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是日本九州島西岸著名港市,長崎縣首府。長崎位於日本的西端,與我國上海相隔僅800公裡,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國與日本的橋梁。長崎是日本鎖國時代少數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是一個交通樞紐城市。因此長崎市內的各式洋房、教會等都富有濃鬱的歐洲情調。同時,由於歷史原因與中國的長期往來,保留著濃厚的中國氣息。
歷代東渡華人都在傳播中國文化中發揮巨大作用,清代亦復如此,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定居長崎的中國天及其後裔在移植中國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廣泛貢獻。
1635年長崎被定為日本對華唯一貿易港之後,隨著中國商船入港數量的增加,一出入長崎的華人也日見增多。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一年中抵達長崎的中國人就有9109餘人之眾,長崎由是出現了唐人街,建有住宅、庫房、店鏡、關帝廟、佛寺等等。有些人經幕府批准,由僑民變成定居長崎市內的日籍華人,被稱為」住宅唐人」。據木宮泰彥的統計,明清之際這種住宅唐人見子記載者有40餘人(不算其家屬),他們大都通曉日漢兩種語言,受幕府之聘擔任唐通事、唐年行事等職,參與日本對華貿易工作,子孫亦世襲父祖之職(《日中文化交流史》第698-702頁)。元祿年間(1688-1703年)以後,幕府又從住宅唐人的子弟中選任學習通事,而自享保元年(1716年)起即在長崎聖堂內設立唐韻勤學會,讓他們學習漢語。所以,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博得了漢語學者的聲譽。住宅唐人及其後裔的主要貢獻,除了表現在發展日清貿易事業方面以外,便是表現在傳播市國語言文字、文學、書法,醫學等方面。
貞享、元祿年間(1684--1703年)最為著名的漢語學家彭城宣義,是萬治先年(1658年)任小通事的住宅唐人劉一水的後代,他甚至連方言土語也無不通曉。當時凡欲學習唐音漢語的日本學者都到長崎向宣義等專家請教,直接促使以主張直讀唐音(漢語讀音)為特色的長崎學派的形成,象狄生徂來(1669-1728年)那樣的大學者也是其中之一。在住宅唐人的影響下, 《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等漢文稗史小說很快便在日本讀書界流行起來,促進了江戶時代日本文學的發展。
住宅唐人陳明德,原籍浙江金華,最精於小兒科。他於清初流寓長崎,因醫道高明而被長崎人留住入籍,改名穎川入德,在長崎行醫,著有《心醫錄》,子孫承繼其業,遂為醫藥世家。著名醫師北山道長(? -1701年)是明末任長崎通率的馬榮宇之子,從黃檗宗化外、獨立學醫,仕於小倉藩主,曾在大阪開業,蜚聲醫學界,著有《北山友松子醫案》、《北山醫話》、《方考評議》等醫書多種。漳州人高壽覺曾任長崎唐通事,其後代高天漪(深見玄岱)亦從獨立學醫道及書法,學識淵博,曾應太上天皇之召獻上《養生編》一篇,並被幕府聘為儒官。他所寫的江戶淺草觀音堂「施無畏」匾額,為書法家公認之精品。高善草書,而與之並稱為」黃璧二妙」的林道榮(任唐通事)則兼善楷行草隸各體。江戶中期的著名書法家趙陶齋也是住宅唐人趙氏之後。
除了住宅唐人,曾在長崎離居過的清人中也有許多擅長書畫醫術者,如大畫家伊孚九、沈南孩和大書法家俞立德等。伊於1720年至長崎,教授畫家清水逸等數人,著名畫家池大雅、與謝蕪村均學其南宗山水清雅畫風,促進了日本南宗畫的發展。沈為寫生畫大師,1731年至日,留近二載,長崎譯官熊代斐等多人拜他為師,致使日本也產生了號稱南蘋派的寫生畫。俞善文徵明體書法,1661——1872年間三入長崎,教出了北島雪山那樣的大書法家,其後胡兆新、徐荷舟、劉洛泉等互日,對日本書法發展均有貢獻,而以俞氏對日本近代「唐式」書法發展最有影響。
果然書法是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不得不說中國書法真是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