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這首詞清新雅致,筆觸輕快活潑,一改辛詞的豪放不羈

2020-12-12 逸軒悅讀

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與蘇軾合稱「蘇辛」。雖然辛棄疾的詞以豪放為主,但其詞又不拘一格,寫起田園風格的詞,也是十分的得心應手。如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將一些極其平凡的景物,巧妙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副寧靜清幽的夏日夜景圖。通過這首詞我們也將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上闋詞人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著活躍氣氛的夏夜。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得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了夜行人的耳中。這是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的搖曳。因此蟬也應聲而鳴,除了受鵲驚的影響外,又是與清風徐來相關聯,輕風搖動了樹枝,使一直靜靜地爬上面蟬也受驚了,它拽著長聲飛到了遠處了。寧靜的夜晚,突然驚鵲離枝飛啼,蟬的應聲而鳴,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令人悠然神往。

但詞人對這支小夜曲似乎還不滿足,他又將另一個聲音領入這個二重唱。那是稻花香裡連成一片的蛙聲。那一片熱鬧的蛙聲,像是在訴說著豐年。這裡詞人由飄香的稻穀聯想到大豐收,心中自然是無比喜悅,但詞人不說自己所想,而寫鳴蛙爭說,構思新穎而奇妙。以上四句純然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辛福。

詞的上闋寫晴,下闋則寫雨,但詞人運用對仗手法,雖場景變化但過渡自然。「七八個星」和「兩三點雨」,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猶如一幅淡墨水彩畫。在這裡「星」是寥落的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與上闋的清幽夜色相映成趣,充滿著清新的鄉土氣息。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這是一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那所茅店。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託出詞人驟然間看到舊時茅店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於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體現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河山為志,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淳熙七年,辛棄疾被彈劾,官職被罷,因此回到上饒,開始了他的田園生活。辛棄疾在此寫下不少的詞作,這首既為其中之一。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情節的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相關焦點

  •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辛詞的藝術風格分析
    辛棄疾是宋代詞壇上不可忽視的明珠,清代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讚嘆辛棄疾:「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此稱讚實不為過。辛棄疾的《稼軒詞》存詞620首,風格多樣,或豪情、或清麗、或嫵媚、或婉轉……雖說辛詞的主要風格基調是豪放不羈,但這豪放中又顯露著男兒的絲絲柔情和愁思。
  • 辛棄疾最經典的五首詞,每一首都名傳千古,你都會背嗎?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同時更令他名垂青史的,則是他所寫的豪放詞。靖康之難後,中原大部分被金人所佔領。辛棄疾的祖父為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出仕於金。辛棄疾因為父親早亡,幼年就隨祖父辛贊讀書。但辛贊」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時不刻不忘祖國,每逢閒暇之餘,就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這便使辛棄疾以後產生了濃烈的愛國思想。
  • 辛棄疾 詩中「時飲兩三盞,聽風窗下眠」的意境
    因為兩人性情相近,都是誠摯率真,所 以,從學詞伊始,顧隨先生就深深地被辛棄疾其人、其詞吸引。之後幾十年,他喜愛辛詞的原因時有變化,但喜愛辛詞的初衷絲毫未改。在流傳至今的六百二十多首詞裡面,辛棄疾抒發愛國豪情,歌詠親情友誼,讚嘆山水田園,展現閒情逸趣……千百年來,辛詞正以其複雜多樣性令人愛不釋手。
  •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別樣風格,但成就卻不輸其豪放作品
    老實講,這首詞該歸為什麼風格?田園?歸隱?還是別的?其實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強行將其歸為某一類,否則便顯得不自然。辛棄疾的詞,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多樣性,各種風格從不拘泥!我覺得,這也是辛棄疾在詩詞方面能夠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 辛棄疾最幸福的一首詞,寫出了真正的詩和遠方,800年來廣為流傳
    辛棄疾在看慣了官場的勾心鬥角、世俗社會的渾濁不堪後,退居田野鄉間,與鄉人為伍,與明月作伴,抒寫清閒安逸生活,吟詠情性。在此期間,他寫了不少反映生活的詩歌,簡單明快、清新可人。這首詞,相信許多人在中學都學習過,但是現在再讀來,卻別有一種獨特的清新滋味,十分享受。有人評價說,這首小令將農村生活寫得如此寧靜美好,是為了突出作者對抗金大業的關心,所以粉飾太平來襯託,這樣才能激勵人們去抗擊金國、收復中原。
  • 王國維說:辛棄疾的詞有性情有意境,讀了這首詞才知道果然如此!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是這樣評價辛棄疾的: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可見,辛棄疾的詞作是很有自己特別風格的。辛棄疾擅長借景抒情、詠物言志,仕途的不順遂,讓辛棄疾只能在文學天地中自由抒發情緒。我們都知道辛棄疾很有能力,不論是軍事還是謀略,他都有自己的見解,可惜在當時主和派的排擠下,他無奈只能離開。在隱居江西帶湖期間,有很多經典詞作留下來。
  • 今日詩詞賞析: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期間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即是其中一首,也是辛詞中難得的閒逸之作。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詞,慷慨激昂,提到五個歷史人物,個個不得了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是辛詞中非常知名的作品。是辛棄疾66歲時懷著一腔壯志、擔憂等複雜的心情時寫下的。辛棄疾66歲時,韓侂胄執政,積極籌劃北伐,即使年近古稀,辛棄疾依然一腔熱情。
  • 辛棄疾最婉約的一首詞,讀來悽楚又悲傷,柔情不輸柳永李清照
    可惜的是由於沒有大數據的支持,知道這首詞的人不在多數,所以筆者今天想把這首詞介紹給大家: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
  • 硬漢柔情 辛棄疾那些柔情和小清新的詩詞
    所以他的詞也多以豪放為主,沉雄豪邁,但是又不乏細膩,清新之作。那麼今天我們便不談那個「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也不談「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辛棄疾。我們了解一個柔情似水,熱愛生活的男人。一:硬漢也能小清新如果說辛棄疾那些小清新,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便是那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 辛棄疾與蘇軾的巔峰對決,悠然與悽然,誰的《西江月》更能打動你
    本詞的上片描寫了農村夏夜的田園風光,簡單地描寫了夜行黃沙道中之時,不僅夏夜的各種景物清新悠然,而且豐收在望,令人歡欣愉悅。 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樹枝間,驚動了枝頭的烏鵲,半夜時分,清涼的夜風吹來了聲聲的蟬鳴。稻花的香氣撲面而來,夾雜著一片青蛙的叫聲,仿佛是在說今年將成為一個大豐年。
  • 我們能想像到的夏夜的美好,都在辛棄疾這首詞裡了
    可以說,所有我們所能想像到的夏夜的柔情與美感,都在這首詞裡被寫完了。讀它,我們似乎能夠回到很遙遠的小時候,我們仰躺在院子裡穀草堆上,老人為我們搖著蒲扇,頭頂有一棵搖曳著月影星輝的大樹,再往上的天空裡,星子明明滅滅;伴著涼爽的風而來的,是不知名的蟲叫與蛙聲。那時候的夏夜,還沒有空調,冰箱,冰西瓜。
  • 辛棄疾打算辭職兒子卻阻撓,一氣之下寫此詞,詞中之龍果然有脾氣
    而不幸中的萬幸是他用那曾挽弓舞劍的手,握起了筆,從此詞壇便多了一位豪放不羈的詞中之龍。他寫詞是嬉笑怒罵信手拈來,無論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悽美,還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小清新,亦或是是「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的風趣,都是流傳千年的經典。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辛棄疾的一首快意之作。
  • 辛棄疾在牆上寫了首詞,古代沒幾個名家識貨,卻被今人捧為了神作
    這首詞寫於他被彈劾賦閒期間,此時的他心中自有千般愁苦,卻不知向誰訴說。於是在遊覽博山時,他一時興趣便在路邊的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詞。大家翻開古籍就會發現,古代極少有名家提到這首詞。古人不識貨,但這首詞卻被今人捧為了神作,詞中「少年不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等句,都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而且,教育學家們還將此文收錄進了中學語文課本,可見對它的推崇。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事實上,這首詞是很有水平的。
  • 《生查子·獨遊雨巖》辛棄疾
    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巖的優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詞人攝取這張風景小照的膠捲。遊人的身影、碧藍的天空、飄動的浮雲,都通過清清的溪水映現出來。「人在行雲裡」這樣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謂巧奪天工,不但使描寫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為清新活潑,整個畫面非常生動,所描寫的景物,全部處在變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動的,遊人漫步岸邊——「影行」,白雲飄轉空中——「行雲」,這就使畫面充滿了動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 辛棄疾3首冷門宋詞,豪放不羈文採飛揚,千年後令人嘖嘖稱奇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餘馬懷,僕夫悲,下恍惚。辛棄疾得到了一塊神奇的石頭「蒼壁」,非常開心,不由得聯想到屈原的《離騷》「上下求索」之意,詩興飛揚,於是寫下這首詞。整首詞讀下來,我們最大的感覺是「以文為詞」。
  • 辛棄疾經典的六首詞,出神入化,堪稱千古佳作,每句都是千古絕唱
    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就在參加了抗金農民起義,馳騁沙場,殊不知已過很多年,依然壯志未酬。這首詞《破陣子》好像對早年戰場生涯的追憶。當初是「沙場秋點兵」神採飛揚,而現如今「白髮生」,壯志未酬,這種對比令人無限感慨。梁啓超在《藝蘅館詞選》寫道:「無限感慨,哀同甫亦自怨也。」辛棄疾始終有著收復北方的夢想,從沒動搖,但是卻壯志未酬白髮生!
  •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劉熙載說 ,「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 辛棄疾一生的第一首詞,境界高遠,寫出了無限的哀愁
    對於居住在京口的辛棄疾來說,這一天也是意義非凡,因為這是南歸後的第一個立春。辛棄疾曾經憧憬過南歸之後的生活,可惜天不遂人願,北伐始終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更令他想像不到的是,這個夢,居然終其一生,也沒能如願。就在這個立春的日子裡,辛棄疾並沒有怎麼開心,反而愁緒滿腹。
  • 硬漢辛棄疾很「嫵媚」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唱,不輸李清照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雖說辛棄疾是個男人,但是「俠骨男兒也有情」,多少好男兒徵戰沙場,豪情萬丈,心裡都有一個佳人存在,都有一絲柔情。一心想要上戰場,驅除金兵,收復中原故土的好男兒辛棄疾,內心也有脆弱的時候。他的詩詞有的豪放不羈,抒發內心的壯志;有的詩詞清麗嫵媚,表現了他內心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