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唇,廉江偏北的一個鎮。離廉江市區不遠。本是很普通的一個鎮,卻因黎湛鐵路、茂湛鐵路和海南北上的列車都在這裡中轉及擁有一個廣東最大的人工湖——鶴地水庫而出名,為遠遠近近的人們所共知。
來過幾次河唇。第一次是1981年,我在遂溪讀書時,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坐火車去鶴地水庫參觀。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雖沒有空調,卻很開心,火車上的一切和車窗外沿路的風景對我都是很新鮮的,我形容不出我當時的心情。到了河唇,發覺這裡的火車站真大,人多,車也多,車站邊的一道道鐵軌上停著一列列長長的火車。河唇這個山區小鎮就這樣留在我的記憶裡了。
第二次來河唇,是隔了20年之後,我已在湛江工作。幾個朋友相約到河唇的楊桃溝摘楊桃。從湛江市區出發,到了廉江城,卻不知往河唇的方向怎樣走。一路問人,一路兜轉,大半天才來到了楊桃溝,卻哪裡有果啊,只有一棵棵長勢旺盛的鬱鬱蔥蔥的樹。我們來的不是時候,楊桃樹還沒結果,連花都還沒開呢。
便決定開車去鎮上喝魚頭湯。
雖來河唇不多,但時不時還是聽人說起過這裡的魚頭湯,用的是鶴地水庫的大鱅魚頭,做得像牛奶一樣白,很補身子,很好喝,而且做得你聞不到魚腥味。然而,當一大盆滿滿的像牛奶一樣白的魚湯端上來,我品嘗了第一口,卻覺得並不怎麼樣,而且腥味依然很濃。河唇魚頭湯,與我在家裡喝的海仔魚湯不可比也。於是便懷疑,這魚頭湯是不是正宗的?還是廚師不會弄呢?可你看那湯,像牛奶一樣白,濃濃的,好像還漂著一些藥材。便想找來廚師問一下,是不是在湯裡加了牛奶?朋友說,算了吧,你問了,那廚師肯說是加了牛奶麼。於是作罷,於是河唇鎮子上那牛奶一樣白的魚頭湯便成了我心中的一個懸念。
回到市區,跟朋友說起河唇那白得像牛奶一樣的魚湯,有說是加了牛奶,有說沒有加,是師傅的功夫到家。莫衷一是,仍是一個謎。
最近幾周,又去了兩次河唇,應該是鶴地水庫。這個縱橫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廣東省最大的人工湖。我是衝著那牛奶一樣白的魚頭湯來的,因為我心裡的懸念還沒解開呢。
這兩次不是在鎮上,而是在鶴湖賓館的餐廳裡。再喝上那牛奶一樣白的魚頭湯,感受終於跟在街邊喝的那次大不相同了。這兩次的魚湯味道不但清甜鮮美,顏色也像牛奶一樣白,而且真的聞不到腥味。每人都不斷往碗裡加湯,一大鍋魚湯很快就見底,又叫師傅再熬一鍋上來。我們都以喝湯為主,其他的菜餚少有人問津了。其實,這裡的師傅砍下鱅魚頭熬湯,剩下中間和尾部的肉,又煎,又燜,那味道同樣令人唾液欲滴,讚不絕口。
這兩次,因有鶴地水庫的朋友作陪,同坐一桌,便將多年藏在心裡的那懸念掏將出來,就在飯桌上用手指著那白白的湯問他們,這湯是不是師傅加了牛奶?想不到水庫的幾個朋友都笑了,絕對沒有!絕對沒有!若加了牛奶,怎麼連一點奶味都沒有呢?加了牛奶,還應該有甜味呢,孔你喝出甜味了嗎?他們又笑,很多人都懷疑是加了牛奶,來這裡用餐的人很多人也都這樣問。事實是,魚湯的這種白,一是要魚靚,而且一定是水庫深水區裡的鱅魚,越大越好,二要講手藝,火候也關鍵,什麼時候猛火,什麼時候微火,下油鍋煎多長時間也要掌握好,加水煮熬時也要講究,水多了,味道淡,水少了,太濃。別看我們餐廳的師傅才三十來歲,在做魚湯這方面可是經驗豐富,功夫非常到家,品嘗的食客有省市的一些領導,也有普通遊客,都對鶴湖的魚湯讚不絕口,回味無窮。
我說出我第一次在鎮上街邊嘗魚頭湯的感受,他們說,這應該是材料和技藝有別。鎮上一些飯店的鱅魚,有的是捕自水庫,有的是塘裡養殖的,味道肯定不一樣了。
懸念終於解開,一鍋鍋捧上桌面的魚頭湯也被我們喝得精光,肚子撐得圓圓的,朋友借來魚竿,說要去水庫的閘口邊垂釣,說不定能釣上一條大鱅魚,拿回家去再親自上廚,也許也能整弄出一鍋也像牛奶一樣白的魚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