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上的禁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講究?「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有何深意?
古代人雖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遵禮守規」卻做得要比現代人周到。比如說吃飯這樣的小事,就有許多規矩。至今仍然記得,小時候父母給定下的規矩:吃飯時不準說話、不準吧唧嘴、不準嘬筷子、不準扒拉菜、不準把肉夾斷,也不準「夾不夠、站起來」……稍一犯規,就會招來父母的訓斥或責打。
自家人在一起吃飯,都有這多講究,要是來了客人,設家宴款待,規矩就更多了,其中就有「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講究。這此看似無釐頭的規矩,其背後也是有著不少人生忌諱的。
一、菜不擺三
現在去飯店吃飯,還有些人遵守著「三個菜不開席」的習慣。「三個菜」為何讓人如此忌諱呢?原來,這與我國的祭祀禮儀有關。祭祀先祖或神靈時,供品都是「三三制」的,三柱香、三盤菜、三碗米飯、三樣點心、三杯水酒,就連祭拜禮也是三叩首、三鞠躬。「三個菜」是敬祖供神的「神仙菜」,所以,供活人吃喝的酒桌上,是不能只擺三個菜的。
另外,在有些地方,主人家打發趕喜事的乞丐,也是在大門口擺張小方桌,菜只上三品,所以,用「三個菜」來招待客人,又有施捨乞丐之嫌。
最後,古人還大多很迷信,因「三」與「散」諧,有賓主不歡而散之意,所以,招待客人都不會擺三盤菜。
二、筷不成五
所謂「筷不成五」,並不是指排五雙筷子,而是說筷子的長短,不能「三齊五不短」的,每個人面前的筷子必須長短統一。
在古代,筷子的製作本來是有一定之規的:筷子為前圓後方,且長度為7寸6分。這樣的形狀與長度,也是有著非常豐富的寓意的:
七寸六分長,代表人有「七情六慾」,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因此,吃飯時也時時提醒人們要節制不當欲望。筷子的前圓後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表示著「天圓地方」,這也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並將它附著在天天要使用的筷子上,也是要提醒人們,敬畏自然。
「三齊五不短」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三長兩短」。所謂的「三長兩短」,本來指的是棺材: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三長兩短」被用來代指棺材。
如今,「三長兩短」的意思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也是對人的死亡的一種婉轉說法(多用於假設、虛擬)。出自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
筷子本來都是長短一致的,但是,古人的一副筷子是要用很久的,有些就會被磨短了,以致一桌筷子會出現長短不一的情況。為了防止出現疏漏,一般人家辦喜事時,往往會重新購置新筷子,這樣,就不會出現長短一齊的情況了。
三、席不成六
中國的傳統飯桌,就是人此前常見的「八仙桌」,就是正方形的木桌,一邊坐兩人,一桌共計八人,又取「八仙過海」之寓意,所以稱其為「八仙桌」。上席擺的是兩張太師椅(或是帶靠的高腳木椅),是貴賓座,另外三邊,擺的是長條板凳,是一般客人及陪客者的座席。
一桌坐八個人,是很圓滿的,也聚財聚氣。如果是六個人,就太好做了,弄不好就座成個「烏龜席」。最後所謂的「席不成六」就更有意思了,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仙過海」,也就是坐八個人,而不能坐六個人,主要是為了避免賓客們坐成「烏龜席」。
所謂「烏龜席」,是指一張桌子的兩側分別坐兩人、上下分別坐一人,或是上下分別從兩人,兩側分別坐一人,俯瞰如此形態像只烏龜。雖說烏龜在古代文化中有長壽的意思,烏龜與王八同宗,很容易讓人心生歧義,背了個「烏龜王八」的名譽,那是件非常尷尬或鬧心的事。所以,在座桌時,就儘量不安排六人一桌的。
老話常說,為人要「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這些小到吃喝中的規矩,在此前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也時時規範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些陳規陋習都被革除了。但是,古人留下來的這些規矩,偶爾溫習一下,也並非壞事,畢竟,那些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