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錢伯彥 發自柏林
編輯 | 張慧
「今天是這個國家的吉日,也是面向未來的一天。」
2019年1月15日,挪威石油工業部長弗萊貝格(Kjell-Børge Freiberg)在本國石油行業研討會上宣布,2019年,挪威已經向33家石油公司頒發了83份勘探和開採許可。去年,這個數字僅為75份。
其中最大贏家依然是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曾用名為Statoil,2018年3月為Equinor),拿到29份勘探和開採許可;緊隨其後的是挪威公司Aker BP和DNO,分別爭取到21和18份;剩餘15份則被道達爾、康菲、殼牌等國際巨頭瓜分了。
在石油價格漸漸回暖的2019年,各大石油公司對挪威大陸架上的油氣資源再次展現濃厚的興趣。對此,弗萊貝格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這是挪威自53年前第一次頒發石油勘探和開採許可以來,勘探活動最活躍的一年。」
弗萊貝格的喜上眉梢並非出於禮貌的逢場做戲。因為這個北歐富裕小國的聚寶盆——北海油田正在走向枯竭,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並發現新油田,有著50年歷史的挪威石油工業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臺。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這是挪威北海油田的現狀。
2018年,挪威日平均石油產量為149萬桶,較上年的159萬桶/日下滑了6.3%,如果與最鼎盛的2001年相比,這個數字只有當時的一半。
根據挪威國家石油理事會(NPD)的估算,今年的石油產量將進一步下跌4.7%,僅有142萬桶/日。
比節節走低的開採量更令挪威人沮喪的是,北海油田已經確定沒有未來。
海底油田的開發歷時漫長,從粗略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細緻的鑽井取巖芯樣本勘探,再到成本核算、申請開發許可,往往耗時五至十年以上。
過去十年內,挪威大陸架上的油田儲量發現不盡如人意,不僅無法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現的大油田相提並論,甚至連補上老油田下滑的產量缺口都做不到。
更可怕的是,除了即將開採的John Sverdrup油田和預計2023年開採的Johan Castberg油田,挪威石油業已經找不出像樣的可開採油田了。這意味著,2030年之後,挪威的石油產量將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難看的數據背後是焦慮的挪威政府——一個對石油收入依賴性極強的政府。
上世紀60年代,挪威只是個捕魚小國,經濟在西歐國家中排名靠後。北海油田的發現改變了一切。目前,挪威已成為人均GDP達到7.5萬美元的世界第三富國。
1963年,挪威議會立法規定,挪威大陸架上所有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採權都屬於挪威國王,挪威政府需得到國王授權,才可以進行生產許可的頒發。1972年,挪威成立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並規定該公司自動擁有每個許可證50%的權益。
隨著1969年Ekofisk油田和1974年Statfjord油田的發現,以及上世紀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機,挪威石油業發展迅速。集存貯、精煉、輸送於一身的石油城斯塔萬格(Stavanger)的崛起,將挪威石油業推向了頂峰。
挪威於1996年設立的主權財富基金(即石油基金),在2017年9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該基金將挪威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收益進行投資,以保證子孫後代能夠獲得養老金。
2017年,挪威石油業的營收佔該國GDP的12%和出口額的36%。根據弗萊貝格的數據,2018年,挪威政府從石油一項的收益可達到2980億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2324億元)。
石油業一旦衰落,不僅意味著這筆財政收入沒了著落,更會嚴重衝擊挪威的勞動力市場。
目前,約有17萬挪威人受僱於石油業,約佔挪威總人口的3%。顯然,挪威短時間內無法吸收如此多的勞動力。更何況,挪威石油業的平均年薪為12萬美元,海上石油工人的平均年薪高達18萬美元,這約是挪威全行業平均年薪的2-3倍。
不過,挪威還有最後的底牌:北極。
北海、挪威海和巴倫支海,三片從南到北的大海,是挪威的三個聚寶盆。當北海和挪威海即將被壓榨乾淨之際,最後那片海終於走入挪威人的視線。
根據挪威石油管理局(Oljedirektoratet)公布的數據,大部分位於北極圈內的巴倫支海,油氣資源預估為25.35億立方米油當量。北海和挪威海合計僅有14.65億立方米油當量。這相當於挪威大陸架63%的資源都位於巴倫支海海底。
挪威石油管理局局長尼蘭(Bente Nyland)在2017年挪威大陸架評估會議上表示:「2023年之後,巴倫支海就是挪威最大的機會。」
然而,這片大海幾乎仍是個處女之地。
北海地區成熟的基礎設施、便利的地理條件,加上開發北極地區所帶來的政治影響,特別是挪威和俄羅斯之間長期存在的領海爭議,都使巴倫支海的開發從未在挪威石油業中唱過主角。
但是這些不利條件正在一條條地消失:隨著北海油田開採成本和難度上升,遠離人口聚集區的巴倫支海漸漸變得有利可圖了;2010年,俄羅斯和挪威在領海問題上的握手言和,也徹底掃清了政治軍事上的阻擾;俄羅斯在北極的喀拉海亞馬爾半島的液化天然氣項目大獲成功,更是令挪威人眼紅。
終於,挪威政府頂住了環保人士的壓力,開始大規模向北冰洋進軍了。
2016年,挪威石油業勘探的重心仍在北海和挪威海,當年在這兩片海域建造了32座鑽井,而巴倫支海上僅有5座。
伴隨著2017年挪威石油管理局對巴倫支海的官方支持,勘探重心開始向北轉移。該年挪威建造的34座鑽井中,17座都位於巴倫支海。2018年,挪威新建的53座勘探井中,又有近一半坐落於巴倫支海。
勘探的果實很快到來了:可開採儲量共計4億-6億桶的Havis油田和Skrugard油田被陸續發現,並預計將於2020年投產;在更深入北極的Korpfjell油田,可開採儲量預計高達5億至10億桶。(註:根據最新的巖芯樣本分析,先前估計的數十億桶儲量過於樂觀。)
除了加強在巴倫支海的石油勘探,對該海域上已探明油田的開採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中。
過去數十年間,儘管不如北海那樣受到重視,挪威人在巴倫支海的累計探勘井數量也已逼近100座,探明的各型油田達十餘個,但真正投產的卻寥寥無幾。這其中最受人關注的當屬巴倫支海四大明星油氣田:Johan Castberg、Snøhvit、Wisting和Goliat油田。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它於2007年投產的Snøhvit天然氣田,57億立方米的年出口量,彰顯了巴倫支海巨大的經濟價值。
石油開採的先行者則是義大利埃尼公司(Eni),其於2016年開始投產儲量達1.74億桶的Goliat油田。該公司在高緯度水域開採油田的成功經驗,迅速激勵了眾多石油公司跟進。
跟進的目標就是有著6.5億桶儲量的Johan Castberg油田。2011年,對該油田的開採計劃曾因石油價格暴跌而泡湯。2018年6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投資58億美元以開採該油田的提案,終於被挪威議會予以放行。
預計2022年開始,Johan Castberg油田將正式投產,年產量可將佔到挪威石油總產量的25%。
此外,奧地利石油公司OMV對儲量為4.4億桶的Wisting油田的開採計劃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根據挪威石油管理局的估算,如果巴倫支海的勘探順利,該海域的油氣資源能夠確保挪威在未來30年內足夠的開採量。
儘管巴倫支海能夠將石油枯竭之日推後,但這一天終究會到來,挪威似乎也早已對此準備充足。
每次在歐盟峰會上涉及到能源問題時,一向低調的小國丹麥就特別敢於發表意見,因為憑藉74%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丹麥是歐盟28國的新能源冠軍。
但歐盟的新能源統計圖表中,忽視了被擠在地圖一角的挪威。這個被稱為「歐盟傀儡國」的北海國家,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可挪威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高達98%。
因為,挪威石油業有一條指導方針:靠油氣資源的收入,全力發展新能源。
挪威壯麗的峽灣地形帶來的,除了旅遊收入,還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北海不僅是石油之海,也是巨大的天然風電場;那些星羅棋布於北海的海上採油平臺,其電力供應大多由挪威本土通過電纜供應,而不是就地取材使用天然氣發電。
根據挪威政府的計劃,挪威將在2020年達到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
挪威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走得很遠。
根據挪威道路交通信息委員會的數據,挪威2017年電動/混動汽車在新車銷量佔比達到52%,為全球第一。這也使汽車保有量僅為400萬輛的挪威,成為僅次於中美的全球第三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相比之下,歐盟28國的平均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僅為2%。在歐洲汽車第一大國德國,默克爾更是早早放棄了2020年前100萬電動汽車上路的計劃。
挪威新能源車推廣成功的秘訣只有一個——燒錢:減免25%的汽車進口稅、減免新能源汽車所有的路橋費、免費提供公用充電樁、全歐洲最便宜的電價。但這些巨額補貼的來源只有一個——石油。
曾經的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也改了名,帶「油」的名字Statoil已經被拋棄,並正式更名Equinor。這並不是換湯不換藥的形勢之舉,因為風電業務和資產管理已是「新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支柱業務。
「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易卜生的話也許能更好地形容他的祖國。挪威的未來,不會局限於石油。