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星移,歲次乙酉,不覺人間又是雞年。雞,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因每天下午5-7點(即酉時)——日落時雞便歸窩夜宿,故雞的十二地支配屬為「酉」。
雞是家禽類中唯一被納入生肖屬相的動物。古人稱讚雞是有德之士:「頭戴冠者,文也;足付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爭,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
雞,殷實著農家的生活。那些年月,有了雞鳴狗叫,就有歡樂。雞成了農家的「小銀行」,手頭緊了,用雞蛋換點零花錢或油鹽醬醋、針頭線腦;誰家生孩子「坐月子」,送一籃雞蛋「下奶」;誰家人生病了,殺一隻老母雞做成鮮雞湯,補補虛弱的身體……現在,生活好了,隔三差五,煎雞蛋,小雞燉蘑菇,已是家常菜。
滇菜雖不在八大菜系,卻憑藉著食材豐富、菜品繁多、口味各異的獨特魅力徵服了全國各地的吃貨。同一種食材可以給你做出酸甜苦辣,人間百態!
說到吃雞,雲南人的烹調方式有很多,時常能讓各種人伺「雞」而動。儘管雞並不是雲南所獨有,但豐富的天然資源,加之眾多的少數民族,其五花八門的香料和特色各異的手法,使得雲南菜中的「吃雞套路」變幻無窮。
汽鍋雞可謂是養生派的掌門人,養生雞界的頭牌,最正宗的當然是建水汽鍋雞。作為雲南名菜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民間流傳。在汽鍋雞中配入雲南特產的名貴藥材「三七」、「蟲草」、「天麻」,使雞湯更有營養。
出昆明一進玉溪,有刺桐關麻辣雞。此雞出名於1980年代,據說是川菜滇做的產物,做雞中的重口味,在昆明、玉溪一帶,當年的名氣,無疑當紅頭牌雞。只是用材多半屬於飼料土雜雞,醬辣有餘雞味不足。類似做法,還有曲靖的霑益辣子雞。
舂雞的發源地在雲南玉溪市峨山縣,民間廣為流傳的峨山舂雞被稱為一道彝族名菜,因加入當地產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獨特,麻辣鮮嫩,峨山縣幾乎很多大型餐館都將此菜作為招牌菜推出。
舂雞製作的全過程。首先把一隻仔雞用鹽搓揉全身,靜置半個小時後取出,放在陰涼地方懸掛,把皮晾乾。然後把雞放入砂鍋中用清水煮,放入蔥、薑片等,用小火煮2小時左右取出,去掉大骨,用刀斬成塊,放入石臼內和小蔥、春籽、薑絲、蒜茸、花椒、辣椒麵、胡椒、鹽等配料一起舂。麻、辣、香等味漸漸融入清甜雞肉之中,吃起來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
選用玉溪通海當地農家放養的生態土雞為原料,用著名的粵菜「白切雞」的煮雞法,然後砍成涼雞裝盤,淋上通海特產上等醬油,鋪上蔥絲薑絲、放上通海四寨出名的青花椒,撒上青紅辣子段,把精油燒開澆到花椒、蔥絲薑絲、雞肉上,使此雞帶有通海醬油、花椒、蔥姜青紅辣子香,將通海醬油雞的老傳統滇味與新派滇菜花椒雞的時尚風味融為一盤;一上桌通海醬油與雞肉的香味就升騰起來,衝入鼻腔,令人食慾大增;吃到嘴裡,雞肉鮮香辣麻嫩。
竹蓀是雲南野生菌的一種,因長相優美,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中皇后」,它營養豐富,香味濃鬱,自古就列入「草八珍」之一。竹蓀爽脆,雞肉鮮美,兩者完美結合真是妙不可言。
天麻燉雞是雲南昭通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昭通是我國天麻主產地之一,所產天麻個大肥厚品質特佳,小草壩產的野生天麻,堪稱上品。天麻與雞相燉,味道以及功效都是上乘之品。
火塘雞是納西人民最原始的吃法,是麗江當地特色美食之一。納西族是麗江的主要世居民族,在滇、川、藏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拉鋸地帶,火塘文化成為了納西族文化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火塘燉雞注重的是原汁原味,吃的時候用炭火慢慢的燉,雞湯味道鮮美。
用尼西土陶加工的藏香雞,就是著名的尼西土鍋雞。用尼西土陶煨制出來的雞原汁原味,味道非常鮮美。是香格裡拉不可多得的大眾美食。尼西土鍋雞味道獨特的原因,就在於有3000多年歷史的黑陶,只有用尼西土陶煨出來的雞,才具有原汁原味的鮮嫩。
在彌勒人的舌尖上,惟有「色豔、味香、肉筋和耐嚼」的滷雞,最具地域飲食文化特色。獨特的滷料配方和不斷創新的烹調方法,造就了雞肉的獨特風味,使得滷雞成為彌勒的名片。
壯涼雞是雲南永平縣回族風味名菜,瘦肉紅似櫻桃,肥肉潔白如雪,質嫩香醇,腊味鮮美。製作壯涼雞時雞的宰殺十分重要,需要兩個人合作,不讓血液倒回保持雞肉潔白。
鬼雞是雲南傣族和景頗族的名菜,聽名字會讓人感覺這道雞很玄乎,其實這與他們的信仰習俗有關。歷史上他們有殺雞祭鬼的習俗,「鬼雞」就是供祭獻鬼後,景頗族人將煮熟的雞晾涼後撕碎,佐以配料。
哈尼蘸水雞別具特色,是哈尼族人待客的最高禮節。 蘸水是整道菜的點睛之筆,薄荷、芫荽、香蔥、大等作料切細或搗爛,而後將與雞肉切細丟入碗中,再澆上一大勺雞湯,一時間雞湯香混合著各種輔料的香四散開來,令人垂涎。
香茅草烤雞是雲南傣族的一道特色美食。用洗淨的香茅草把肉團捆綁起來,夾在竹片中放火上烤。等到肉烤熟之後,再抹上豬油,再烤上幾分鐘就可以解掉香茅草吃了。吃起來香辣可口,非常鮮美。
木瓜酸而可口,在大理州雲龍縣一帶,用其盛產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燉雞來防病治病補身,也用來招待遠方來客,為客人消疲解乏,強筋健胃。木瓜燉的雞肉湯肉酸香,味清純,一點都不油膩。
怒江盛產漆樹,漆油雞葉成為了怒江傈僳族的美食瑰寶。漆油就是漆樹結的籽炸出的油,冷卻後凝成塊狀,活血化瘀的藥用價值突出,「漆油雞」佤族婦女產後必吃。漆油雞是要做成火鍋吃的,並且在製作過程中最驚奇的是任何作料都不擱,保持著原汁原味。
竹筒雞是雲南哈尼族的傳統名吃。利用竹筒烹飪,歷史久遠。時至當代,雲南的各少數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飪的傳統方法,竹筒雞既有雞肉之鮮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軟糯,製法獨特,古老樸實。
霑益辣子雞是滇菜的代表作,也是曲靖霑益的宣傳名片,它的製作工藝有百年歷史,因其選料精殊挑剔、製作道序複雜、味道辣香爽口而名震四海。較具代表性的是龔氏辣子雞。
岜夯雞,是文山州廣南縣壯族獨有的一道獨具風味的傳統美味菜餚,被稱之為「雲南一絕」。岜夯為壯語,即酸湯之意,是一種用紅青菜或野菜製作酸菜湯,加入雞肉慢燉,以香甜、鮮美和奇特的酸味為特色,油而不膩。
白河涼雞是屏邊飲食風味中的名牌產品,選用本地未生蛋或未啼鳴的仔雞,經過特殊製作方法,加上白河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利用白鶴山天然礦泉水煮製而成。涼雞具有濃厚的川菜風味,又具有地方特色.食用時配以特製的酸,甜,麻,辣的小米辣蘸水,味道鮮辣可口、肉質酥軟細嫩,餘味無窮,是屏邊縣宴席和佳餚中的上品,深為群眾喜愛。
罈子雞是雲南騰衝著名的漢族小吃,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相傳與明朝末代皇帝永曆皇帝有關。由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宮中藥物融合騰衝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其色金黃玉潤,晶亮養眼,其色純正持久,不悶不膩,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罈子雞還因為中藥秘方的滷製,有活血舒筋,清肺、健胃之功,尤為適合老人和小孩。
這是一種西雙版納勐海縣特有的傣雞,體型較小,每隻雞體重不到一斤,肉嫩味好,特別經有經驗的師傅一加工,再配上特有的粉狀調料,那味道更不一般。烤雞肉質鮮嫩,輕輕便可撕下。
將雞宰殺、脫毛、剖肚取出肚雜內臟洗淨後,剔出雞胸肉,砍下雞頭和雞大腿(帶腳),用雞脖子、雞脊梁骨及雞身上的其它骨頭,連皮帶少量肉和骨頭一起剁碎成肉沫狀,再將小米辣、生薑等配料剁碎,在鍋內放入適量油鹽後,用猛火爆炒,炒制水分即將幹時香味溢出即可出鍋食用。此外,現在的瑤族在炒剁雞生時,除了必須放小米辣、生薑外,根據各自的喜好,有的放香菜(切碎)拌炒,有的放紫蘇葉(切碎)拌炒,有的放香茅草(切碎)拌炒。
雞肉爛飯佤族語稱「布安納亞」,是佤族菜譜中最著名的一道菜,也是佤族待客的上等佳餚,因其比稀粥要稠一些,有經過加工的雞肉混合,故俗稱雞肉爛飯。以手撕最為講究和精道,用普通土產雞,但忌用白羽毛雞,風俗認為用白羽毛雞是對客人的不禮貌。
雞腳就是所說的雞爪子。其味淡,做法甚多。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裡搗去皮殼或搗碎。顧名思義,舂雞腳就是把雞腳放到石臼裡搗碎。舂雞腳是西雙版納地方特色美食,口味酸酸甜甜微辣。主料為雞腳。
介紹了24種雲南人吃雞的方法,最後來說說「雲南稀有地方雞種——瓢雞」
瓢雞原產地為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俗稱閉毛雞。因無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鐮羽、尾脂腺,尾部形狀似瓢,故名瓢雞,瓢雞體型小而緊湊,尾部羽毛下垂,臀部豐腴圓滑,形似葫蘆瓢。
瓢雞行動靈活、適應性強、合群性較好,肉質細嫩,比一般家養土雞更細嫩更香甜,可與山雞媲美。
責編:無憂
來源: 一視頻
本平臺長期徵收普洱本地原創內容稿件(稿費從優,優稿優酬)
投稿郵箱:814796091@qq.com
私信: wuceo2013 lidongchun6868 13099660008
商務:130996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