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網上買菜時,我們談論的究竟是什麼需求?
是省去在菜市場挑挑撿撿的繁瑣,是當代社恐青年對討價還價的恐懼,還是懶得出門——這個最常見又最合理的原因?
對於這個問題,孫原多想了一層。
作為中國最大的手機生鮮超市每日優鮮合伙人及COO,在每日優鮮剛上線極速達時,孫原發現,很多用戶認為自己並沒有對速度這麼迫切的需求。次日達挺好,甚至兩日達也不是不能忍。但「用戶沒有感受到,可能代表他自己還不知道自己需要。」
最後,團隊堅定地選擇上線極速達,也就過了半個多月,每日優鮮的體量就開始飛速發展。用戶一旦體驗到「我想要立刻就能要到」的便利,就再也回不去了。某種意義上來說,洞察需求,有時除了超越常規,還要敢想敢做,領先用戶半步。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每日優鮮」的故事,一個剛剛登上「2020福布斯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公司的發展「內幕」。
Lily:請孫總先介紹一下自己和每日優鮮吧。
孫原: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海外留過學,回國之後去了投行,再之後就去霸菱亞洲做PE投資,在2015年有了創業的想法。當時也見了不少天使投資人和創始團隊,後來遇到了每日優鮮的創始人徐正和曾斌。這兩位是我見過的比較頂尖的創始人,他們身上有著一家創業公司所需要的創始人的特徵——前瞻性的思考力和踏實。既能高瞻遠矚,又能腳踏實地,同時又具備操大盤、管理團隊,以及實質運營的經驗。2015年,我選擇加入每日優鮮。
我們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5年-2016年,這兩年可以說是我們的0-1;第二階段是2017年-2019年,可以算是跑通0-1,進入到1-10的拓展。兩個階段大家忙的事也不太一樣,復盤0-1,我們把當時的歷程歸結為三個關鍵詞——認知、終局和布局。
首先是認知,從投資到創業有一個思維方式的變化。投資人非常善於總結和歸納,做投資的時候會看幾百個項目,從不同項目中總結出行業規律,然後看創始人特徵、組織規律、業務模式等等,最後做判斷題和選擇題。創業的時候就發現,更多是用演繹法在推演未來,我們無法用總結規律的方式去探知未來,我們也在用演繹的方式思考中國未來的零售,特別是生鮮零售這個領域。
從歸納方式看,很多品類都經歷了從低線上滲透率到高線上滲透率的發展,這就得出一個問題:是不是生鮮也能夠從低行業滲透率向高行業滲透率發展?
事實上很多人朝這個方向做了,後來發現這是不對的,單純為了做線上生鮮,不改變原有模式,然後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做橋接,最後很多人都沒有做成。
我們當時看到的趨勢不太一樣。生鮮不僅是一個品類,它代表的是一種不太一樣的消費行為——是一種基於社區的消費行為,它和買衣服、買電腦的消費屬性不一樣,不能用同樣的方式解決賣生鮮的問題。想通這一層之後,我們就在想,如果買生鮮是一個社區行為,那它就要滿足社區零售的所有特徵,它必須離用戶足夠近,必須足夠便利,必須足夠快,一定要給用戶在體驗上有極致的不同,企業的模式也要帶來行業效率的極致不同,這才有可能沉澱和成就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去做了前置倉,用倉庫的方式重構了社區零售。
整個布局大概花了半年的時間,從北京的第一個倉庫開始,到鋪完整個北京大概用了3個月,一共建了25個倉,25個倉就可以覆蓋北京四環內的所有城區了,建倉效率是極高的。店面想要實現同樣的覆蓋率,大概需要10倍的數量級,這也體現出了倉的覆蓋效率。
這次探索之後,我們就進入到了模型的驗證。我們在11月份上線了第一版有極速達功能的App。當時行業內沒有人做前置倉這件事,我們並不知道這個需求是不是一定可以驗證正確,雖然邏輯上我們覺得它可以成立,但數據上沒有驗證。
當時我們做了用戶調研,結果並不友好,很多用戶覺得我好像沒有極速達的需求,京東次日達挺好的。但用戶沒有感受到,意味著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那個時候我們就有這樣堅定的信念,我們第一版App本來有一個可選項,可以滑動選擇極速達,用戶可以做選擇題。但一旦你開放選擇題,就意味著你自己沒想明白它到底是不是用戶的剛需。在這一版App上線之前,內部有過一次激烈的討論,最終我們堅定地去掉了那個可選項,就迭代到了用戶直接定位,定位之後直接到家的版本。
最初上線的時候用戶不太習慣,怎麼剛下單門鈴就響了,他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當時我們也有同學猶豫過,是不是要改回去,但還好我們當時堅持了下來,我們把文案和信息寫得更清楚,也就過了半個月、一個月,我們的整個體量就開始飛速發展,用戶體驗到了便利。
它解決了用戶從線下向線上遷移的最神奇的一點。本來覺得線下購買無非就是花兩個小時去趟店裡再回來,但是線上方式徹底讓用戶不用出門,這是一個更好的體驗。我們這樣一套物流體系,把整個包裝損耗都簡化了,和原本B2C次日達相比,成本降低2/3,在價格利益上也比原來更高。不僅讓用戶更加便利了,也節約了我們的成本。這種方式很快就激發了需求,我們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一直在飛速發展。
創業一開始就要根據自己的認知演繹,通過當下的布局,讓你的腳步邁得更加堅定。不管是前期用戶調研的數據不友善,還是一開始上線遇到波折,最終都要堅定不移地走這條路,後續才會帶來這個模式的紅利。我們也在這個紅利窗口下,帶來第一波增長。
Lily:前置倉和物流都是燒錢的過程,由於布局全國並未在單城進行高密度覆蓋,每日優鮮不能保證一線城市以外的地方也實現北京四環的覆蓋密度,做不到兩小時達,這會不會給其他行業玩家拓維的機會?
孫原:這裡有一個誤區,事實上前置倉並不燒錢。燒錢是把錢花在了沒有長期價值的地方,但一個前置倉的成本投入很低,一個前置倉所需要的物業,從100平到300平不等,取決於你所覆蓋的區域的密度,以及那個區域需要的品類的豐富度,這是一個相對來說不大的選擇集。一個倉庫的投資,相對於一家店面來講省很多。你要做的是租到一個地方,房租是店面的1/3,倉庫只需要簡單的裝修和基建,主要就是理順水電和建冷庫。一個倉的裝修費用就是五六十萬,一平米不到1000塊錢,建10個倉的投入也不過是幾百萬,建倉並不是一個非常燒錢的投資。
中國的零售或者生鮮的縱深很長,前置倉模式代表的是一種更加極致的消費體驗,而比較便利的極致消費體驗不會一下子滲透到最九線。電商實現一線到九線的滲透,經歷了20年的時間,生鮮也一樣,它可能會比電商快,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滲透比之前快了,但也不會那麼快,前置倉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商業模式,在5年之內它都適合一、二、三線城市,再往下的四、五、六線城市有另外的模式去滲透。
四、五、六線城市還在走一、二、三線走過的路,從菜市場的零散的流通渠道逐漸在向店面效益整合發展,那是另外一套玩法。七、八、九線的縣鄉鎮就更不一樣了,它可能是另一個菜市場整體提效的過程。我們並不覺得整個中國的生鮮會是一個模式做全部,生鮮是基於社區的,一定會圍著社區的業態特徵去轉。
但我們覺得生鮮這個市場足夠大,它是一個萬億市場,做深、做透需要耐心,我們也給了自己足夠長的耐心。我們在不同城市也在布局不同的業態方式,在這個萬億市場裡,做大規模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實現。
Lily:我發現在不同的地方下單,能買到的東西不一樣,每日優鮮如何判斷前置倉需要哪些SKU?
孫原:我們的前置倉現在大概有3000 SKU,大約有1500個前置倉,不同前置倉覆蓋的地方不一樣,我們是基於數據化系統在做庫存管理。這是我們從2016年開始就積累的數據,我們從第一天做前置倉就用了算法的方式在做整個SKU庫存的管理。每一個倉都會基於周圍的用戶特徵和購買習慣去匹配相應的SKU組合和數量,有些倉庫覆蓋居民區的範圍比較廣,它的食材佔比,蔬菜和肉類SKU的豐富度就會高。有些倉庫基於寫字樓周圍,零食、酒飲和休閒食品的佔比就會比較高。這種方式能夠做到千人千面、千倉千品,很好地以人為中心去匹配商品和服務。一方面,讓用戶能夠拿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控制我們的管理成本。
Lily:全行業只有不到1%的生鮮電商是能夠賺錢的,導致生鮮電商領域公司提前退場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冷鏈物流和成本失控。每日優鮮如何解決以上兩個痛點?
孫原:分兩點來說,第一是在這個層面上如何去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另一點就是精耕細作,兩點都有。
核心競爭力上,最大的抓手就是技術。我們能夠成長很快,借了移動網際網路和LT(Logistics Technology)技術的紅利。首先,我們有一個智慧物流體系,所有倉的庫存管理、路由管理和進銷存管理都是基於數據的,這樣就能更好地預判每一個倉庫的效率,也可以進一步做深、做透用戶群體,看哪些SKU是有效的,那我們就能繼續擴大它的子SKU線;哪些SKU是無效的,那就可以剔除掉;哪些倉庫庫存深,哪些倉庫存淺。智慧供應鏈的數據能夠讓我們把後臺商品的進銷存效率控制得很好,這使得我們的損耗一直以來都能控制在一個多點,這在行業內應該屬於比較高的水平。我們通過技術在控制整個商品流的損耗管理。
物流管理也使用了很多技術,包括大倉。大倉解決的是農產品的初加工,原本農產品初加工是在各個農業產地進行,普遍使用的是人工的方式。我們在大倉引入設備進行商品的篩選、處理、包裝,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整個商品從農產品到成品的包裝效率,減少了很多人力成本。
從物流端來講,整個路由規劃是和騰訊地圖合作,做了很多物流上的網絡優化,更高效地配置每一個配送員,以及從大倉到微倉的幹線物流。這其中用算法優化了很多的物流成本和路由規劃成本,我們的最後一公裡配送效率還是挺高的。這是我們用技術的方式在物流上面實現的提升。
另外,就是我們精耕細作的組織文化。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有一條是把錢當錢,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該花的地方。首先,該賺的錢要賺到,我們的定價管理非常嚴格,不會隨意做補貼和低價銷售。所有定價都錨定當地零售商,線上實時對標,線下每周都會有市調,補貼的用戶分層也做得比較細緻。從定價上來說,我們該賺的合理利潤一定要賺到。
第二,該省的一定要省。從花錢的效率上來說,不管租倉、僱人,還是營銷,都是一分錢掰成兩分花。我們組織內部說零售就是撅著屁股撿鋼鏰的生意,必須得撅著屁股,必須得撿,一點都不能流出去,大家也會形成這樣共識。
我們曾經還聊過,到底是蹲在地上撿硬幣,還是撅著屁股撿鋼鏰?這是不一樣的。蹲在地上撿硬幣表示你的利潤比較集中,蹲著不用動,從那裡面摳出來就完了。但撅著屁股是需要比較高的移動性,因為你的鏈條很長,你需要從這頭撿到那頭,要保持撅屁股這個姿勢。這是大家形成的一個共識文化,我們的每一分錢都是這樣精細化地省出來的。
Lily:每日優鮮截止目前有八輪融資,你們帳上有很多現金,這些錢花在哪裡了?
孫原:我們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儲備,這也跟這幾年資本市場比較動蕩有關係,因為它越來越難預測了。我們幾次融資都是為了儲備糧草,廣積糧高築牆。另外我們也投入了很多在一些長期能力建設上,比如我們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點是技術,我們在技術上投入不低,現在我們的技術團隊差不多有500多人。
同時我們也做了很多技術基建的工作,比如物流系統。我們發現行業內的物流系統不適用於我們自己的倉庫,這些都需要我們從0去開發和突破。包括配送系統也一樣,因為我們送的是生鮮,他對時效性有要求,整個包裝都不同。前置倉也是一個新的模式,這些都要從0-1去做。整個技術上也投入了一些前瞻性的投資,這可能是比較大的一塊。
第二也承擔了一部分教育市場的職能,任何新事物在最初發展的時候,都需要教育第一批用戶,通過第一批用戶再帶動另外一批用戶的發展。因為我們是基於80後這一批用戶成長起來的,通過他們帶動上下兩代人。在教育用戶上,我們也投入了不少。
Lily:您後不後悔做生鮮?比如做3C可能會更賺錢。
孫原:不後悔。一家公司在創業初期最重要的0-1是想清楚認知、終局和布局。人生也一樣,在樹立自己事業的時候,也要想清楚認知、終局和布局。
首先是認識自己,自己到底有什麼長板,什麼短板,適不適合創業。還是要認清自己,適不適合做這樣一件艱苦的長期的創業,在過程中到底想要什麼。如果是為了賺快錢,那市場上有很多路,如果是想做一件長期有價值的事情,那選擇路徑就會不一樣。對我來說,我希望做能長期賦能的事情,能夠真的為這個國家,甚至這個世界帶來一些實質性的改變。
每日優鮮的利他之心就非常好,也是我真正想幹的事情。一方面對用戶來說,它讓用戶的生活更便利了。另一方面它連接了農業,我們幫助非常多上遊的農業生產者走出貧困,我們的扶貧成績也被《人民日報》、央視表彰了。
Lily:你們在做供應鏈的時候有哪些秘訣?如何保證產品的品質?
孫原:我們首先堅持的是精選。通常做電商的邏輯是做多,商品越多,用戶體驗越好,還能實現增長飛輪。但我們在研究生鮮這個品類的時候,發現用戶所需要的並不是很多。新一代消費者在生鮮購買上的成熟度較上一代來說是降低的,他不會去區分幾種玉米有什麼不同,他只需要知道這是玉米,好吃就行。把SKU做多就不是我們的選擇,在整個戰略選擇上,我們選擇了做精選,然後跟著消費者的需求走。
消費者需要零售商幫他做精選,因為一個是他不會挑,另一個是他不需要很高的豐富度。我們的戰略是,精選商品會匹配精選組織,我們的組織偏買手型,做水果的人,他一定具備產地經驗。我們的組織不管是哪個品類,人員構成都是有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的一批人,我們的組織是買手型,去幫助用戶精選商品。
第三就是管理體系和機制。我們的商品池是有規則的,我們叫商品9步法,從商品的開發、運作,到營銷都有一個嚴格的步驟,保證我們選進來的商品符合要求。我們公司任何一個人都沒有直接引薦商品權,包括老闆,都要經過採銷的同學,走嚴格的流程。
Lily:每日優鮮的模式是城市分選中心加社區前置倉,盒馬鮮生採用的是傳統商超+外賣+App的模式,您怎麼看待這兩種模式的優劣勢?
孫原:我們在選品上比盒馬低一點點,我們的對標基本上是永輝綠標這個層級。我們和中產超市定價差不多,但不會因為提供上門服務而產生額外的費用,主要通過優化供應鏈端來降價。
Lily:中產指的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也都包含在這個策略裡?
孫原:一二三線。一線就是北上廣深,二線就是其他相對發達的城市,比如天津、杭州、蘇州,再下沉一點的話,就是武漢、太原、石家莊等等,我們不滲透四五六線。這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群和定價範圍。
我們和盒馬是模式上的不同,我們的核心邏輯是用社區倉代替社區店,把店租成本用來做了倉的最後一公裡配送,端到端的成本費用率是低於店的,大約低5-10個點。盒馬是在店的基礎上做了外賣,它既有店的成本,也有外賣的成本,我們的成本結構不一樣,因此他們的商品定價也會比我們略高,而且盒馬做的店面餐飲是我們不做的,這是模式的不同。
Lily:每日優鮮現在也面臨著增長上的挑戰,目前用戶也趨近飽和,是不是生鮮電商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孫原:我們現在沒有面臨用戶飽和帶來的增長問題和瓶頸,我們的增長節奏是自己在操盤和控制的,更多是看我們的節奏是什麼樣的。我們的增長不是線性增長,這也是我從投資到創業的一個感悟。以前做投資的時候,拉模型都是線性的,一條線拉到底,model做出來,感覺這業務就成了。實際創業之後,發現創業一定是有節奏的,一段時間內組織積澱比較厚,那就做一個狂奔,但也不能一路狂奔,過一段時間就要稍微緩一緩節奏,夯實一下團隊。因為在狂奔過程中一定會帶來大量招聘,很多地方我們也是撅著屁股撿鋼鏰,狂奔的過程中就會暴露出一些效率不高的地方,那就要把人才結構、人效問題錘得實一點。積澱又打厚了,然後再去增長,我們有在控制自己的節奏。
至於天花板的問題,國內生鮮市場有六七萬億,2017年線上規模大概是2%,到現在一線城市已經有百分之十幾了,整個中國未來預期大概有21%的滲透率規模,但也是一個大幾千億的市場,離天花板還遠得很。我們現在大概也就做到200億不到,市場確實太大了,離真正的飽和和滲透還比較遠。這件事來講還沒有瓶頸,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在增長,要控制我們的增長節奏,不要拉扯得過快,要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速。
Lily:生鮮搬到線上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包括倉儲、物流和用戶體驗都非常複雜。您覺得這個領域內最大的坑是什麼?
孫原:有一些挑戰是這個行業共有的。一個就是巨頭挑戰,體量小的時候感受不深,但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感受會越來越深。因為生鮮一定也是網際網路巨頭的必爭之地,消費品的前一輪PK已經結束了,「吃」可能是下一塊必爭之地。我們會有來自網際網路巨頭、線下傳統商超轉型的多方面競爭。
另外就是內部組織管理,因為我們也不是連續創業者,每走一步所面對的未來的組織管理、公共關係和社會責任,都是新的挑戰。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有很強的內生增長力,然後才有可能戰勝這些不確定性。
在做生鮮零售這件事情上最大的挑戰是第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第一公裡是源頭,看的是商品夠不夠好。最後一公裡是用戶服務和體驗,有沒有把好的商品、好的服務、好的體驗送到用戶手上。
Lily:會員體系對於每日優鮮來說意味著什麼?
孫原:生鮮是一個高頻生意,高頻的核心一個是頻次購買高,一個是復購率要強。那麼如何讓用戶粘性變強?會員就是一個解決辦法。
我們的用戶增長底層邏輯是,好的用戶體驗會形成用戶粘性,粘性背後就形成口碑,口碑形成傳播,傳播帶來新用戶。
首先要夯實極致的體驗。我們做了非常多關於體驗的事情,讓資深用戶感受到他們確實能夠買到又好又快的東西。形成口碑之後,我們就做會員去提高粘性。我們看過很多會員模式,一個是類似Costco的年度會員,一個是類似視頻網站的連續包月會員,我們當時選擇了偏視頻網站模式的會員方式,因為我們覺得生鮮是輕決策,頻次大概就是一個月四五次,這樣的方式使得會員周期不用拉這麼長。大家的決策成本也很高,月度會員和季度會員可能會更合適,我們最初做了這樣的嘗試。最後發現,購買會員的用戶的留存率會提高三倍,我們就開始推這個會員模式。
事實證明這個模式也是可行的,很多電商都推出了會員,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權益套餐,就是把一些不確定的權益,打包成一個固定性承諾,然後用戶願意付一定的溢價去購買這樣一個固定性承諾。這個固定承諾可以是利益上的紅包券,可以是商品上的讓利,也可以是服務上的優惠,他的邏輯是這樣的。
Lily:Costco進中國後,開業當日出現大規模搶購,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線下零售已經在中國唱衰多年,為什麼還會出現如此盛況?
孫原:零售還是看商品,Costco在商品供應鏈上有多年積累,確實積累了一些高性價比的商品,這是原本的零售供應鏈優勢的其中一次釋放。但在那一次搶購風波之後,也就趨於平淡了,這還要看Costco能否真的適應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方式。
從整個零售上來說,不只商品在變,新零售是「六新」都在變。第一是「新人群」,原本的消費主力是70後為主,現在80、90後上升為主力軍,新人群的消費方式也和上一代人不一樣,不能用已有的方式去做這批人的生意。第二是「新技術」,移動互聯技術帶來了非常多的變化和改造。第三是「新渠道」,可以看到現在有了各種各樣的渠道,到家、到店模式都在變化,不同線的城市也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變化趨勢。第四是「新供給」,新一代的生產者也在發生變化,新的鄉鎮企業的運營越來越具備規模化、品牌化和標準化的特徵,同時他們也在改造著上遊農業的方方面面。第五是「新組織」,現在的零售商組織不再是外企或者草根出身的那群人,他混合了很多不同背景的人。第六是「新資本」,不管是政府還是財團,各種各樣的資本力量也在攪動整個行業的格局。
「六新」之下,不單單是靠一個商品力就能夠一拳打到百拳開的。這是集合了新的商品供給,新的渠道模式,新的人群特徵,新的技術能力,新的組織方式和新的資本組合的一套組合拳。
Lily:讓中老年群體上網買菜還是很難的一件事,您認為中老年上網會不會成為一個趨勢?另外每日優鮮的用戶畫像有什麼有趣的特徵?
孫原:首先和5年前相比,中老年上網的滲透率一定是越來越高的,我們在自己生活中也能夠感受到,中老年網上買菜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這個滲透率確實沒有年輕人高,這還是習慣問題。任何品類的網上滲透,都是80後在帶動著上下兩代人,當時的淘寶也一樣,他們成為了這個行業吃螃蟹的人,然後帶動著自己的上下兩代成為網上的活躍者。我們看到現在我們的主力消費人群是年輕人偏多,老年人偏少,但是也看到老年人越來越多了。最早的時候我們的用戶的平均年齡是30歲不到,現在的平均年齡是35歲左右。
Lily:To C營銷是我們的主力增長方式嗎?
孫原:增長真正的核心點在於成了三波勢。最底層是這個商業模式的潛在用戶群體夠大,用戶有剛需,而且教育成本不高,這奠定了最底層的一個思想邏輯,我們的生意確實是用戶剛需,用戶本身會高頻使用,並且不太好被替代,除此之外,就看有沒有抓到紅利的能力。
我們增長的第一波借了微信公眾號的勢,主要是服務號內容和紅包裂變。2015年微信剛開始推紅包和服務號,那時候服務號粉絲非常便宜,大概兩毛錢一個,而且內容是最大的推動力,我們圍繞微信服務號,做了很多好內容和爆款商品,積累我們在服務號上的銷售,當時還做了很多紅包營銷。2015-2016年,這兩年基本是純靠微信生態做起來的,也就是服務號內容加上紅包裂變,這奠定了我們最開始的用戶增長邏輯,因為用戶體驗好,他們願意去傳播,我們又給了用戶一個紅包作為介質,人人都是我們的傳播者,這是第一波增長。
2016年下半年,我們開始做精準投放。那時候我看到今日頭條把整個效果投放的玩法做了一些改變,以前沒有那麼精準,可以看到他們在效果投放上的數據化能力已經很強了,我們就開始增強自己的數據化營銷能力。我們那時候招了很多專業人才來做數位化營銷,這為我們帶來了2016年年底到2017年的又一波增長。那時候是頭條系流量的窪地,當時效果投放一個新客的成本大概是二三十塊錢,現在越來越貴了。
2018年開始我們就借了小程序的力,乘著小程序的爆發期,做了很多基於小程序的玩法裂變和傳播。當時很多人對小程序有質疑,但我們覺得這個生態值得做,留存好不好完全看你的產品粘性如何,以及你後續能否用各種方式不斷喚醒它。我們堅持在做這件事情,2018年、2019年在小程序上花了很多功夫,也帶動了我們整個大盤的一個大的增量。
Lily:現在每日優鮮在線下商場或者寫字樓裡都有放置便利購櫃,您怎麼考慮便利購這個布局?
孫原:我們主營業務是前置倉極速達,圍繞主營業務也有上下延展的子業務,上遊供應鏈我們有供應鏈公司,下遊物流有物流公司,這是我們的上下遊。另外從業務線上講,我們也在圍繞一、二、三線重點做進場化的社區零售,會形成社區零售圍繞前置倉,建築物及零售圍繞櫃,這樣的一個零售網。柜子零售網就是布局在寫字樓內,包括社區的樓宇內,讓用戶不出樓層就能很便利地買到距離自己50米以內的東西。這是我們在智能柜上的規劃,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了2.0版本,我們上一代的一部分柜子是半智能,一部分柜子是不智能,現在我們已經基本上都改成了智能櫃。
智能櫃也分兩種,一種是我們現行的手機掃碼智能櫃,通過手機綁定,就能夠直接開櫃門拿東西,然後自動扣款。再往下就是3.0人臉識別智能櫃,目前也鋪了一部分,這是智能櫃的發展方向,我們覺得這是未來智慧零售的一種方式。
Lily:您覺得農業將來會有什麼變化的可能性嗎?比如通過算法讓每個蘋果都一樣大、一樣好吃。
孫原:首先中國的農業一定會變化,但是不會和其他國家的變化路徑一樣。然後可喜的是,我們的創始人團隊都有種地的經驗。徐正之前是聯想佳沃水果事業部的總經理,他就是種水果的。曾斌是水果事業部的銷售總經理,他就是賣水果的。李漾跟著徐正種水果,他之前是種藍莓的。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裡本來就種地,大家多少都有感知,知道上遊種地是怎麼回事,所以不太會被上遊供應鏈忽悠。
中國農業會經歷一些不一樣的發展周期。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有其他國家完全不具備的歷史文化的底蘊和特徵。這和海洋文明不一樣,海洋文明體系下發展起來的農業,天然具有規模化的前提,因為他們的農業都是殖民地文化下的產物,殖民地就是籠一大片,然後跑馬圈地佔地為王,開始做大規模的生產,農業上遊都很集約,上遊的集約性帶來了流通鏈路的集約性,也帶來了零售商的集約性,美國和歐洲的零售商極其集中。
中國從前就是小農經濟,上遊極其碎片化,農業極其不規模化,小農經濟帶來了碎片化的流通渠道,也帶來了碎片化的零售商體系。寄希望於農業先去做規模化,然後再推動下遊供應鏈的改造,這不太現實。它是一個從下往上的改造過程,也就是流通商和渠道商先做到一定程度的集約化,再推動上遊去做改造。
我們現在也能看到一個很明顯的趨勢,下遊持採能力在增強,每日優鮮只是直採能力在增強的零售商代表之一,還有很多to B、to C的零售公司都在不斷地推動上遊的集約化建造。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回到農業,去做上遊農業的改造和集約化,現在上遊的集中程度和標準化程度也在逐漸增強。再過幾年,上遊供應鏈會比現在更好,為採一個蘋果奔跑全國的事情會變少,我們會越來越向海外的成熟供應鏈去發展。
(來源:GGV紀源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