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讀︱《馬可波羅遊記》譯者馮承鈞的翻譯經

2020-12-14 澎湃新聞

如是我讀︱《馬可波羅遊記》譯者馮承鈞的翻譯經

鄒振環

2014-06-23 15:11 來源:澎湃新聞

民國37年 商務版 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

       在中國近現代翻譯史上,馮承鈞(1887—1946)是完全可以同嚴復、林紓、馬君武、伍光建齊名的第一流翻譯家。而且他在史地翻譯的考訂精審方面,不僅馬君武、伍光建不能望其項背,即使嚴復、林紓與之相比,就如朱傑勤所說:「他們好像椎輪,而馮先生好像大輅了」。

       馮承鈞在翻譯史上的貢獻主要可以歸納為慎選版本、釐訂名目、精加考證三個方面。

       馮承鈞非常重視海外漢學著作的原本選擇。他說自己之所以選擇譯述沙畹《中國之旅行家》,是因為此書「不特為翻譯之品,且兼有考據之功。中有數事,均足以補我史籍之缺」。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問題,外國學者有過多種研究成果,先後有麥耶兒思(Mayers)、格倫威爾德(Groeneveldt)、菲力卜思(Philipps)、羅克希耳(Rockhill)、兌溫達(J. J. L. Duyvendak)、伯希和(Paul Pelliot)諸人,馮承鈞通過比較鑑別,認為在地理名物方面,各有不少發明,但尋究史源、勘對版本方面,以伯希和的研究為最佳,兼有各家之長,於是他譯出伯氏的大成之作《鄭和下西洋考》。

       《馬可波羅行紀》是全面研究蒙古時代亞洲歷史長卷的重要資料,而該書鈔本散見於義大利及歐洲各圖書館、檔案館多達150種。譯註本達幾十種,目前公認最好的版本是英國學者穆爾和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譯註本。中國最早譯述《馬可波羅行紀》的是浙江杭縣人魏易,這一由梁啓超題名的《元代客卿馬哥博羅遊記》,1909年開始翻譯,同年11月連載於汪康年主辦的《京報》上,辛亥革命後經修改,1913年7月由正蒙書局出版。1922年張星烺譯出《馬哥孛羅遊記導言》,由中國地學會編入「受業堂叢書」,1926年譯出《馬哥孛羅遊記》第一冊,由燕京大學圖書館出版。

       馮承鈞譯此書時,公認的最佳版本穆爾—伯希和合注本尚未出版,他說自己之所以選擇法國沙海昂(A. J. H. Charignon)注釋的近代法語本,是因為該版「參考的重要版本為數不少」,較之魏易所據的美國馬兒斯登(Marsden)本和張星烺所據的玉耳戈爾(H. Yule-H. Cordier)選本有更多的優點,「可以說是一部比較新的版本」。在譯述中,馮承鈞對沙海昂本採用「取其所長、棄其所短」的原則,好的注釋一概轉錄,牽和附會之處則不惜刪削,對其武斷改動的原書地名,皆復其舊,力求不失原文樸質風味。

       與馮承鈞幾乎同時的李季譯亞東圖書館版《馬可波羅遊記》和1981年福建科技出版社推出的陳開俊等譯《馬可波羅遊記》,均據科姆羅夫的英譯本,而1933年李季開譯時還尚能選擇較新的1932年第9版,而陳開俊等譯本卻選擇同書的1930年舊版,撇開科姆羅夫的英譯本本身的缺陷不談,這種在選擇原本上的不當,恰與馮承鈞的「審慎」原本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馮譯《馬可波羅行記》不僅當時被認為是同時代譯出的五種譯本中「最審慎最完備」者,至今仍不失其獨特的價值,被視為「中國流行最廣的譯本」。

       專用名詞(名目)的翻譯歷來是翻譯家最感到頭痛的問題。早在19世紀中期,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譯員的英國傳教士傅蘭雅總結自己譯科技西書經驗時就指出:「譯西書第一要事為名目」。著名翻譯大師嚴復也曾講:「新理踵出,名目紛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牽和,終嫌參差。譯者遇此,獨有自具衡量,即義定名。顧其事有甚難者!」並慨嘆「定名之難」,「一名之立,旬月踟躕」。馮承鈞在譯述過程中,也特別注意釐訂名目,指出中國古籍對外國的記載譯名常常不統一,「其中人名地名錯訛脫略者,開卷即是,而同名異譯之事,不惟異傳有之,即在同一傳中亦復不免」。他認為要想了解異族文化,首先必須解決這一名目的翻譯問題,否則誤會叢生。即使一些大學者,如洪鈞、定謙、梁啓超、章太炎也會因譯名不統一而導致考證臆斷失誤。

       因此,他在譯述中審慎考訂名目,「凡人名地名皆以《元史》、《元秘史》兩書為主,兩書所有的,選用一名;兩書所無的,地名一項,儘先採用唐宋明人的譯名;人名一項,元代載籍中有同名的,如『帖木耳』、『不花』、『阿里』、『忽都不丁』、『阿合馬』、『亦思馬因』、『阿老瓦丁』、『馬合謀』之類,雖非本人,亦用舊譯,元代載籍中無可比附的,則務求合乎元人的譯法,不敢以今人的讀音,認作元人的讀音」。

       馮承鈞對所譯的每一部漢學名著,都精加考證。每部書幾乎都採用以「鈞案」的形式,檢閱博覽群書以訂正原文及譯文之誤,注釋中除包含有文字的校勘、詞句的釋文外,還有詳細的史地考訂,有許多注釋的材料來自各種典籍的旁徵博引,也有不少是直接得之他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除早期幾部法國勒朋的政法譯書外,後來所譯的法國漢學名著幾乎每本都撰有詳細的譯序。與馮承鈞同時代的哲學家陳康曾提出過一種理想的中文譯品的標準,即不僅不通西文原文的人要讀,即使歐美的專門學者也要通過中文來讀。如果說在中國譯家中舉出符合這一要求的中文譯品,馮譯是當之無愧的。正如蘇聯學者梅德維傑夫和李福清撰文引證費瑯《崑崙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一文時所指出:「此書的中文版很有益,它是由這個問題的著名研究者馮承鈞翻譯而由陸峻岭增補和注釋的。」

       早在20世紀40年代,顧頡剛就把馮承鈞列為是中外交通史史籍翻譯方面貢獻最大者。朱傑勤稱他為「第一流翻譯家,其所翻譯,文質相兼,無違原本」。20世紀80年代紹介外國同行的漢學研究之風初起,季羨林在《中外關係史譯叢前言》中羅列了民國以來國內海外漢學的譯家和知名中外關係史家,而馮承鈞位列「成績彰彰在人耳目」的學者排行榜之首。馮承鈞的著譯,引進了歐洲漢學的成果和科學的治學方法,對民國以來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蒙古史和佛教史的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顧頡剛把馮承鈞列為是中外交通史史籍翻譯方面貢獻最大者。  圖為馮承鈞著的《中國南洋交通史》圖右為馮承鈞墨跡

       (本文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馮承鈞著譯集》序言,題目為編輯自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馮承鈞,翻譯,《鄭和下西洋考》,《中國之旅行家》,《馬可波羅遊記》,顧頡剛,季羨林,中西文化交流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馬可波羅曾被誤認為蒙古人,《遊記》譯本哪家強?
    魏易譯述《元代客卿馬哥博羅遊記》,正蒙印書局1913年版,梁啓超題字。       魏易的譯本對原文多有刪節,因此實際上並非全譯,而且其中最大的一個笑話就是把馬可波羅誤認為《元史·阿合馬傳》中涉及的江南路中書省樞密副使孛羅。這也導致此後《遊記》的漢譯者如李季、張星烺等也多認同此說,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後,伯希和、馮承鈞才糾正了這個錯誤。
  • 馬可波羅及《遊記》在中國早期的傳播 ——鄔國義在華東師範大學的...
    近年經學者的研究,關於馬可波羅及其《遊記》早期傳入中國的情況有了一些新進展。如《元代西人入中國述》專門論述了馬可波羅父子來華的詳細經過及事跡。 1880年之後,在傳教士編的歷史教科書及所撰著述中,則已較普遍地論及馬可波羅入華及其《遊記》之事。同時,在教會人士創辦的早期報刊中,也開始有文談到。
  • 《馬可波羅遊記》被懷疑是杜撰的,馬可波羅真的來過中國嗎?
    但是也有人對馬可波羅的行程產生了懷疑,當時有許多阿拉伯商人都聲稱自己到過中國,但他們其實對中國並不了解,這位馬可波羅是不是真的到過中國呢?《馬可波羅遊記》的誕生根據資料記載,《馬可波羅遊記》是馬可波羅在監獄中完成的。1275年到1291年,馬可波羅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職。回到威尼斯之後,他因為參與威尼斯對熱拉亞人的戰爭而被俘虜。
  • 《馬可波羅遊記》,曾被痛恨多年的曠世巨著
    《馬可波羅遊記》,又譯《馬哥孛羅遊記》或《馬可孛羅遊記》,是著名的遊記,記載了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至亞洲及從中國返回威尼斯旅遊的經歷、以及記述途中亞洲及非洲多國的地理及人文風貌。遊記是印刷術時代興起以前少見的流行之作,成書後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及探索。
  • 翻譯|譯者:傳播文明的「驛馬」
    織錦綢緞豔麗奪目,而早期的譯者面臨的卻是語言的蒼白貧瘠。公元348年,譯者烏爾菲拉欲將拉丁語文獻翻譯為哥特語時犯了難,哥特語當時僅是一門口頭語言,只有發明一套字母表才能將拉丁文翻譯為哥特語。烏爾菲拉用希臘字母、拉丁字母和日耳曼語字母來表示哥特語音,創立了哥特語27字字母表。隨後,烏爾菲拉的40年光陰,全部奉獻給了翻譯事業。
  • 如何釐清《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存在的爭議?
    1271年,尼可羅馬可兄弟帶著17歲的馬可波羅,到阿迦攜帶新教皇寫給中國皇帝的書信,經伊朗,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新疆,又經甘肅、寧夏,歷經三年半的長途跋涉,於1275年夏達到上都。忽必烈十分高興,尼可羅馬可一家留居朝中任職。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這是周慧娜翻譯的第一部中文小說,她在翻譯中遇到了不少困難,「路內的語言非常口語化,有很多方言和俚語,還用了很多年輕人特有的語言,和我在大學裡學到的中文很不一樣」。周慧娜在翻譯中得到了多位中法文學翻譯界前輩以及作家路內本人的指點和幫助,這些都要得益於她在今年入選參加的首屆CCTSS-ATLAS中法譯者工作坊(林雅翎班)。
  • 馬可波羅遊記: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
    在中國生活了16年之後,1291年初,馬可波羅從泉州出發,離開中國。(此處離華年代的考證,採用業師楊志玖先生意見)1295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被俘後,在監獄裡留下了一部偉大的《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遊記》重點記述了他在忽必烈統治時期的元朝見到和聽聞的各地風土人情,也包括日本、東南亞、印度等地區。
  •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圖書館藏馬可波羅遺囑
    Mark’s Basilica of Venice劉清華若從魏易翻譯出版《元代客卿馬哥博羅遊記》一書(北京:正蒙印書局,1913年)算起,國人研究馬可波羅已有近百年歷史。1然而,國人很少知道馬可波羅還有一份遺囑保留至今。
  • 「虛擬譯者」亂象頻發 業內:翻譯環境亟待改善
    優秀譯本被大肆剽竊,虛擬譯者大行其道。最近的翻譯出版界比較「熱鬧」,7月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的中譯本詩集《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新譯本被指抄襲,近日,《哈利·波特》系列圖書的譯者馬愛農起訴中國婦女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侵權,案子於8月6日開庭審理。與此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主任歐陽韜在網上發起活動「大家一起來抓翻譯界的李鬼」。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A.Chesterman在《翻譯模因論》中闡明了翻譯倫理的等級鏈條,即「價值決定規範,規範支配翻譯行為,翻譯行為指導翻譯策略」。在法律翻譯領域,建構在不同核心價值之上的翻譯倫理原則指導法律譯者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制定不同的翻譯策略,達到或背離翻譯效果。
  • 【新譯者訪談】竺家榮:我從根兒上來說是比較自卑的,翻譯是為了...
    儘管已經走過了二十餘年的翻譯生涯,但在國內的日語翻譯界,竺家榮依然算是新生代。上一代的老翻譯家剛剛退出,竺家榮這一代五六十歲的譯者升格為日語翻譯界的中流砥柱。她說,文學翻譯不同於非文學翻譯,對譯者的要求很高,只有不斷磨練才能保證翻譯的水準,而自己還遠遠沒有達到前輩譯者的高度。她希望有更多有志於翻譯的年輕學者能夠加入進來。「我40多歲才涉足翻譯,說明只要起步就不晚。」
  • 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
    當時我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透過戴天認識美國新聞處負責美國文學中譯的費德曼(Harvey Feldman,音譯)。他們找我翻譯,我就自己挑了那些作品。巧的是,費德曼也是猶太人,但我起先並不知道。我從前有段時間擔任職業譯者,為了拿譯酬也就沒什麼挑。有了大學的教職之後,不必靠翻譯過活,就可以挑選自己想要翻譯的作品,在那之後沒有一本翻譯是人家指定給我的。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在豆瓣短評中,姜乙的名字被不斷提及,很多讀者稱其翻譯「如歌如詩」「流光溢彩」。姜乙最近,姜乙翻譯的黑塞另外一部代表作品《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年少時的故事》出版,澎湃新聞就此書和姜乙去年翻譯出版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及關於德語翻譯的相關問題對其進行了訪談。
  • 3名翻譯家獲第11屆傅雷翻譯獎 譯者也是「擺渡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每經記者:董興生 杜蔚 每經編輯:杜毅在全球化時代,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但語言、文字上的差異為交流畫下一道鴻溝。此時,譯者充當起「橋梁」的重任,是文化間進入他者心中的「擺渡人」。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沒有譯者,圖書難以完成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旅行。
  • 我,Pornhub第一位中文譯者
    除了英文原版,P站還請12位譯者,用各自的母語翻譯了海報,向世界各國人民解釋為什麼大家應該在家待著。 如你所見,這其中就包含中文。 P站的簡體中文頁面在去年上線。如今,P站上的中文元素以越來越多,許多類型片分類開始以中文註明,最近還有許多另類的標題翻譯,在網上引發熱議。
  • 「翻譯中每一個字都很重要」,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翻譯要趁早嘗試
    本屆傅雷獎組委會主席董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獲獎者並不一定需要是德高望重的翻譯名家,從以往的得獎者看,傅雷獎一直注重鼓勵年輕譯者和優秀作品,讓法語翻譯界能承前啟後,後繼有人,給青年譯者以支持。董強鼓勵後輩譯者將傅雷先生作為榜樣,嘗試翻譯工作要趁年輕開始,多嘗試練習。
  • 「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 --談一談譯者的角色身份認同
    每個譯者的翻譯風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種不同風格的翻譯安排在一根數軸上,可以看到從最素樸的直譯到最靈活的意譯之間的一種漸變關係。如果觀察某一個譯者的多次翻譯,很容易發現其相對固定的風格。那麼這種相對固定的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認知翻譯學的研究表明,譯者的風格形成是與譯者對自我翻譯角色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
  • 譯者李繼宏:老版世界名著翻譯錯誤百出
    正在做名著重譯的新一代翻譯家、《追風箏的人》的譯者李繼宏在接受北國網、遼瀋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老一輩的譯者接受教育的時候,白話文很不成熟,所以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所寫的文字特別古怪彆扭,比如說以往的《傲慢與偏見》、《老人與海》、《簡·愛》等名著的譯本,無一例外全都有這個毛病。」  名著翻譯「錯誤百出」、「不堪入目」?
  • 三年翻譯出版百餘本小說,天津人民社這三位神秘「譯者」是誰
    最近有微博用戶經逐字逐句對比發現,2016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麥芒」譯的《莎士比亞悲劇集》的內容和翻譯家朱生豪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幾乎一字不差,只是將譯者的名字由朱生豪直接改為麥芒,系堂而皇之的直接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