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大熊貓"現寧夏 系當地監測種群數量最大

2020-12-09 中國網旅遊中國

12月1日,16隻被稱為「鳥類大熊貓」的黑鸛現身寧夏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作為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16隻黑鸛同時出現在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是近幾年當地監測到的種群數量最大的一次。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到吳忠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助理、林業工程師李學明。據他介紹,今年吳忠市黃河段已經三次監測到了黑鸛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吳忠黃河溼地生態環境是適合黑鸛這種瀕危物種棲息的,也表示當地的生態環境確實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好轉。

據了解,黑鸛屬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全球種群數量約為2500-4400隻,在我國北部、西歐、蒙古、西伯利亞等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黑鸛每年9-10月飛往長江以南越冬,大多要求棲居地有陡壁山體、清澈的水質和較少的人為幹擾。李學明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自2016年以來,寧夏黃河段已連續四年監測到黑鸛棲息,「以前只能零星看到四五隻,分布範圍也很窄,但今年在吳忠市黃河段就監測到了三次,最終確認是16隻。這也是近幾年當地監測到的種群數量最大的一次」。

而除了黑鸛等鳥類的數量,吳忠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也把候鳥的遷徙、繁殖數據納入監測範圍中,同時也包括溼地的土壤、水環境、野生植物等情況。

據李學明介紹,今年吳忠市黃河段已經三次監測到黑鸛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吳忠黃河溼地生態環境是適合黑鸛這種瀕危物種棲息的,也表示當地的生態環境確實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好轉。

但瀕危動物保護和溼地治理仍有難點,李學明認為,「我們作為一個管理機構,可以從宏觀上保護,但是在精細功夫上,還要依託科學合理的研究結果做輔助。」溼地管理部門管理方法的開展和推廣,多依託於專門的研究機構和高校,但有關瀕危動物方面研究多、深度淺,內在機理數據掌握少,這時常讓管理機構的精準決策陷入模糊。

2006年,吳忠市成立專門的溼地保護部門。近年來,吳忠市和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寧夏大學等高校合作,推動高校溼地研究和社會管理接軌,開展植被恢復、環境承載調查,派遣工作人員赴高校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學習培訓,提升當地工作人員的治理技能。李學明告訴北青報記者,他也曾多次走進學校,向中小學生宣傳瀕危動物保護和溼地保護的相關知識。

四年來,在吳忠棲息繁殖的鳥類已經從10多種增至30多種。李學明說:「其實不僅僅是瀕危動物,也要給所有動物一個安全、舒適的棲息環境,也得把候鳥的生態通道修復好,形成以國家自然保護地為主體,河湖長制為補充的溼地保護格局。現有的遷徙鳥類不能少,要通過保護讓黑鸛等野生動物,從罕見變為常態,從秋冬出現到四季所見。」

張香梅 郭豪宇

相關焦點

  • 鄱陽湖首次拍到中華秋沙鴨 被譽為「鳥類中的大熊貓」
    中華秋沙鴨(高翔攝)  鄱陽湖首現「鳥類中的大熊貓」——中華秋沙鴨。11月29日,記者獲悉,11月28日,江西鄱陽湖保護區都昌保護監測站與都昌縣候鳥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聯合開展野外湖區水鳥「逢八」監測調查,在鄱陽湖都昌縣「泗山」水域內,驚奇發現並清晰拍攝到5隻中華秋沙鴨種群,這在鄱陽湖尚屬首次。
  • 「鳥中大熊貓」飛抵雲南香格裡拉 數量突破400隻 創下保護區紀錄
    隨著近年來納帕海溼地生態環境日益向好,來此越冬的候鳥數量持續增長,目前,已監測記錄到鳥類179種,越冬候鳥數量達5萬餘只。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種群數量達到416隻,創下保護區成立以來最高紀錄。黑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因其數量稀少,又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 北京迎來上百萬隻候鳥 多種珍稀鳥類頻現京城
    正值候鳥過境北京的時節,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截至目前,今年北京市88個候鳥監測站共監測到遷徙候鳥達140餘萬隻。在數量龐大的遷飛鳥兒中,有不少珍稀鳥類「光臨」。  北京地處亞熱帶向亞寒帶的過渡區,是眾多候鳥春秋兩季遷徙的必經通道,也是世界鳥類遷徙通道中的重要中轉站,每年過境南遷或北徙的候鳥、旅鳥達300多種。
  • 鳥類「大熊貓」綠尾虹雉現存數量不足3000隻
    新華社成都10月30日電(記者陳地、呂慶福)記者從30日在成都舉行的「四川首屆綠尾虹雉保護研討會」上獲悉,當前野外綠尾虹雉現存數量不足3000隻,呈下降趨勢。  據了解,綠尾虹雉是中國特有大型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性易危物種。它的發現和大熊貓一樣具有傳奇色彩,都是由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同期在寶興鄧池溝發現並命名的。
  • 吉林確立中華秋沙鴨保護目標:2030年長白山區種群數量翻倍
    中華秋沙鴨是中國特產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歷史,有鳥類「活化石」之稱,是與大熊貓、華南虎、滇金絲猴等齊名的「國寶」。一隻中華秋沙鴨媽媽帶領小鴨逆流而上。 樸龍國 攝按吉林省中華秋沙鴨保護行動的目標,到2025年,解決長白山區中華秋沙鴨棲息地破碎局面,使其繁殖種群數量達300對以上;到2030年,其繁殖種群數量達400對以上,有效緩解其瀕危狀況。
  • 世界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喜現同裡!
    3月5日上午,同裡國家溼地公園裡喜現一雌一雄兩隻青頭潛鴨,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青頭潛鴨」,
  • 400隻「鳥中大熊貓」飛抵香格裡拉
    隨著近年來納帕海溼地生態環境日益向好,來此越冬的候鳥數量持續增長,目前,已監測記錄到鳥類179種,越冬候鳥數量達5萬餘只。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種群數量達到416隻,創下保護區成立以來最高紀錄。黑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因其數量稀少,又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 寧夏溼地保護中心組織人員到哈巴湖管理局開展秋季水鳥遷徙監測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0月28日訊 近期,寧夏溼地保護中心組織人員到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溼地水鳥遷徙情況。監測組首先了解保護區溼地候鳥棲息區域,候鳥種類和數量變化情況。隨後前往駱駝井管理站苟池西畔溼地和二道湖管理站北馬坊溼地進行候鳥監測。在苟池溼地監測到的水鳥有翹鼻麻鴨、反嘴鷸、黑翅長腳鷸等,其中以翹鼻麻鴨數量最多,約有200多隻。在北馬坊溼地監測到大量遷徙至此棲息的灰鶴。灰鶴是大型涉禽,主要棲息在北馬坊溼地周邊的開闊平原、草地、沼澤、灘涂、湖泊及農田地帶。每年於3月下旬開始繁殖地遷徙,9月末10月初遷往越冬地。
  • 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繼續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
    中國林業網3月9日訊 根據《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關於進一步強化應急期間陸生野生動物管理的緊急通知》要求,寧夏沙坡頭管理局對保護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科學部署,嚴密防範,繼續加強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  當前,正值野生動物遷徙繁殖重要季節,也是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高發期。
  • 地球上種群數量最大的鳥類,也是餐桌上的美味——家雞
    而雞也依靠著人類的飼養,成為雞形目中的贏家,年產量幾百億隻,成為數量最多的單一脊椎動物物種。甚至有一種基於演化角度的說法,認為不是人類馴化了雞,而是雞利用了人類。那麼,作為「鳥生贏家」的雞,究竟是怎樣「傍」上人類,一步步被我們馴化,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的呢?1家雞:誰是我的祖先?
  • 「會飛的大熊貓」扎堆河南越冬
    上圖戲水的中華秋沙鴨李長看攝全球數量僅有2000對左右甚至更少,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唯一的雁鴨類,也是中國特有物種,它就是「會飛的大熊貓」中華秋沙鴨。「77隻!第一次發現這麼大的越冬種群!」
  • 數量比野生大熊貓還稀少,雲南啟動西黑冠長臂猿種群數量調查
    據云南無量山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東管護局消息,日前,來自國內相關院校的專家及當地相關工作人員一起,在雲南省景東縣啟動了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西黑冠長臂猿的種群數量調查。據了解,西黑冠長臂猿數量比野生大熊貓還稀少,絕大部分分布在雲南省無量山、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廣州鳥類數量趨增:黑臉琵鷺棲息量創新高,白尾海雕現身
    中新網 圖廣州日報訊  5大觀鳥勝地鳥類齊聚,黑臉琵鷺棲息廣州數量創新高,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尾海雕首現廣州……廣東省林業廳、國家林業局駐廣州專員辦、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廣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3月17日在南沙溼地啟動廣東省暨廣州市第三十七屆 「愛鳥周」活動。
  • 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大鴇越冬種群
    春季繁殖期的大鴇種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鎮賚護飛隊志願者在觀測大鴇種群1月6日,吉林鎮賚「護飛隊」2名骨幹隊員趕到大鴇棲息地,採集了大鴇種群的影像資料,做了詳細的植被、土壤、水文等環境調查,並對大鴇越冬環境支撐做了評估,制定了下一步的保護方案,確保該種群安全越冬。
  • 終於知道誰是誰了,大熊貓「認臉」APP來了!
    我國就野外生存的滾滾保護工作,先後四次組織專業的大熊貓科學調查,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大熊貓野外種群資料,基本摸清了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但是,對於野外大熊貓的種群結構的研究依然難以釐清。據相關專家介紹,動物的種群結構主要由種群密度、年齡大小、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徵組成,我國野生大熊貓野外種群結構因其獨居深山竹林和家域面積廣闊的生活習性而難以被跟蹤監測。高效、準確開展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分布情況是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任務,由此「認臉」工作提上日程。
  • 納帕海的「鳥中大熊貓」
    根據云南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和西南林業大學專家團隊監測記錄結果,今年已有400餘只黑鸛在香格裡拉市納帕海國際重要溼地越冬停歇,該溼地已成黑鸛種群在國內最大的越冬停歇地。今年11月20日在雲南省香格裡拉市納帕海國際重要溼地拍攝的黑鸛。
  • 大熊貓認臉APP即將上市 告別一模一樣的 「臉盲」
    記者了解到,在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中,個體識別是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和研究的基本前提,對於圈養的動物,個體識別是對其進行日常飼養和動物譜系、檔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對於野生動物,個體識別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研究動物的種群結構,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 黑鸛種群棲息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
    近日,吳忠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梅家灣段黃河灘涂溼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15隻左右。12月1日,在吳忠濱河大道附近,黑鸛或踱步,或翱翔,體態優美。牟將 攝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在中國的珍稀程度並不亞於大熊貓,被稱為鳥類中的「大熊貓」,每年的遷徙都牽動著眾多黑鸛粉絲的心。這種體態優美的大鳥有著超強的飛行遷徙能力,雖然在歐、亞、非大陸都有分布,但近十多年來種群數量明顯下降。目前,全球僅存3000多隻,我國有1000多隻。
  • 地球上種群數量最大的鳥類,也是餐桌上的美味
    而雞也依靠著人類的飼養,成為雞形目中的贏家,年產量幾百億隻,成為數量最多的單一脊椎動物物種。甚至有一種基於演化角度的說法,認為不是人類馴化了雞,而是雞利用了人類。那麼,作為「鳥生贏家」的雞,究竟是怎樣「傍」上人類,一步步被我們馴化,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的呢?
  • 浙江漩門灣溼地雁鴨類首獲「全球身份證」 監測種群遷徙
    圖為:專家為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雁鴨類候鳥環志 張鶯鶯 攝中新網台州12月11日電(記者 範宇斌)11日記者獲悉,浙江省玉環市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內,一批雁鴨類候鳥擁有了「全球身份證」——鳥類環志,以監測它們的種群遷徙變化、生活習性等,這是該溼地雁鴨類候鳥首次被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