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州時為官賢明,當地百姓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東坡魚,東坡魚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餚。魚先抹上鹽,肚裡塞上大白菜葉。熱油鍋,將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薑片,澆上鹹豆汁(醬油)與酒煮至熟。起鍋前,將切細橘皮撒在魚上,盛盤上桌。蘇東坡平生最愛吃魚,當年他吃魚常常是自己動手烹製,故他深得製作各種魚餚之妙法。
東坡肘子,宋朝時,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並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席間蘇東坡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於是趕緊將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裡去煮,後世稱為東坡肘子。
東坡羹,東坡羹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點。是指蘇東坡所烹調的一種菜羹。 宋蘇軾《東坡羹頌》引:「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盌在菜湯中,入生米為糝。
東坡涼粉,據傳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籤書判官時,到鳳翔東湖避暑。夏日炎炎,天氣悶熱,蘇東坡想要吃一些清涼爽口之物。於是他讓僕人娶了一些小扁豆,然後將豆子研磨成粉狀,然後細細熬煮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此後在鳳翔各地廣為流傳,時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於是將這道菜命名為「東坡涼粉」。
東坡餅,相傳蘇東坡被貶海南儋縣時,當地有一位賣環餅的年邁守寡老嫗,她的手藝好,環餅質量高,可是因為店鋪偏僻,不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嫗得知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活貧苦,環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一首七絕。寥寥數句,勾畫出環餅勻細、色豔、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釵的形象。老嫗將此詩高懸門上,果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後來當地老百姓為紀念蘇東坡,就名之以「東坡餅」。
東坡豆腐,東坡豆腐是一道特色傳統名餚,屬於川菜系。精於烹飪之道的蘇東坡親自操勺創製而成。他首創素食菜餚「東坡豆腐」後,這道創新菜很快就在黃州流傳開來。不久,他被遷職轉移,到了浙江杭州,又到了廣東惠州,走到哪裡,他的「東坡豆腐」就在那裡廣為流傳。
糟燴鞭筍,相傳,在宋代,杭州孤山廣元寺附近秀竹遍野,寺僧們十分喜愛食筍,卻不善於烹調,只會燒燒煮煮,口味單一。蘇東坡出任杭州刺史時,在與寺院僧侶的交往中得知此情,便把他著的《食筍經》傳授給他們。糟燴鞭筍就是其中之一。經歷代廚師研製、提高,1956年被浙江省認定為36種杭州名菜之一。
東坡墨魚,東坡墨魚又名糖醋東坡墨魚,是四川地區傳統名菜,用新鮮墨魚為主料製作而成。此菜特點色澤金黃、外酥內嫩、 甜酸微辣、風味濃鬱。墨魚並非海中的烏賊魚,而是樂山市凌雲山、烏龍山腳下的岷江中一種嘴小、身長、肉多的墨皮魚,又叫「墨頭魚」。相傳蘇東坡去凌雲寺讀書時,常去凌雲巖下洗硯,江中之魚食其墨汁,皮色濃黑如墨,人們稱之為「東坡墨魚」。
炒東坡,「炒東坡」其實就是炒豬大腸,炒豬大腸原本是一道經典的客家特色的美食菜餚。因為在蘇東坡被貶的途中,路過了江西贛州,嘗到了這道客家美食炒豬大腸。蘇東坡吃到第一口就被這道菜的風味和口感驚喜到了,至此就愛上了炒豬大腸的味道,離開江西的時候唯獨不舍的就是這道炒豬大腸的風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