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為《人物》雜誌拍攝照片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核心提示:郭德綱央視蛇年春晚首秀後接受《人物》雜誌訪問,談起相聲的「尺度」,他說:「你得首先知道自己是個藝人,不是拿自己當一個反體制的精英,這太錯誤了啊!很多事情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技巧展現一下,摸一下就走。非要拿過來賣,有目的。也許會得了名,賺了錢,但也許也會傾家蕩產誅滅九族。」郭德綱,聰明莫過帝王,伶俐莫過江湖。
日前郭德綱登上《人物》雜誌2月號封面並接受專訪,坦言自己作為一個相聲演員面對春晚十分謹慎,並且自己「賣藝有節操」,忠孝仁為先。
雜誌全文:
生活的目標是利益,最優策略是通過道德倫理去實現,次優策略是通過違背道德倫理去實現。如果這是一種思想,政治史上說它是中國自古以來「上農」的結果,生活史上說它是中國生活的主導思想。這思想的頂峰,就在江湖。「江湖」是外部世界,與自家院子相對,土地不夠用了,社會剩餘人口只好走出家門,跑碼頭,混世界。江湖險惡,混不好的,殘酷淘汰,混得好的,成了人精。一是活下去,二是活得好。勇氣,也有,仗義,不可或缺,可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違背趨利避害的原則。今日的中國生活,什麼樣的思想在起支配作用?也許還是江湖。「超越性」的思想,精神需求超越利益計算,在中國還少。幾千年來,好多「思想」,看似深入,其實潦草。而「郭德綱思想」,不是驚人的獨創,是生活的真相。
2013年1月21日下午1點,201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官方微博宣布:相聲演員郭德綱確定加盟春晚。「誰敢確定?」22日下午,郭德綱反問《人物》記者。經紀人王海跟進:「春晚你們是知道的,不到最後一分鐘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與以往自信高調的態度不同,面對春晚,郭德綱表現出頑強的謹慎。長期以來,他和春晚的關係在他的人生故事中是極具隱喻意味的一筆:在成名作《我要上春晚》中,他諷刺春晚積弊,講述一個400個主流相聲演員齊上春晚說群口的場面,每人時間只夠說兩句,臺詞剩下「給觀眾拜個年。」
作為中國少數敢於公開戲謔春晚的藝人,郭德綱「反叛」、「草根」的形象和春晚舞臺所秉持的「穩重大氣」格格不入。他和這個中國最重的舞臺的關係長期被視為「廟堂和江湖之爭」。「誰替我起的誓?我什麼時候說過不上春晚?」他挑起眉毛,神情似笑非笑,半真半假。
不談政治
「話題別談那麼大,我就是一個相聲演員。」郭德綱說。
雖然他擅現掛,言語犀利,但多是對生活細微的調侃,諷刺小人物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作品中,時事熱點只是作為笑料,從不發表正經評論。
作為老派藝人,他嚴格遵守相聲行規:不談政治,不離政治—也就是說,腦子裡老得有政治這根弦。相聲是門語言藝術,與其他曲藝專業比,和意識形態關聯很緊。「師傅尤提醒我們,在劇場說段子時,臨時加的熱點話題,要格外小心。」郭德綱的徒弟嶽雲鵬說。
「過去,相聲演員唱堂會進大宅門還得問『今兒忌什麼,主人姓什麼?屬什麼?』知道了,別沾染上這些字。」郭德綱談起相聲的「尺度」,「你得首先知道自己是個藝人,不是拿自己當一個反體制的精英,這太錯誤了啊!頭天晚上出事,今天在臺上一說,臺下一鼓掌一叫好,錄完傳到網上去,你能紅幾天?這叫譁眾取寵。觀眾不會記得一個相聲演員哪年哪月因為汽車撞死人這事兒在臺上罵過街。終歸,你讓人記住的是你所展現的相聲藝術。很多事情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技巧展現一下,摸一下就走。非要拿過來賣,有目的。也許會得了名,賺了錢,但也許也會傾家蕩產誅滅九族。」
在接受《人物》記者採訪時,談及敏感話題,郭德綱經常以「這太複雜了,沒法說啊」作為回應。
「郭老師自我審查的尺度比電視臺還高,他是自覺將槍口抬高一寸。」江蘇衛視《非常了得》導演吳瀚俠說,「孟非會就時事發表觀點。郭老師採用迴避態度。比如乾爹成為流行詞後,一個小孩兒認他做乾爹,他立刻接一句:那我還得買個包。大夥一笑,也過去了。」
郭德綱是綜藝節目最為渴求的主持人:既有製造包袱的能力又能準確把握語言尺度。「本子上的包袱看著好,一會兒現場說,可沒有這種效果。」郭德綱常為節目刪改笑料。他基本不看臺本,對「觀眾是否會笑」判斷非常準確。1月份在《非常了得》錄製現場,為烘託氣氛,他講了一些葷段子,隨即立刻提醒:後期記得刪除。
接受《人物》採訪的3檔綜藝節目製片人不約而同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要一個笑果,郭德綱能給兩倍的量。」而郭德綱說,對比相聲,綜藝節目對他來說「太淺」:「我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放相聲上,其他只是謀生的手段,談不上感情。」
馬上,2013年2月,郭德綱和江蘇衛視將開辦脫口秀節目《郭的秀》,周播每期60分鐘,這檔節目將大量涉及社會熱點,郭德綱被定位為「平民發聲器」。「以調侃吐槽的方式去操作。」《郭的秀》製作人唐嘉說,「我們感覺最近的輿論環境寬鬆一些。」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他是市場的英雄。票房養著他,觀眾是衣食父母,確實活得自在。」段嶸此前是北京電視臺春晚的語言類導演,曾為郭德綱打造過《星夜故事秀》。
成名後,郭德綱被譽為「相聲界的救世主」,一些更為誇張的盛讚認為他至少讓「相聲晚滅亡了50年」。他是當下中國身價最高的相聲演員,前無古人。他的演出費一路上漲,主持費連年翻倍,並受邀出演多部熱門電影。《建國大業》中,他出演為主席照相的師傅,兩分鐘三句臺詞,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2007年3月,郭德綱收購天橋樂劇場,德雲社成為全國第一家擁有自己劇場的民營相聲團體。而後,他將傳統的戲班註冊成文化演出公司,以現代企業的模式在北京新增了4家分社。他擁有一家中餐館和一個專門定製傳統成衣的華服鋪。即便如今他很難有時間再去小劇場演出了,但門下徒弟的常規演出票仍供不應求。
2010年8月因被某電視臺封殺,德雲社停業自查,票房一天損失30萬元。9月12日復演後,演出票更為緊俏。「我以前聽他的相聲,都是從網上聽的,都沒花過錢,出了那個事,我想,可能我以後想花錢也聽不著了,所以一定要為他做點什麼。」郭德綱的粉絲花姐說。實際上,郭德綱絕大部分的粉絲都抱有這樣的態度。為慶祝德雲社復演,9月12日被定為「綱絲節」。
他把「杜絕商業冠名」寫進各地商演的合同中,為證明單憑賣票「郭德綱」三個字也能賺錢。「北京31家小劇場,除德雲社外,剩下八成靠送票為生。比如某文化館演出,演一場區裡給演員3000,市裡為曲藝事業的繁榮再給補一萬塊,家家如此。」郭德綱說,「如果指著這個吃飯絕不能送票,從心理學說,老百姓天天看不花錢的,一天你賣一毛錢,他馬上視你為仇人。如果實在賣不出去,你就得考慮是不是不該幹這行。沒有這個能力你就別跟這兒混了。又不會說相聲,又想說相聲,還想指著說相聲吃飯,你不是破壞市場嗎?觀眾會覺得聽相聲就是得送票,那我們這些真靠票房為生的人怎麼辦?」
從2006年起,德雲社每年舉辦聖誕夜天價相聲晚會,以8萬元一桌創造了中國相聲的票價紀錄。開票20秒前三排告罄。郭德綱對「天價」的一貫態度是「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要年年沒人買票,然後臊眉搭眼演,那我不是吃飽了撐的?誰規定我們就得三毛錢一張票?你查查中國相聲史上門票最高的是誰啊?我這不算給說相聲的露臉嗎?」
他的電視綜藝節目收視率一般維持在同時段前三位,他也是視頻網站最愛合作的藝人。以優酷為例,郭德綱主持的《我是傳奇》點擊量1.3億,單口相聲《濟公傳》1.6億。
「我要不紅,還在北京挨餓,會有人多看我一眼嗎?」郭德綱曾說。2007年,他入選福布斯「中國名人榜」,這份榜單根據公眾人物一年中的收入、曝光率進行綜合排名。郭德綱獲得「名人商業機構」和「文化娛樂體育產業商業人物」兩項大獎,總排名第26。
郭德綱的衣著品牌有紀梵希、LV,購買了聯體別墅。2010年,北京臺主持人春妮訪問郭德綱時說:「我喜歡以前的老郭,現在你腕上的手錶把我晃暈了。」
「我沒變。」郭德綱說,「做官、賺錢都沒多想。」一場演出前,郭德綱躲進車裡躺了10分鐘。他太累了,後臺擠滿探班友人。回去後,他告訴徒弟:「一個人都不想見。」最忙的一天,他日程表上排了17件事情。他開始懷念沒成名前,和妻子一起買菜,「在黃昏,吃口飯,然後高高興興去劇場說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