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垃圾分類回收已經進行了好幾年,但效果並不好,更多的舉措最終流於形式。今天綠色浙江王玲推薦了一篇《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也許讀完後,它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
很多去臺灣旅遊的大陸遊客到臺灣的第一印象是臺灣的街道非常乾淨,基本上見不到垃圾。而讓大陸遊客疑惑並感覺不便的,是在臺灣很難找到垃圾桶,筆者自己就曾有過因為找不到垃圾桶,手裡拿著垃圾乘坐客運,將垃圾從新竹帶到臺北才最終找到地方丟棄的經歷。當遊客在臺灣的麥當勞飽餐一頓後,又會為如何將吃剩的食物、包裝正確地放置在分類垃圾桶中犯愁……
一些細心的遊客可能還會發現,在每天兩個固定時段,臺灣的大街小巷都會響起《少女的祈禱》或《致愛麗絲》的優美旋律。這自然不是在進行古典音樂教育,而是垃圾車在提醒周邊的居民前來倒垃圾。無論是在臺北寬廣的街道,還是在九份崎嶇的山路上,都能看到垃圾車的身影。垃圾車一天只會來兩次,錯過了就只能等第二天,所以經常能看到居民聽到音樂後拿著垃圾袋匆匆下樓的身影。
這些讓大陸遊客感到奇怪的現象,其出現的原因,在於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先後實行的四合一資源回收、垃圾「零廢棄」和強制垃圾分類等政策,俗稱「垃圾不落地」政策。
曾經,臺灣也有過「垃圾大戰」時代,很多城市的垃圾滿天飛。臺灣在歷史上處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為主,但因為地狹人稠,上世紀80年代時已很難找到掩埋垃圾的場地,臺灣政府預建垃圾焚燒廠,規劃「一縣市一焚燒廠」政策。但隨後媒體曝光垃圾焚燒產生的有害物質會對焚燒廠周邊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引發民眾抗議。經過專家論證和社會意見徵詢,從2000年左右開始,「垃圾不落地」政策首先在臺北施行,現已基本推廣到整個臺灣地區。
「垃圾不落地」的具體措施是馬路上不設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開到社區門口,居民聽到垃圾車的音樂自行將垃圾分類倒入車內。如果在非規定的時間亂扔垃圾,會被處以罰款。據說,收垃圾的人會將亂倒垃圾的垃圾袋翻個底兒掉,爭取找到亂倒垃圾者的個人信息,一旦找到就處以高額罰款。
後來,此政策又做了進一步改革——規定倒垃圾需用政府統一規定的垃圾袋,由居民自行到便利店等處購買。同時,不再收取垃圾費,居民購買袋子的費用就包含了垃圾費。這樣,製造越少垃圾的居民購買的垃圾袋就越少,鼓勵居民少製造垃圾,體現了「汙染者付費原則」。
可不要小看「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功效,自「垃圾不落地」政策施行至今的十餘年時間裡,臺灣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下降了50%以上,垃圾回收率從20%左右上升到50%以上。臺灣「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果受到一些國際組織的肯定,並成為不少國家、城市的學習榜樣,中國大陸的杭州、廣州就先後做過「垃圾不落地」的試點。
在筆者看來,「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功實施,與教育和公民團體的努力密不可分。我在臺灣「清華大學」做過觀察:每頓飯後,就餐的老師學生先將剩菜剩飯等倒入到標明「廚餘」的垃圾桶,再將奶茶杯、紙質飯盒等放到紙製品回收桶,接著把用過的餐巾紙等放入不可回收物垃圾桶,最後將餐盤和非一次性餐具等交給管理員。對此,我問過一位臺灣同學:「你們怎麼能將垃圾分類做得這麼好?」他回答說:「從國小(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如何做垃圾分類。國小、國中(初中)時,在垃圾分類上,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一直非常嚴格,久而久之我們就養成了習慣。」
此外,公民組織對「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功實施,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正是民間團體最早要求政府將廚餘列為法定回收物;正是得益於臺灣反焚燒聯盟的聯署,促使立法院環保署檢視垃圾焚燒的相關政策。此外,各種各樣的NGO在社區開設零廢棄管理課程、進行小區型廚餘回收的推廣……公民組織的這些行動,是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