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

2021-02-14 綠色浙江

大陸垃圾分類回收已經進行了好幾年,但效果並不好,更多的舉措最終流於形式。今天綠色浙江王玲推薦了一篇《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也許讀完後,它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


很多去臺灣旅遊的大陸遊客到臺灣的第一印象是臺灣的街道非常乾淨,基本上見不到垃圾。而讓大陸遊客疑惑並感覺不便的,是在臺灣很難找到垃圾桶,筆者自己就曾有過因為找不到垃圾桶,手裡拿著垃圾乘坐客運,將垃圾從新竹帶到臺北才最終找到地方丟棄的經歷。當遊客在臺灣的麥當勞飽餐一頓後,又會為如何將吃剩的食物、包裝正確地放置在分類垃圾桶中犯愁……

一些細心的遊客可能還會發現,在每天兩個固定時段,臺灣的大街小巷都會響起《少女的祈禱》或《致愛麗絲》的優美旋律。這自然不是在進行古典音樂教育,而是垃圾車在提醒周邊的居民前來倒垃圾。無論是在臺北寬廣的街道,還是在九份崎嶇的山路上,都能看到垃圾車的身影。垃圾車一天只會來兩次,錯過了就只能等第二天,所以經常能看到居民聽到音樂後拿著垃圾袋匆匆下樓的身影。

這些讓大陸遊客感到奇怪的現象,其出現的原因,在於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先後實行的四合一資源回收、垃圾「零廢棄」和強制垃圾分類等政策,俗稱「垃圾不落地」政策。

曾經,臺灣也有過「垃圾大戰」時代,很多城市的垃圾滿天飛。臺灣在歷史上處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為主,但因為地狹人稠,上世紀80年代時已很難找到掩埋垃圾的場地,臺灣政府預建垃圾焚燒廠,規劃「一縣市一焚燒廠」政策。但隨後媒體曝光垃圾焚燒產生的有害物質會對焚燒廠周邊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引發民眾抗議。經過專家論證和社會意見徵詢,從2000年左右開始,「垃圾不落地」政策首先在臺北施行,現已基本推廣到整個臺灣地區。

「垃圾不落地」的具體措施是馬路上不設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開到社區門口,居民聽到垃圾車的音樂自行將垃圾分類倒入車內。如果在非規定的時間亂扔垃圾,會被處以罰款。據說,收垃圾的人會將亂倒垃圾的垃圾袋翻個底兒掉,爭取找到亂倒垃圾者的個人信息,一旦找到就處以高額罰款。

後來,此政策又做了進一步改革——規定倒垃圾需用政府統一規定的垃圾袋,由居民自行到便利店等處購買。同時,不再收取垃圾費,居民購買袋子的費用就包含了垃圾費。這樣,製造越少垃圾的居民購買的垃圾袋就越少,鼓勵居民少製造垃圾,體現了「汙染者付費原則」。

可不要小看「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功效,自「垃圾不落地」政策施行至今的十餘年時間裡,臺灣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下降了50%以上,垃圾回收率從20%左右上升到50%以上。臺灣「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果受到一些國際組織的肯定,並成為不少國家、城市的學習榜樣,中國大陸的杭州、廣州就先後做過「垃圾不落地」的試點。

在筆者看來,「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功實施,與教育和公民團體的努力密不可分。我在臺灣「清華大學」做過觀察:每頓飯後,就餐的老師學生先將剩菜剩飯等倒入到標明「廚餘」的垃圾桶,再將奶茶杯、紙質飯盒等放到紙製品回收桶,接著把用過的餐巾紙等放入不可回收物垃圾桶,最後將餐盤和非一次性餐具等交給管理員。對此,我問過一位臺灣同學:「你們怎麼能將垃圾分類做得這麼好?」他回答說:「從國小(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如何做垃圾分類。國小、國中(初中)時,在垃圾分類上,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一直非常嚴格,久而久之我們就養成了習慣。」

此外,公民組織對「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功實施,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正是民間團體最早要求政府將廚餘列為法定回收物;正是得益於臺灣反焚燒聯盟的聯署,促使立法院環保署檢視垃圾焚燒的相關政策。此外,各種各樣的NGO在社區開設零廢棄管理課程、進行小區型廚餘回收的推廣……公民組織的這些行動,是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的重要助力。

相關焦點

  • 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
    垃圾車一天只會來兩次,錯過了就只能等第二天,所以經常能看到居民聽到音樂後拿著垃圾袋匆匆下樓的身影。  這些讓大陸遊客感到奇怪的現象,其出現的原因,在於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先後實行的四合一資源回收、垃圾「零廢棄」和強制垃圾分類等政策,俗稱「垃圾不落地」政策。  曾經,臺灣也有過「垃圾大戰」時代,很多城市的垃圾滿天飛。
  • 大陸記者臺灣印象:臺北的「垃圾不落地」
    總不能把它隨手扔在路上吧,在看不到果皮紙屑的大馬路上,它該有多麼扎眼?再說亂丟垃圾也絕不是我的習慣。把它揣口袋裡吧,夏天的裙裝又沒有口袋,只好把這張餐巾紙裝進我的單肩挎包,帶它回住處扔進自家的垃圾袋。事情就這麼解決了嗎?沒有。這袋垃圾已讓我頭疼了好幾天。
  • 臺灣的垃圾是怎麼分類的?
    這些讓大陸遊客感到奇怪的現象,其出現的原因,在於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先後實行的四合一資源回收、垃圾「零廢棄」和強制垃圾分類等政策,俗稱「垃圾不落地」政策。經過專家論證和社會意見徵詢,從2000年左右開始,「垃圾不落地」政策首先在臺北施行,現已基本推廣到整個臺灣地區。「垃圾不落地」的具體措施是馬路上不設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開到社區門口,居民聽到垃圾車的音樂自行將垃圾分類倒入車內。如果在非規定的時間亂扔垃圾,會被處以罰款。據說,收垃圾的人會將亂倒垃圾的垃圾袋翻個底兒掉,爭取找到亂倒垃圾者的個人信息,一旦找到就處以高額罰款。
  • 「定時定點」登陸 杭州是下個垃圾不落地之城?
    【中國環保在線 環衛清潔】作為頗受臺灣自豪的垃圾分類投放模式,近日登陸浙江杭州。日前,杭州「放話」明年將全面推廣「五定五公開」,杭州垃圾定點定時清運有了自己的模式。    「定時定點」登陸 杭州是下個垃圾不落地之城?
  • 探訪臺灣「垃圾不落地」 垃圾不分類罰6000臺幣
    中國江蘇網12月5日訊 最近,南京市垃圾分類辦公室赴臺灣學習考察垃圾分類,在臺灣期間重點參觀了新北市八裡區環衛隊資源回收場、八裡垃圾焚化廠、三峽掩埋場碳中和樂園以及臺北市內湖再生家具展示拍賣場等。
  • 臺灣地區垃圾分類經驗與啟示
    臺灣從1992年開始推行資源回收政策,即垃圾分類收集。1996年臺北市率先實施了「垃圾不落地」政策,並逐步向全臺灣省推廣。
  • 臺北市民追著垃圾車跑成風景 「垃圾不落地」措施讓市民跑起來
    臺北市民追著垃圾車跑成風景 「垃圾不落地」措施讓市民跑起來時間:2019-02-22 13:06   來源:看看新聞Knews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北市民追著垃圾車跑成風景 垃圾不落地措施讓市民跑起來 臺北,臺灣人口密度 的城市,豐富的人文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不過,如今您要是再去買咖啡或奶茶飲料,店家已不再會提供塑料吸管了,取而代之的是紙質吸管或不提供吸管。從去年起,這一「限塑」政策在臺灣就已經上路。隨著今年擴大實施,許多餐飲店業者將徹底改用紙質吸管。該舉措意味著島內垃圾分類進一步細化。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塑料吸管。臺灣環保部門表示,此舉預估一年可減少使用1億支塑料吸管,這將大大減少從填埋場流入海洋的廢棄物數量。
  • 垃圾分類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不過,如今您要是再去買咖啡或奶茶飲料,店家已不再會提供塑料吸管了,取而代之的是紙質吸管或不提供吸管。從去年起,這一「限塑」政策在臺灣就已經上路。隨著今年擴大實施,許多餐飲店業者將徹底改用紙質吸管。該舉措意味著島內垃圾分類進一步細化。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塑料吸管。臺灣環保部門表示,此舉預估一年可減少使用1億支塑料吸管,這將大大減少從填埋場流入海洋的廢棄物數量。
  • 垃圾管理的,「臺灣經驗」
    □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A臺北,找不到地方丟垃圾在抵臺之前,陳曉運就已經感受到臺灣垃圾管理的成效,一位去過臺灣的老師就曾向他抱怨,「在臺灣找不到地方丟垃圾」。親身抵達臺北的第一天,陳曉運就在街上發現「很少垃圾筒,收垃圾也是定時定點的」。
  • 臺胞入境免籤注政策落地 臺灣各界點讚
    原標題:臺胞入境免籤注政策落地 臺灣各界點讚  臺胞入境免籤注政策落地 臺灣各界點讚   【解說】7月1日中午1點10分,搭載211名乘客,由臺北桃園飛往福州的廈門航空MF880航班安全降落在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旅客們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步入機場入境邊檢大廳。
  • 垃圾分類,臺灣是這樣做的
    臺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區內不設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居民必須在家裡對垃圾進行粗分類,不分類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  臺灣的垃圾回收分類細緻,主要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三大類。  普通垃圾不可回收,將直接拉到焚燒廠焚燒。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玻璃、紙質品、金屬、泡沫等。
  • 看不見臺灣垃圾
    餐後,我們按照大陸的習慣把餐盒和剩飯堆在一起。黃姐立刻制止了這一行為。她麻利地把剩菜倒到一個大桶裡,又把紙制的便當餐盒洗涮乾淨收起來。她邊做邊說,「這些都是可以回收的,你們不可以隨便丟掉。」原來,在臺灣,垃圾有嚴格的分類,粗分為「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三種。以黃姐家為例,廚餘垃圾是指剩菜、水果皮、雞蛋殼等,回收作為飼料。
  • 臺灣把垃圾焚燒廠變社區公園
    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了一場大火,從而促成臺灣第一座垃圾焚化廠——內湖焚化廠興建,於1991年完工投入使用,日處理垃圾為900噸。垃圾焚化技術有個成熟的過程,就在1991年,行政院科技會議訂下了「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垃圾處理政策。但在那個年代,興建垃圾焚化廠,毫無疑問也遭到周邊居民的反對。
  • 臺灣向垃圾焚化爐說不
    在居民與垃圾焚化爐的對抗上,臺灣已經有了前車之鑑政府推動臺灣大規模推動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是在1980年代。
  • 垃圾回收,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
    結果這位朋友遲到近1個小時,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當時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如今上海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後,張先生已然明白那位臺灣朋友的心情。「現在每天分類幹垃圾、溼垃圾就已忙得團團轉,大家見面討論最多的就是垃圾話題。」相比大陸,臺灣嚴格的垃圾回收和分類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錯。那麼,臺灣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執行的呢?
  • 集美親子志願者聚集龍舟池 呼籲「垃圾不落地」
    「這次活動共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龍舟池清潔、垃圾分類、垃圾不落地宣傳。」負責人曾清凱介紹到。活動當天正值周末,又恰逢暑假旅遊旺季,集美龍舟池景區吸引了眾多遊客到此觀光。但龍舟池周邊卻有一些礙眼的垃圾「逗留」,影響了集美的環境,更影響了廈門的形象。
  • 臺灣「85後」回憶垃圾分類:長達20多年的逐步推進
    近年去臺灣旅遊,你會注意到街頭很少有垃圾桶,地上卻十分乾淨。其實直到90年代初,在臺灣街頭還經常可以看見小山似的垃圾堆。這一變化背後,是當地垃圾處理政策長達20多年的逐步推進。這其中有過失敗,有過民意的反彈,最終讓政策實施的,是一步步慢慢改變的耐心。以下是一個臺灣「85後」的回憶。
  • 【海洋垃圾】臺灣海岸面臨海洋垃圾威脅
    在知名的西吉嶼礁岸外「藍洞」美景附近,廢棄的塑料瓶、泡沫等海洋垃圾也充斥海岸,白色汙染突兀扎眼。這正是臺灣海洋環境汙染的部分事例。臺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長約1730公裡。根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清潔海灘)成果,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海岸線分布0.7公斤。臺環保部門海岸淨灘認養系統今年4月剛上線,來自全臺登錄的淨灘垃圾已達43噸。
  • 為什麼臺灣垃圾桶很少街頭卻依然乾淨?灣灣小編告訴你
    臺灣從1996年開始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即取消原設在街道兩側的垃圾投放點,要求居民將垃圾拎到垃圾收運車停靠點,在固定時間段內直接投放到垃圾收運車內,而垃圾收運車如同守時的列車,在固定時間抵達,在固定時間駛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