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上的禁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講究?

2020-12-25 黃門左侍郎

飯桌上的禁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講究?「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有何深意?

古代人雖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遵禮守規」卻做得要比現代人周到。比如說吃飯這樣的小事,就有許多規矩。至今仍然記得,小時候父母給定下的規矩:吃飯時不準說話、不準吧唧嘴、不準嘬筷子、不準扒拉菜、不準把肉夾斷,也不準「夾不夠、站起來」……稍一犯規,就會招來父母的訓斥或責打。

自家人在一起吃飯,都有這多講究,要是來了客人,設家宴款待,規矩就更多了,其中就有「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講究。這此看似無釐頭的規矩,其背後也是有著不少人生忌諱的。

一、菜不擺三

現在去飯店吃飯,還有些人遵守著「三個菜不開席」的習慣。「三個菜」為何讓人如此忌諱呢?原來,這與我國的祭祀禮儀有關。祭祀先祖或神靈時,供品都是「三三制」的,三柱香、三盤菜、三碗米飯、三樣點心、三杯水酒,就連祭拜禮也是三叩首、三鞠躬。「三個菜」是敬祖供神的「神仙菜」,所以,供活人吃喝的酒桌上,是不能只擺三個菜的。

另外,在有些地方,主人家打發趕喜事的乞丐,也是在大門口擺張小方桌,菜只上三品,所以,用「三個菜」來招待客人,又有施捨乞丐之嫌。

最後,古人還大多很迷信,因「三」與「散」諧,有賓主不歡而散之意,所以,招待客人都不會擺三盤菜。

二、筷不成五

所謂「筷不成五」,並不是指排五雙筷子,而是說筷子的長短,不能「三齊五不短」的,每個人面前的筷子必須長短統一。

在古代,筷子的製作本來是有一定之規的:筷子為前圓後方,且長度為7寸6分。這樣的形狀與長度,也是有著非常豐富的寓意的:

七寸六分長,代表人有「七情六慾」,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因此,吃飯時也時時提醒人們要節制不當欲望。筷子的前圓後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表示著「天圓地方」,這也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並將它附著在天天要使用的筷子上,也是要提醒人們,敬畏自然。

「三齊五不短」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三長兩短」。所謂的「三長兩短」,本來指的是棺材: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三長兩短」被用來代指棺材。

如今,「三長兩短」的意思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也是對人的死亡的一種婉轉說法(多用於假設、虛擬)。出自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

筷子本來都是長短一致的,但是,古人的一副筷子是要用很久的,有些就會被磨短了,以致一桌筷子會出現長短不一的情況。為了防止出現疏漏,一般人家辦喜事時,往往會重新購置新筷子,這樣,就不會出現長短一齊的情況了。

三、席不成六

中國的傳統飯桌,就是人此前常見的「八仙桌」,就是正方形的木桌,一邊坐兩人,一桌共計八人,又取「八仙過海」之寓意,所以稱其為「八仙桌」。上席擺的是兩張太師椅(或是帶靠的高腳木椅),是貴賓座,另外三邊,擺的是長條板凳,是一般客人及陪客者的座席。

一桌坐八個人,是很圓滿的,也聚財聚氣。如果是六個人,就太好做了,弄不好就座成個「烏龜席」。最後所謂的「席不成六」就更有意思了,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仙過海」,也就是坐八個人,而不能坐六個人,主要是為了避免賓客們坐成「烏龜席」。

所謂「烏龜席」,是指一張桌子的兩側分別坐兩人、上下分別坐一人,或是上下分別從兩人,兩側分別坐一人,俯瞰如此形態像只烏龜。雖說烏龜在古代文化中有長壽的意思,烏龜與王八同宗,很容易讓人心生歧義,背了個「烏龜王八」的名譽,那是件非常尷尬或鬧心的事。所以,在座桌時,就儘量不安排六人一桌的。

老話常說,為人要「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這些小到吃喝中的規矩,在此前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也時時規範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些陳規陋習都被革除了。但是,古人留下來的這些規矩,偶爾溫習一下,也並非壞事,畢竟,那些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老祖宗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些飯桌規矩有啥講究
    中國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從古至今就十分重視,從古代開始便誕生了諸多有關禮儀的規矩。大到朝廷,小到飯桌都有著不同的禮儀。雖然一些禮儀已經被淘汰,但是某些禮儀還一直延續至今,就比如至今我們的飯桌禮儀還規定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那老祖宗總結出這些經驗,到底是有啥講究呢?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生活講究,沿用至今
    無論日常待人處事,還是生活點滴,無不講究一個「禮」字,即使是在餐桌上吃飯,老祖宗也是講究的,吃飯時,講究的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雖然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這些老規矩漸漸消失了,但細細品讀,卻發現,實際上,這其中有許多講究的確很有趣,有些甚至至今仍為人們所遵循。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什麼意思?飯桌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一直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謙遜、禮貌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標誌性性格,中國人好客,會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把親人、朋友叫到家裡吃飯,但為了避免朋友在飯桌上尷尬,所以就有了大家嘴上都不說,但都默默遵守的餐桌禮儀,也就是題目中提到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被古人的智慧折服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前言而關於吃飯的禮儀除了在一些講究禮儀的書上有明確的記載,要求人們按照禮儀行動,還有一些則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就有一句話叫做: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從這裡能看出來,這句話已經是具體到飯桌上的一種禮儀了,但是他的意思究竟是什麼,而且為什麼又有這樣的說法不妨值得探究一下。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中國禮儀博大精深
    雖然普通老百姓,沒讀多少書,但是對這些禮儀還是很有研究,畢竟一旦自己的後輩,有階級攀升的機會,總不能讓後輩在禮儀上丟了份兒。子曰接下來就來講一個有關餐桌禮儀的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看看你知道其意思不?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大家都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能有這個稱呼,其不僅僅是因為歷史悠久,還與古人留下的文化禮儀等等,都有有所關聯。比如我國劉徹已久的餐桌禮儀了,這個就有很大的講究,而古人就用一句話來表述了一些餐桌禮儀。
  • 老祖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飯桌上都有啥規矩?
    也許,每個人都曾有過相似的經歷,那就是飯桌上老人常說筷子不能插在米飯中,亦或是筷子不能敲打飯碗等等,只聽老人常說這是不禮貌不被允許的,但很少有人問到為什麼。今天就來說說這飯桌上的各數禮儀,為何老祖宗都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些規矩究竟有何意義?
  • 飯桌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否還有借鑑意義?
    大家坐在一起交杯換盞、暢想未來、談古論今,吃飯也成了很多人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然而中國老百姓對於餐桌文化,其實有非常多的講究和說法。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出了民間獨特的餐飲禮儀。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能夠擺三盤菜,不能拿五種筷子給客人用,六個人不能坐在一桌開席。
  • 諺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多數人不知其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直是人們心中衡量的標杆,除了很多有名的歷史典故之外,民間所流傳的諺語民俗也包含很多的大智慧,那麼俗語中有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圖片:人們參加酒席劇照菜不擺三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不擺三個菜,為什麼在宴請朋友的時候不要擺三個菜呢?
  • 古人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吃飯過程中謹遵食不言的規矩,不得用自己的筷子給客人夾菜。隨著時間的流失,傳統的餐桌禮儀已經被我們簡化了許多。不過,其中一些充滿寓意的禮儀文化依然存留在我們的飯桌上。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雖然聽起來很怪異,裡面卻包含了大量的風俗文化。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早已經不需要這些俗語當作參考了,但人有很多朗朗上口的話流傳下來,成為老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就好比今天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深奧
    於是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套專門的講究,也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但是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大家的想法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習慣和以往大不相同,所以很多人可能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句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含義?古人很智慧
    而其中就有這麼一套,被人用俗語給總結出來,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菜不擺三 首先,說"菜不擺三",其意思是說在餐桌上不能只擺三道菜。那這是為什麼呢?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
    關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並不是自己家人吃飯,而是農村的待客之道。菜不擺三,在陝西農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事事成雙」,不光是待客吃飯,就連婚喪嫁娶都是「尋雙而定」。表達的意思就是雙數為吉,單數不通。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何意思?古人的規矩
    在我國的飯局文化中,人們注重的不僅是那些桌子上的美食,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在酒席上的交杯換盞之間,即便是陌生人也很快就會熟悉起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是這樣被拉近。而隨著就餐文化的不斷正規化,還演化出了種類繁多的餐桌禮儀,這也是每個人在餐桌上都必須遵循的。對於這些餐桌禮儀,古人系統性地總結成了一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是何意思?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啥講究
    今天說一個「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也是餐桌禮儀。一、菜不擺三所謂的「菜不擺三」就是在請客吃飯的時候,哪怕只有兩個人,也不能上三個菜,為什麼呢?因為在古時候,三個菜是用來祭祀祖先的,用三個菜來招待客人,不合乎禮儀。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就好比今天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咱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意思?第一,菜不擺三。咱們生活中家裡面來了客人,肯定是好酒好菜的招待,當然吃的是越豐盛越好了,不過要是人少的話,菜少些也不能擺三個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人們對於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像三的諧音是散,有離開的意思,人家難得來你家做客,吃飯的時候擺三菜,就有讓人吃完趕緊走人,不歡迎久留的意思,讓人覺得在下逐客令,這是不好的,應該來說,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還是比較忌諱的,比如說送梨會被認為是梨的諧音
  • 老話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有什麼說道嗎?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有句老話叫「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其實後面還有半句,叫做「席不成六」。光看字面意思很難理解為什麼要這樣約定俗成,但是講透了道理,你會欽佩古人的智慧。 何為「菜不擺三」: 現代人沒什麼忌諱,請朋友吃飯有什麼吃什麼。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是什麼意思?
    餐桌禮儀,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向來都被認為是一種最佳的社交資源,儘管現如今對於禮節的變化,也逐漸趨從於方便得體,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但當中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卻讓人不敢不重視。菜不擺三桌子上擺三個菜意味著什麼呢?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先的飯局規則,別不懂
    假如主人要是在這一件事上安排欠佳的話,輕則相互間鬧得不愉快,重則還會為自己惹上各式各樣的麻煩。兒時在家裡用餐,我想去拿點東西,就直接把手中的筷子插在米飯上,結果被老媽罵了一頓,說不可以這樣做。我一直不解,但「母命難違」,就只好這麼做。直至我看到「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才逐漸明白,這些都是老祖先的飯桌規則,別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