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甜香醇,色澤誘人」,提起茶湯,許多「老包頭」都記憶猶新。
「茶湯」相傳源於明代,據說是由北京、天津傳入包頭的,最早傳入薩拉齊一帶,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說的就是小吃「茶湯」。
衝茶湯時要先將黃米放入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特製大銅壺裡的開水衝入碗內,將其衝熟,撒上紅糖,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湯便可以享用了。製作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衝制茶湯有一套技巧,非熟手不行。衝的過程彰顯出手藝人的功夫。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雙腳撇開半蹲式,這樣才能站穩。待水一出,碗要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開水的量來控制它的厚薄程度,並不使開水外溢,這是技巧之一。
技巧之二:右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要一氣呵成,才能衝熟茶湯,否則滴滴答答注水,茶湯必生,不能吃,那就虧本了。同時,還要注意水出的猛,會澆在自己手上,燙了自己。所以,賣茶湯沒有這一身的絕活是做不了的。衝好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卻不至掉下,這樣衝出來的茶湯才算上品。
除了味道的香醇、技藝的嫻熟外,食客還留連於龍嘴大銅壺的外觀精美。銅壺上下兩部分各有一圈銅飾花紋。壺嘴和壺把的上方鑲嵌著一條龍。有的銅壺壺嘴飾一大龍頭,壺把由一條龍構成。龍鬚、龍爪、龍鱗清晰可辨。龍嘴上伸出兩根龍鬚尖端有兩個紅絨球,隨著衝水的過程而不停顫動。
而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機械化步伐的加快,會做茶湯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這門「絕活」更顯得稀罕,有的手藝人還為這門技藝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京味小吃到包頭記憶,一碗茶湯養活了一代代手藝人,也點亮了我們關於故鄉的記憶。
記者 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