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
前言
中國的禮儀文化可以追溯到周朝,自那個時候起,中國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規範。這些禮儀規範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很多都被沿用了下來,這就說明古人在禮儀方面的制定是非常周詳且完備的。
而關於吃飯的禮儀除了在一些講究禮儀的書上有明確的記載,要求人們按照禮儀行動,還有一些則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就有一句話叫做: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從這裡能看出來,這句話已經是具體到飯桌上的一種禮儀了,但是他的意思究竟是什麼,而且為什麼又有這樣的說法不妨值得探究一下。
01菜不擺三實際上是「諧音梗」
古代人十分講究好的意頭,不管什麼事情都講究好事成雙,在請客吃飯上也有這樣的講究。即便只有主人和客人2個人用餐,也絕對不能上3個菜。
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古代祭祀故去的人一般選擇3這樣的單數,請客如果上了3盤菜會讓對方感到非常不舒服。而且,數字3的發音和散夥的散諧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吃了這頓飯,兩個人就要離散的,這是非常不吉利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和民風有關係,中國各個地方都講究排場,如果請客上的菜不多,會顯得主人非常的小氣,因此一般都不會要3個菜。
02筷不成五實際上是要求人們注意細節
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就是筷子一定不可以是5根,這個表面的意思就是需要避諱「三長兩短」。因為在古代,人們的物質生活不如現代,筷子的樣子新舊也會有差別,如果隨手拿筷子上桌,很有可能幾個筷子長得都不一樣。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就顯得非常失禮了。而且,人們在同一桌上吃飯,餐具的使用上應該是一致的,這樣才會讓大家心情愉悅。如果主人款待客人,拿出來的筷子都不一樣,不少人就會覺得主人家待客不真誠,從餐具上就對到場的人差別對待,這樣就反而會讓賓客內心起了不好的想法。
而且,筷子都是兩根為一雙,如果拿出來的筷子是單數,很明顯會有一根筷子落單。這個要求明顯是餐桌禮儀中的細節,要求人們在準備器物的時候要儘量仔細,避免令讓不愉快的小細節的發生。
03席不成六避免看起來不雅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需要發揮一些想像力。古人吃飯的桌子一般是一個長條狀的方桌,如果6個人在一起吃飯,那麼當所有人都圍坐在桌邊,整體的形態上看起來就很像一隻烏龜。這樣的席面還被叫做「烏龜席」,一桌吃飯的人不管是主人還是客人,都被說成是烏龜了。
烏龜又被叫做王八,這名字聽起來很難聽。主賓一起吃飯本來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如果只是因為人數和桌子的問題,被叫成「烏龜席」,這樣豈不是太過於掃興了,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問題,就有了席不成六這樣的說法。
綜述
古代的餐桌禮儀還有很多,光是一雙筷子的用法就有很多,可見中國是一個多麼講究禮儀的國家。但是,很多餐桌文化都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地被人們淡忘了,不過這些餐桌禮儀中確實蘊含了很多古人的智慧,了解了之後才知道裡面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飲食文化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飯桌上擁有著人們無窮的智慧,掌握了飯桌禮儀可以讓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塑造一個有禮貌、有涵養的形象。
【參考資料】《禮記》、《周禮》、《儀禮》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桃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