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熱血大片,影片以1960年與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跡為背景,講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國攀登者懷揣著最純粹的夢想集結於珠峰,肩負時代使命於世界之巔的故事。
這部佳作最終收穫了超過10億票房,熱血劇情感動無數觀眾。
《攀登者》給我們帶來啟示:如果把人生比喻為登山,一定會出現三類人:
第一類人害怕辛苦,拒絕登山,就喜歡在山腳下轉悠,他們被稱為「放棄者」。
第二類人目標堅定,鬥志昂揚,不攀登到頂峰絕不罷休的人,就像電影《攀登者》的男主角,他們被稱為「攀登者」。
第三類人爬到半山腰感覺風景不錯,再望一下頂峰感覺太遠,就選擇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他們被稱為「紮營者」。
回頭看一下,在我們的身邊,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朋友:
他們靠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收入高了,條件好了,人卻變得更在意享受,再也沒有了當年那股拼勁;
他們曾經在工作上做出過貢獻,可當他們職務沒有得到繼續提升,待遇沒有得到增長後,就變得失去鬥志,甚至牢騷滿腹;
他們天生聰明,學習能力強,身邊的人都以為他們能幹一番大事業,可他們奉行「差不多就行」原則,整天懶懶散散,幹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最終過上了不鹹不淡的人生。
或許,現在的我們,也是這個「模樣」。
人生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人生結果。
「紮營者思維」的人,具有三個典型的特徵:
(1)曾經努力過—曾懷著一腔熱情從山腳下開始,努力向上攀登。
(2)現在不想努力—或者覺得山腰的風景已經很美了,或者登山累了,或者覺得山峰太高無法達到。
(3)醒來後還可以再攀登—能從山腳登到山腰,說明心中有登山的理想,也有登山的體力。如果擺脫「紮營」的思維,依然可以再努力向著頂峰邁進。
「紮營者思維」是怎麼造成的呢?從行為心理學分析,主要受期望效價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因素、逆境商數影響:
(1)期望效價理論對「紮營者思維」的影響
期望效價理論也可以被稱作期望理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託·弗魯姆於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
弗魯姆認為,對於一個人來講,追求一個目標值不值得,他會有兩個方面的評價標準:一是追求目標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二是目標滿足需求的程度是否值得。
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M = ∑ V × E
M 表示激發力量,是指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V 表示效價,是指達到目標對於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E 是期望值,是人們根據過去經驗判斷自己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還是小,即能夠達到目標的主觀概率。
因此,「紮營者思維」出現的第一類原因——雖然內心還想追求更高目標,但通過能效期望分析,認為自己沒有實現「更高目標」的能力,或者認為實現「更高目標」所需付出的代價太大。
(2)馬斯洛需求層次對「紮營者思維」的影響: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
依據馬斯洛的理論,我們分析一下常見的三種人生現象:
1.以滿足「最低層次」—生理需求為人生目標
這部分人群,只要能滿足生理的最低需求—餓不死、凍不死即可,最典型的人群就是乞丐。
2.以滿足「中等層次」—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為人生目標
這部分人群,需要生活有保障來滿足安全感,需要在家庭、單位、社會關係構建中,得到關心和照顧,從而滿足情感和歸屬的需求。
3.以滿足「高等層次」—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為人生目標
這部人群,需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以及將個人的努力實現最大程度的發揮,達到實現自我的目標。
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絕大多數人在滿足了基本生理需求(衣食住行)後,會持續努力,通過擁有穩定的工作、良好的社交、和諧的家庭,來滿足對安全和情感的需求。
但當以上低層和中等層次需求都得到滿足以後,很多人就達到了「自我滿足」。他們或者對更高層次需求不強烈,或者認為實現不了更高層次需求, 逐漸從望穿秋水變成瞭望梅止渴。
因此,「紮營者思維」出現的第二類原因——人的「需求層次」不同,得到滿足的程度也不同。
(3) 逆境商數對「紮營者思維」的影響
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縮寫為AQ)簡稱為逆商,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AQ與IQ(智商)、EQ(情商)、並稱3Q,被普遍譽為獲取成功的核心元素。有專家甚至斷言,100%的成功=IQ(20%)+EQ和AQ(總共佔80%)。
中國有句古話:行百裡者半九十,意思是100裡的路程,走了90裡才到一半。
在人生中更是這樣,隨時可以遭遇困境、磨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打擊。
逆商低的,會經受不住考驗,自甘消沉。
逆商高的,會扛著磨礪考驗,越挫越勇。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
因此,「紮營者思維」出現的第三類原因——面對外界「考驗」,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和熱情。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紮營者」。曾經努力過,現在有的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有的面對挫折消沉迷失,有的正在望梅止渴。
「紮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覺醒晚了,已沒有能力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