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回收」看起來並非一個特別光鮮的領域,可以在譚飆看來,新消費時代的來臨,這中間隱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譚飆曾是菜鳥網絡副總裁、天貓電器城總經理,物流+電商的經歷讓他對消費市場嗅覺敏銳。
十年前,東北青年譚飆加入阿里巴巴,他準備起個花名的時候,發現更早之前加入的員工已經把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差不多用完了,而所剩無幾的幾個名字他都不太滿意。
於是,從譚飆開始,阿里內部花名的來源從金庸走向了古龍。譚飆在阿里的花名是「花滿樓」,古龍小說《陸小鳳傳奇》中的傳奇人物,其「流雲飛袖」與「聞聲辨位」的武功是江湖一絕。
從去年年底出來開始創業的時候,譚飆已經身懷三年線下、八年電商、兩年物流的功力。而他創辦的公司9貝殼,是一個上門回收舊物的項目,讓用戶通過手機預約,找來專業人士上門評估、打包、回收舊物,促成網際網路與傳統廢品回收聯姻。
阿里老兵為何投身回收?
在傳統的舊物回收渠道中,無論是走街串巷的廢品回收者,還是大街小巷的舊物回收點,舊物定價都極其不透明,一個舊手機是100塊還是200塊,用戶根本難以評估,也往往對交易充滿不信任感。這背後,正是因為舊物回收商家為了賺取轉手差價,才導致了目前的市場混亂現狀。
「舊物回收」看起來並非一個特別光鮮的領域,可以在譚飆看來,新消費時代的來臨,這中間隱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譚飆曾是菜鳥網絡副總裁、天貓電器城總經理,物流+電商的經歷讓他對消費市場嗅覺敏銳。譚飆認為,2013年之後,消費形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體驗式的、精緻的消費方式正在興起,新消費時代正在來臨。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讓譚飆做起上門回收來思路有點與眾不同。譚飆告訴B12,跟傳統的回收渠道相比,9貝殼並沒打算通過回收物品賺取差價掙錢。
打開9貝殼的App,界面中央即是大大的「發起回收」的按鈕,而回收的舊物品類,則從衣服、書紙到彩電空調到桌子椅子,一應俱全。通過在App內的操作,用戶可以預約專業人士上門回收,由專業人士現場評估定價。
為了給用戶提供高質量的上門服務,9貝殼制定了一套標準的上門工作流程:按時上門,進門穿鞋套,傳達給用戶分類知識,離開用戶家中時候有特定用語。「中產階級的消費人群很多時候不在乎得到多少錢,省時省事兒,高的服務標準,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譚飆告訴B12。
在9貝殼的交易系統中,用戶回收的物品會按照回收價折成「海豆」存入用戶帳戶,海豆可以用來兌換產品或服務,比如智能插座、家用碎菜機、手機充值卡等,相當於虛擬貨幣。不過,這中間有個例外,品相較好、價格比較高的數碼產品可以獲得現金兌付。
回收市場金礦怎麼開採?
9貝殼平臺上回收的舊物會有不同的處理渠道,比如舊手機會有三種命運:官方翻新、零件拆解和金屬析出;而服裝,則會根據不同的破舊程度,轉化為原材料或者捐贈給貧困地區。按照譚飆的說法,他們的平臺上除了服裝品類的回收處於虧損狀態外,其他的品類要麼能實現盈虧持平,要麼能實現盈利,而主要盈利點目前在於電器數碼。然而,靠賺取舊物轉手差價,這並不在譚飆對9貝殼的願景設定之中。
今年9月初,9貝殼聯合H&M、GAP等200多家國內國際品牌在城西銀泰城嘗試了一次以舊換新合作,用戶通過發起衣物的回收可在城西銀泰城周年慶獲得一張銀泰現金儲值卡。對於商家來說,通過這種方式完美地實現了客戶回流,當然受到了他們的歡迎。而在譚飆看來,9貝殼未來的商業空間正是在於跟商家的合作。這樣一來,由9貝殼在中間建立橋梁,用戶和商家可以憑藉舊物重新發生購買關係,先前上門回收沉澱下來的用戶,可以成功被導流到線下合作的商家,9貝殼未來的盈利模式就藏在這個場景之後。這才是電商出身的創始人譚飆的野心所在。
除此之外,9貝殼在上門回收的最初環節就開始給用戶的回收行為和內容做數據化處理,每一次回收都會定義用戶並添加標籤,最後形成一個關於回收物品和行為的龐大資料庫,經過處理之後可以推導出更精準的消費群體畫像。這樣一來,9貝殼未來就可以針對用戶的畫像進行精準的推薦,喜歡買衣服的姑娘可以收到最新款的試穿衣物,喜歡電子產品的可以收到最新款的體驗產品。「現在很多姑娘在買買買的時候會苦惱,家裡已經沒有地方了,我們做的就是讓大家既可以方便地把東西回收,未來還要讓大家更方便地消費。」
譚飆告訴B12,具體的盈利方式他們還正在摸索,當業務逐漸規模化的時候,盈利點會越來越清晰,到時會在其中選擇最靠譜的一個。至於運營成本,目前9貝殼主要的成本來自於上門回收環節,這部分上門回收的人員除了9貝殼自己的員工,也包括部分加盟人員。這樣的思路來源於譚飆做物流的經驗。「未來向其他城市迅速鋪開的時候,本地加盟的方式可以降低業務複製的難度。」
低頻又該如何保持粘性?
9貝殼從今年年初註冊成立,產品7月份開始正式運營,譚飆稱,App和微信公眾號加起來已經收穫了10萬用戶。「關鍵是這是個家庭App」,譚飆說,家裡邊一個人註冊之後,會把全家的舊物拿來回收。
然而即便如此,相較於打車、叫外賣,回收舊物依然是一個超級低頻的行為,9貝殼平臺上有一個三個月發起了十次回收的用戶,被視為難得一見的案例。而根據譚飆給出的數據,杭州目前每天能發起約300單的舊物回收。
譚飆對這個數據挺樂觀。他說,一方面他們在這段時間並沒有做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和用戶推廣,不燒錢不補貼,三個月時間能獲得這樣的成績;另一方面,不像那些靠補貼獲取用戶的App,他們的App卸載率很低,一次回收之後總會有下一次,「而且還有沒兌換的海豆在裡邊」。
早在年初,9貝殼就已經拿到了執一資本的500萬美金天使輪,目前已經布局杭州、北京、上海三個城市,團隊達上百人。譚飆說,9貝殼現在暫時不考慮盈利的事,首要的事是服務好用戶,用高標準的服務搭橋,未來再提供精準的體驗式消費。
除了談消費市場、談商業模式,譚飆還時不時地談到公益和環保。身處9貝殼的辦公室,會發現他們整個公司的設計是以海洋為主題,藍色是其主色調,而各個會議室則以西沙、南沙等命名。譚飆說,做回收行業某種程度上是參與了循環經濟和環保公益,藍色的海洋是地球生態環境良好的象徵。因此,9貝殼公司的花名都來源於海洋生物,而當年阿里的花滿樓如今也改用了花名「海螺」。用譚飆自己的話就是,「希望在創業掙錢的時候,順帶著把公益給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