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頭記憶:龍嘴大銅壺沏茶湯

2020-12-13 包頭新聞網

宮偉恩 攝

「味甜香醇,色澤誘人」,提起茶湯,許多「老包頭」都記憶猶新。

「茶湯」相傳源於明代,據說是由北京、天津傳入包頭的,最早傳入薩拉齊一帶,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說的就是小吃「茶湯」。

衝茶湯時要先將黃米放入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特製大銅壺裡的開水衝入碗內,將其衝熟,撒上紅糖,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湯便可以享用了。製作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衝制茶湯有一套技巧,非熟手不行。衝的過程彰顯出手藝人的功夫。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雙腳撇開半蹲式,這樣才能站穩。待水一出,碗要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開水的量來控制它的厚薄程度,並不使開水外溢,這是技巧之一。

技巧之二:右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要一氣呵成,才能衝熟茶湯,否則滴滴答答注水,茶湯必生,不能吃,那就虧本了。同時,還要注意水出的猛,會澆在自己手上,燙了自己。所以,賣茶湯沒有這一身的絕活是做不了的。衝好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卻不至掉下,這樣衝出來的茶湯才算上品。

除了味道的香醇、技藝的嫻熟外,食客還留連於龍嘴大銅壺的外觀精美。銅壺上下兩部分各有一圈銅飾花紋。壺嘴和壺把的上方鑲嵌著一條龍。有的銅壺壺嘴飾一大龍頭,壺把由一條龍構成。龍鬚、龍爪、龍鱗清晰可辨。龍嘴上伸出兩根龍鬚尖端有兩個紅絨球,隨著衝水的過程而不停顫動。

而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機械化步伐的加快,會做茶湯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這門「絕活」更顯得稀罕,有的手藝人還為這門技藝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京味小吃到包頭記憶,一碗茶湯養活了一代代手藝人,也點亮了我們關於故鄉的記憶。

記者 張婷婷

相關焦點

  • 還記得那年的龍嘴大銅壺嗎?
    老師傅輕輕放下大銅壺,收起馬步,手影飛舞間,就見那瓷碗中的羹面上已經撒下了葡萄乾、核桃肉、葵花子之類的輔料。這方才細眯雙眼,面帶微笑地端給周遭那些虎視眈眈已久、垂涎欲滴的八方食客,任其狼吞虎咽,或者細品慢咽。於是,這把「百年龍嘴大銅壺」,頃刻之間就被聚焦成談資,那麼傳奇、那麼溫暖、那麼甜美、那麼軟滑。上述描述的便是天津民俗文化的象徵之一——龍嘴大銅壺是也!
  • 《老包頭記憶》叢書首發
    11月22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老包頭記憶》叢書首發式在青山賓館舉行。市領導徐德林、陳智、郭文煥、張斌出席《老包頭記憶》叢書首發式。據悉,《老包頭記憶》叢書由東河區委、區政府組織,東河區委宣傳部、東河區文聯牽頭編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叢書內容涵蓋民俗風情、歷史人物、風光攬勝、老街舊巷、行業社店等,文化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學術性和可讀性。叢書共9卷、140萬字,由多位本土作家歷時18個月創作,立體、全景、詳盡地展現了老包頭的歷史文化,是東河區乃至我市文化建設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 來天津您一定要嘗嘗龍嘴大銅壺衝泡的茶湯,入口細膩綿滑香甜可口
    現在的茶湯已經有很多種口味了,最為傳統的口味是用糜子面打底,然後放上桂花,乾果、糖等輔料,然後用燒開的龍嘴大銅壺裡的水來衝開它,就可以食用了。當然衝茶湯也是很有技術的,先放一點熱水把糜子面給攪拌均勻了,裡面沒有麵疙瘩,這樣再用開水衝開就行了。吃起來軟軟糯糯、香甜可口特別好吃。那麼在天津哪裡可以喝到茶湯呢?
  • 四川茶文化與長嘴銅壺
    四川成都有很多茶館,以前為了不打擾客人們的談話聚會和休息享受,想出遠距離侍奉,於是長嘴銅壺就誕生了。「成都是個大茶館,茶館裡有小成都」清末成都街巷516條,茶館就有454家,幾乎每條街巷都有茶館。成都茶館又以舒適有味的氛圍和茶博士著稱。
  • 《老包頭記憶》展:走近厚重的歷史 熱愛煥新城市
    正在包頭博物館展出的《老包頭記憶》展,正在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是包頭文博、檔案工作者聯手推出的一個十分接地氣、貼近生活的展覽。走進展廳,不少人第一次有了觸摸包頭近現代歷史的感覺。  「通彩華鞋帽百貨商店,西包頭大前街,電話三百五十一號。」這個印在一個精美鞋帽盒上的廣告,是出自民國還是清末?當你在展覽中看到這裡的時候,你或許會想,拋開具體時間,至少可以知道那時老包頭的商業已很繁華,人們已有了包裝和廣告的意識。
  • 包頭老茶湯,沒有茶沒有湯的「此地」美食!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訾利利文 文/圖河南商報【我看見】系列報導最好看的風衣永遠是沒買的那一件;最好吃的美食,永遠是記憶中的美食。回家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吃上久違的媽媽牌家常美食:秘制紅燒肉、內蒙燴菜、巴盟燴酸菜、大餡羊肉餃子、鐵鍋燜面、粉湯肉餅、羊肉稍美(燒麥)、釀皮子……在包頭本地人眼裡,老包頭人喜歡用"此地"來形容本地,此地人,此地飯菜。
  • 漫談圓明 | 銅壺·記
    直到有一天我們在展覽館看見櫥窗裡的銅壺,才豁然開朗,原來坦坦蕩蕩的白石構件是擺放銅壺的器座。直到有一天,展覽館的工作人員找到我,請我寫些銅壺方面的說明,終於有機會和銅壺近距離的接觸。銅壺身上布滿斑斑鏽色,顯得古樸而滄桑。銅壺敞口,方唇,細長頸,上有凸弦紋兩道,頸部插鑄雲形耳,內掛長圓形環。鼓腹,呈懸膽狀,假圈足,平底,底部有支釘和細小的修補。圈足外側刻【大清乾隆年造】六字款。
  • 銅壺、鐵壺、銀壺、玻璃壺,哪種茶具最適合煮老白茶?
    1、玻璃壺煮茶,可以看到湯色,能夠輔助我們判斷是不是要關火了,還是要繼續煮一會兒。2、玻璃壺煮茶,不用擔心茶葉和茶壺之間發生什麼微妙的化學變化,從而會影響對茶葉品質的準確判斷。3、玻璃壺煮茶,香氣、滋味都全部保留下來,不會有所損耗。
  • 茶湯是茶還是湯?中國的三大茶湯,各有特色你吃過幾種
    比如很多地方都有的茶湯,聽起來是茶也是湯,但是,其實各地的茶湯大都不是茶,也不是湯,也不是用來潤口解渴用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國的三大茶湯,看看你到底喝過幾個?第一個我們要介紹的茶湯是北京茶湯。北京茶湯是老北京非常平民化的小吃,據說是從蒙古的油茶演變過來的。北京茶湯和油茶一樣,雖然名字裡有茶字,但是裡面是沒有茶葉成分的。
  • 原角龍,鸚鵡嘴龍,弱角龍,纖角龍,安德薩角龍,隱龍,鷹角龍簡筆畫
    鸚鵡嘴龍不如它的遠親三角龍廣為大眾所知,但它們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龍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發現超過400個個體,包括許多完整骨骸。已發現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化石,從幼體到成年體都有,使得許多研究可以研究鸚鵡嘴龍的成長速度。鸚鵡嘴龍大量的化石紀錄,讓它們成為中亞早白堊紀沉積層中的標準化石。
  • 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北京,北京八大美食,你都吃過嗎?
    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作為六朝古都的北京吸收了滿漢飲食文化精粹,皇家與市井味在此共存,不僅有名目繁多的京味兒傳統小吃,更有獨具京城特色的官府菜、清真菜、私家菜。北京的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北京著名的美食都有哪些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