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鎮茂林:獨具特色的12碗!

2021-02-26 徽常有味

茂林地處皖南山區,位居黃山、太平湖的中心點,隸屬安徽省宣城市,為涇縣西南重鎮,距縣城36公裡,總面積233平方公裡,鎮區面積2.6平方公裡。


茂林,也是古徽州的一個小鎮

茂林建置於北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流水潺潺。集鎮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魁山一峰獨秀。昔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軒、七十二園、一百零八座大夫第,二十餘座牌坊之說,規模宏大。現尚存明、清風格的府第軒園300餘處。


綠水青山

茂林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有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部長吳波、民革中央副主席吳茂蓀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畫家吳作人、文學家吳組緗以及經濟學家吳半農等。


茂林地處皖南涇縣,由於歷史上官宦人家較多,生活極為講究,在傳統的鄉間宴席中,自然形成了一整套菜餚體系,相傳「十二碗」、「八大碗」等等,由於眾人所知所愛的原因,這些菜餚一直流傳至今。在涇縣縣城裡,以土菜為名招攬客人的多是以茂林土菜和茂林家宴菜自居。


據說茂林人吳芳培為大清乾隆四十九年進士,曾任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光祿大夫,正一品文官,告老還鄉之時從京城帶回兩名廚藝非常好的家廚。還有潘村榮祿大夫潘錫恩,嘉慶十六年進士,衣錦榮歸之時,皇上御賜宮廷食譜一套,御廚兩名。就這樣,茂林飲食既有山水之天然,又得御膳之真傳。民間特色,皇家風範,朝野風味融合,遂成茂林飲食之獨特文化。

茂林有哪「十二碗」?


  按筵席出菜順序,依次為:子—紅燒蹄髈;醜—涼拌;寅—三鮮湯;卯—腸湯;辰—粉蒸肉;巳—純山藥湯;午—糊粉;未—子糕;申—紅燒魚塊;酉—滷肉;戌—小炒;亥—漂圓。菜譜為何以地支排列?這象徵茂林飲食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家之長。



子—紅燒蹄髈


  「茂林十二碗」,頭牌大菜便是這「紅燒蹄髈」。髈,形聲字。形旁為「骨」,連骨帶肉;聲旁為「旁」,讀第三聲。該字為方言字,髈者,大腿也。特指豬大腿部位的肉,又叫「蹄髈」。

  「蹄髈」,是指材料來源;「紅燒」,是指烹飪方式。二者合一,便是「紅燒蹄髈」。紅燒蹄髈須是取之於當地優良豬種,以一年之內生長的一百五六十斤毛身的最佳。從四隻大腿部位「挖」下來的叫「真髈」。其中,前腿的兩個叫「正髈」;後腿的兩個叫「副髈」。從其餘部位「挖」下的一概叫做「假髈」。蹄髈「挖」來了,一般是3 斤左右一隻。


先清洗刮淨,整個滾湯,起鍋,油炸至金黃。抹紅曲,放冰糖,急火滾湯,燉兩個時辰。半熟時放入大茴等作料,有的蒙上一張豆腐皮,用木炭文火再燉。根據豬肉老嫩豬皮厚薄視情而定,半個至一個時辰不等。中途還須時不時用勺子舀出鍋中的湯汁在髈面上回澆一下,保持髈面油潤光滑,以防皺褶,這叫「披湯」。

一般情況下,一桌筵席的品位,一位廚師的功夫,一道紅燒蹄髈上來大致可見分曉。賓客們筷子頭輕輕一夾,各取皮肉大快朵頤的同時,看在眼裡,品在口裡,色香味形,立馬評在嘴上。真是「一髈知廚藝」啊。

醜—涼拌


「茂林十二碗」的頭牌大菜「紅燒蹄髈」,連皮帶肉,大快朵頤,但多少有點油潤。而「茂林十二碗」第二道菜:「涼拌」。它與「紅燒蹄髈」相比,正好葷素搭配,濃淡相宜。「涼拌」,取「兩相伴」諧音。涼菜相拌,兩人相伴。婚嫁雙壽最貼切,少年夫妻老來伴。

「涼拌」菜,主料有荸薺、菠菜、老黃豆;配料是豆腐皮;調料:食鹽、白糖、香油。先將個大新鮮的荸薺洗淨、削皮、切片,再將菠菜洗淨、滾焯、切短,加入清燉爛熟的老黃豆和軟化後的豆腐皮碎片,白糖多許,食鹽少許,滴入香油,相拌。一道鹹中帶甜,清淡爽口的「涼拌」就完成了。

寅—三鮮湯


「 茂林十二碗」第三道菜為「三鮮湯」。主料:豬肝;配料:「三鮮」——板慄或蓮子、山藥、香菇(幹);調料:冰糖、食鹽,還有味精。主配調,三料齊。該洗洗,該刮刮,該剝剝,該泡泡,該燜燜,該切切。然後開水打底,先放香菇豬肝,後放板慄山藥,再放調料。舀勻,裝碗。一碗熱氣騰騰、鮮美絲甜的「三鮮湯」呈現在賓客面前。

卯—腸湯


「茂林十二碗」第四道:「腸湯」。將豬腸剪開,洗淨,切段,用陶製肉罐,木炭文火,清燉至略有勁道,但不費齒力為恰到好處。起鍋時放入食鹽、蔥花少許。這道菜的關鍵是:一是既要去除腸道異味,又不能把腸子洗苦了;二是不能把湯給燉糊了,要保證清澈見底;三是不能把腸子燉緊了或燉爛了,要講究火候拿捏。

辰—粉蒸肉

「茂林十二碗」第五道:「粉蒸肉」。主料:五花排骨肉;配料:五香熟米粉。調料:食鹽、白糖、醬油、蔥花。先將肉切成小塊,放入食鹽、白糖、醬油,和勻,熗一個時辰後與米粉參和拌勻,上籠屜(用軟豆腐皮襯底,防漏添香)蒸一到兩個時辰,待五花肉油慢慢滲出,滋潤著熟米粉,骨頭香伴著米粉香,肉塊粘著油粉,盛上來,以蔥花點綴。

巳—純山藥


「紅燒蹄髈」上過了,「粉蒸肉」也用過了,賓客們腹內難免有些油膩,那接下來就上一碗「刮油」但不傷胃的菜。這就是「茂林十二碗」第六碗:「純山藥」。也就是以山藥為主,燉熟稍作調配即可。山藥,本名薯蕷,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塊根圓柱形,富含澱粉和蛋白質,為席中上品。能補脾氣而益胃陰,還能以清淡去油膩。緣何山藥還有本名現名?據《本草綱目》記載,為避唐代宗李豫音諱而改為「薯藥」,去掉一個「蕷」字了;為避宋英宗趙曙音諱又去掉一個「薯」字,到最後就叫「山藥」了。

熱鬧的宴席


午—糊粉


第七道菜,就是與「紅燒蹄髈」、「粉蒸肉」並稱「茂林三絕」的「糊粉」。主料:上色連骨瘦肉;配料:肉雞、山芋粉(最好是蕨根粉或葛根粉);調料:花生末、薑末、蔥花、蝦米、米醋、食鹽、白糖、味精。先將連骨瘦肉、肉雞燉成絲汁,剔骨。放入一應調料,用山芋粉勾芡,做成糊狀。稠而不裹,滑而不流,芡汁厚薄均勻,調料五色可見。甜鹹合味,營養豐富,滑感爽口,老少最宜。不幹不稀,半葷半素,暖暖舀食,護胃養胃。糊粉,又名「茂林糊」,它與「紅燒蹄髈」、「粉蒸肉」一道,只有茂林的廚師才做得地道,堪稱「茂林三絕」而享譽海內。連同其它九道菜一起,也只有茂林的廚師才做得原汁原味,出了溪口就很難覓得此等口福了。難怪人說「一碗稀裡糊塗的茂林糊,養育了清清白白的茂林人!」

未—子糕


子糕,又名子孫糕。子,一字雙關,既指雞蛋(茂林人管雞蛋叫「雞子」,意為雞的兒子,簡稱「子」),又指人類子孫的「子」。糕,一字雙關,既指雞蛋煎餅切出來形如茂林街上美味小吃菱形「九角糕」,又與「高」諧音。主料:土雞蛋;配料:瘦肉末。調料:蔥花、薑末、菜油、食鹽。將雞蛋若干個敲開瀝在盆裡,放入瘦肉末、蔥花、薑末、食鹽,嘯打成稠糊;再將平鍋燒熱,澆油,將蛋糊瀝入鍋中烤成厚薄均勻、二面蛋黃色的煎餅,起鍋,切成菱形小塊;再放到大鍋中,加水,文火燜半個時辰,讓子糕凝結,起孔,老皮,入味。連湯帶水。吃塊糕,蛋肉蔥姜,鮮美勁道,有老皮包嫩肉的層次感;喝口湯,微辛,略鹹。

申—紅燒魚塊


主料:鯉魚;調料:食鹽、菜油、醬油、米醋、白糖、薑末、蔥花、味精、辣椒粉。將鯉魚洗淨切塊,待鍋熱,倒油,燒辣,放入,翻煎,噴米醋、醬油去腥上色,加水,放入白糖、

薑末,辣椒粉,稍煮片刻,起鍋前放味精少許,起鍋後蔥花裝點。

酉—滷肉


主料:瘦肉;配料:酸菜。調料:滷汁,辣椒粉。先將瘦肉洗淨,切塊,下鍋,放水,滾湯,起鍋,倒掉滾湯水,放進滷汁,加水文火打點,待八成熟滷汁入味後起鍋、冷卻、切片;待酸菜加辣椒粉熱炒後,裝起半碗襯底,將滷肉片均勻覆蓋其上,即可端出待客。

戌—小炒


主料:五花肉,幹水筍;配料:醬油乾子;調料:食鹽、豬油、白糖。先將幹水筍泡開,燜熟,洗濾,切段,乾子切絲,待用。再將豬油下鍋熱化打底,放入五花肉爆炒出油,放入水筍、乾子,放入食鹽適量,白糖少許,熱燴,油津津,香噴噴,甜絲絲,盛碗上桌。

亥—漂圓


先將肉泥加入芡粉、薑末、蔥米,搓成彈珠大小的肉圓子,放入滾水鍋裡汆熟,加入食鹽、白糖,高湯,起鍋。

至此,「茂林十二碗」俱已上齊。整個一桌菜,半葷半素,料湯均衡。「一半稀來一半乾,一半水來一半山。」筷勺並用,充實滋潤。以上十二碗俱為傳統「正菜」,除此還配有「插碟」。一般為花生米、松花蛋或鹹鴨蛋、水果或罐頭、油炸方片糕之類的,無定規,全憑廚師巧手妙招。

做好「茂林十二碗」有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一應葷素原料,須是茂林地面土生家養的。山餚野蔌,時鮮果品,蕨筍香椿,天賜地送,都是門前屋後的;燉肉煮肉,雞蛋香菇,辣椒黃豆,青菜豆腐,都是土生家養的。柴米油鹽,美味佳餚,照樣能整的麻溜利索。連普通人家過年,也就是這樣家常烹調辦年飯的。

在這十二碗中,「除燒髈、粉蒸、糊粉、子糕等四品為必備菜外,其它菜也可調換,如煮肉可換為「獅子頭」,也就是豬肉大丸子,燉肉可以加海參或換成燉整雞,拌菜可以換成涼拌海蜇皮等。在十二碗外也可加菜,加菜數量不受限制,通常有加「八寶飯、冰糖蓮子湯、家常小炒肉、白切肉或館店菜譜中的炒菜、滷菜家常菜中的醒酒、下飯菜。

這一套菜沒有商業化的動聽菜名,講的是傳統。菜要豐厚,大碗滿裝,賓客愛吃的菜皆有備份添加,定讓吃飽喝足。做菜要掌握火候,使老少皆宜,大家滿意。菜味要有別於家常菜,家常菜以鹹、辣、酸為主,而十二碗中的多數菜味偏甜,使人吃起來有異樣的好感。十二之數又表示月月安好,年年富足,不同屬相的賓客都會歡樂安康。滿足了賓客分享喜慶、祈求幸福的良好願望。

這種地域的飲宴文化,在哲理、倫理、心理等諸層面都寓有深意。茂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山有水,菜蔬資源相當豐富,飲食文化積累深厚,因此巧婦們有施展烹調才藝的廣闊天地。應該說,最有地域特色,最具有鄉土風味的菜就是這些家宴菜。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圖片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刻刪除!

【徽常有味】傳播徽州文化,集聚人文情懷。

【歡迎投稿】1356901916@qq.com

【小編微信】hcywdz

相關焦點

  • 安徽古鎮茂林:獨具特色的12碗
    茂林,也是古徽州的一個小鎮  茂林建置於北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流水潺潺。碧水青山  茂林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有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部長吳波、民革中央副主席吳茂蓀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畫家吳作人
  • 美食探秘:涇縣「茂林十二碗」
    △涇縣茂林古鎮地處皖南,位於太平湖、黃山之間。
  • 魅力古鎮——涇縣茂林
    這裡洋溢著人文茂林底蘊美,魅力茂林風情美,紅色茂林壯烈美,生態茂林綠色美。文氣氤氳而民俗淳,耕讀傳家而鄉風良。這裡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獨立語言,更有讓人垂涎的地方特色美食「茂林十二碗」。茂林歷來文風昌盛,史上名人輩出。
  • 獨具特色古鎮--寨英
    近幾年也走過一些地方, 各地大興古鎮之風,太多現代商業氣息,自號古鎮的地方多如牛毛,對所謂古鎮古城類已無多大興趣,整潔平坦的石板路,整齊劃一的仿古建築店鋪裡賣著同樣的義烏小商品、、、去過一個就沒真必要去第二個。
  • 箬嶺古道徒步大會在安徽歙縣許村古鎮舉行
    箬嶺古道徒步大會在安徽歙縣許村古鎮舉行 2018-05-20 11    箬嶺古道徒步大會在安徽歙縣許村古鎮舉行。
  • 這12個安徽最美小眾古鎮,你有幾個還沒去過?
    安徽,從南至北, 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中原文化等交相輝映, 留下了無數承載濃厚記憶的美好古鎮, 一起來看看12個最美小眾古鎮。
  • 千年花磚砌茂林——涇縣茂林花磚記
    千年花磚砌茂林翟大雷前人無意中創造了一件了不起的精品,後人無意中發現了一項了不起的奧秘。—— 題記皖南涇縣,茂林古鎮。興於宋元,盛於明清。茂林建築,既沐徽風,又富創新。人家徽州「粉牆黛瓦」,牆體青磚須粉刷。而茂林「花牆黛瓦」,花牆則無須粉刷。其牆體材料便是天下聞名的「茂林花磚」。據說宋元時期就有人開窯燒制這種牢固輕便的磚用於陰宅(陵墓)建築。當時還沒有發現其耐鹼耐酸,更沒有發現花紋。
  • 安徽最有名的3個古鎮,其中1個是三河古鎮,你去過嗎?
    安徽省,簡稱皖,境內山水風光迷人,古徽州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魅力,下面介紹的是安徽最有名的3個鎮,其中1個是三河古鎮,不知道你去過嗎? 最早的時候,這裡稱之為「鵲渚」,一直到了明代的時候,才稱為三河鎮,總體來說,三河鎮屬於是千年水鄉古鎮,與江浙的古鎮有許多相似之處,現在屬於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逐漸受到遊客的青睞。 來三河古鎮,一看古蹟,二嘗美食。
  • 安徽的章渡古鎮,擁有1000多年的歷史,如今竟快要消失了!
    中國的安徽省是中國著名的旅遊省,安徽有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如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這些都是國內外聞名的。安徽也有很多古鎮景點,西遞、宏村、三河古鎮都是比較有名的,但是安徽也有一些小景點被人們忽略了。下面就來介紹一個安徽的古鎮,這個古鎮一直被人們忽視,而且即將消失了。
  • 涇縣古稀老人吳文海著書《茂林古今名人》
    涇縣茂林鎮76歲老人吳文海,以為家鄉名人著書立傳的方式,自費出版《茂林古今名人》,表達自己對故鄉與傳統文化的依戀和傳承。《茂林古今名人》,是一部以「皖南四大姓」之一的茂林吳氏為主的古今名人傳略,全書總字數達到11萬字,共計收錄235位古今名人,其中茂林籍名人181位,客籍名人54位。此書對茂林名人進行了收集整理,並獨到地詮釋了茂林文化,激勵後人學習勤勉,不忘薪火相傳家鄉人文之榮耀。
  • 涇縣茂林吳氏分支——肥東縣吳家驥世系考(上)
    吳小元 葉彩霞第852期一、千年古鎮茂林茂林位於涇縣西南,屬千年文化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 「小小的涇縣城、大大的茂林村」之說。境內軒園府第大多是在乾隆、嘉慶時所建,舊傳中的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二軒、七十二園和 一百零八座大夫第顯示了茂林建築數量和種類之多。
  • 作為安徽首屈一指的古鎮,人稱蕪湖「小上海」,門票80元一張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安徽的古鎮可以排在全國首位是三河、西遞宏村等5A級景區,很難想像有一座仿古古鎮可以成為全國第一古鎮,這其實是因為這古鎮是中國第一個以徽商文化為主題的商幫文化旅遊區,其意義與現在平遙古城不相上下。這就是耗資80億建造的鳩茲古鎮。
  • 安徽黃山有座古鎮,人稱皖南「小蘇州」,門票免費卻少有人知
    安徽——一處古老之地,一處絕美之地,一處夢幻之地!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人,不同的人文造就一方特有的民俗,不同的民俗習慣又有著不同的風味,這些風味就是城市間最為獨特,區別於其他城市之處;這些風味多數就體現在城市間的建築,文化,民俗等方面;就拿古鎮來說吧,北方的古鎮給人的印象多為雄壯深邃,江南的古鎮則給人一種溫婉柔情之韻,然而說到安徽的古鎮,多數人的腦海之中就會馬上浮現出一幅黛瓦粉牆古建之景
  • 千年的古鎮、百年的茶館——安徽臨渙。
    安徽臨渙是淮北大地上一個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術攝影基地,古茶館更是全國有名。慕名了很久,今天騎行去古鎮臨渙一看究竟。臨渙古鎮位於淮北市濉溪縣西南35公裡處。進入古鎮就看見許多掛著茶字招牌的茶館。
  • 安徽宣城一古鎮走紅,比烏鎮低調許多,人稱「中華寫生第一村」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古鎮數量還是非常之多的,無論是北方的河南河北、陝西甘肅,還是南方的雲南、安徽,都有著數量眾多但卻各不相同的古鎮,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那些比較有名的,還有沒有被開發出來的。近些年來,對於古鎮的保護程度也是比較高的,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我們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能夠為地區發展帶來很大的幫助。
  • 安徽宣城一古鎮走紅,比烏鎮低調許多,卻被譽「中華寫生第一村」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古鎮數量還是非常之多的,無論是北方的河南河北、陝西甘肅,還是南方的雲南、安徽,都有著數量眾多但卻各不相同的古鎮,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那些比較有名的,還有沒有被開發出來的。近些年來,對於古鎮的保護程度也是比較高的,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我們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能夠為地區發展帶來很大的幫助。
  • 查濟古鎮~安徽小眾古鎮推薦~古鎮愛好者的推薦
    前言:安徽最有名的古鎮肯定是宏村,但我最先去的古鎮確實是查濟古鎮,我第一次知道查濟是一位畫家朋友去寫生,看他朋友圈裡的照片被吸引了,於是打包行李出發啦!查濟古鎮簡介查濟古鎮位於安徽宣城涇縣,需要乘坐高鐵到涇縣,轉大巴車到達查濟,由於距離太遠,商業性不強。民風純樸,我入住民宿的老闆娘真的好親切呀,給我煮麵,和我聊天,帶我逛景區,給我升級酒店房間,真是特別棒的入住體驗。
  • 這一次,我們去吃「茂林三絕」
    點擊播放 GIF 0.0M在涇縣,「茂林十二碗」是響噹噹的名菜而在「十二碗」之中又有「三絕」就是本期的主角:>紅燒蹄髈茂林糊粉蒸肉在茂林人的婚喪嫁娶中,擺筵席是一件非常要面兒的事,菜的好壞似乎決定著事情的成功與否,那能夠頂起擺酒主人面兒的三道菜便是「茂林三絕」。
  • 涇縣茂林三吳紀念館增設一真跡展示館
    涇縣茂林三吳紀念館增設一真跡展示館 2012-10-29 14:39:25   來源:宣城新聞網
  • 安徽冷門的古鎮,不是三河古鎮,你知道是哪裡嗎?
    安徽冷門的古鎮,不是三河古鎮,你知道是哪裡嗎?安徽旅遊以山水見長,黃山之勝美哉壯哉!徽州古韻山水秀美,如同畫裡瑤池。皖南一帶是江南風光的精華,信託去過這邊的旅客都深有體味,一個個古村落,如同一幅幅山水畫,更像世外桃源一樣平常,深深吸引了四海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