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他不僅是個偉大的文學家,更是一名老饕,許多名菜都是出自他手。
小時候,蘇東坡是語文課本裡的人,因為他的詩詞全部需要「默寫並背誦全文」,所以一直認為他是個古板的學究。長大後,去了不少地方,吃到了各地的特色菜,才知道原來有好多菜都署上了蘇東坡的名字。
從那以後,腦海裡的蘇東坡就變了個樣子,不再是古板的學究的樣子,倒是多了幾分親切感,因為即使相隔了千年,我們也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吃貨」。而蘇東坡的厲害之處在於,不僅愛吃,還愛研究美食,他「冠名」的菜品,可不僅有東坡肘子、東坡肉這兩道。
磬中藏了東坡魚
蘇東坡在杭州任太守時,與金山寺的佛印和尚交好,兩人常一同吟詩唱和,談古論今。
一日,蘇東坡到寺中拜訪好友。佛印早知他要來,便早早備下了佳餚,卻在好友進門前,將一盤五柳魚藏到了一旁的銅磬裡。
蘇東坡進門後,自然是聞到了屋內的魚香,知道佛印在與他開玩笑,便裝作一副有心事的樣子坐下來,嘆了一口氣。
佛印見狀,便趕緊問他為何愁眉不展,蘇東坡說自己有一副上聯,卻苦苦對不出一個絕妙的下聯。這上聯便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笑道:「這還不容易?我對『積善人家慶有餘』,怎麼樣?」
蘇東坡見好友毫無防備的樣子,笑道:「你可聽好了,我這上聯有『春常在』。」佛印不疑有他,忙回答:「我對『慶有餘』!」蘇東坡大笑:「哦,原來磬裡有魚啊!」佛印這才醒悟,屋裡的魚香味是瞞不過好吃的蘇東坡的。
後來二人在交談間,說起這五柳魚白淨如書生,刀痕似長鬚,與蘇東坡當時的形象頗有幾分相似,於是就將五柳魚改名為「東坡魚」了。
粗糧細做煮菜羹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因「烏臺詩案」剛出獄沒幾天的蘇軾,便踏上了左遷黃州(今黃岡市)的路程。
來到黃州的蘇軾,即使仍有官職,卻無薪俸,生活過得十分艱難。雖然有野史說朝廷只是將他的俸祿折算成了實物,但想來也不會太多,否則他不會再《初到黃州》一詩中寫下那句「尚費官家壓酒囊」。
生活雖艱難,但日子還得過,蘇軾在有限的條件下,對美食的追求一如既往。
在朋友的幫助下,蘇軾借到了一塊地,並將其命名為「東坡」,也是自那時候開始,他自稱為「東坡居士」,在那塊地上親自耕種。
地裡種出的菜自然都比較簡單,但蘇東坡對美食有自己的要求的,於是他開始研究粗糧細做的方法,最終做出了一道菜羹。
他將一些常見的蔬菜揉洗過後,加生薑下鍋煮,鍋的四周都塗了生油,但不會碰到菜湯,上面蓋著的瓷碗亦然。菜熟後,放上盛了米的蒸屜,最後將菜飯合一,便成了濃稠的菜羹。這一碗羹,吸收了生油的香氣,卻沒有油的味道,十分清爽。因為這道菜羹是蘇東坡的「原創」作品,因此也被稱為「東坡羹」。
一杯薑茶成良藥
蘇東坡不僅愛做菜,更愛品茶,太皇太后欣賞他的文採,便賜了兩餅龍團茶給他。
一日,蘇東坡奉命接待遼國使者,應使者的要求一同到太師府上拜訪太師文彥博。沒想到太師卻面露難色,悄聲跟東坡坦言自己患了痢疾,若與客人飲酒怕失了體統。蘇東坡聞言,安慰道:「太皇太后賜了龍團,太師放心,宴席間只管以龍團茶代酒便是。」
本來太師還心懷忐忑,不料直到宴席結束賓客散去,痢疾都沒有再犯,這讓他倍感驚喜,也十分不解。
轉天,太師便到了蘇東坡府上拜訪,說起了痢疾的事情,這才知道,前一天喝的並不是龍團,而是蘇東坡為他準備的薑茶。一半蜀地真茶,一半生薑顆粒,乃一鄉人傳授給蘇東坡的秘方,因為平日家人飲用此茶有良效,所以他才將太師的龍團換成了薑茶,並將方子告訴了太師府的廚子。
從那之後,一種叫「東坡茶」的薑茶便作為一種防病療病的良藥,流傳開來。
與蘇東坡有關的菜還很多,像這樣的傳說也很多,有人說和尚不能吃魚,有人說薑茶不能治病,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不可否認的是,蘇東坡「吃貨」的形象,因為這些或真或假的故事而變得更立體了。
蘇東坡的詩詞中有豪情,為疏浚西湖築成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在中國美食的歷史上也留下了姓名。與他有關的菜品,從東坡肉到東坡豆腐再到東坡羹,都纏在了中國老百姓的舌尖上,經久不變,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