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談「黃色小說」: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2020-12-17 馮記嘉麗

中國人對性的認識和二十年前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在去魅的過程中,對性的嚴肅討論愈發有必要。

王小波認為:事實上性在中國人生活裡也是很重要的事,我們享受性生活的態度和外國人沒有什麼不同。在這個方面沒必要裝神弄鬼。

既然它重要,自然就要討論。

嚴肅的文學不能迴避它,社會學和人類學要研究它,藝術電影要表現它;這是為了科學和藝術的緣故。

然而社會要在這方面限制它,於是,問題就不再是性環境,而是知識環境的問題了。

01

對「色情作品」的審查

李銀河所譯約翰蓋格農《性社會學》第十七章「性環境」,集中敘述了美國對含有性內容的作品審查制度的變遷,因而成為全書最有神彩的一章。

美國在兩次大戰前對「色情作品」的審查是最嚴的,受到打擊的決不止是真正的色情作品。

就以作家為例,不但海明威、雷馬克有作品被禁,連最為「道學」的列夫託爾斯泰也上了禁書榜。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的禁書榜上不但包括了喬依斯的《尤利西斯》,勞倫斯的《戀愛中的女人》等等,拉伯萊斯的《阿拉伯之夜》和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也只能出節本。

事有湊巧,我手上正好有一本國內出版的《西線無戰事》,也是節本,而且節得上氣不接下氣。

這種相似之處,我相信不僅僅是有趣而已。

以前我們談到國內對書刊、影視某些內容過於敏感時,總是歸因於中外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假如拿美國的三十年代和現在中國做個對比,就很容易發現新的線索。

自一次大戰後,美國對色情作品的檢查呈穩步L之勢。

一方面對性作品拼命壓制,一方面嚴肅文學中性主題不斷湧現,結果是從聯邦到州、市政府開出了長得嚇人的禁書書單。

遭難的不只是上述作家,連聖經莎翁的戲劇也只能通過節本和青少年見面。

聖經抽掉了《雅歌》,莎翁抽掉了所謂猥褻的內容,結果是孩子們簡直就看不明白。

當然,受到限制的不僅是書刊,電影也沒有逃出審查之網。

在電影裡禁止表現娼妓,長時間的做愛,禁止出現裸體、毒品、混血兒、性病、生育和嘲笑神職人員的鏡頭。

02

「不良」書刊造成青少年犯罪?

當時嚴格的檢查制度有其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一切對性的公開正面(非譴責性)的討論都會導致性活動的泛濫,因為性知識是性行為的前兆。

這就是說,性衝動是強大的,一受刺激就會自動表達出來

與此相輔相成的是另一個理論:性是危險的,人是薄弱的,必須控制性來保護人。這種觀點和時下主張對文學作品嚴加控制的觀點甚是相似。

在我們國家裡,現在正有人認為青少年的性犯罪和書籍、錄像帶有關係;還有一些家長反映孩子看了與性有關的書刊,影響了學習。

因此主張對有性內容的書刊、錄像嚴加限制。

但是在我看來,像這樣的觀點因為是缺少科學訓練的人提出的,多少總有點混亂不清的地方

比方說二十年代美國這種理論。

在科學上我們只能承認它是一種假設,必須經過驗證才能成立;而且它又是一種最糟不過的假設,定義不清,以致無法設計一種檢驗方法。

我在報刊上看到一些統計數字,指出有多少性犯罪的青少年看過「不良」書刊或者黃色錄相帶,但是這樣立論是錯誤的。

實際上有效的立論應是指出有多少看過「不良」書刊的青少年犯了罪。

在概率論上這是兩個不同的反驗概率,沒有確定的關係,也不能夠互相替代。

至於家長說孩子看了與性有關的書刊,影響了學習,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因果模型——看某些書刊——影響學習。

03

饅頭鹹菜可以解決性擔憂

有經驗的社會學家都會同意,建立一個可靠的因果模型是非常困難的。

就以前述家長的抱怨為例,首先你要證明,你的孩子是先看了某些書刊,而後學習成績才下降的:其次你要證明沒有一個因素既影響到孩子看某種書,也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我知道有一個因素要影響到這兩件事,就是孩子的性成熟。

故而上述家長的抱怨不能成立。

現在的孩子營養好,性成熟早,對性知識的需求比他們的父母要早。

據我所知,這是造成普遍憂慮的一個原因。假如家長只給他們饅頭和鹹菜吃,倒可以解決問題(使其性成熟期晚些到來)。

以上論述要說明的是,關於色情作品對青少年的腐蝕作用,公眾從常識的觀點得出的結論和專家能做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倘非如此,專家就不稱其為專家

當然,人們給所謂色情作品定下的罪名不僅是腐蝕青少年,而且是腐蝕社會。

在這方面書中有一個例子,就是六十年代的丹麥試驗,1967年,丹麥開放了色情文學(真正的色情文學)作品,1969年開放了色情照片,規定色情作品可以生產,並出售給十六歲以上的公民。

這項試驗有了兩項重要結果:其一是,丹麥人只是在初開禁時買了一些色情品,後來就不買或是很少買,以致在開禁幾年後,所有的色情商店從哥本哈根居民區絕跡,目前只在兩個小小的地區還在營業,而且只靠旅遊者生存。

本書作者對此的結論是:「人有多種興趣,性只是其中的一種,色情品又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側面。幾乎沒有人會把性當做自己的主要生活興趣,把色情品當作自己的主要生活興趣的人就更少見。」

丹麥試驗的第二個重大發現是色情業的開放對某些類型的犯罪有重大影響。

猥褻兒童發案率下降了百分之八十,露陰癖也有大幅度下降。暴力汙辱罪(強姦,猥褻)也減少了。其它犯罪數沒有改變。

這個例子說明色情作品的開放會減少而不是增加性犯罪,筆者引述這個例子,並不是主張什麼,只是說明有此一事實而已。

04

中國人沒必要裝神弄鬼

本書作者給出了一個美國色情開放程度的時間表,在此列出,以備參考:

早於四十年代:任何女性的裸體或能引起這類聯想的東西,包括掀起的衣裙、乳頭的暗示,都屬禁止;四十年代:色情雜誌上出現裸女背影;五十年代:乳房的側影;,六十年代:出現乳頭;《花花公子》雜誌上出現女性陰部;七十年代:男性生殖器出現在《維瓦》和《花花女郎》雜誌上,女性的陰部出現在《閣樓》和《花花公子》雜誌上,每當雜誌走得更遠時,審查員就大聲疾呼,災難就要降臨;但是後來也沒鬧什麼災。

所以這些人就落入了喊「狼來了」那個孩子的窘境。

改革開放之初,聶華苓、安格爾夫婦到中國來,訪問了我國一批老一代作家。

安格爾在會見時間:你們中國的作品裡,怎麼沒有寫性呢?性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呀。

我國一位年長的作家答道:我們中國人對此不感興趣!

這當然是騙洋鬼子的話,實際情況遠非如此,但是洋鬼子不吃騙,又問道:你們中國有好多小孩子,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這些孩子不是你捏著鼻子,忍著噁心造出來的罷。

當然,我們可以回答:我們就是像吃苦藥那樣做這件事!

但是這樣說話就等於承認我們都是偽君子。

事實上性在中國人生活裡也是很重要的事,我們享受性生活的態度和外國人沒有什麼不同。在這個方面沒必要裝神弄鬼。

既然它重要,自然就要討論。

嚴肅的文學不能迴避它,社會學和人類學要研究它,藝術電影要表現它;這是為了科學和藝術的緣故,然而社會要在這方面限制它,於是,問題就不再是性環境,而是知識環境的問題了

05

把高層次的讀者當作16歲的孩子

《性社會學》這本書描述了二十年代美國是怎樣判決淫穢書的:起訴人從大部頭書裡摘出一段來,念給陪審員聽,然後對他們說:難道你希望你們的孩子讀這樣的書嗎?

結果海明威、勞倫斯、喬伊斯就這樣被禁掉了。

我不知道我們國家裡現在有沒有像海明威那樣偉大的作家,但我知道假如有的話,他一定為難以發表作品而苦惱。

海明威能寫出讓起訴人滿意的書嗎?不能。

我本人就是個作者。任何作者的書出版以後,會賣給誰他是不能夠控制的。

假如一位嚴肅作家寫了性,儘管其本心不是煽情、媚俗,而是追求表達生活的真諦,也不能防止這書到了某個男孩子手裡,起到手淫前性喚起的作用。

故此社會對作家的判決是:因為有這樣的男孩子存在,所以你的書不能出。

這不是太冤了嗎?

但我以為這樣的事還不算冤,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比他還要冤

事實上社會要求每個嚴肅作者、專業作者把自己的讀者想像成十六歲的男孩子,而且這些男孩似乎還是不求上進、隨時要學壞的那一種。

我本人又是個讀者,年登不惑,需要看專業書,並且喜歡看嚴肅的文學書,但是市面上只有六十二個故事的《十日談》,節本《金瓶梅》,和被宰得七零八落的雷馬克。

還有一些性心理學性社會學的書,不客氣地說,出得完全是烏七八糟。

前些日子買了一本福科的《性史》,根本看不懂,現在正想辦法找英文本來看。

這種情形對我是一種極大的損害,在此我毫不謙虛地說,我是個高層次的讀者,可是書刊檢查卻拿我當十六歲的孩子看待。

這種事情背後隱含著一個邏輯,就是我們國家的出版事業必須就低不就高,一本書能不能出,並不取決於它將有眾多的有藝術鑑賞力或者有專業知識的讀者,這本書應該對他們有益;

而是取決於社會上存在著一些沒有鑑賞力或沒有專業知識的讀者,這本書不能對他們有害。

對我來說,書刊審查不是個性環境,而是個知識環境,對其他知識分子也是這樣的。

這一點是《性社會學》上沒有提到的,二三十年代,有頭腦的美國人,如海明威等,全在歐洲呆著,後來希特勒把知識分子又都攆回到美國去,所以美國才有了科學發達、人文薈萃的時代。

假如希特勒不在歐洲燒書、殺猶大人,我敢說現在美國和歐洲相比,依然是個土得掉渣的國家。

我不敢說國內人材凋零是書刊檢查之故,但是美國如果現在出了希特勒,我們國內的人材一定會多起來

假如說市場上有我需要的書,可能會不利於某些頑劣少年的成長的話,有利於少年成長的書也不適合於我們。

他的《黃金時代》第一遍讀的時候,大多數可能就是圖個樂子,第二遍讀的時候,你也許能發現他裡面很多對人生的思考,當你再讀第三遍第四遍的時候,你會忍不住流下眼淚,原來它會讓我們發笑,會讓我們陷入思考,更會讓我們得到強大的力量!

《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是王小波最值得讀的經典!他以喜劇精神和幽默風格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並透過故事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制。

在他的小說中, 經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瑣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後卻飽含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獨特理解。

想要把握命運、活出自我的唯一方式,就是依靠知識與理性。他一生用一顆赤子之心去追尋的:智慧、愛情、有趣。也正是我們花費一生去追求的!

王小波是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作家,更是我們人生中永遠抹不去的角色!

一件衣服錢,給你帶來向上的精神力量!

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王小波:寫了29年「黃色小說」!生前籍籍無名,死後卻受「追捧」
    小說《紅拂夜奔》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中介於歷史和現實之間的恢弘想像,每個看過的人都為之嘆服,但這篇小說兜兜轉轉數年仍沒能成功出版。王小波選擇妥協,將18萬字的小說壓縮了三分之二,但他發現,即使妥協也沒有用。他的許多小說都費盡心血,但都無法出版。
  • 王小波:寫了20年的「黃色小說」,死時身邊無人陪伴,痛苦撞牆
    哪怕後來在香港出版時,書名也被改名為《王二風流史》,收入「風月系列」,由此可見,世人對這本書的定位都離不開一個「性」字。很多人認識王小波都是通過他的小說,所以都覺得王小波擅長文學,卻不知道他其實還是一個理科IT男。
  • 王小波:不想當程式設計師的「黃色小說」作家,不是一位好的撩妹高手
    王小波:不想當程式設計師的「黃色小說」作家,不是一位好的撩妹高手1997年4月11日凌晨,時年方44歲的王小波,在北京郊外一個家徒四壁的小寫字間,心臟病突發猝死時,孤獨地一個人含恨而終。他的意外離世,也跟他的人一樣很不尋常。他是一個人靜悄悄地走的,而深愛的妻子李銀河,當時在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
  • 寫黃色小說的王小波能否想到?自己去世後,遺孀李銀河成性學大師
    其實王小波與李銀河兩人之間也是勢均力敵的愛情:王小波辭職後是特立獨行的自由撰稿人 ,寫了很多文字,可是很多人都把他的小說視為「黃色小說」,因為作品裡面有很多大膽的性描寫,獲獎的《黃金時代》更是被當作黃色小說刊登;再看看他的遺孀李銀河吧,她是我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是性學大師,思想大膽前衛,常常語出驚人,甚至還為「一夜情」、「群居愛情
  • 網絡恐怖小說紅極一時 文學進入裝神弄鬼時代?
    同時,由恐怖小說《三岔口》改編的電影《門》剛剛首映,恐怖電影《心中有鬼》在公映之前便已經委託網絡寫手將劇本改編成小說。放眼網絡,時下各個「恐怖」、「靈異」論壇的點擊率驚人,原創作品如雨後春筍,「鬼古」、「粉絲」守得如痴如醉。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神怪類作品向來力量「單薄」。
  • 劉心武 王小波,晚上能來喝酒嗎?
    至今還記得十九年前深秋到五塔寺水彩寫生的情景。此寺已作為北京石刻博物館對外開放,在金剛寶座塔周遭,搜集來不少歷經滄桑的殘缺石碑、石雕,有相當的觀賞與研究價值。但那天下午的遊人只有十來位,空曠的寺廟裡,多虧有許多飛禽穿梭鳴唱,才使我擺脫了靈魂深處寂寞咬齧的痛楚,把對溝通的嚮往通過畫筆鋪排在對銀杏樹的描摹中。雌雄異體,單獨存在,人與銀杏其實非常相近。
  • 王小波:寫了29年的「黃色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
    最近一段時間,王小波這個人突然火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也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對於王小波這個人,我算不上有多了解,但我知道他的故事。1952年5月,王小波出生了,他的家境很好,父母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一般情況下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早期教育肯定差不了,但王小波是個例外。
  • 《保齡球的意識流》:撇開王小波談他的「門下走狗」
    作者:Jay校對:litcave 工作室配圖:Online時至今天,王小波的作品依然常被人們提及。是王小波作品常青,還是當代文藝創作者缺乏那股精神?這個問題留給研究文學的人去論證。不管如何,王小波這個名字仿佛成為一個接頭暗號,在混雜的現實世界裡,他的讀者以此相互識別,在寂寞的呼應中形成「知己群」,這群人對外則自稱「王小波的門下走狗」。陸源也曾是其中一員。在陸源的作品中,我們能依稀察覺王小波的文學氣質,但很稀薄。
  • 王小波的倨傲與狡黠
    但是第一次讀《黃金時代》時,覺得除了語言肆意以外,並沒有太多的感觸。這次捧著《王小波全集》之後,通篇看過了他的小說,似乎讀到了一絲不一樣的感覺。我喜歡於某個時間段集中性的去讀一個人做作品,而且我一般是由人到作品的順序,而不習慣從作品到人。
  • 王小波是「中國文學中的異數」,李銀河如何看待「王小波現象」?
    這22年間,王小波從一個作家變成了一種現象。22年間,小波的小說、雜文一版再版,出了不計其數的版本;用王小波作品撰寫的博士、碩士論文以及研究專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官方文學史不知如何評價王小波、不知如何為其定位(不知道該把他歸入哪一流派)的尷尬中,王小波的作品在荒蠻的曠野自由自在,野蠻生長。
  • 文藝青年怎能不讀王小波?看這三本書,走進文青的世界
    看這三本書,走進文青的世界編輯:笛簫談書 本文原創 抄襲必究歡迎大家來到笛簫談書,這裡有好看的書籍,還有有趣的書籍,這裡還有讓你讀了欲罷不能的書籍。來到這裡還會收穫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喜歡讀書的文藝青年們大概都知道,如果沒讀過王小波的書,是不可原諒的罪過。王小波的人生經歷特別豐富,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恢復高考後第一年,他就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之後留學美國。留學期間週遊了西歐各國,最後回國教學寫作,文青們理想的一生。王小波的寫作生涯很短,但是留給了我們很多經典的作品,今天笛蕭就來給大家推薦三部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喜歡的各位記得收藏。
  •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高曉松說: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王小波最有名的"時代三部曲"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都是小說集。《黃金時代》是一本書的名字,也是一篇中篇小說的名字,故事的主要情節聚焦在主人公王二和陳清揚之間的愛與性上。在一個禁慾的年代裡,他們之間純潔的愛與性,與周圍的假大空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關係,性是解脫,也是反抗。
  • 王朔談中國作家:賈平凹小說裝神弄鬼,金庸抄襲
    後來王朔在讀高中的時候,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原因而遭到他人誣陷,被關押了三個月,因此他沒上過幾個月學就高中畢業了。在這之後,王朔跟隨著父母的腳步加入了軍隊,成為了一名海軍衛生員。隨後他辭去了這份工作選擇下海去經商,不過錢是一分都沒賺到,還被人騙了不少,後來他也將這段經歷寫成了書《橡皮人》,後來還被翻拍成了電影《大喘氣》。
  • 王小波:花費22年打磨的《黃金時代》被人看不起?這是為何?
    這時的王小波沒有那麼的耀眼,實際上活著的王小波都不耀眼;他初中畢業,在一個全是大媽和殘疾人的街道儀器工廠做工人,按我們現在的話說叫「搬磚的」。一個是略有名氣的編輯,一個是工廠工人,二人是不應該有交集的;可是命運總會在適當的時候把適合的人按在一起。就連李銀河也沒想到她會被一個醜兮兮的男人牢牢拴住。
  • 王小波小說《2015》的黑色幽默:既是哲學,又是寓言
    對王小波的認識,很多人都有個變化的過程:或從「有趣」開始到「理性思考」,或從「晦澀難懂」開始到「有趣」。我和朋友推薦他的小說,大多表示看不出好在哪裡,甚至認為是「顏色書」。當然,懂他的人自然懂。王小波巧妙的借用「那活兒」的變化,真可謂神形兼備啊。如果沒有看過奧威爾的《1984》,就很難理解王小波的《2015》。你不能把它當成故事性的小說去看,要當成哲學和寓言去看。去感受那個既壓抑,又黑色幽默的荒誕世界,你就懂得他要表達什麼了。
  • 李銀河給王小波回信,信封4字鉛印字樣驚到工友:地位如此懸殊?
    鄉親們知道了王小波這段傷心事,才明白為什麼王小波總是沉默寡言。後來,王小波將這個女孩的故事寫進了小說《地久天長》中,王小波的小說語言一貫嬉皮幽默,玩世不恭,唯獨這篇小說,他寫出了切膚的悲痛。遺憾的是,這段感情沒有走到最後,因為女孩的母親對王小波不滿意,當時王小波只是一個街道廠裡的工人,還沒有顯示出驚人的才華。再加上相貌不英俊,很難贏得丈母娘的垂青。兩人在一個夏天的雨夜,在王小波家中做了最後的告別。在屋裡,兩人相對無言,姑娘要走時,王小波送出門,兩人談了許久。王小波回來後,情緒低落了很長一段時間。
  • 「體制外」的「文化英雄」王小波,滿足了公眾對「自由」、「理性...
    塑造「文化英雄」的必要手法,便是將對象單面化,以便挪用為政治、文化的象徵符號。尤其在大眾傳媒的參與和推動之下,當大眾對「文化英雄」進行符號化消費時,他們不會去關注歷史真實和個人特性。很少有人像王小波一樣,可以「沒什麼後顧之憂,哪怕他一分錢不掙我們也能活下去」(張琢真《銀河裡有顆不落的星——王小波逝世周年訪李銀河》,《傳記文學》1998年第9期),又能在面對傳媒與市場時,保持清明的理性。對於大眾文化而言,一個來自邊緣或「體制外」的「文化英雄」,更便於滿足公眾對「自由」、「理性」這一類語詞的想像與崇仰。王小波確實也刻意保持著邊緣的身份。
  • 被世人誤解的王小波!《黃金時代》被「嚼耳根」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提起王小波人們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他寫的「時代四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都廣為流傳,不過人們對於他的這四部曲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寫得很粗俗,充斥著大量的「黃色」,也有人認為他的文中透露了很多人生哲理。
  • 房偉:王小波為青年提供自由的價值信仰
    但是環顧這17年,他一生所倡的自由主義理念在當下的處境並不順暢,一方面是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派知識分子對他在思想史上的爭奪,一方面是網絡青年對王小波的認同日益明顯的「向下拉齊」的痕跡,犬儒主義大有流行之勢。今日來祭奠王小波,我們有必要從以上概念中重新對他和他的作品進行審視。
  • 魯豫說它很解渴,王小波當它寵兒,《黃金時代》憑什麼牛?
    在《黃金時代》裡,表面是寫一段王二與陳清揚的「偉大友誼」,實則又通過這種偉大友誼,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時代,一群人,引起了世人對自我,對內在的反思。同樣,也為我們展現了人性的真與美,與王小波文字的魅力。為什麼王小波把《黃金時代》當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