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與蘇軾合稱「蘇辛」。雖然辛棄疾的詞以豪放為主,但其詞又不拘一格,寫起田園風格的詞,也是十分的得心應手。如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將一些極其平凡的景物,巧妙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副寧靜清幽的夏日夜景圖。通過這首詞我們也將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上闋詞人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著活躍氣氛的夏夜。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得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了夜行人的耳中。這是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的搖曳。因此蟬也應聲而鳴,除了受鵲驚的影響外,又是與清風徐來相關聯,輕風搖動了樹枝,使一直靜靜地爬上面蟬也受驚了,它拽著長聲飛到了遠處了。寧靜的夜晚,突然驚鵲離枝飛啼,蟬的應聲而鳴,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令人悠然神往。
但詞人對這支小夜曲似乎還不滿足,他又將另一個聲音領入這個二重唱。那是稻花香裡連成一片的蛙聲。那一片熱鬧的蛙聲,像是在訴說著豐年。這裡詞人由飄香的稻穀聯想到大豐收,心中自然是無比喜悅,但詞人不說自己所想,而寫鳴蛙爭說,構思新穎而奇妙。以上四句純然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辛福。
詞的上闋寫晴,下闋則寫雨,但詞人運用對仗手法,雖場景變化但過渡自然。「七八個星」和「兩三點雨」,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猶如一幅淡墨水彩畫。在這裡「星」是寥落的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與上闋的清幽夜色相映成趣,充滿著清新的鄉土氣息。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這是一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那所茅店。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託出詞人驟然間看到舊時茅店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於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體現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河山為志,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淳熙七年,辛棄疾被彈劾,官職被罷,因此回到上饒,開始了他的田園生活。辛棄疾在此寫下不少的詞作,這首既為其中之一。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情節的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