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5萬士兵大勝50萬秦軍,是什麼原因讓他沒有被選入四大名將?

2020-12-14 古今易撰

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一生未嘗敗戰,且在陰晉之戰中以5萬魏軍擊退50萬秦軍,但是這個人卻沒有被列入戰國四大名將,這個人就是吳起

吳起是誰

吳起於公元前440年出生在衛國左氏,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和著名戰將。

其實吳起小時候他們家與當官並沒有什麼關係,家裡可以說是當地的一方地主,有錢的很,但是一家人都想尋得一官半職,所以一直花錢找人幫忙。

但是到最後,花光了家裡所以的錢也沒有求得什麼職位,還被鄉親們取笑。

吳起一氣之下殺光了取笑他們家的30多人,然後出逃他鄉。

後吳起拜入曾申門下學習儒學,但後因吳起母親去世吳起沒有回來奔喪,而被曾申指責他不孝,不配做自己門小弟子。

於是便與吳起斷絕了關係,吳起至此才是棄文從兵。

為出名殺妻子

吳起有一個老婆是齊國人,公元前412年,齊國帶兵準備攻打魯國,當時魯穆公本來準備讓吳起出徵,但是看到他的妻子是齊國人,心生懷疑,所以最後沒有選擇吳起。

然而當年吳起急切地想要立功,為了表達出自己的心意,他當機立斷斬殺了自己的妻子。

吳起被任命之後率魯國軍隊擊敗了齊軍。

後來魯穆公還是對吳起心生懷疑,便免去了他的官職,吳起這才從魯國投奔向了魏國。

吳起有多猛

吳起是公元前409年來到的魏國,當時的魏文侯也是珍惜人才,立馬就任命吳起為主將帶兵出徵秦國,最後在吳起的帶領下,軍隊成功攻克秦國河西地區。

次年,吳起又帶兵再次出徵秦國,這次也是一路連戰連勝,最後秦國只得退守至洛水。

此時的魏國已經逐漸登上當時第一國的寶座了,但是吳起的厲害還遠遠不止這些!

著名的陰晉之戰

當年吳起擔任過西河郡守,在任期間,他積極學習儒家思想,改變了魏國的兵制,創造出了「武卒制」。

所謂的武卒制就是裡面的每一個士兵都是通過考核的精英兵,並不存在所謂的動員兵,有點像現在的特種兵一樣,據說當時每一個士兵都是以一敵百的存在。

在公元前389年,秦國出兵50萬徵討陰晉,可能是為了考驗這隻軍隊的實力以及自己推行的「武卒制」是否好用,吳起就帶領著5萬的新兵以及戰車和少量騎兵便出徵了。

結果令人沒想到的是,這5萬新兵居然大勝秦軍的50萬軍隊。

這一戰讓魏國從此名聲大漲,當時諸國誰也不敢去熱魏國,當時真的是獨霸一方,但是其中吳起也是功不可沒啊。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英勇善戰,善於用兵的吳起,卻為何沒有被列入「戰國四大名將」?

各種猜想

所處時間的原因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國的王翦,白起,趙國的李牧,廉頗。而從時間線上來看,四大名將都處於戰國的中後期時代。

當年《千文字》中也用「用兵最精」四個字來形容四大名將兵法高超,用「馳譽丹青」形容他們戰績卓越。

然而單論戰績和兵法的使用的話,吳起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存在,所以人們認為吳起沒有被納入四大名將之一是因為吳起處於戰國初期,時間上算不進來。

吳起不止是位將

吳起和其他四位入列的名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點就是,吳起不單單只是一個將軍,他還是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

吳起在當時可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個出將入相的存在。

所謂的出將入相就是說帶兵出徵可做將,入朝執政可做相的人。歷史上這些出將入相的一個個都是不得多的的人才,例如曹操,諸葛亮,王猛等。

吳起除了在魏國實行「武卒制」之外,後來來到楚國之後也是頗有成就。

他在楚國得到楚王信任之後一路升官到令尹,這個官位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簡單來說就是楚王之下的存在,是最高的官銜。

然而一般來說這種官銜都是楚國的貴族才可以任職的,從這也看出了楚王對吳起的信任。

而吳起也並沒有讓楚王失望,他大力整治官場,糾正不良官風,精簡貴族支出,依法治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起變法」。

通過變法楚國迅速強大,不斷向南北兩邊擴張領域,楚國也一躍變成當時的一大強國。

所以,能文能武的吳起被判斷為不可單單作為名將,所以這才沒有被加入四大名將之中!

吳起無德可言吳起雖然在戰場上能以一敵萬,在朝野之上可以主持變法,增加國力,但是確實一個失德之人。

(1)吳起當年為了能在官場闖出一片天地,背井離鄉在外闖蕩,但是母親死後他卻並沒有回來奔喪,這件事情失德。

(2)當年吳起在魯國的時候,由於魯穆公懷疑吳起老婆是齊國人,吳起上陣殺敵會有所遲疑,所以吳起便拔劍殺死了自己的老婆,這件事失德。

(3)吳起當年得到楚王信任開始興致勃勃地變法的時候,為了表達自己的真心,在朝堂之上拔劍,說:」我的妻子朝夕令改,不守婦道,此女該休!」,說完便把自己妻子給休了。

吳起為了可以讓楚王以及眾臣相信自己要完成變法的決心,把自己的妻子休了。

要知道女子在古代被休了之後是很難再找到第二任夫君的,這也給自己的妻子落下了一個不守婦道的壞名聲,此事失德。

所以如果單從人品來看,吳起是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並沒有所謂的武德,所以自然不會被儒家弟子所寫的《千文字》列為四大名將了。

相關焦點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一開始李牧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匈奴一來就把所有的牲畜、財產和百姓集中到堅城壁壘中,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從而造成他「怯戰」的假象。趙王也因他的「怯戰」而心生不滿,臨陣換將。結果換上去的大將貿然出擊,大敗而歸。趙王不得已又重新啟用李牧。
  • 老師不會告訴你,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並不是那個時代最牛的武將
    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王翦一生徵戰無數,戰績輝煌,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而他也因為自己的功績,被秦始皇拜為太師,並封為武成侯。更值得一提的是的,王翦滿門忠烈,一家三代,皆是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李牧大敗秦軍的肥之戰!
    李牧是戰國後期趙國人,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是白起、王翦、廉頗。兩個秦國,兩個趙國。其他三人的故事廣為人知,白起是「人屠」,長平一戰殺掉趙國45萬人;王翦幾乎一人滅六國;廉頗小學都學過,跟藺相如「將相和」,傳為千古佳話。
  • 我國古代的十大名將,你認同嗎?
    那,如果要從古代選十員名將,你會怎麼選呢? 孫武 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解除了齊國對魯國的威脅;仕魏時屢次破秦,公元前409年,率3萬大軍大敗20萬秦軍,盡得秦國河西之地,公元前389年,陰晉之戰率5萬沒有立過軍功的弱旅大敗秦惠公的50萬大軍,攻下函谷關,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率楚軍出徵百越,擴大了楚國的疆域,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
  • 淝水之戰,是一場不可思議的勝利,東晉僅以8萬軍力大勝80萬秦軍
    因為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就大勝了八十餘萬前秦軍。可是原本秦軍不會如此狼狽,這中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王猛臨死前曾對苻堅說過:「東晉雖看來衰微,但它卻是天下正統,再加上有謝安等名臣扶持,去攻打它是不宜之舉,陛下切記!」可是,苻堅並沒有聽王猛的話,不久便舉兵進攻襄陽,彭城,並均獲勝。之後,苻堅要討滅東晉的願望更加熾熱。也正是由於這難以熄滅的熾熱的願望,使得秦軍一敗塗地。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一稱呼是在多久出現,如何出現的。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因《千字文》後來從教導皇子的文稿成為了後世孩童們的啟蒙文章,漸漸傳播開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所寫的這兩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 將軍最大的榮耀莫過於馬革裹屍,為國捐軀:這10大名將死的憋屈
    但也有一群這樣的人,他們雖然也是英雄名將、建立了不世功勳,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卻英雄末路斷頭路,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嘆息下面,我們從在歷史上的名氣、建立的功業大小、悲情程度、個人的品德、後人的同情程度等方面綜合考量,點評中國歷史上十大最悲情的英雄。
  • 中國古代前二十名將排名 誰才是你心中的戰神?
    12、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平生未嘗一場敗仗,和其他戰國時期武將不同,他的成績乃是和北方侵略者的戰鬥,其抗擊匈奴所取得的成績,後世之衛青霍去病也不及。一戰打敗單于主力,殺死十餘萬匈奴騎兵,匈奴元氣大傷,此後十幾年都不敢靠近趙國。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 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湧現出的九大名將
    戰國名將之中,白起的戰功無可爭議是第一!但殺戮太多,名聲不好,所以把他排在第四的位置上。但平心而論,他才是戰國第一名將! 戰國九大名將(五)趙奢 敵軍連勝氣囂張,狹路相逢戰太行。智勇雙全奇制勝,誰人能夠笑秦邦?
  • 亞歷山大如果繼續東進,秦軍拿什麼抵擋?這三大法寶完勝亞歷山大
    此時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有三個都被亞歷山大徵服,他建立的亞歷山大帝國面積達到了500萬平方公裡,超過了戰國七雄領土的總和。 如果當時亞歷山大繼續東進,他遇到的第一個勁敵將是戰國七雄中的秦國。那麼,如果亞歷山大真的繼續東徵,秦軍拿什麼抵擋馬其頓的大軍呢?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此人除了是歐洲歷史上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廣袤的國家。不少人都在猜測: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那秦軍是不是他的對手,能否抵擋得住?就算沒有合縱連橫,如果亞歷山大選擇從北方入侵,就會碰上趙武靈王,他正在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此時趙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可媲美秦國軍隊,且機動性更強,亞歷山大碰上的話估計跑都跑不掉。而若從北境最弱的燕國入侵,就要面對至少20萬的帶甲士兵。抵禦外敵對於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打得東胡哭爹喊娘。亞歷山大僅僅幾萬人,的確不夠看。同一階段,魏國擁有強大的魏武卒。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要知道白起可是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存在,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論戰績之輝煌,戰國兩百餘年裡,無人出其右。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 50萬南下秦軍後裔去哪兒了?史學家終於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50萬南下的秦軍後裔現在哪裡?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在秦軍第一次南平百越時,趙佗、屠睢同為秦軍主要將領。公元前218年,秦軍第一次進軍嶺南。秦主將屠睢的軍隊,在西線的西甌地區慘敗,屠瞧被殺,「伏屍流血數十萬」。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秦軍南徵百越成功後,秦始皇在百越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共三個郡,同時也命這50萬秦軍就地戍守嶺南、開發嶺南。由此可知,各地農民起義遍起之時,秦朝不是沒有兵馬,而是國內主要的兵馬都各有重要的任務。50萬秦軍在北方守長城,抵禦匈奴;50萬秦軍在戍守嶺南,鎮壓百越地區,同時也是開發百越地區。史書《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 吳起取得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的戰果,在於帶兵有方,練兵先練心
    在春秋戰國幾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湧現出了一大批能徵善戰的帶兵將領,但象吳起那樣通過用心帶兵的卻沒有幾個。我們在史書中記住吳起的,主要是他在魏國進行軍事改革,創建魏武卒的事,但對他如何帶兵,如何贏得士兵愛戴卻知道得不多。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下吳起如何通過練兵先練心,從而斬獲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的?
  • 起剪頗牧良莠不齊,戰國四大名將難以服人,只是文人自以為是而已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