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我全家的集體照,包含我祖母、父母、以及我們十五個子女都在其中。我在家排行十七,即鬱十七郎是也,拍照時乃抗戰勝利後隔年,前面有兩位兄姊不幸先走了,還有十五位,皆為同父同母所生。兩年後,我隨父親來臺灣參加國貨博覽會,準備投資國藥號,卻因兩岸生變留在臺灣,真的是世事難料,一切皆有命註定!我一直到最近才發現,如今十五個兄弟姊妹,包含我在內,還有十位在人間!
——鬱慕明
上海鬱家
1945年冬,一件畫壇盛事轟動上海灘,畫壇名宿張大千一次收徒五姐妹。
這五姐妹就是鬱慕明的五個姐姐,鬱慕貞、鬱慕潔、鬱慕娟、鬱慕雲、鬱慕蓮,時人稱之為「五美拜師」。
鬱氏祖籍山東,後來遷至上海。
當年的「鬱良心藥堂」聞名上海,這家藥店有一塊純金打造的「鬱良心堂」金字招牌,用鬱家的名字做保證,以示決不販賣假藥。
這家藥房,就是鬱慕明的曾祖父鬱懷智在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創辦的。
鬱懷智,字屏翰,上海人,早年就學於馮桂芬創建的上海廣方言館,這是上海第一所外國語專科學校。畢業後,他進入英商義記洋行,專門從事洋布的買賣。此後經營棉布致富,再後來開了藥房。
鬱懷智的兒子鬱葆青,幼時茹讀私塾,有記載其「於英文、理化、軍事、國術各科亦嘗涉獵」。
鬱葆青的兒子鬱元英,一身文人做派,「花很多時間在詩詞和崑曲上。」鬱家當時居於上海方浜路,在老城隍廟隔壁。當時附近治安不太好,鬱慕明的父親鬱元英僱請了兩個白俄羅斯保鏢,出門或者偶爾坐電車的時候白俄羅斯保鏢都跟著。
鬱家詩書傳家,常懷悲憫之心,是典型的儒商。
鬱懷智生性慷慨,熱心公益,是上海灘的慈善家。鬱家幾代都在當地捐錢修路,興辦義學,救治窮人。當時,鬱家捐錢修了一條「敦惠路」,用的便是鬱慕明曾祖父的名諱。
在鬱元英經營「鬱良心堂」時,曾自製治療胃病的「胃氣痛散」 和治小兒面黃肌瘦的「保赤散」,據稱由於療效好、價格低,深受百姓的喜愛,,而獨家配方的「六神丸」 更是當時上海的名藥。
為了救治窮人,當時鬱元英將「胃氣痛散」和「保赤散」放到藥店,生活困難的百姓可以隨意索取, 有錢的放一個銅板,收到的銅板, 年底分給職工。
鬱十七郎
鬱元英的小兒子,就是鬱慕明。
「因為很多機緣,我才會出生,今天才能跟你見面。」鬱慕明說。
1940年7月19日,鬱慕明在上海出生,家中排行第十七。在他前面有12個姐姐,4個哥哥。
鬱慕明的母親是當時蘇州大戶嚴家的小姐嚴鈺琴。
作為大戶人家,鬱家對於子孫繁衍尤為看重。因為祖父鬱葆青和父親都是獨子,鬱慕明的祖父母抱孫心切,希望穆字輩中能多有幾個男孩。
婚後,嚴鈺琴生的第一個孩子就是男孩,鬱家極為歡喜。
第一個是男孩以後,十個女兒就排著隊出來了。有一種說法稱,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當時嚴鈺琴主動提出,給丈夫納妾,為鬱家多生子嗣。但這個想法遭到鬱元英的拒絕,理由是「會生女的,就會生男的」。
在連生10個女兒後,鬱家迎來第12個孩子,是個男孩,取名「慕熹」。街坊四鄰絡繹前來道喜,鬱家光紅蛋就發了一萬多個。
此後,又接連生下兩個女孩後,嚴鈺琴生下兩個男孩,排行第十五、十六。
鬱慕明說,十六個哥哥姐姐母親幾乎是一年生一個。
「但到了我這裡,是又過了3年,母親懷的孕。」鬱慕明說,當時母親實際上是不想生的,就儘量做一些大動作,還要跳上跳下的。
「機緣巧合,我沒被跳下來。」鬱慕明說,「我家裡的兄弟姐妹多,每次說到這個地方我都要強調一下,我們是一個父親,一個母親,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作為鬱家最小的男孩,鬱慕明在外被稱為「鬱十七郎」。
鄉愁60年
1948年,鬱慕明8歲。
當時臺灣正在舉辦「國貨博覽會」,鬱元英打算去臺灣參加博覽會,準備投資做生意。按照鬱元英最初的計劃,是要帶著次子鬱慕渠和女兒鬱慕南去臺灣。但臨行前臨時改變主意,帶著最小的兒子鬱慕明和鬱慕南去了臺灣。
後來,鬱慕明又專門就此事問過哥哥,得知事情的原委是:哥哥因為想著要去臺灣,就把書都送給同學了。出發前,爸爸得知此事,就說以後要靠什麼活啊,就不準他去臺灣。
在去臺灣的前一天,鬱慕明特地去家旁邊的城隍廟、豫園逛了逛,在一個廣場上看了一場雜技表演,買了幾包城隍廟奶油五香豆。
1948年底,父親坐飛機,鬱慕明和姐姐坐船,從上海到了臺灣。
鬱慕明到臺灣那天,是12月24日,平安夜。
「離開上海時,我正讀小學三年級的上學期,到臺灣後,又重新註冊,接著從三年級上起讀書。」鬱慕明說。
在臺灣的女兒出嫁後,鬱家就成了一個年紀很大的父親帶著一個年紀很小的孩子在臺灣生活。
在兩岸音信隔絕的年代,鬱家人不僅承受著生離的思念,還有死別的痛苦。鬱慕明說,父親此生最難過的事情,是祖母過世而無法返鄉奔喪。1965年,鬱元英輾轉得知母親辭世,一生秉承忠孝禮義的他,遵循古禮隔海為母親守孝,有整整三個月是枕著磚頭睡覺。
兩岸鬱家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年後,「母親以僑眷身份經香港到臺北會面,」鬱慕明說。
鬱慕明的下一次兩岸直航是在2008年。
「2008年12月21日,當時在上海參加完活動,原本打算是22號回臺灣,我當時特地推遲了兩天,就是為了等12月24日。」鬱慕明說,「當天,我乘飛機從上海直飛到臺灣桃園縣,以此紀念我的60年。」
怒砸陳水扁
「父親希望我能復興家業,重振家裡的『鬱良心堂』藥房。」鬱慕明說。
1958年,原本對「法商科」感興趣的鬱慕明聽從父親的意願,入讀軍方醫學院的藥學系,1971年,作為公費留學生赴美國進修。
鬱慕明求學美國的時候,正值海外「保釣」運動的高潮時期。作為一名「軍校」畢業生,鬱慕明也參與其中,但因此被臺灣方面要求提前結束學業返國。「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從小被教養三綱五常、四維八德,認為自己對傳承中華文化負有責任。」
1973年,鬱慕明任解剖學科教授,同時在臺北醫學院、臺北護專、文化大學及政戰學校兼課。作為學醫之人,鬱慕明當年大力推動捐贈遺體供醫學院學生「大體解剖」之用。
8年後,鬱慕明在醫學院以上校主任教官申請退役,這成為鬱慕明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轉折。當時有領導認為鬱慕明「滿身政治細胞」、且學生又多,應該會在政壇上有所作為,因此推動鬱慕明,投入那一年的臺北市「議員」選舉。
鬱慕明說,競選臺北市「議員」完全是偶然,與鬱慕明同期的「政壇新人」還包括趙少康、陳水扁、謝長廷等人。
當時鬱慕明和趙少康、劉素珍是代表國民黨年輕一代的,時稱國民黨的「鐵三角」。1987年7月,臺灣當局宣布解除戒嚴。半年後蔣經國去世,臺灣地區在1988年底舉行解嚴後首次選舉,鬱慕明在臺北市南區以九萬多票的第一高票當選增額「立委」,躋身「中央級民代」之列。
鬱慕明的強勢問政,陸續揭發了大量弊案,在臺灣掀起了一陣問政旋風。
作為臺灣政壇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鬱慕明也因其口才好、做事風格果斷,運籌帷幄,在臺灣有「小諸葛」之稱。
同時,鬱慕明和老派政客不同,個性分明,脾氣火爆。
最為外界所樂道的是,1990年在一次立法機構會議上,因為時任民意代表陳水扁發言超時,還推倒了主席臺桌子。這時,怒不可遏的鬱慕明舉起一把椅子向陳水扁砸去。
此後,在1993年因反對李登輝,鬱慕明宣布退出國民黨,另組新黨。從成立至今,「新黨」在臺灣政壇一直扮演著「關鍵少數」的角色。
家事國事
「我組黨,不為當家,不為做官,我們不要選市長,我們要選立委和議員。」鬱慕明說,「我們是小市民的政黨,著重為中產階級小市民服務。」
鬱慕明一直把新黨詡為是北極星,高高掛在天上指引方向,新黨現在指引的方向就是面對統一、終極統一。
1998年,因為政壇失意,鬱慕明一度進行創業,成立「亞洲醫藥網」。鬱慕明說,當時雖然認識到網絡將是大趨勢,但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在燒了幾年後,亞洲醫藥網就告一段落了。」
鬱慕明說:「我現在的身份就是新黨主席。」
鬱慕明說,在200多名家人中,目前他是唯一一個從政者,「不從政也是父親留下的家訓。」
「辛亥革命結束後,曾祖父(鬱懷智)擔任上海督軍府財政部副部長,負責籌募軍餉,三個月後軍餉籌募完成即請辭,恢復做生意,老一輩的人對名利看得很淡薄,該做的事盡了責任,只要建立起精神層面最妥適且正確的觀念,成敗結果不必計較。」
鬱慕明曾祖父鬱懷智和祖父鬱葆青當年作為上海的商團領袖,積極參與上海地方建設,組建商團,參與治理地方事務。
在辛亥革命光復上海的戰鬥中,鬱氏父子更是身先士卒,與起義部隊一起戰鬥。
「新黨的同志都知道,我晚上回到家還會不停地看臉譜。」鬱慕明說,「很多政治人物都是秘書寫稿子,但我不是這樣,平時我經常給報紙投稿。如果身體允許,我到90歲還是會工作,腦子怎麼可以不用呢?」
鬱慕明說,在他的身上國事和家事是連在一起的。
自8歲離開上海到臺灣後,鬱慕明第一次到大陸是在1990年。
「當時兩岸開放,開始來往,我到北京,從北京坐飛機到上海。」鬱慕明說,飛機上一路看到祖國的錦繡河山,感慨良多。
到上海的時候,鬱慕明去了小時候住過的鬱家老宅。
此後鬱慕明開始穿梭兩岸,為國事奔走。
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團訪問大陸,此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鬱慕明先後率團到大陸訪問。當時連戰之行名為「和平之旅」,宋楚瑜之行為「搭橋之旅」,鬱慕明則將他的這次新黨的大陸行程定為「民族之旅」。
當時連戰和宋楚瑜都帶了家人,只有鬱慕明沒帶,對此鬱慕明說,連戰和宋楚瑜都是第一次回大陸,「我不帶家人,是因為我經常回來。」鬱慕明說。
2014年9月16日,鬱慕明和由多個統派團體所組成的「臺灣和平統一訪問團」赴北京訪問,獲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接見。先後獲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接見,並進行過深入交流,鬱慕明說,在人生的際遇中,不常有這樣的機會。
「1990年回大陸,從北京飛上海,從飛機上看到錦繡山河,當時對我觸動非常大。」鬱慕明說,「歷史告訴我們唯有團結才能帶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
「我的根在上海,臺灣的根在大陸。尋根是為了紮根,兩岸同胞尋根問祖的根本意義是帶給下一代人和平和諧,中國夢不是夢想,中國夢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
(本文選自「上海與臺灣」,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