燒青磚黛瓦為主,同時也現場教學傳授花磚燒制技術給兒子。到 90 年代,一套花磚燒制技術連同生產設備和窯口基地,紀明亮一併正式傳子。也就是傳給了今天的涇縣茂林花磚廠廠長兼大師傅紀建新。
涇縣茂林花磚廠窯址就在花磚最佳取土點之一的西山腳下。
從吳義和到吳本成,然後到紀明亮,再到紀建新。算起來這位紀建新紀老闆已經是第四代傳承人了。
後來紀建新與當地人吳佩霞結為夫婦,二人共同經營花磚事業。
新世紀惠風和暢,花磚業生機勃發。天時地利人和,繼承弘揚創新。
茂林花磚,原料特殊,燒制複雜。規格多樣,結構堅韌。可砌牆體,可貼牆面。抗冰凍,抗風化。不沾灰,不開裂。質地細膩,手感舒服。拒腐防變,經久實用。
茂林花磚,不僅是一種建築材料,更是一件藝術珍品。手拿一塊花磚,叩之如鳴佩環,清亮悅耳,極富樂感。你看燒窯的「窯」字,洞裡燒出了「缶」,古代一種樂器。看來窯裡燒的東西是能當樂器的。這是聽覺上的藝術享受。
更有視覺藝術享受。看那花磚畫面,底色淺灰,花紋深黛。適當距離,舉目注視,你想像力有多豐富,畫面內涵就有多豐富。那花磚裡的花紋像什麼?或山水人物,或書法筆畫,或瓜果花卉,或飛禽走獸,或行雲流水,或敦煌飛天,或衣帶當風,或水紋羅裙。整個就是一幅幅水墨寫意。千姿百態,決無雷同。難怪花磚又叫「畫磚」「山水磚」「臉譜磚」。
單塊是一幅畫,經高手砌成牆面,又是一幅組合巨畫。茂林現存古民居,現在還能看到大量花磚牆面。代表作要數乾隆年間的一處門牆,高寬數丈,全用花磚貼面。組合成一百零八個人物臉譜,俗稱《群英圖》。有人說是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除此之外,在茂林現存古民居裡,比如吳組緗故居「七房裡」,吳波故居等處,還能欣賞到「桃園三結義」「東海八仙圖」「七十二鬼臉」及京劇臉譜等花磚傑作。
最關鍵也是最神奇的是,這些花紋不是人工繪製的,而是天生燒就的。燒出什麼花紋就什麼花紋。你沒辦法技術改造。花磚畫面不是浮在表層,而在骨子裡,在胚胎中。匠人運用花磚,或砌或嵌或貼,非單技術,更是藝術。
茂林花磚質地如此之好,除原料特殊外,還在於工藝精湛,流程科學。從取土到成品,須經 12 道大的工序:取土、踩土、制坯、晾乾、裝窯、燒窯、看窯、閉窯、下水、冷卻、出窯、水磨。
取土 迄今發現,茂林花磚最佳取土點首推西山一帶。須取兩種土,一種「油黃土」,又名「小黃土」,中黃色;一種 「冷水土」,俗名「狗屎泥」,黑釉色。
說來也是天意,這兩種土往往蘊藏於同一區域的不同土壤層中,便於人工取用。
踩土 牛工為主,人工輔之。犁田耕地踩陶泥,老牛生來識土性。將兩種土碎化後摻和,加入適量清水,「嘰咕,嘰咕」,踩成黏稠牽絲的泥團,好像白案師傅揉「麵團」。踩到後來,牛蹄子順帶起來又踩下去的那掛黏滋帶膏的「泥稀」,就像過年熬糖的「糖稀」。那是精華,是形成花磚畫面的「畫泥」。這說明花磚畫面在制坯之前就「珠胎暗結」了。這不是天生的麼?
制坯 晾乾 按照用戶需要,製成各種式樣規格的磚坯,這跟普通制坯沒什麼兩樣。製成後一般要晾好幾天。
裝窯 燒窯 窯洞下部有「底腳」,相當於支架結構。磚坯就一層一層碼在上面。碼磚時要預留火路和氣流空間。用火焰高的柴禾燒到一定溫度,達到一定時間才行。看那繁體字燒窯的「燒」,左邊用火燒,右邊呢,下邊的「兀」就是窯洞底腳,突起的支架。底部是空的,好裝柴起火。上邊三個「土」,垚,就讀 yáo,代表土坯一層一層碼起來。這個半邊就是堯。堯為「大地之神」,封於「陶」地,燒窯的地兒。「陶」的本義也是在山邊山腳下掏個洞兒燒窯。窯,垚,堯,燒,陶。花磚事業就是「堯陶事業」。
看窯 閉窯 下水 看窯主要是控制溫度火候。閉窯就是閉火,熄火。下水又叫「滴滲」。就是慢淬火。你看鐵匠打鐵,夾住紅彤彤的鐵器往冷水裡一伸,「滋—— 」,那叫快淬火。花磚不行,要慢淬火。滴速、水量要控制好。水少了會「回火」「回生」,就是變成土塊還了原。水多了會「水酥」,磚塊脆化,不堅韌,不牢。
冷卻 出窯 水磨 才出窯,磚面花紋隱約不清,似有似無。經磚塊之間水磨後,各種花紋畫面才愈益顯現出來。要不「茂林花磚」怎麼又叫做「茂林水磨花磚」呢。工序十二道,金木水火土。道道有門道,環環是技術。其中一半以上最是核心機密。
茂林花磚的花紋,從取土前內涵基因,到水磨後顯現花紋,可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千年花磚砌茂林。神奇花磚,魅力花磚。獨領風騷,傳世之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古建築考察團到我縣茂林考察古建築,見到用花磚裝飾的明清古建,讚嘆不已。曾出高價求購一組臉譜磚,被房主婉言謝絕。退而求購其他花磚,亦不可得,只得遺憾而歸。東京藝術大學茂木計一郎教授拍攝的花磚門坊照片,在《住宅建築》雜誌上作為封面刊登,引起日本建築界的廣泛關注。
「茂林花磚」2014 年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紀建新吳佩霞夫婦,分別為「茂林花磚」省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中央電視臺、省、市、縣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曾多次宣傳報導。
(作者系涇縣茂林中學退休教師,安徽省作協會員,宣城市政協文史資料特約撰稿人,涇縣地情資料特約撰稿人,涇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