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寶源鄉依託優勢資源,通過資金政策支持,引進企業興辦村級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
一大早,在寶源鄉聯奉村生態魚養殖基地裡,村民舒繼勇正在對魚塘進行水質和水管等進行巡查。「五十多歲的人出去打工都沒人要,在這裡工作不僅離家近,每個月工資還有3、4000元,我很滿意。」從2019年10月份投產開始,他就進入養殖基地,負責起基地裡日常管理工作。
寶源鄉聯奉村抓住發展壩區為契機,對村裡的產業進行規模化、結構化調整,先後引進花卉種植、特色水產養殖等產業入駐,並將項目成功發展為村集體經濟項目。其中特色水產養殖就流轉了55畝土地,並根據市場以銷定產,目前年產量能達60萬斤以上。
「整體流轉改造水產養殖,現在銷售情況基本穩定。目前銷售了六萬多斤,營業額在一百多萬元,今年的營業額超過兩百萬元沒有問題。」赤水市陳魚躍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躍華向記者介紹,「現在長期在此務工的村民有三人,臨時務工一百八十元一天,需要多少人請多少人。」
通過轉變發展思路,聯奉村的村集體經濟項目成為招商引資、聯繫務工的重要窗口和平臺,實現村集體經濟由「財政輸血」向「市場造血」轉變,增強村集體經濟生機活力。
寶源鄉聯奉村黨支部書記王陳告訴記者:「我們把企業引進來與村集體融合發展,以『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融合發展,目前,村集體經濟已突破兩百萬元,解決了近百人的就業問題。」
寶源鄉還通過項目支撐、政策支持等途徑,在資金籌措、土地流轉、民工組織等方面,積極為到鄉創業人員提供便利。2019年12月,一家臘製品加工企業被引進到寶源鄉聯華村,並正式投產,為該村的村集體經濟增添了新動力。
貴州省王菇娘貿易有限公司生產廠長閻倫富說:「我們通過抖音還有訂單銷售了六萬五千斤,銷售額在五百萬左右,總體還算不錯。」
聯華村依託自身優勢,以「兩烤一水」臘製品、竹筍加工和生態水產為發展思路,不斷將產業提檔升級,利用線上線下模式發展經濟,不僅銷路拓寬了,群眾也增收致富了。
「現在我們主要是加工臘肉、竹筍等產品,臘肉項目可以增加兩萬的收入。還有中華鱘養殖基地,每年能增加村集體經濟四萬元。」寶源鄉聯華村黨支部書記陳子明表示,「聯華村現在的加工規模偏小,下一步我們準備擴大生產規模,爭取四百萬的資金,用於擴大生產廠房,村集體一年的收入可以達三十萬以上,村民的豬肉不愁銷路,每年也能增收一萬四千元以上。」
寶源鄉以各村獨特優勢產業,從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去謀劃發展,最大限度發揮綠色生態優勢,盤活存量資產,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截止目前,全鄉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830萬元,產業項目達35個。
(記者:陳俁)
主 辦:赤水市融媒體中心
總 監 制:翁永學
監 審:喻德江
責 任 編 輯:易正洋
編 輯:秦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